《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词

2、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3.有感情诵读。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2.有感情诵读。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1)有没有发

3、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

4、出图)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a、 指名读。b、合作读。(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这个“

5、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出示七绝魏王堤(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

6、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五、布置作业。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六、板书设计。赞美忆江南-好词思念春日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7、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师:在一

8、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三、背诵古诗。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

9、累诗词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课前准备】、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出示插图,观察感受: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

10、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小组交流,讲讲诗意。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

11、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喜爱、高兴、赞美、欣赏)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生: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生: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生: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师小结全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

12、感情地朗读。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全班交流自学成果。、背诵古诗。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蚕 桑 昼 耘 绩、“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七、作业、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附: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

13、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课时渔歌子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了解作者: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

14、子五首。、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生

15、: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斜风细雨(生齐答)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

16、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生:我要把它画下来。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塞 鹭 笠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五、作业、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境美人忙成人日夜辛劳四时田园杂兴儿童天真可爱白鹭 桃花 鳜鱼渔歌

17、子 乡村美境斜风细雨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

18、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

19、的画面。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

20、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7感情朗读。回归整体,深化体验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第二课时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初读古诗,整体感受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4同样的思乡之

21、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品读诗句,领悟感情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

22、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找寻规律,识记生字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3学生练写。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4【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学习重、难点】1、重点:背诵诗词,了解

23、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2、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教学设计思路】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教学方法】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

24、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1、看插图晓大意。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3、查字、词典

25、选解释。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解决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 要求: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26、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4、品读悟哲理。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

27、思。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1、学生抢答。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3、师生共同评价。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2、教师总结: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1、学生畅所欲言。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

28、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

29、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

30、哪里。(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3.讲诗歌,读诗歌。(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男生一起来读一读。(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

31、找不到了。)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感觉非常有趣)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2)填空式背诵。(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

32、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1.动动手,画一画。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

33、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赞美春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4.简介作者。(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初读正音。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2.注意节奏。(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2)自主练习朗读。(朗

34、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3)指名试读,评议。(4)教师示范指导。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2.交流感想。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4.理解诗意。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35、来飞去。)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第三课时 -一

36、、直接导入,明确诗题。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2.学生自读:

37、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4.指名学生朗读。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7.讨论交流。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

38、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四、品读

39、诗词,展开想象。1.品读乡村美景。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40、好,白发谁家翁媪?(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2.品读人物画面。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

41、,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

42、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1.带着感情来朗读。(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2.师生合作引读。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

43、吧: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2.延伸补充。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

44、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恬静优美平和无忧教学反思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45、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

46、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7、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内蒙古包头市 姜杰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A案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

48、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

49、背诵。第二课时 渔歌子激情导趣,理解课题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

50、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指导朗读,想象画面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B 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品读,感悟诗情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