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题背诵_第1页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题背诵_第2页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题背诵_第3页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题背诵_第4页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大题背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导】请论述主要的脑功能学说。定位说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法国医生布洛卡对一位失语症病人尸检发现左侧额叶受伤,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1874 年,威尔尼克描述了一种新的失语症,确定语言功能是特定脑区的功能。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整体说弗罗伦斯通过动物实验,运用局部毁损法发现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如果所有的皮层都被切除,那么各种智力功能都会丧失;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康复。拉什利采用脑毁损技术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

2、,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与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拉什利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均势原理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认为,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的部位无关。机能系统学说由鲁利亚提出,主要观点: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第一系统-动力系统,主要是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第二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

3、第三系统-行为调节系统,主要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与控制动作和行为的系统。鲁利亚认为这三个脑机能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脑机能模块说脑机能模块说是当前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提出来的理论。主要观点: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机能模块组成,它们是实现人的复杂而精细认知活动的基础。【心导】简述不随意注意的定义及其原因。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注意形式,是消极被动的注意,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的一种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以

4、及刺激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都会影响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心导】随意注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随意注意也被称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目的越明确,越有助于保持注意;兴趣特点-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性。正确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随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过去的经验。如果刺激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完全了解,这时维持注意比较容易;人格特征。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的人更容易服从于当前的目的和任务。【心导】随意后注意的

5、定义及其特点。(以上三题一起考注意的种类,可结合实际)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注意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点。一方面,随意后注意与自觉的目的和任务相联系,这类似于随意注意,它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随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这类似于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在节约心理资源的同时,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物上,并服从于当前的要求,以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心导&教心】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经典条件反射是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

6、条件刺激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相同点:都是条件反射的形式,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实质上都是刺激与刺激之间的联结,都是神经系统的暂时神经联系,都需要进行强化;规律基本相似,都存在消退、泛化、分化、延迟过程;在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中,往往既有经典条件反射,又有操作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相互作用。不同点: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

7、纳提出来的;在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中,经典条件反射由中性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而引起,操作条件反射由个体反应结果所能满足其某种需要而引起;经典条件反射的反应是反射性的、不随意的。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是主动地通过操作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在经典条件刺激中,个体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是主动地通过操作来实现自己目的的;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它出现在反应之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行为之后;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中性刺激是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物建立联系而成为条件刺激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是个体特定的反应结果来决定其某种反应是否再次发生的。

8、【心导】论述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并分别举例。(重点)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1958 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该理论。他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有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它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举例:某同学在打游戏时对寝室其他同学的大吵大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衰减理论1964 年特瑞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主要观点: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不同的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

9、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低,当出现在非追随耳也容易被人所接受。比较:布罗德本特和特瑞曼虽然对过滤器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其理论有共同点:两种理论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举例:“鸡尾酒会现象”:在嘈杂背景下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即刻进行信息加工,而当该通道的刺激信息变化不大或只发生细微变化的时候,注意就不会发生转移。后期选择理论1963 年由多伊奇等人提出,主要观点: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

10、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举例:斯特鲁普(Stroop)效应。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刺激信息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和难以对特定刺激信息作出反应。简述知觉的含义及特性。【参考答案】(1)知觉含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有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

11、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与对象。知觉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叫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心导】请论述颜色的视觉理论。(1)三色说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提出,他假设眼睛能够区分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沿着三种不同

12、类型的神经纤维向脑发出色觉信号。同时,他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颜色的感觉神经元,这三种感觉神经元分别与红、绿、蓝对应。.评价:三色说用比较简单的生物学感受结构说明了非常复杂的色觉现象,且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对不同波长敏感的视维体细胞假说已经被许多实验证实无法很好地解释红绿色盲和负后象及颜色对比。(2)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由黑林提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心理学家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他们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短波感受

13、器、中波感受器和长波感受器,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着三对对立细胞:黑-白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而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在黑林的四色说中,黑-白色素是对立的,而在赫尔维奇等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对立的明度系统。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心导】听觉的主要理论频率理论(电话理论)1886 年由物理学家费尔提出,主要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

14、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缺陷: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共鸣理论(位置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主要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维纤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频率低,长维纤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能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行波理论20 世纪40 年代由冯·贝克西提出。主

15、要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提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缺点:描述了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基底膜运动,却难以解释500HZ 以下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神经齐射理论20 世纪40 年代由韦弗尔提出。主要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

16、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心导】“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理论,并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知觉系统把这些基本的成分组织起来,形成可以辨别的图形或事物;举例:例如,去车站接一位没见过的客人,此时对来人的期待,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识别和确认。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加工影响低级水平特征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强调知觉者对事物的态度、需要、爱好和兴趣,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一般知识经验对知觉加工过程的影响。举例:例如,在看英文单词时,先确认字母的各种特征,再把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然后再结合起来形成

17、单词。一般而言,在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较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心导】请论述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并举例。模版说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版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匹配模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评价:模版说虽然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可以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于人们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的现象,模版说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模板说不能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举例

18、:例如,支票账户和信用卡等的编号识别。原型说原形说认为,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客体具有的具体特征。在模式识别中,只要刺激与原型有近似的匹配即可。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这样,原型匹配模式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使人的模式识别更加灵活。原型匹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评价:原型说的缺陷在于模型只包含了自下而上加工,而不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而有时候自上而下的加工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更明显。举例:例如,用有两个翅膀的长筒作为飞机的原型,从而识别各种飞机。特征说特征说认为,由于模式

19、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及其关系特征组成的整体,因此,任何模式都可以分解为诸多属性和特征。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的编码是以模式具有的各种基本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个体首先对刺激的各种属性或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出刺激模式的有关特征或属性,然后将它们加以综合,再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该刺激模式便得到识别。举例:F 可以分解为各种特征,一条垂线,两条水平线和三个直角,根据这些基本特征,人脑可以迅速把它识别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提出了著名的“泛魔”模型,该模型把模式识别的过程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有许多执行某种特定任务的“鬼”,不同层次上的“鬼”依次工作

20、,最终实现模式识别。四“鬼”分为:映象鬼、特征鬼、认知鬼和决策鬼。“泛魔”识别模型的特点体现了模式识别过程中平行加工与序列加工的协同作用。评价:特征说避免了预加工过程的困难与负担,使模式识别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由于许多不同的模式可以包含某些相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极大减轻记忆的负担;这种模式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结构优势描述理论(熟读)人在模式识别时,由于刺激模式一般不是孤立出现的,总是处于其他刺激模式的相互联系中,因此,模式识别与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密切的联系。模式识别过程中的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字词优势效应是指,个体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要比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的正确率高。字母优势

21、效应是指,个体对字母的识别要优于对单独线段的识别。客体优势效应是指,个体对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的识别优于对结构不严密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的线段的识别。构形优势效应,是指个体对一个完整图形的识别要优于对图形中的某个部分的识别。这些效应表明,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它们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布鲁斯提出了模式识别的结构优势描述理论。该理论认为,结构描述是由一些描述特定构成成分的命题组成。如,大写字母L的结构描述可以由以下命题组成:它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垂直线,另一部分是水平线,垂直线的下部与水平线的左端相连。结构描述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注重刺激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上例中的字母L,

22、其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相对和绝对高度,对人的模式识别来说并不重要,因而,在结构描述中省略了这两条线段的长度信息。马尔计算理论认为,视知觉包括三种视觉环境信息的表征或描述:一是素图,是一种二维的表征;二是22 1 维要素图,包括阴影、双眼视差、运动等方面的表征信息;三是三维模型表征,由于是三维的,比第二种表征强。马尔计算理论说明模式识别涉及的信息加工过程远比原来设想的复杂得多,从模式作用于感官到被识别存在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心导】请论述错觉的定义及造成错觉的原因。(统考5 年从未考过,重要未考点!)错觉是指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的、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

23、觉。它可以发生在各种感觉通道以及不同感觉通道之间,主要有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视听错觉、形重错觉等。造成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眼动理论眼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传出准备性假说该理论认为,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不适当的运动指令造成的,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备性,即便眼睛实际上没有动,错觉也要发生;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了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

24、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该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感觉部分:简述侧抑制和马赫带现象(统考前真题,需注意)【心导】简述运动知觉及其种类运动知觉是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也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人对以一定速度和轨迹发生连续位移的物体运动的知觉,即物体按照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

25、从某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连续位移,由此引起人的知觉过程。在2 米距离时的运动知觉下阈限为0.66 毫米/秒,运动知觉的上阈为605.2/秒。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把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的刺激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位置向后面一个位置运动的现象,或把相继呈现的、没有连续位移的刺激物知觉为在空间做连续的位置移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自主运动。【心导】简述深度知觉及引起深度知觉的线索。(稍加注意)深度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别为立体的视知觉。个体通过深度知觉来判断自己与环境中各种客体之间的关系,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度知觉的形成,需要借助视觉的

26、生理线索和客观线索,即根据双眼彼此协调获取深度知觉的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和运用单眼视物时根据物体本身特征获取深度知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以保证在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物体视像;双眼视轴辐合,即眼睛随着物体远近将视轴聚焦到被注视的物体上;双眼视差,即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它是形成立体知觉最重要的依据。单眼知觉线索包括线条透视、遮挡、纹理梯度、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大小、相对位置和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知觉部分:知觉的含义及特性(尤其恒常性!)可能反复考察的最重要部分(记忆,注意,就差知觉了)(借你的星星用一用)【心导】工作记忆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稍

27、加注意,考起来比较难)工作记忆是指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连续流动的记忆。工作记忆其实是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一个连续加工系统。工作记忆是由中央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初步加工暂存器和语音环路组成的。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主管工作记忆信息的流动方式,完成对存贮信息的各种执行性加工。错觉-空间初步加工暂存器主要负责暂时存贮视觉空间信息,主要以表象形式对视觉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语音环路是一个包含着语音信息的容量有限系统,以串行加工方式,通过语音编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长时记忆与短时工作记忆的区别在于持续时间和需要的提取线索不同。【心导】什么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特点有哪些?

28、(稍加注意)感觉记忆,也称为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保存的时间极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图像记忆和听觉记忆是主要的编码形式。【心导】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有特征是什么?(涉及的可考点还有1.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2.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有实心实.验为基础)长时记忆又称为永久记忆,指信息经过加工而在人脑中可长久保持并有巨大容量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主要特征是: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甚至终生计算;语义代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主要形式。【心导】记忆遗忘的主要理论(重点:影响遗忘的因素)消退说主要观点:遗忘是记

29、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评价:难以用实验加以证明。实验证实,即使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说主要观点: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被排除,记忆就能够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压抑说主要观点: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够恢复。评价:压抑说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值得重视。提取失败观点: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30、评价:提取失败提示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的过程。【心导】 简述图尔文记忆SPI 理论的基本观点。(稍加注意)图尔文提出的SPI 理论是一种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高综合的框架中的理论。(1)该理论认为记忆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即存在五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中存在一定顺序,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联系。(2)该理论还假定这些系统,编码是串行的,即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存储是独立的,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

31、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存储在不同脑区;提取是独立的,即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简述巴德利和希奇的工作记忆模型。【参考答案】(1)巴德利和希奇认为,工作记忆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影响人的许多复杂认知活动。工作记忆包括三个成分:中枢执行系统、视空图像处理器和语音环。(2)中枢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不受感觉通道的影响,有点类似于注意。它虽容量有限,但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语音环以语音形式保持信息,它的容量由保持时间决定,记忆广度由复述率决定。视空图像处理器专门用来储存和加工视觉或空间信息。语音坏和视空图像处理器都从属于中枢执行系统并为特定目

32、的服务。(3)工作记忆的每一成分均是能量有限的,而且相对独立于其它任一成分而工作。简述语言的种类及特点。【参考答案】语言通常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又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1)对话语言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语言都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合作性。(2)独白语言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其特点是:独自进行、展开性以及有准备有计划。(3)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指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别人的语言。它比口语出现

33、的晚得多,只有在文字出现以后,才为人们掌握和利用。其特点是:随意性、严谨性、展开性和计划性。(4)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它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其特点是:隐蔽性、简约性。【心导】什么是概念掌握?影响概念掌握因素有哪些?(思维章节重点)概念掌握是个体掌握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接受性学习,是个体积极的认知活动过程。.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有:学习材料的影响。在学习材料方面,概念的属性或特征会影响个体概念的掌握,尤其是复杂概念,具有较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较难掌握;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者的知

34、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都会影响概念的形成;下定义。下定义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和存储知识,并不断掌握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概念的获得能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概念掌握的深度和水平进行深化。【心导】请概述概念掌握的基本理论。(思维章节重点)语义分类模型认知心理学用语义分类来解释概念掌握,提出语义分类模型,主要有:特征表模型、原型模型和样例比较模型。特征表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提出,该理论认为概念是由一定规则联结起来的客观事物的有关特征或属性来定义,它由事物的各种有关特征和联合这些特征的规则两方面的因素组成。概念

35、的表征是由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结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C = R(X ,Y.) ,C 代表一个概念,X、Y 等是这个概念的特征或属性。原型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施提出来的,他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它的原型来表征的,人们主要是以能最好说明概念的实例来掌握概念的。原型模型认为,概念包括的成员在典型性程度上是有差异的,其中某些成员的典型程度较好,而另一些成员的典型程度较差。概念就是原型加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构成的。个体通过把各种特征与原型匹配而形成概念。样例比较模型是由布鲁克斯提出并用以解释自然概念的掌握的。他认为,掌握概念是不言自明的过程,是可以不用分析和抽取共同特征的无意识过程。学

36、会识别概念的一个成员后,对其他成员就能通过它与识别的样例相似性来辨认。对一类事物的所有成员进行归类并不是利用同一个表征,即原型。基于理论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梅丁提出。基于理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概念的实例、特征及概念实例之间关系的知识总和。基于理论模型认为,要掌握的概念存在于个体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之中,这个知识体系既包含概念的各种特征及其关系,也包含各种概念及实例之间的联系。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有:学习材料的影响、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下定义、科学概念的掌握。【心导】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及特征,并谈谈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统考前真题曾考察2 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

37、社会价值的认知成果的认知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新颖性;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陶冶创造性人格。【心导】什么是表象?表象的特征有哪些?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比如儿童可能出现的“遗觉像”现象;概括性。表象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如库泊等人的

38、“心理旋转”实验。【心导】想象的含义、种类、特点及功能。(思维章节重点)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想象的特点有形象性和新颖性。想象的功能主要有:预见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替代作用;调节作用。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它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

39、想。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心导】请论述主要的情绪理论(情绪章节重点)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斯-朗格理论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情绪是因身体器官对特殊的兴奋刺激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情绪经验的产生过程是,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反应,如身体器官、内脏和肌肉的反射性变化,正是由于这些身体的生理反应,导致了个体的情绪经验,产生情绪。如,

40、幼儿手指受伤流血(刺激),引起哭泣(反应),继而感到悲伤(情绪)。换言之,情绪体验并不是由刺激而是由对刺激反应之后产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这里詹姆斯所讲的生理变化,实际上既包括自主性内脏系统的反应,也包括骨骼肌肉系统的反馈作用。生理学家朗格则强调血液系统对情绪的影响。他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作用的加强会引起血管的扩张,此时就会产生愉快情绪;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减弱,是血管收缩功能改变的结果。评价: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从生理学角度解释情绪经验的性质、组成原因,强调身体的特别是内脏的反应是情绪经验的来源,重视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它片面

41、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因此受到不少批评。但该理论指出了情绪刺激、生理变化和个体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在情绪的发生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坎农和他的学生巴德提出了自己的情绪观点。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不能用生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而是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综合功能,即外界刺激信息在作用于感官后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大脑的丘脑部位,再由丘脑进行加工后同时把信息传递到大脑以及机体的其他部分,即所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同时又传递冲动到达内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信息引起情绪体验,传递到内脏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引起相关的情绪表达。情绪体验和

42、身体反应都作为丘脑活动的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简言之,情绪中心不是在周围神经系统,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被唤起并活动时,情绪就产生了,情绪感觉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起的结果。评价:坎德-巴德情绪理论提出了情绪的特定中枢,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反应中丘脑作用的重视,成为情绪中枢神经生理方面研究的重要理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对情绪的探索着重情绪在人脑中的定位机制,由此推动了对情绪进一步研究,但是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忽略了外周生理变化对情绪作用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产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质疑。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 世纪50 年代提

43、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与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层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

44、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

45、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如,当人们受到侵犯、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

46、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沙克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沙克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机制,即情绪经验来自个体对三方面信息的认知:一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如是可笑还是可怕的;二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如自己觉得如何;三是各种情绪状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唤醒的。人通过周围环境的暗示以及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情绪状态进行解释和分类。认知是通过个体对刺激信息引起一定生理唤醒进行解释而导致情绪的产生。沙克特和辛格的实验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情绪体验)、生理状态(

47、身心状态)和环境因素(刺激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与身心状态信息以及个体的认知结果与情绪经验加以整合而产生情绪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组成一个情绪唤醒模型。其中包括对来自于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期望的经验模式,以及负责将对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结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之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激活生化和神经机能,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要求,情绪由此而产生。从中可见认知比较器是情绪产生的核心。评价:沙克特和辛格情绪认知理论把认知因素引入对情绪状态的解释,

48、把情绪与认知联系起来,拓展了对情绪研究的领域以及对情绪实质理解的思考,在心理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情绪情感部分: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区别与联系)-统考前真题曾考察(论述重要未考点参考心理学导论)【心导】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功能有哪些?(稍加注意)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的主要功能有: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就不同;维持和调整功能

49、。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行为的动机就会降低,甚至完全停止。【心导】动机的本能理论詹姆士的本能理论詹姆士提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麦孤独的本能理论麦孤独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他认为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都是本能。本能具有三个成分:能量、行为和目标。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起来而形成的。他把人类的本能概括为18 种;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也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先天力量,并对

50、本能持有独到的观点:本能不具备有意识的目的,也没有预定的方向,许多满足本能的方式是可以习得的;本能冲动是为满足躯体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或心理能量,驱使人采取行动,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虽然本能基本上在意识层面以下发生作用,但它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思想、体验,并经常使人处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评价:本能论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本能论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更好的由学习解释。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许多曾被认为是普遍.代表“人类天性”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是可变的,它们反映着独特的文价与价值观的差异。【心导】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个体由

51、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赫尔提出了驱力降低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要有需要,需要进而产生驱力。驱力可以供给机体能量,使个体做出行为,需要得到满足,驱力下降,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人类行为主要不是由内部生物力量所驱动,而更多的是被从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习惯,也就是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习得的联系建立。赫尔强调经验、学习,他认为学习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一个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 P ), 用公式来表示为:P = D´H - I 。【心

52、导】动机的唤醒理论唤醒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带来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感到不舒服。唤醒理论认为,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唤醒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简化原理,即重要刺激降低唤醒水平;个人经验对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心导】动机的诱因理论(上述三个动机早期理论稍加注意)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休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诱因有积极和消极诱因之分。积极诱因指有吸引力的刺激物;消极诱因是指个体回避的刺激

53、物。诱因理论认为,诱因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因素。该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赫尔的学生斯彭斯。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在其公式中增加了诱因动机( K ), 于是公式变为:P = D´H ´ K - I 。【心导】简述意志的含义及其品质。(简答题重要未考点)(1)意志是指个体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目的性、意识性和克服困难,是它的主要特征。(2)构成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意志的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独立性是指个体不屈服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的品质。与独立性相反的品

54、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是指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这些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坚定性也叫顽强性,是指长时间坚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的品质。与坚定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性。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的品质。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动机部分:简述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结合实际)-统考前曾考察过。简述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并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动机与行为效率是一种倒U 曲线的关系,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行为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2)_

55、各种行为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且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相对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在相对较难的任务中,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举例:略。简述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参考答案】(1)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分属范畴不同。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技能是个体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的方式。概括水平不同。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和体系化;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发展水平不同步。知识获得快些,技能需要练习过程,能力的形成于发展比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要晚。.(2)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联系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