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3 胸部_第1页
爱爱医资源-3 胸部_第2页
爱爱医资源-3 胸部_第3页
爱爱医资源-3 胸部_第4页
爱爱医资源-3 胸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卫生部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三章第三章 胸胸 部部编 者王震寰王震寰陈成春陈成春蚌 埠蚌 埠 医 学 院医 学 院 解 剖 学 教 研 室解 剖 学 教 研 室温 州 医 学 院 解 剖 学 教 研 室温 州 医 学 院 解 剖 学 教 研 室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线科放射线科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纵隔的应用解剖纵隔的应用解剖第三节第三节 肺的应用解剖肺的应用解剖第四节第四节 胸腔脏器淋巴结胸腔脏器淋巴结第五节第五节 胸膜的应用解剖胸膜的应用解剖第六节第六节 胸部断面的解剖学特点胸部断面的解剖学特点第七节第七节 胸部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胸部结构的断

2、层影像学表现第八节第八节 胸部的断面解剖及影像胸部的断面解剖及影像 二、内容二、内容1.1.胸壁胸壁2.2.胸腔脏器胸腔脏器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上界:颈根与上肢上界:颈根与上肢下界:膈穹平面下界:膈穹平面 一、境界一、境界第二节第二节 纵隔的应用解剖纵隔的应用解剖一、四分区一、四分区二二、心包窦心包窦三三、纵隔间隙纵隔间隙一、四分区一、四分区 1.1.上纵隔上纵隔 2.2.下纵隔下纵隔 1 1)前纵隔)前纵隔 2 2)中纵隔)中纵隔 3 3)后纵隔)后纵隔1 1、上纵隔、上纵隔2 2、右侧面观、右侧面观右肺门结构排列:右肺门结构排列:上叶上叶B B、肺、肺A A、上肺、上肺V V和下肺和下

3、肺V V(上至(上至下);下);上肺上肺V V、肺、肺A A和和B B(前至后)(前至后)3 3、左侧面观、左侧面观左肺门结构排列:左肺门结构排列:肺肺A A、B B、上肺、上肺V V和和下肺下肺V V(上至下);(上至下);上肺上肺V V、肺、肺A A和和B B(前至后)(前至后)4 4、后纵隔、后纵隔食管、胸主动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胸导管、奇静脉系和胸交感干等系和胸交感干等二、心包窦二、心包窦1 1)心包横窦)心包横窦2 2)心包斜窦)心包斜窦心包横窦心包斜窦三、纵隔间隙三、纵隔间隙1.1.血管前间隙血管前间隙2.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3.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间隙4.4.隆

4、嵴下间隙隆嵴下间隙5.5.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肺动脉窗显示:显示: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和气管后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和气管后间隙显示:显示:隆嵴下间隙隆嵴下间隙显示:显示:隆嵴下间隙隆嵴下间隙显示:显示: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肺动脉窗显示:显示: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肺动脉窗第三节第三节 肺的应用解剖肺的应用解剖一、肺的外形和分段一、肺的外形和分段 1.1.肺的外形肺的外形 2.2.肺的分段肺的分段二、肺内管道二、肺内管道 1.1.支气管支气管 2.2.肺动脉肺动脉 3.3.肺静脉肺静脉 4.4.肺静脉分段特点肺静脉分段特点一、肺的外形和分段一、肺的外形和分段1.外形外形 圆锥形,分一尖、一

5、底、两面和三缘;圆锥形,分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 肺门:肺动、静脉和主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肺门:肺动、静脉和主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 肺根:肺动、静脉和主支气管以及神经等被结蒂包绕形成;肺根:肺动、静脉和主支气管以及神经等被结蒂包绕形成; 第二肺门:肺叶动、静脉和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第二肺门:肺叶动、静脉和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 第三肺门:肺段动、静脉和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第三肺门:肺段动、静脉和支气管等进出肺组织的部位。2.分段分段右肺:上叶:尖段右肺:上叶:尖段(S)、后段、后段(S)和前段和前段(S)10段段 中叶:外侧段中叶:外侧段(S)和内侧段和内侧段(S

6、) 下叶:上段下叶:上段(S) ,内侧,内侧(S) 、前、前(S) 、 外侧外侧(S)和后底段和后底段(S)左肺:上叶:尖后段左肺:上叶:尖后段(S+) 、和前段、和前段(S) ; 8段段 上舌段上舌段(S)和下舌段和下舌段(S) 下叶:上段下叶:上段(S) ,内侧前,内侧前(S+) 、 外侧外侧(S)和后底段和后底段(S)肺的外形及分段肺的外形及分段 前面观前面观肺的外形及分段肺的外形及分段 内侧面观内侧面观二、肺内管道二、肺内管道:1.支气管支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尖段右肺:上叶支气管:尖段 (B)(B)、后段、后段(B)(B)和前段和前段(B)(B)支气管;支气管; 中叶支气管:外侧段中

7、叶支气管:外侧段(B)(B)和内侧段和内侧段(B)(B)支气管;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上段下叶支气管:上段(B)(B) ,内侧,内侧(B)(B) 、前、前(B)(B) 、 外侧外侧(B)(B)和后底段和后底段(B)(B)支气管支气管左肺:上叶支气管:尖后段左肺:上叶支气管:尖后段(B+)(B+) 、和前段、和前段(B)(B)支气管;支气管; 上舌段上舌段(B)(B)和下舌段和下舌段(B)(B)支气管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上段下叶支气管:上段(B)(B) ,内侧前,内侧前(B+)(B+) 、外侧、外侧(B) (B) 和后底段和后底段(B)(B)支气管支气管右肺主支气管发出上叶支气管以后,称为中间支

8、气管,右肺主支气管发出上叶支气管以后,称为中间支气管, 再分成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再分成中叶和下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段支气管2.肺动脉肺动脉右肺:右肺: 上叶肺动脉:尖段上叶肺动脉:尖段 (A(A1 1) )、后段、后段(A(A2 2) )和前段和前段(A(A3 3) )动脉;动脉; 中叶肺动脉:外侧段中叶肺动脉:外侧段(A(A4 4) )和内侧段和内侧段(A(A5 5) )动脉;动脉; 下叶肺动脉:上段下叶肺动脉:上段(A(A6 6) )动脉,内侧动脉,内侧(A(A7 7) ) 、前、前(A(A8 8) )、 外侧外侧(A(A9 9) )和后底段和后底段(A(A1010) )动脉动脉左肺:上叶肺

9、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 尖后段尖后段(A(A1+21+2) ) 、和前段、和前段(A(A3 3) )动脉;动脉; 上舌段上舌段(A(A4 4) )和下舌段和下舌段(A(A5 5) )动脉动脉 下叶肺动脉:下叶肺动脉: 上段上段(A(A6 6) )动脉,内侧前动脉,内侧前(A(A7+87+8) ) 、外侧、外侧(A(A9 9) ) 和后底段和后底段(A(A1010) )动脉动脉右肺动脉发出上叶肺动脉后称为叶间动脉,再分成中叶和下叶肺动脉右肺动脉发出上叶肺动脉后称为叶间动脉,再分成中叶和下叶肺动脉肺段动脉肺段动脉右肺:上叶肺静脉:尖段右肺:上叶肺静脉:尖段 (V(V1 1) )、后段、后段(V(

10、V2 2) )和前段和前段(V(V3 3) )静脉;静脉; 外侧段外侧段(V(V4 4) )和内侧段和内侧段(V(V5 5) )静脉;静脉; 下叶肺静脉:上段下叶肺静脉:上段(V(V6 6) )静脉,内侧静脉,内侧(V(V7 7) ) 、前、前(V(V8 8) )、 外侧外侧(V(V9 9) )和后底段和后底段(V(V1010) )静脉静脉左肺:上叶肺静脉:尖后段左肺:上叶肺静脉:尖后段(V(V1+21+2) ) 、和前段、和前段(V(V3 3) )静脉;静脉; 上舌段上舌段(V(V4 4) )和下舌段和下舌段(V(V5 5) )静脉静脉 下叶肺静脉:上段下叶肺静脉:上段(V(V6 6) )静

11、脉,内侧前静脉,内侧前(V(V7+87+8) ) 、外侧、外侧(V(V9 9) ) 和后底段和后底段(V(V1010) )静脉静脉右下肺静脉:由底段上静脉右下肺静脉:由底段上静脉(V(V6 6) )和底段总静脉合成,而底段和底段总静脉合成,而底段 总静脉由底段上、下静脉合成;总静脉由底段上、下静脉合成; 左下肺静脉:由底段上静脉左下肺静脉:由底段上静脉(V(V6 6) )和底段总静脉合成,而底段和底段总静脉合成,而底段 总静脉由底段上、下静脉合成总静脉由底段上、下静脉合成 3.肺静脉肺静脉右肺:右肺:1.1.尖段静脉尖段静脉(V(V1 1) ) 段间支分隔尖段和前后段;段间支分隔尖段和前后段;

12、 2.2.后段静脉后段静脉(V(V2 2) ) 段间支分隔前段和后段;段间支分隔前段和后段; 3.3.外侧段静脉外侧段静脉(V(V4 4) )段间支分隔外侧段和内侧段;段间支分隔外侧段和内侧段; 4.4.前底段静脉前底段静脉(V(V8 8) )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前底段;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前底段; 5.5.外侧底段静脉外侧底段静脉(V(V9 9) )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后底段;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后底段; 左肺:左肺:1.1.尖后段静脉尖后段静脉(V(V1+21+2) ) 段间支分隔尖后段和前段;段间支分隔尖后段和前段; 2.2.前段静脉前段静脉(V(V3 3) )下支分隔前段和上舌段;下支

13、分隔前段和上舌段; 3.3.上舌段静脉上舌段静脉(V(V4 4) )段间支分隔上舌段和下舌段;段间支分隔上舌段和下舌段; 4.4.前底段静脉前底段静脉(V(V8 8) )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前底段;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前底段; 5.5.外侧底段静脉外侧底段静脉(V(V9 9) )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后底段段间支分隔外侧底段和后底段 4.肺静脉分段特点肺静脉分段特点肺段静脉肺段静脉第四节第四节 胸腔脏器淋巴结胸腔脏器淋巴结美国胸科学会肺局部淋巴结图(美国胸科学会肺局部淋巴结图(ATS图)图)美国胸科学会肺局部淋巴结图(美国胸科学会肺局部淋巴结图(ATS图)图)一竖、四横、一斜线X 锁骨上LN 2

14、 上气管旁LN 4 下气管旁LN10L 左支气管旁LN 10R 右气管支气管旁LN11 肺内LN 7 隆嵴下LN8 食管旁LN 9 肺LigLN5 主A肺LN 6 前纵隔LNATS图图ATSATS图图2RL2RL4R4R10L10L11R11R11L11L10R10R4L4L78 8区区8 8一、胸膜的配布一、胸膜的配布二、胸膜隐窝二、胸膜隐窝第五节第五节 胸膜的应用解剖胸膜的应用解剖 胸膜分壁胸膜和脏胸膜,两者移行形成胸膜腔;壁胸胸膜分壁胸膜和脏胸膜,两者移行形成胸膜腔;壁胸膜根据位置分为:膜根据位置分为:一、胸膜的配布一、胸膜的配布1. 胸膜顶胸膜顶2. 肋胸膜肋胸膜3. 膈胸膜膈胸膜4.

15、 纵隔胸膜纵隔胸膜二、胸膜隐窝二、胸膜隐窝1.1.肋膈隐窝肋膈隐窝 2.2.肋纵隔隐窝肋纵隔隐窝3.3.奇静脉食管隐窝奇静脉食管隐窝第六节第六节 胸部断面的解剖学特点胸部断面的解剖学特点一、胸部结构的配布特点一、胸部结构的配布特点 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为纵隔,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纵隔内结为纵隔,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纵隔内结构向上经胸廓上口通向颈部及上肢,两侧肺尖和胸膜顶经胸构向上经胸廓上口通向颈部及上肢,两侧肺尖和胸膜顶经胸廓上口突向颈根部;在胸廓上口处,胸部结构与颈根部结构廓上口突向颈

16、根部;在胸廓上口处,胸部结构与颈根部结构互相交错、重叠。胸部结构与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由于膈互相交错、重叠。胸部结构与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由于膈向上隆凸,肝、胃、脾等上腹部的器官不同程度地被胸壁下向上隆凸,肝、胃、脾等上腹部的器官不同程度地被胸壁下部所覆盖,胸部与腹部的结构在膈区上下错落,表现为肺和部所覆盖,胸部与腹部的结构在膈区上下错落,表现为肺和胸膜囊的下部居胸腔外周胸膜囊的下部居胸腔外周。二、纵隔在横断面上的配布规律二、纵隔在横断面上的配布规律 从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下缘平面的区段,即上纵隔,其在横断层面从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下缘平面的区段,即上纵隔,其在横断层面上结构配布规律是,自前向后分

17、为五层上结构配布规律是,自前向后分为五层: :1 1胸腺层:主要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其形态、大小变化较大,向上可胸腺层:主要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其形态、大小变化较大,向上可伸至颈部。伸至颈部。2 2静脉层:主要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淋巴结,左、右头臂静脉于右静脉层:主要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淋巴结,左、右头臂静脉于右侧第侧第1 1胸肋结合处汇合成上腔静脉,沿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前方垂胸肋结合处汇合成上腔静脉,沿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前方垂直下行。直下行。3 3动脉层:主要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及淋巴结。动脉层:主要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及淋巴结。4 4气管层:

18、主要有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气管层:主要有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5 5食管层:主要有食管及左喉返神经、胸导管、淋巴结、胸交感干及交食管层:主要有食管及左喉返神经、胸导管、淋巴结、胸交感干及交通支、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通支、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一)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下缘区段(一)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下缘区段 从主动脉弓下缘至升主动脉根部平面的区段,该区段主要显示出入心从主动脉弓下缘至升主动脉根部平面的区段,该区段主要显示出入心的大血管、出入肺门的管道、肺根及淋巴结,自前向后可分为五层;气的大血管、出入肺门的管道、肺根及淋巴结,自前向后可分为五层;气道居纵隔横断层面的中央,分开前方的大

19、血管和后方的后纵隔结构,是道居纵隔横断层面的中央,分开前方的大血管和后方的后纵隔结构,是关键性结构。关键性结构。1 1胸腺层:主要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向下抵达心包前面。胸腺层:主要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向下抵达心包前面。2 2血管层:此处的动脉与静脉近乎成横行排列,自右向左依次为上腔静脉、血管层:此处的动脉与静脉近乎成横行排列,自右向左依次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在稍低层面上,肺动脉干发出左、右肺动脉,经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在稍低层面上,肺动脉干发出左、右肺动脉,经前排的大血管与气道之间,分别进入左、右肺门。前排的大血管与气道之间,分别进入左、右肺门。3 3气管支气管层:主要有气管、气管

20、杈、主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淋巴结。气管支气管层:主要有气管、气管杈、主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淋巴结。4 4食管层: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及食管淋巴结。食管层: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及食管淋巴结。5 5脉管神经层:脉管配布在椎体前方和外侧,从右向左主要有奇静脉、胸脉管神经层:脉管配布在椎体前方和外侧,从右向左主要有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胸交感干及交通支、内脏大神经及内导管、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胸交感干及交通支、内脏大神经及内脏小神经、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配布在椎体的后外侧。脏小神经、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配布在椎体的后外侧。(二)主动脉弓下缘至升主动脉根部区段(二)主动脉弓下缘至升主动脉根部区

21、段 (三)升主动脉根部至膈区段(三)升主动脉根部至膈区段 从升主动脉根部至膈的区段,该区段主要显示中纵隔的心与心包,后纵从升主动脉根部至膈的区段,该区段主要显示中纵隔的心与心包,后纵隔的食管和血管,自前向后可分为四层。隔的食管和血管,自前向后可分为四层。 1前纵隔层前纵隔层 位于心包前壁的前方,狭窄,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和纵隔前位于心包前壁的前方,狭窄,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和纵隔前淋巴结,或有胸腺。淋巴结,或有胸腺。 2心与心包层:即中纵隔,范围较大,内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心与心包层:即中纵隔,范围较大,内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心包及心包腔、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及淋巴结等。房、室间隔从左外侧与

22、心包及心包腔、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及淋巴结等。房、室间隔从左外侧与中线约夹中线约夹45度角,分别隔开两侧的心房与心室,同侧的心室与心房,呈现度角,分别隔开两侧的心房与心室,同侧的心室与心房,呈现出左前与右后的位置关系。出左前与右后的位置关系。 3食管层: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及食管淋巴结。食管层: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及食管淋巴结。 4脉管神经层:脉管配布在椎体前方和外侧,从右向左主要有奇静脉、脉管神经层:脉管配布在椎体前方和外侧,从右向左主要有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胸交感神经节、胸交感干及交通支、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胸交感神经节、胸交感干及交通支、内脏大神经及内脏小神

23、经、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配布在椎体的后外侧。内脏大神经及内脏小神经、肋间后血管及神经等配布在椎体的后外侧。第七节第七节 胸部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胸部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一、一、CT断层表现断层表现 1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 管腔内空气呈明显低密度,管壁为等管腔内空气呈明显低密度,管壁为等密度,气管、支气管根据管径粗细,短轴断面表现为大小不密度,气管、支气管根据管径粗细,短轴断面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环状影,长轴断面为距离不等的两条平行线状影,肺窗等的环状影,长轴断面为距离不等的两条平行线状影,肺窗更有利于观察肺野内的细小支气管,但更有利于观察肺野内的细小支气管,但46级以下细小支气级以下细小支气管渐

24、渐难以分辨。管渐渐难以分辨。 2肺血管肺血管 肺血管内的血液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内含造肺血管内的血液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内含造影剂密度增高,易于辨认。肺门和肺野内动、静脉的分辨依影剂密度增高,易于辨认。肺门和肺野内动、静脉的分辨依靠其走行进行判别较为确切,这需在连续断层图像上追踪到靠其走行进行判别较为确切,这需在连续断层图像上追踪到纵隔。一般靠近肺门部的肺野,动脉趋向上下方向走行,静纵隔。一般靠近肺门部的肺野,动脉趋向上下方向走行,静脉相对横向走行。肺内动脉常分为两个直径相当的分支,而脉相对横向走行。肺内动脉常分为两个直径相当的分支,而肺内静脉常与许多细小的属支相连,这些属支与主干构成直肺内静脉常

25、与许多细小的属支相连,这些属支与主干构成直角。末梢肺小血管在层面上多呈点状或小分叉状。角。末梢肺小血管在层面上多呈点状或小分叉状。 3肺肺 肺泡内含有气体,故肺泡内含有气体,故CT断层肺组织为明显低密度断层肺组织为明显低密度,肺窗下可清楚衬托出肺内的血管、气管和一些间隔结构。,肺窗下可清楚衬托出肺内的血管、气管和一些间隔结构。高分辨率高分辨率CT可以显示次级肺小叶中央的小叶核,其为伴随小可以显示次级肺小叶中央的小叶核,其为伴随小叶支气管的小叶中央动脉的横轴位投影。正常小叶间隔很薄叶支气管的小叶中央动脉的横轴位投影。正常小叶间隔很薄,在高分辨率,在高分辨率CT上也难以显示。上也难以显示。 4纵隔

26、纵隔 纵隔结构要用纵隔窗观察,纵隔结构要用纵隔窗观察, CT断层可以显示纵断层可以显示纵隔内的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和支气管等。正常大小的淋隔内的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和支气管等。正常大小的淋巴结短径不超过巴结短径不超过10 mm,CT断面偶尔可以显示为点状影。胸断面偶尔可以显示为点状影。胸腺位于胸廓入口的血管前间隙,青春期以前显示为软组织密腺位于胸廓入口的血管前间隙,青春期以前显示为软组织密度,类似三角形,以后逐渐萎缩变小,老年人可完全被脂肪度,类似三角形,以后逐渐萎缩变小,老年人可完全被脂肪组织取代。纵隔内的脂肪组织密度很低,可衬托纵隔内各结组织取代。纵隔内的脂肪组织密度很低,可衬托纵隔内

27、各结构;增强扫描利于血管、心腔的识别。构;增强扫描利于血管、心腔的识别。 5膈膈 位于胸、腹腔之间的穹幕状隔膜,横断层面图像位于胸、腹腔之间的穹幕状隔膜,横断层面图像根据层面水平的不同显示为或大或小的环形结构,纵隔窗可根据层面水平的不同显示为或大或小的环形结构,纵隔窗可见环形区域内为腹腔内结构;冠状、矢状层面重建图像膈表见环形区域内为腹腔内结构;冠状、矢状层面重建图像膈表现为凸面向上的弧线,下方为腹腔内结构。现为凸面向上的弧线,下方为腹腔内结构。 6胸膜胸膜 壁胸膜和脏胸膜紧密相贴,在图像上不能单独壁胸膜和脏胸膜紧密相贴,在图像上不能单独显示。叶间胸膜在肺窗下当断面与走行方向垂直时,在周围显示

28、。叶间胸膜在肺窗下当断面与走行方向垂直时,在周围肺内气体衬托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细线影;当断面与走行肺内气体衬托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细线影;当断面与走行方向大致平行或偏斜时,无纹理方向大致平行或偏斜时,无纹理(细血管细血管)带就是叶间胸膜的走带就是叶间胸膜的走行处,有时其与肺组织无法区分,行处,有时其与肺组织无法区分,CT上无法识别。纵隔窗不上无法识别。纵隔窗不能观察叶间胸膜。能观察叶间胸膜。 7胸壁胸壁 由胸廓构成骨、胸背部肌、肋间肌及其周围软由胸廓构成骨、胸背部肌、肋间肌及其周围软组织构成,胸壁的最外层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胸壁的前部女组织构成,胸壁的最外层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胸壁的前部女性可见

29、乳房结构,腋窝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淋巴结。性可见乳房结构,腋窝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淋巴结。CT纵隔窗可显示上述结构,骨骼的观察需用骨窗。骨骼密度最纵隔窗可显示上述结构,骨骼的观察需用骨窗。骨骼密度最高,易于识别,肌为等密度,脂肪组织为低密度。脂肪组织高,易于识别,肌为等密度,脂肪组织为低密度。脂肪组织的低密度可衬托胸壁肌等软组织结构外形影像。的低密度可衬托胸壁肌等软组织结构外形影像。 胸部磁共振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纵隔和胸壁结构。胸部磁共振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纵隔和胸壁结构。气管、支气管的腔内无质子,表现为无信号,其管壁为中等气管、支气管的腔内无质子,表现为无信号,其管壁为中等信号,肺段以

30、下的支气管难以显示;心腔和大血管内血液处信号,肺段以下的支气管难以显示;心腔和大血管内血液处于流动状态,在自旋回波序列主要呈流空效应,为无信号或于流动状态,在自旋回波序列主要呈流空效应,为无信号或者混有杂乱信号,而在梯度回波序列则呈现流动增强效应,者混有杂乱信号,而在梯度回波序列则呈现流动增强效应,为明显的高信号。因此,不用增强扫描也可以轻易分辨。但为明显的高信号。因此,不用增强扫描也可以轻易分辨。但肺内血管受肺内空气影响不易显示,肺组织的叶间胸膜等其肺内血管受肺内空气影响不易显示,肺组织的叶间胸膜等其他结构也不能显示。纵隔、胸壁的脂肪组织在他结构也不能显示。纵隔、胸壁的脂肪组织在T1WI和和

31、T2WI均为高信号,胸壁肌为等信号,骨骼的皮质为无信号,骨髓均为高信号,胸壁肌为等信号,骨骼的皮质为无信号,骨髓为高信号。为高信号。二、二、MRI断层表现断层表现第八节第八节 胸部的断面解剖及影像胸部的断面解剖及影像一、胸部的横断面解剖及影像一、胸部的横断面解剖及影像二、胸部的冠状层面影像解剖二、胸部的冠状层面影像解剖三、胸部的矢状层面影像解剖三、胸部的矢状层面影像解剖1. 1. 经第经第2 2胸椎椎体的横断层面胸椎椎体的横断层面 2 2经经胸肋结合上缘的胸肋结合上缘的横断层面横断层面 3 3经经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弓的横断层面横断层面 4 4经气管杈的横断层面经气管杈的横断层面 5. 5. 经肺

32、动脉杈的横断层面经肺动脉杈的横断层面 6. 6. 经左肺上叶支气管的横断层面经左肺上叶支气管的横断层面 7.7.经主动脉窦的横断层面经主动脉窦的横断层面 8. 8. 经左、右下肺静脉的横断层面经左、右下肺静脉的横断层面 9.9.经四腔心的横断层面经四腔心的横断层面 10.10.经三腔心的横断层面经三腔心的横断层面 11.11.经膈腔静脉孔的横断层面经膈腔静脉孔的横断层面 12.12.经膈食管裂孔的横断层面经膈食管裂孔的横断层面 一、胸部的横断面解剖及影像一、胸部的横断面解剖及影像右肺尖右肺尖气管气管右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左肺尖左肺尖左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食管食管头臂干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33、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 左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气管气管头臂干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食管食管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上叶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右主支右主支气管气管食管食管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左肺左肺食管食管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右肺右肺右肺动脉右肺动脉升主动脉升主动脉上腔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左肺动脉胸主动脉胸主动脉食管食管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右肺右肺左肺左肺动脉圆锥动脉圆锥升主动脉升主动脉上

34、腔静脉上腔静脉右心耳右心耳左肺左肺右肺右肺胸主动脉胸主动脉食管食管左肺上叶支气管左肺上叶支气管7. 经主动脉窦的横断层面及经主动脉窦的横断层面及CT图图 右肺下叶右肺下叶食管食管左心房左心房主动脉窦主动脉窦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右心房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左肺下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8. 经左、右下肺静脉的横断层面及经左、右下肺静脉的横断层面及CT图图 右肺下叶右肺下叶食管食管左心房左心房右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右心室右肺上叶右肺上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心室左心室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右下肺静脉静脉9. 经四腔心的横断层面及经四腔心的横断层面及CT图图右肺

35、下叶右肺下叶食管食管右心房右心房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心室右心室左肺下叶左肺下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左心房左心房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心室左心室10. 经三腔心的横断层面及经三腔心的横断层面及CT图图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斜裂右肺斜裂右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右心房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心室左心室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左肺下叶左肺下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食管食管11. 经膈腔静脉孔的横断层面及经膈腔静脉孔的横断层面及CT图图 右心室右心室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右肺下叶右肺下叶食管食管左心室左心室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12. 经膈食管裂孔的横断层面及经膈食管裂孔的横断层面及CT图

36、图 右心室右心室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右肺下叶右肺下叶肝右叶肝右叶食管食管膈膈左肺下叶左肺下叶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心室左心室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右心室右心室右肺中叶右肺中叶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升主动脉升主动脉二、胸部的冠状层面影像解剖二、胸部的冠状层面影像解剖1. 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2. 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3. 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 4. 经肺动脉杈的冠状层面经肺动脉杈的冠状层面 5. 经气管杈的冠状层面经气管杈的冠状层面 6. 经胸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经胸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 7. 经胸主动脉后壁的冠状层面经

37、胸主动脉后壁的冠状层面 8. 经胸椎椎体后部的冠状层面经胸椎椎体后部的冠状层面 1. 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胸骨柄胸骨柄左心室左心室右心室右心室肝肝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经胸骨柄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前段前段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前段前段左肺上叶左肺上叶上舌段上舌段左肺上叶左肺上叶下舌段下舌段2. 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左头臂左头臂静脉静脉升主动脉升主动脉右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右心室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心室左心室肝肝胃胃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经升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CT(肺窗

38、)(肺窗)右肺上叶右肺上叶水平裂水平裂右肺中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左肺上叶舌段叶舌段左肺下叶左肺下叶3. 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左颈总左颈总动脉动脉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心室左心室升主动脉升主动脉胃胃头臂干头臂干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右心室肝肝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经主动脉口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水平裂右肺水平裂右肺中叶右肺中叶右肺斜裂右肺斜裂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舌段左肺斜裂左肺斜裂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右颈总右颈总动脉动脉气管气管头臂干头臂干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右心

39、房右心房肝肝左锁骨左锁骨下动脉下动脉主动脉弓主动脉弓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心室左心室胃胃4. 经经肺动脉杈肺动脉杈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经经肺动脉杈肺动脉杈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气管气管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舌段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5. 经经气管杈气管杈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气管气管右肺下右肺下叶动脉叶动脉奇静脉弓奇静脉弓右主气管右主气管肝肝主动脉弓主动脉弓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左心房左心房胃胃左主支左主支气管气管食管食管经经气管杈气管杈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

40、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6. 经经胸主动脉前壁胸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主动脉弓主动脉弓食管食管胸主动脉胸主动脉肝肝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动脉动脉左肺下叶左肺下叶支气管支气管胃胃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经经胸主动脉前壁胸主动脉前壁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斜裂右肺斜裂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左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肺下叶左肺下叶7. 经经胸主动脉后壁胸主动脉后壁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

41、(纵隔窗)(纵隔窗) 胸主动脉胸主动脉脾脾肝肝脊髓脊髓肩胛骨肩胛骨经经胸主动脉后壁胸主动脉后壁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斜裂右肺斜裂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左肺下叶左肺下叶肝肝脊髓脊髓右肩胛骨右肩胛骨左肩胛骨左肩胛骨左肾左肾脾脾右肾右肾8. 经经胸椎椎体后部胸椎椎体后部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经经胸椎椎体后部胸椎椎体后部的冠状层面的冠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右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斜裂右肺斜裂右肺下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左肺下叶左肺下叶三、胸部的矢状层面影像解剖三、胸部的矢状层面影像解剖1.

42、经左第经左第3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2. 经左第经左第2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 3. 经左第经左第1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 4. 经左肺门的矢状层面经左肺门的矢状层面 5. 经肺动脉干的矢状层面经肺动脉干的矢状层面 6. 经胸部正中的矢状层面经胸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7. 经上腔静脉的矢状层面经上腔静脉的矢状层面 8. 经右肺门的矢状层面经右肺门的矢状层面 9. 经右第经右第1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 10. 经右第经右第2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 11. 经右第经右第3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 1. 经左第经左第3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肩胛骨肩胛骨膈膈肋骨肋骨经左第经左第3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CT(肺窗)(肺窗) 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舌段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肺斜裂左肺斜裂膈膈乳房乳房肩胛骨肩胛骨肋骨肋骨2. 经左第经左第2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CT(纵隔窗)(纵隔窗) 左肺上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左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舌段左肺斜裂左肺斜裂经左第经左第2肋中份的矢状层面肋中份的矢状层面CT(肺窗)(肺窗) 锁骨锁骨肋骨肋骨左肺下叶动脉左肺下叶动脉左心室左心室膈膈胃胃3. 经左第经左第1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肋外侧份的矢状层面CT(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