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疾病疼痛的认识 课件_第1页
风湿疾病疼痛的认识 课件_第2页
风湿疾病疼痛的认识 课件_第3页
风湿疾病疼痛的认识 课件_第4页
风湿疾病疼痛的认识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痛有不通,亦有不荣-中医对风湿性疾病疼痛的认识概述人类对风湿病的认识与了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风湿病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它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既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又是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风湿病2概述 病因复杂 机理不甚清 临床表现不很规律3概述目前认为,风湿病实际上是自身免疫系统病变导致的全身多系统损害的系统性疾病。4概述 随着人类对此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也不断 加深。从最早的症候群,到临床综合征,以至到今天对系统规律已趋逐渐掌握。5概述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综合征风湿症候群6概述治疗上药物从无到有 生物制剂从借用其它学科药物日益繁多可供选择的药物越来越多 7类风湿

2、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百年进展针对性药物起于生物治疗8概述 对风湿性疾病规律认识 :曲折漫长。 对风湿性疾病规律治疗 :手段多样。9概述 尽管由于各种风湿病因种类不同,发病表现各异,但在临床上风湿性疾病初诊多以关节 肌肉 皮肤等出现“疼痛”为首发症状。10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2022/7/122022/7/12Tuesday, July 12, 2022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 9:35:23 PM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2/7/122022/7/122022/7/12Jul-2212-Ju

3、l-22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2/7/122022/7/122022/7/12Tuesday, July 12, 2022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2022/7/12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12 七月 20222022/7/122022/7/122022/7/12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七月 22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2/7/122022/7/1212 July 202217、一个人即

4、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2/7/122022/7/122022/7/122022/7/12概述疼痛12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2022/7/122022/7/12Tuesday, July 12, 2022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 9:35:23 PM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2/7/122022/7/122022/7/12Jul-2212-Jul-22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2/7/122022/7/122022/7/12Tuesday, July 12, 202213

5、、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2022/7/12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12 七月 20222022/7/122022/7/122022/7/12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七月 222022/7/122022/7/122022/7/127/12/2022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2/7/122022/7/1212 July 2022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2/7/122022/7/122022/7/122022/7/12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到21世纪中西医

6、结合的疼痛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以及保护性或病理性反应伤害性刺激是一种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的能量释放,其释放过程是感受器进行能量转换和信息编码、引起神经冲动的过程.14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疼痛还是对疾病疗效判断标准的重要一条例如关节肿痛症状的减轻数量和程度。15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中医对疼痛的认识。熟识:不通则痛实则亦有不荣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痛证的虚实两大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6不通则痛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 指风寒湿、瘀血、痰浊等阻塞脉络或饮食阻滞六腑,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升降失调、经络沟通闭塞而引起的疼痛或不适。包括气滞痛、血瘀

7、痛、痰食痛、寒痹痛、行痹痛、著痹痛等17不通则痛 风:行于表,周身痛 寒:痛甚,固定不移 湿:重浊,粘滞 气滞:痛无定处 淤血:刺痛,固定不移,夜间为甚不通则痛18不通则痛:经脉之气不通则痛经脉之气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人身经脉流行,气血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若由于外感风寒湿之邪、气滞、血瘀而致经脉闭阻,经脉之气不通,阴阳之气相搏,气血逆乱,攻冲经脉而出现疼痛。19不通则痛:经脉之气不通则痛 邪客于经脉之中,使经脉之气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中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20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的病因引发痛证的病因也

8、可以是七情太过、饮食失调、外感六淫、跌仆外伤,或外邪致机体产生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因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经脉之气的正常运行,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古今医鉴胁痛中有论述:“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跌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21不通则痛风风邪侵袭人体表常留于皮毛、肌肉、腠理之间,使经脉之气不通利,而见头痛、项强、肌肉酸痛诸病源候论曰:“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划若刺,一身尽痛。”致病特点:行于表,周身痛22不通则痛寒寒凝肌表,经脉不利,则肢体筋肉疼痛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

9、气乱,故痛甚而不可按也。”23不通则痛如寒气侵袭血脉,血气滞涩,经脉不通致痛;同时血气滞涩,影响经脉自身的供血,引起或加剧脉络拘急牵引致痛,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致病特点:痛甚,固定不移24不通则痛湿(痰浊):外感;内生湿邪内湿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脾胃虚损,脾虚则不运不升,胃损则不化不降,因而中州痞塞,水湿内停,多生痰浊25不通则痛湿(痰浊)忧思过度伤脾,脾主运化水湿,脾伤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湿聚生痰,痰阻经脉,不通则痛。饮食伤脾,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炙搏,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致寒湿内生,或化生湿热,或形

10、成痰浊,阻滞经脉之气,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产生各种疼痛饮食不节,还可致湿、热、毒蕴积,阻于经脉,经脉之气不通,不通而痛。致病特点:重浊,粘滞26不通则痛气滞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太过,会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脉之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暴怒伤肝,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出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出现气郁、气滞。致病特点:痛无定处27不通则痛血瘀气滞又可使血流滞涩,形成脉道不通,所以气滞与血瘀不能截然分开,常常会相继出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在局部出现疼痛,脉象弦涩等症张氏医通曰:“怒则目疼,肝火过旺也。”肝火旺,则迫血妄行。跌仆损伤直接伤及筋骨脉道,使血溢脉外或瘀阻脉中,不通而痛临证指南医案

11、指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致病特点: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28不荣则痛不荣则痛29不荣则痛不荣则痛“ 不荣则痛” 就是指因营养、润养、濡养不充分或血液循环不好,导致供养(氧)不足而导致的局部或全身的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包括气虚作痛、血虚作痛、气血两虚、肾虚腰痛等30不荣则痛二.气血、阴、阳虚损,致脏腑、经脉不能得以正常温煦,濡养均可致不荣则痛明代医家张介宾首先明确提出。荣,含有温煦、濡润、荣养、舒畅之意。不荣则痛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气、血、阴、阳虚损,使经脉失于温煦、濡润、荣养、舒畅而发生的疼痛。31不荣则痛:一 气血不足,失荣则痛劳倦过度、大病,久病、饮

12、食不调损伤元气,使元气亏虚,无力运行精气输送营养,使经脉失于荣养则出现各种痛证。虚于上,脑府失于荣养,出现的头晕头痛;虚于下,则脏腑升提无力,而见腹部、肛门坠痛,腰腿酸软冷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虚,血不上荣,清窍失养,则见头晕头痛。不能荣养滋润四肢百骸,则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如质疑录云:“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 ;肾虚,则腰痛,骨痛,足痛。32不荣则痛:一 气血不足,失荣则痛一 气血不足,失荣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气病及血,血病必涉及气,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脉络拘急而发生痛证正如张聿青医案所说:“人之

13、一身,必赖气血营养,惟营血不足,斯络隧空虚,而诸痛俱作。”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使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年老体弱、或劳倦过度气血暗耗或外感风寒,发汗过多,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不能温煦、濡润、荣养经脉、肢体而发生不荣则痛。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日:“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33不荣则痛:二 阴精亏虚,不荣则痛由外感六淫之燥邪侵袭、七情太过郁而化火、热病后虚火内生、大汗、吐、泻、多尿,或高热灼津等原因,损耗阴精,导致阴液不足,不能濡润经脉,而发生不荣而痛者,金匮翼中指出:“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由于素体虚弱、房劳多产导致肝肾之阴不足,骨髓不充,经脉失于荣养,出现腰膝酸软、足

14、跟痛等。34不荣则痛:三 阳虚失荣则痛由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暴病伤阳,或汗泄伤阳,外邪直中,饮食所伤,使经脉失于温煦、荣养,不荣而痛。肾阳不足,肾府失于温煦则出现腰膝酸软冷痛等症,如医宗金鉴云:“筋骨间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35转化由于人体气、血、阴、阳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血虚日久可致阴虚,气虚日久渐成阳虚;气虚不能生血,阳虚阴液难以化生,故气、血、阴、阳虚损所致痛证常相兼互见,不能截然分开。清代医家陈修园、尤在泾等还设立“不营则痛”“不充则痛”“失养则痛”之说,用来解释由血虚、气虚、肝虚、。肾虚等原因而导致的痛证。虽立论角度不同,但不营、不充、失养都可理解为人体经络失

15、于荣养的状态,即不荣则痛。36转化阴虚阳虚气虚血虚37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取决于气血运行是否正常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 “不通则痛” 气血运行虚弱无力, “不荣则痛”38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 通” 是指畅通,无阻塞,具体表现气血运行足、脏腑升降好、经络沟通畅。没有堵塞,可以穿过;有路到达;连接;传达。通过(从一端到另一端或从一侧到另一侧,穿过)、通畅(运动无阻)、通彻(贯通)、通行(在交通线上通过)。不荣则痛:“ 荣” 即兴盛,荣华,是指营养、润养、濡养充足,又通“ 容” ,指脸上的神情和气色,容光(脸上的光彩),再通“ 营” ,养分、有机体从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长

16、发育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具体表现气血足,供养(氧)充足的意思。39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外感阻滞日久可使失养不荣。气血虚日久会发展成不通,而形成“不通则痛”。可见“不荣”与“不通”不能全然分开,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40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互为因果,相互转化41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肢体酸痛重浊,肌肤不仁着痹 痛有定处,冷痛剧烈痛痹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行痹疼痛外因风寒湿侵袭风邪甚者寒邪甚者湿邪甚者42痹症的治疗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行痹:宣痹通络,疏风痛痹:温经散寒,和营虚痹:益气养血,舒筋着痹:渗湿通络,健脾治疗大法43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宋林萱Thank You !西医风湿病风湿病是泛指影

17、响骨、关节、滑囊、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和筋膜)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是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滑膜、筋膜的疾病)。45西医风湿病现代医学将风湿病分为十大类,其病种达100多种。其中常见及多发者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风、骨质疏松症等30多种。46西医风湿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大多都有关节病变。关节病变主要症状即为疼痛除有疼痛外常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47医学上对

18、疼痛的认识伤害性刺激痛知觉痛反应48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痛知觉包括痛觉和知觉,痛觉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知觉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大脑对伤害性信息进行的译码和读出。痛反应包括保护性反应和病理性反应;是一种生理性或病理性表现,前者有躯体运动反应,自主神经反应和情感行为反应;后者有炎症性反应和退行发性变反应,病理性反应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同时也伴有再度伤害性刺激,它可降低痛阂,夸大刺激,使“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49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中医对疼痛的认识是立足于痛反应一面,以气血运行为视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生理物质(气血)运行规律对机体的影响,异常者痛,正常者不痛。西医对疼痛的认识是立足于痛知

19、觉一面,以痛信息传导为视点,从分子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对机体的影响,兴奋者痛,抑制者不痛。50医学上对疼痛的认识风湿性疼痛西医风湿病中医风湿病不同原因,不同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疼痛。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风湿性疼痛。51对关节疼痛的认识风湿性疾病多有关节疼痛西医学认为针对关节的疼痛不能用单一原因解释关节损伤和关节症状的联系,需要对关节局部问题、疼痛的敏感性、中枢皮层对疼痛的体验和人们日常的行为等复杂而相互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精神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均参与了这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52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痹症(痛症)的研究和治疗,提

20、出了“气血运行学说,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成为当今中医解释疼痛,治疗疼痛的理论根据之一。其基本论点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53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言:“寒气人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之后,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匾要略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对疼痛的认识,提出了“不荣则痛”。从此疼痛就有了“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说。54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 指风寒湿、瘀血、痰浊等阻塞脉络或饮食阻滞六腑,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升降失调、经络沟通闭塞而引起的疼痛或不适。包括气滞痛、血瘀

21、痛、痰食痛、寒痹痛、行痹痛、著痹痛等不荣则痛“ 不荣则痛” 就是指因营养、润养、濡养不充分或血液循环不好,导致供养(氧)不足而导致的局部或全身的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包括气虚作痛、血虚作痛、气血两虚、肾虚腰痛等55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是对实性疼痛与虚性疼痛机理的高度概括。治疗上利用“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的基本治法,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就有了“通则不痛”与“荣则不痛”的说法。56中西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不同中医西医风湿57产后身痛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典型的 -中医风湿病之产后身痛产后身痛亦称产后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风等,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

22、着等。本病以冬春季节产妇多见。近年来,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夏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8产后身痛产后身痛一直困扰着女性患者。它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很多患者的关节x线片、红细胞沉降率、抗“0”、类风湿因子等理化检查均正常。西医学产后身痛的范畴多在产后栓塞性静脉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耻骨联合分离症、筋膜炎等,不是西医之典型的风湿病。59产后身痛西医治疗产后身痛,多对症给予口服止痛药物,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治疗产后身痛,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效率较高。产后身痛的中医治疗,最早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保庆集方,原文指出“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

23、不利,筋脉引急,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脚不能动摇,身头痛也”,并立“趁痛散”治疗。60产后身痛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后人概括产后身痛的病因有三:一者,气血亏虚;二者,瘀血留滞;三者,风寒湿侵袭。其中,气血亏虚、瘀血留滞为内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内外相合而发病。61产后身痛气血亏虚瘀血留滞风寒湿侵袭产后身痛62产后身痛气血亏虚产妇分娩胎儿时,用力、出汗、产伤及出血等,均能损耗气血,形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的证候。千金方日:“妇人产讫,五脏虚赢”;妇科玉尺日:“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傅青主女科日:“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

24、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日:“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加之产后哺乳,产妇气血益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63产后身痛瘀血留滞产妇分娩胎儿时,产伤出血,瘀血内生;或寒袭产道,寒凝血瘀;或正气不足,无力送胞,胞中余血、浊液排出受阻,流于周身经络,阻滞经络,周身疼痛。患者四肢关节屈伸不利,按之痛甚,或皮肤紫黯,或小腹疼痛,恶露不畅,舌黯红,苔白,脉细弦。叶天士女科日:“若血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节疼痛”。陈素庵妇科补解日:“产后遍身疼痛,因产时损动,血气升降失常而留滞关节,筋脉引急,是以遍身疼痛也。然既遍身作痛,则风寒瘀血十有五六。”因而,瘀血留滞,亦是产后身痛的主要病

25、机特点之一。64产后身痛风寒湿侵袭产后气血耗伤,正气不足,营卫失调,肺卫不固,腠理不密,易受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至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日:“为风邪冷气初容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经脉,挟寒则拘急也”。65产后身痛风寒湿侵袭,是产后身痛的外因。风邪甚者,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寒邪甚者,痛有定处,冷痛剧烈;湿邪甚者,肢体酸痛重浊,肌肤不仁66产后身痛归根结底,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为本,络有留邪为标。产后身痛的发病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留滞、风寒湿邪侵袭为

26、标;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为产后身痛的基本病机;也是中医痹症的基本病机。产后身痛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长期遭受疼痛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有的患者由此出现抑郁症状,因此急须及时得到解决。67病案举例病案举例患者,女,32岁。2006年12月,主因肩背痛1个月来诊。患者产后1个月时,夜卧当风,导致左肩痛不可举,曾于外院接受针灸数次后好转。但疼痛部位转至上背部,自觉皮肤冰凉,冒冷气。口服止痛药后,疼痛减缓,但背部仍有约手掌大小面积发凉、沉紧。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科。症见:背部第七胸椎处,有手掌大小面积沉紧、冷痛,如负寒冰,动则汗出,尤以背部为甚,疲倦乏力,乳汁较少,食欲尚可,二便调。查

27、体:精神尚可,体型较胖,面唇色白,第七胸椎棘突旁压痛(+)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产后身痛,阳虚血弱,风寒外袭;西医诊断:背肌筋膜炎。68病案举例分析:患者为青年女性,生产之后,血液丢失,阳气随血而脱,阳虚血弱,筋脉失养。产后1个月,正气尚未恢复,营卫不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适逢天寒地冻,风寒外袭,寒性凝滞,筋脉拘挛,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背部冷痛,如负寒冰。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同。”阳气虚弱,腠理不固,故动则汗出;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以背部汗出较甚;傅青主女科日:“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患者乳汁不足,乃为气血虚弱之明证。面唇色白,舌质淡,苔

28、薄白,脉沉细,亦为阳虚血弱之征。69病案举例治当以温阳散寒、养血通痹为法。方选归芪建中汤,配合针灸。3个月随诊,病人患者身体轻松,肩背部发紧感消失。乳汁渐多。病情明显好转。70西医风湿病迄今为止,大部分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阐明。不少病种的病程冗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临床治疗十分棘手,严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风湿病的知识,加强风湿病的防治及自我调护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针对百姓对风湿病病名的理解不同,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71中西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不同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研究的对象部分相同,但是对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诊断、

29、治疗、预后转归等方面的认识,却大不相同。此外,西医风湿病诊断标准明确,易于掌握,分类相对细致,而中医风湿病治疗手段丰富,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辫证施治,针对性强,且毒副作用小。但是,对风湿急症的抢救治疗西医则有明显优势。总之,中医、西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各有所长,两者如能有机结合,定会更好地造福广大风湿病患者。72中西医均意识到慢性疼痛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慢性疼痛治疗的重要性。73痹症的症状学特点行痹: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虚痹: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

30、,并见心悸,四肢乏力等。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74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有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75在中国民间,从古至今,老百姓都广泛使用“风湿”二字,并且对之有着约定俗成的概念:即肢体疼痛、酸困等,多遇风寒湿或阴雨天及劳累加重,症状呈发作性、游走性。7677中医风湿病其实“风湿”原属中医病名,分别有二解。一解: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极为明确地提出以“风湿”作为病名:如“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二解:亦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由此可见,“风湿”一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之所以在后世未作为病名提出,而多用“痹证”、“痹病”为名,主要是沿袭内经的习惯称谓。在中医学里,“风湿”、“风湿病”、“痹”、“痹证”、“痹病”可以理解为是意同名异的不同提法。78中医风湿病有疼痛才可称之为痹痹病即为痛病可以说中医一直在关注着风湿病的疼痛问题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对风湿病的概念已不能用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来准确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