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试题精选完美版_第1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试题精选完美版_第2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试题精选完美版_第3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试题精选完美版_第4页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试题精选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论语选读试题精选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1)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2)试评价孔子和老子的“不争”。答案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老子是从顺应天道来

2、讲“不争”的,主张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不自己显示自己,因而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因而是非彰显;不自己夸耀自己,因而功绩显露;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

3、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孔子:重义轻利。韩非子:重利轻义。(2)有人认为材料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答案不同意。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利,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2)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

4、)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答案(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5、!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正名”是为了复兴礼乐,并使刑罚得当,这样,百姓的行为才能有规范,社会才有秩序。(2)“礼”的作用:使百姓行为规范;使人人有尊严,相互尊重;使

6、社会安定和谐。参考译文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的规范,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1)两则材料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什么特点?(2)谈谈你

7、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答案(1)爱人、恭敬。(2)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6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1)

8、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答案(1)升(登)堂入室(2)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评析:略。7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9、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对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0、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发自内心的孝。礼记认为“礼”

11、的作用是可以教化人。(2)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答案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难安。宰我说父母去世一年后他就能心安,孔子认为他对父母的感恩和缅怀是不够的,所以孔子认为他不够仁爱。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请写出论语中能与“为人谋”相对应的、体现孔子“忠恕

12、”之道的句子。(2)曾子认为“为人谋”就应该尽心竭力,而孔子认为对待朋友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对“不可则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不听就算了”,第二种理解是“不听就暂且不言”,结合自身交往实践,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理解,为什么?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示例一)我更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朋友做错了事,“忠告而善道之”,好言相劝,希望朋友能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进而改正,对待朋友已经做到了立意忠诚,积极为人,符合友好交往的原则;朋友听得进劝告,就帮助他改正缺点,不能改正就不再劝说(如果是小缺点则可包容,如果是大错误或许未必志同道合),“为人谋”也应该有个限度,那就

13、是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这体现了适度交往的原则。(示例二)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朋友做错了事,当然应该“忠告而善道之”,好言相劝,希望朋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友好交往是交友的基础;当然如果朋友一时不理解不接受,那说明他暂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暂且搁下,等待时机再想办法,朋友最后一定会理解;如果“不听就算了”,放任朋友执迷不悟,甚至一错再错,那就很难说尽心竭力“为人谋”了。10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1)请

14、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

15、找原因。参考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1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2)

16、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答案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12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甲)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乙)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1)请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观。

17、孔子:顺从父亲孟子:赡养父母,给父母安全感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翻译两段文字,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字词,这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要弄清楚这两段文字所讲的具体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进行概括。(2)请对这两种孝道观进行评价。答案孔子所说的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有利于避免犯上作乱。但其孝道观,片面强调顺从父亲,是一种愚孝,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所说的孝强调对父母的赡养,让父母感到安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文言文中的观点,仍然要以翻译为基础,只有准确地翻译,才能有正确的理解;有了正

18、确的理解,才能有正确的评价。评价时既不能脱离文章的写作背景,又要结合现实。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若是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使父母处于危险之中,这是第五种。”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19、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1)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2)结合论语选文,就第段文字,说

20、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答案(1)第一次问政,孔子否定了季康子为政用杀的方法,提出以德服人的为政思想。第二次问政,孔子指明只要统治者做到庄重、孝慈、用人唯才就能使百姓尽忠、勤勉。由此可知,在孔子的为政思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己。(2)孔孟之道,继承是必然的。孟子的“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这些思想,就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继承。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21、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注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1)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克己复礼(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参考译文颜渊请教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礼法,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言行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认为你是仁人了。实行仁要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

22、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1)孔子和韩非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简析孔子和韩非子上述主张的差异。答案(1)承认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权利。(2)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作用。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容易毒害人们的思想,败坏社会的风气。孔子的主张是见利思义

23、,反对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观点比较合理。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1)论语14.39章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2)“荷蒉”者认为孔子固执,不懂得变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结合上述章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2)观点一:认同。在践行自己的思想学说受到挫折时,内心确实要宽

24、阔,不能褊狭,要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也要敢于接受现实。别人不了解,不支持自己的学说,或许正说明推行“道”的时机还不到,自可保持高洁。可以学着及时调节自己,如“荷蒉”者那样通达权变,要么改变思想主张,要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孔子的思想确有为“道”的原则所累的成分,在适应社会、灵活应对现实礼崩乐坏的局面上,缺乏一些权变的空间。观点二:不认同。孔子不是不会通达权变,“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说明主张中庸之道的孔子是非常看重通达权变的。孔子坚守的“道”,则是他变通的基本原则,在“守死善道”前提下权变。孔子担心的并不是自身是否为人所知,也未因此否定自己的“道”,只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25、,做得不够。因此对“荷蒉”者,知其不可说服,也就通达权变以待。17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朱子全书)答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关键在于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思想反映在朱熹的朱子全书中,即求学的人要能够运用所学,通过了解一件事情,说出其他类似的事情,只有用功深入到一定程度、穷究事理熟练到一定程度,才能融会贯通。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26、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答案(1)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2)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蕴涵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强调各守本分,

27、恪尽职守。)“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矛盾。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曾子交友观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2)简析孔子的交友观及其意义。答案(1)孔子侧重忠告劝导,曾子侧重交流辅仁。(2)孔子提出了交友的两个基本准则。一是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二是如果别人不听,也就作罢,这是对别人作为个性主体(或“独立人格”)的认可和尊重。(意思基本准确即可)20.下面是论语中的文字,阅读后请回答:孔子

28、认为“士”有哪几类?这里的“小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教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硁硁:kn,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固执。斗筲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答案有三类:第一类,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第二类,孝敬父母、尊重服从兄长的人;第三类,“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这里的“小人”指境界不高的人。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说

29、:“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就可以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说:“同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的人称赞他尊重服从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行动勇敢坚决,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30、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孔子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

31、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孔子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孔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答案(1)仁

32、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中主义者。“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23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结合上文内容,说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君子把义作为根本,致力于对天理仁道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而小人经常徘徊于理想和世俗现实之间,经常为个人私欲所左右,为物质环境所诱惑,意志薄弱、目标短浅。(大概意思对即可)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