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_第1页
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_第2页
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_第3页
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_第4页
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种子生产和管理教案第一节 品种区域试验一、品种区域试验1.区域试验的组织体系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年、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 有全国区域试验和省级区域试验。2.品种区域试验的任务其主要任务是:鉴定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推广价值;为优良品种划定最适宜的推广地区;确定各地区适宜推广的优良品种和搭配品种;研究新品种的适宜栽培技术。 3.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划分试验区,建立试验点:根据气候、地形、土壤和栽培条件,划分不同的生态区,在一定的生态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试验点,在同一生态型区不少于5个实验点;设置合适的对照品种:在自然栽培条件相近的试验点应用共同的对照种,但在不同的地区,应以当地最

2、好的品种作对照;保持试验点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试验设计、栽培管理的统一性;定期观摩评比:作物生育期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观察,收获前进行田间评定,试验结束后,各试验点及时整理资料、总结,上报主持单位;实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 二、生产试验与栽培试验1.生产试验:在生产条件下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对区域试验中特别优异的品种,在接近大田的生产条件下,对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并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每一品种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 个实验点,每一实验点的种植面积为300-3000m2。实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2.栽培试验: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三、品种适应性和

3、稳定性分析 品种的适应性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尤其明确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确定品种适宜的推广区域。品种适应性: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在 一定范围内的适应度。用一定数值表示品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称为适应性参数品种稳定性:生物体能自身调节表现型的状 态,以适应于变动的环境,使 其生长发育,并保持主要性状 相对稳定的能力。 用一定数值表示品种稳定的程度,称为稳定性参数 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量高低的顺序发生变化。 即不同品种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反应。 产量环境甲品种乙品种丁品种丙品种产量环境1221二.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1以品种平均数为参照数的稳定性参数估计直接用变

4、异系数估计 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Si=X2ij-(Xij)2/n/n-1 CVi(%)=Si / Xi100各品种在多点的平均产量品种12345678910X.jIj点125.7624.925.32点224.0721.782.18点320.1720.821.22点423.5321.191.59点523.0920.420.81点620.6416.87-2.73点718.7216.92-2.6点819.016.47-3.13点921.0318.09-1.51点1019.4720.230.02点1121.0717.87-1.7Xi.21.4919.6919.3421.0119.4517.8420.

5、0818.5519.6918.8219.60Si2.273.602.232.473.103.212.683.142.563.53CVi10.5618.2811.5311.5715.9417.9913.3516.9313.0018.76以小区平均产量为纵坐标,变异系数为横坐标作图,以小区总平均产量和平均变异系数将坐标图画成四个象限,画出参试品种的散布点。 高产、稳定的 高产、不稳定的 低产、稳定的 低产、不稳定的 变异系数品种产量品种丙品种乙品种甲品种丁 以品种的标准差与平均标准差的比较 以品种的变异系数与平均变异系数比较。 ai= Si /S 或ai= CVi / CVai=1 表示有平均的稳

6、定性,以ai=1较好 ai1 产量较高时,认为是高产不稳定的品种。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品种点1点2点3 点4平均Siai114.753.2660.998213.853.1030.948313.902.5370.775415.572.6290.803515.903.6071.102614.143.8621.180714.513.8291.170814.043.3391.020平均14.583.8292.以环境指数为参照数的适应性参数估计法 Eberhart 和Russell的估算法 以每一个试点一年中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减去所有试点产量的平均值,作为环境指数 Ij = X. j X. 计算每一个品

7、种的平均产量相对于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 b,称为第一稳定参数 把直线回归离差S2di 称为第二稳定参数 理想的品种应该是: 平均产量较高,b接近1, S2di 接近0各品种在多点的平均产量品种12345678910X.jIj点125.7624.925.32点224.0721.782.18点320.1720.821.22点423.5321.191.59点523.0920.420.81点620.6416.87-2.73点718.7216.92-2.6点819.016.47-3.13点921.0318.09-1.51点1019.4720.230.02点1121.0717.87-1.7Xi.21.491

8、9.6919.3421.0119.4517.8420.0818.5519.6918.8219.60SiCViS2di值小,说明这个品种的产量是随着环境指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对这个品种在各个环境下的产量变动可以较可靠的估测。S2di值大,说明这个品种的产量变动不可能可靠的估测,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较差。估测稳定性参数回归系数bi和回归离差S2di1.求各品种对环境指数的直线回归系数bibi=XijIj/I2j2.求回归离差总平方和 总SS=X2ij- (Xij)2./n回归平方和 回归SS=(XijIj)2/I2j离回归平方和 2ij=总SS-回归SS回归离差 S2di = 2ij /(n2)-Se2

9、/r3. F检验 F=2ij/(n-2)/( Se2/r)品种稳定性参数品种biS2diF10.721.5064.61*21.252.2756.45*30.820.1161.2840.880.4131.99*51.11.2984.11*61.141.3654.27*70.990.2851.6881.111.3004.11*90.802.0475.91*101.182.9908.17*第二节 品种审定 新品系或引进品种在完成品种实验(区域实验和生产实验)程序后,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试验结果,审定其能否推广,能推广的审定其推广范围,这一程序称为品种审定(cultivar regist

10、ration) 。 一、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二、组织制度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由农业部聘请专家担任, 负责审定适合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的国家级新品种,并指导、协调省级品种审定的工作。 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 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品种示范情况,公正而合理地评定新育成的或新引进的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确定是否可以推广,可以推广的品种确定其适应的地区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并对其示范、繁殖、推广工作提出建议。 品种审定的根据是:区域试验和其他生产试验的表现。三、审定方法 1.品种审定申请

11、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具备下列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的名称。申请书的内容:申请者个人信息;品种选育的单位或个人;作物种类和品种暂定名称;建议的实验区域和栽培要点;品种选育报告,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 、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品种特征描述以及标准照片。2.品种审定受理 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申请书后2个月内作出受理或不于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者。 3.品种试验 4.审定 对于完成品种实验程序的品种,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3个月内汇总结果,并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或审定小组初审 。通过初审后由专

12、业委员会在1个月内提交主任委员会审核,审核同意的即通过审定。 5.公告 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编号、颁发 证书,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发展二、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构三、品种权授予的条件四、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五、品种权的权限和归属六、品种权的保护期限和侵权行为的处罚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进展第四节 品种推广 品种推广(cultivar popularization):是指在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的过程。 一、品种推广的意义二、品种推广体系三、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1.品种推广的基本方式2

13、.品种推广的常用方法 分片式 按照生态、耕作栽培条件,把全县划分若干片,每年由县种子部门分片轮流供应新品种的原种或原种后代种子。以后,各片自己留种,供下一年生产使用。使一个新品种短期内在全县普及。 波浪式 首先在全县选择若干个条件较好的乡、村,将新品种的原种集中繁殖后,再逐步普及全县。多点式 由县繁殖的原种或原种后代,先在全县每个区(乡),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专业户或承包户,扩大繁殖一年后,第二年即可普及到全区(乡)、全县。四、品种区域化和良种的合理布局五、良种必须合理搭配,良种良法配套品种区域化: 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品种审定意见,确定品种在相应的适宜地区范围推广的过程。 品种的合理布局

14、: 在一个较大的地区范围内,选用、配置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确保品种高产、稳产的做法。 品种合理搭配: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有主次的搭配种植具有不同特点的作物品种。 第五节 种子生产一、种子生产的概念、意义与任务 1.种子生产:也叫种子繁殖、良种繁育,是新品种经过审定被批准推广后,要不断地进行种子繁殖,在繁殖过程中,还要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以不断地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种子,供大田生产用。这种繁殖、生产良种的过程,称为种子生产。2.良种繁育的意义一是尽快的应用和普及良种.新选育出的或引进的品种,刚通过审定时,种子数量少,通过迅速,大量繁殖种子,可以尽快发挥品种作用.二是品种保纯(防止混杂退化)或实

15、行品种更新,可以延长品种使用年限.3.良种繁育的任务任务主要有二个,从完成任务的目的上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更换,更新.品种更换:就是用新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替换生产上表现不良的另一品种。 品种更新:是用各种提纯的方法生产出产量、品质和纯度更高的原种或贮藏的原种,去定期地更换生产上已经混杂、退化的同一品种。二、种子生产的程序和体系 一个品种按繁殖阶段的先后,世代的高低所形成的过程,叫种子生产程序。 在中国,一般将种子生产程序分为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三个阶段。我国种子生产的三个阶段:原原种原种良种 原原种: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最原始的种子。 (育种者种子)原种:由原原种直接繁殖出来的,或由推广品种

16、 提纯更新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原种质量标 准的种子。(基础种子)良种:由原种繁殖若干代后,符合质量标准,供 应大田生产播种用的种子。国外良种繁育程序:在国外,不同国家将种子划分为不同类别:法国:原始种子原种基础种合格种;美国:育种者种子基础种登记种检验种;日本:原原种(水稻)原种检验种子. 国外良繁工作的特点(1)重视高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原种都安排在种子公司直属的专业农场繁殖,基础种子质量高,过程连续性强.(2)从基础抓起,确保原原种质量,原种由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提。(3)很抓防杂保纯,保证原种繁殖的各个世代不会混杂退化. (4)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保证原种繁殖的数量和质量.(5)重视并加强检验

17、工作.20世纪50年代: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70年代: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有计划地供应良种95年,实施种子工程即良种产业化工程,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三、品种的混杂退化品种混杂:是指在某一个品种群体,混有其他作物、杂草或同一作物的其他品种的种子或植株。品种退化:是指作物品种群体经济性状发生劣变的现象,表现为原有的优良性状部分或全部消失,生活力下降。 1.机械混杂: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脱粒、运 输、贮藏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机械混杂。 防止方法:严格执行防杂保纯措施和规章制度。 2.天然杂交:

18、不同自交系、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种间发生天然杂交,就会引起生物学混杂。 防止方法: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不但不同品种的种子田要彼此隔离,就是与同一品种而级别较低的种子田和可能发生天然杂交的异种植物也要隔离。 3.自然突变:时间长了会对群体基因型频率有影响。 4.遗传基因的继续分离:新育成品种在推广时,常在微效多基因的性状上还存在杂合性(即剩余变异),其分离重组会引起品种混杂退化。防止方法:在尚未稳定的群体中继续选株自交,使之达到纯合,增加品种群体中个体的遗传稳定性。5.自然选择:防止方法:尽量减少长期的自然选择,保持品种的原有遗传平衡状态,或者加强人工选择,保留有利与人类的经济性状。 6.人工选择:防止方法:为品种防杂保存进行人工选择时,选株的目标不宜强调优中选优,片面选择单一性状,而应注意原品种的典型性,同时要选留较多的个宜,以免发生随机漂移。 7.外界环境引起的表形变化:如病毒引起的马铃薯种苗退化与温度有关。 四、防杂保纯的措施1严格种子繁育规则,防止机械混杂2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3去杂去劣,正确选择4选用或创造适合性的生育条件5用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五、种子生产方法 1.原种生产:良种繁殖是按原原种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