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最新】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最新】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最新】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最新】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 论语十二章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导入新课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来认识一下伟大的先贤孔子,以及他的宏著论语,感受先贤和古代典籍的魅力。半部论语治天下同学们,知道这句话吗?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学习目标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0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与现代文的不同,积累文言词语。02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03墨剑飘雨liyongqia

2、ng李永强01第一课时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

3、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知识链接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

4、子的话为主。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知识链接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朗读指导点我放课文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6、/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liyongqiang墨剑飘雨liyongqiangliyongqiang墨剑飘雨墨剑飘雨liyongqiangliyongqiang墨剑飘雨liyongqiangliyongqiang墨剑飘雨墨剑飘雨liyongqiang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7、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按时温习。时:按时。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疏通文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人称代词,我。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疏通文意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8、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上天的意旨。命,命令。迷惑,疑惑。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疏通文意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

9、di)。” (为政)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疏通文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能忍受。疏通文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喜爱,爱好。代词,的人。以为快乐。疏通文意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n)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吃。粗粮。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介词,对,对于。像浮云一样。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疏通文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疏通文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河边。川,河流。指军队。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疏通文意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坚定志向。笃,坚定。恳切。仁德。疏通文意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2第二课时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

12、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是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讲学习

13、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三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讲个人修养,强调人的思想

14、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第三章强调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四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四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

15、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五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第五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

16、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六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第六章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七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雍也)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八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同时,也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

18、。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九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十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讲对于时

19、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叹息。 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十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

20、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研读课文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同时,也讲的是求仁的途径。 “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论语十二章时间流逝的感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传不习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

21、昼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不逾矩贤哉 回也不改其乐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疏食于我如浮云而笃志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个人修养学习态度课堂小结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拓展延伸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一、名句默写(1)子曰:“_

22、,不亦说乎?”(2)_,不亦乐乎?(3)_,不亦君子乎?(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传不习乎?”(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_,_,不逾矩。”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知识盘点(6)子曰:“_,可以为师矣。”(7)子曰:“_,思而不学则殆。”(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9)子曰:“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子曰:“饭疏食,饮水,_,乐亦在其中矣。”(11)_,于我如浮云。(12)子曰:“三人行,_。”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人不堪其忧知之者不

23、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必有我师焉知识盘点(13)择其善者而从之,_。(14)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仁在其中矣。”(17)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知识盘点(18)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_,_。(19)孔子说:“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盘点二、统编课下注释1. 学而时习之 时习:_ 时

24、:_2. 不亦说乎 说:_3. 人不知而不愠 愠:_4. 不亦君子乎 君子:_5. 吾日三省吾身 吾:_ 日:_ 三省:_同“悦”,愉快指有才德的人人称代词,我按时温习按时生气,恼怒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知识盘点6.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_ 忠:_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8. 传不习乎 传:_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_ 有:_10. 三十而立 立:_11. 四十而不惑 惑:_12.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_ 命:_诚信十五岁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命令知识盘点13. 六十而耳顺 耳顺:_

25、14. 七十而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_15. 不逾矩 逾矩:_16. 温故而知新 故:_17. 学而不思则罔 罔:_18. 思而不学则殆 殆:_19. 一箪食 箪:_20. 人不堪其忧 堪:_越过法度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顺从意愿学过的知识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能忍受知识盘点2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之:_ 者:_ 好:_2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23. 饭疏食,饮水 饭:_ 疏食:_24. 于我如浮云 于:_ 如:_25. 必有我师焉 焉:_26.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喜爱,爱好吃粗粮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以为快乐介词,对,对于像于此,意思是

26、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知识盘点27. 子在川上曰 川:_28. 逝者如斯夫 逝:_ 斯:_ 夫:_29. 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_ 夺:_30. 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_31. 博学而笃志 笃:_32. 切问而近思 切:_33. 仁在其中矣 仁:_代词,这,指河水指军队改变河流往、离去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坚定恳切仁德知识盘点1. 有朋自远方来 朋:_2. 不亦乐乎 乐:_3. 人不知而不愠 知:_4. 可以为师矣 以:_5. 乐亦在其中矣 乐:_6. 不义而富且贵 义:_7.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快乐三、其他常考实词了解凭借乐趣即“宜

27、”,是行为的尺度跟随,引申为学习知识盘点四、重点句子翻译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材思考探究;省略句(省略宾语“我”),疑问句,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为“不是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材思考探究)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019广西百色)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知识盘点4.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8、(教材思考探究)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材思考探究)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教材积累拓展;2018贵州铜仁)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知识盘点五、思考探究 1.(教材思考探究)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答案】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

29、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识盘点2.(教参问题探究)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答案】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都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知识盘点 3.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答案】不能。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

30、,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位置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高尚的品格。知识盘点4.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却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通过“贤哉,回也”直接表达了对颜回的赞赏,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知识盘点5. 你怎样理解第八章中“浮云”的比喻义?又怎样理解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往云烟;浮云

31、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富贵应该是正义的,以不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注重在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知识盘点6. “温故”和“知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答案】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此处的“温故”强调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个字意思有什么不同?【答案】

32、“罔”是“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殆”是“疑惑”的意思,不学习而整天胡思乱想就会对学业有疑惑。这两个字说明读书学习中“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知识盘点8.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9. 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答案】

33、示例:我的体验是读书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对经典著作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知识盘点谢谢聆听谢谢观赏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重点)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

34、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作者介绍知识备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庙大成殿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知识备查孔林孔子墓地知识备查知识备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

35、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论语读一读预习检查论愠省罔殆箪笃堪惑巷逾语一三食不不陋矩lnynxngwngdidndknhu xing y【温故知新】预习检查词语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方法指导整体感知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断句读方法归纳整体感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36、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整体感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7、” 整体感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整体感知论语十二章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说连词,表顺接按时通“悦”,愉快温习,复习志同道合的人“从”了解生气,恼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

38、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精读细研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孔子的弟子多次进行检查自己谋划,商量办法交往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动做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39、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整体感知精读细研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整体感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40、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遵从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精读细研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道德修养并非一

41、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整体感知温习,复习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做凭借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精读细研“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

42、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整体感知却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而无所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精读细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整体感知译: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

43、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啊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即颜回,孔子的弟子能忍受整体感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道比不上,赶不上喜爱,爱好以为快乐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整体感知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冷水弯着胳膊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44、的浮云一样。”粗粮不正当的手段介词,对,对于整体感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就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精读细研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整体感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流逝的时光代词,这,指河水舍弃、放弃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河边。川,河流。精读细研怎样理解

4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整体感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精读细研

46、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的弟子广泛坚定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恳切仁德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

47、,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态度合作探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合作探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品德修养1.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

48、的是什么?为什么?合作探究示例: 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合作探究通假字合作探究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同“悦”,愉快“

49、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合作探究1.吾日三省吾身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亦君子乎4.饭疏食,饮水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古义:诚信;今义:确实,信用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一词多义合作探究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为而了解知道wi,介词,替wi,动词,成为,做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文中是“然后”“之后”的意思连词,表并列词类活用合作探究1.传不习乎2.温故而知新3.好之者不如乐

50、之者4.学而时习之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快乐名词用作状语,按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作探究省略句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自己”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合作探究1.不亦乐乎:原义是“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表示达到极点。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也指回忆过 去,认识现在。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4.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

51、夜以继日。5.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6.匹夫不可夺志: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7.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8.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学后感悟课堂小结孔子、颜真卿、朱熹、鲁迅都是珍惜时间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每一位成功者,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没有一个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最聪明的人是

52、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从每天都是24个小时来说,时间是一个常数,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勤奋的人来说,时间要多出几倍,他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有它的特殊价值。我们不要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要珍惜时间,爱护生命,利用每分每秒,不要虚耗时间。 写作特色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

53、追求。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写作特色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思想深刻,富含哲理。板书设计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论语十二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四章第一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第一章第六章第二章第八章第三章第十一章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课堂检测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B.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C.逝者如斯夫(往、离去)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D【解析】

54、“信”的意思应为“诚信”。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第(1)题中,“学”“习”之间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表顺接。第(2)题中,“不知”“不愠”是转折关系,“而”表转接。第(3)题中,“思”“不学”是转折关系,“而”表转接。第(4)题中,“择”“从”之间有动作先后之分,“而”表顺接。ABBA课堂检测2.比较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课堂检测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回

55、也不改其乐C【解析】“说”同“悦”,愉快的意思。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课堂检测A.人家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B.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C.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D.人家不了解(我),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4.下列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子路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路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课堂检测5.阅读短文,回答问

56、题。课堂检测孔子过泰山侧( ) 夫子式而听之( )昔者吾舅死于虎( ) 何为不去也( )经过。它,指哭声。在。离开。【解析】“式”“听”之间有动作的先后之分,所以“而”表顺接。A(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夫子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B.转接课堂检测(3)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苛政猛于虎也。【解析】点题句在选文的最后。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苛政于虎猛也”,按这种语序翻译即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孔子学琴拓展探究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

57、(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

58、凡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您说的正是文王操啊!”拓展探究拓展探究对比阅读【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拓展探究(1)吾日三省吾身 (2)传不习乎 (3)足食 (4)去食 自我检查、反省温习充足食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拓展探究A.温故而知新 B.

59、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D【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2.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拓展探究(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拓展探究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

60、作用?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共同强调的是诚信。课下作业1.背诵全文。2.课外阅读孔子论语全本。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思考探究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