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_第1页
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_第2页
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_第3页
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_第4页
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这是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

2、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五年级# 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关键词:拒绝,录取。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再指名读外貌句,齐读。2朱丹一路过关斩将,两轮赛事后进

4、入终试,让人对他的演奏充满了期待。然而考场上他的举动让人颇感意外。自读相关段落,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一幕?3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一场考试,一次拒绝,为什么说朱丹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深感惋惜?把你读懂的内容简单批注在段落旁边。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从不同角度思考。角度之一:从考场氛围的角度感受这场考试非同寻常,在这次考试中主动放弃让人感到意外。(1)让学生从“要求严苛、竞争激烈、都是高手”等词语中体会高手云集,进入终试不易。(2)抓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声名远扬”等词语体会考官不同凡响,对艺术水平要求高。(3)追问:罗丹,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时什么样?大师像罗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样打量朱丹

5、,你感受到什么?小结:看得细致入微,仿佛要从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打量朱丹,初见朱丹,大师对他投去的目光严苛而又欣赏。角度之二:从朱丹的举动引起反响的角度看,他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惋惜。(1)随学生交流适时点拨:“闷雷炸响”,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朱丹的一句话震惊了全场,“轰”的一声在人们的心头炸裂,谁都没想到他会拒绝演奏,让人诧异。(2)追问:从大师的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角度之三:从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情中体会。(1

6、)让学生从“一丝悲戚”和“涌出苦涩的泪水”两句中感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到了伤心处,眼中难以抑制泪水,放弃这次机会他心中多么不舍。(2)引导学生关注朱丹进入考场和离开考场前取放木笛的语句。从他对木笛的“一取一放”中体会到什么?小结:两个“小心”,看出朱丹珍爱木笛,热爱音乐,对木笛的视若珍宝表现出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5这部分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内容,抓住朱丹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朱丹,一个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在一场决定他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毅然选择了放弃考试,默然离场,只因为什么?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遇难同胞纪念日。6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

7、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1)出示图片:南京*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2)出示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小结:痛恨日寇,

8、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7南京*,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1)自由找伙伴练读。(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体会与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朱丹当时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选择的原因。(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过渡:朱丹不肯吹欢乐的笛曲,这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为,彰显了他人格的力量,痛

9、楚而坚决。我们感到了他拒绝背后的铮铮豪气。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静静伫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来。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们能听懂他的心声吗?自由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1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出示课件:笛声悲凉凄切,犹如 ,犹如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 而哭泣,是在诉说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体会文章主题。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

10、复朗读。4朱丹不忘国耻,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在描写朱丹的笛声时,在这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了飘舞的雪花,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描写“雪”的意图。(1)学生找到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小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2)点拨: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阵,为什么描写雪花?自己读一读“孩子方阵”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读:“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小结: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长、绽开,新的一天正在到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小结: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纪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们像朱丹一样不忘国耻,一样热爱我

11、们的中华民族。是啊,这莹莹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纯洁高尚的品格,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也突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作者说雪中祭奠的孩子们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结:幼松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坚贞不屈,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5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浓浓墨色浸润纸张,朱丹一样的人们不忘国耻,爱国情深,父辈的教育也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分作者用鲜活的比喻写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时的内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积的情感都随一曲笛声道出。我们再来读读语句。再次指名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设计意图】通过

12、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体会孩子们爱国的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四)回读外貌,感悟形象一曲终了,我们感受到了朱丹的才华横溢,我们知道大师改变了主意,破格录取了朱丹,你们说打动大师的仅仅是朱丹的音乐才华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1重点理解: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两个紧紧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1)大师紧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出示课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2)朱丹紧握木笛,为自己的选择和举动感到欣慰。2手

13、握木笛的朱丹,伫立在莹莹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让我们再来看看朱丹的外貌,让他的形象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学文至此,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再读外貌的语句,体会:一袭黑衣,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树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深情。爱国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开树枝上一样,相伴相生。【设计意图】在回读中加深对作者描写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体会比喻修辞方法运用的贴切。(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朱丹的不忘国耻,爱国深情。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第2篇木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

14、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

15、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入夜,朱丹向纪念碑走去”这几个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成三段。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1、

16、讲读课文第一段指名读,交流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要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中知道,考试要求苛刻,高手如林,要在这样的应聘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过渡语:经过严苛的两轮考试后,每种乐器只剩两名乐手,而木笛演奏员只需一名,主人公朱丹是怎样对待接下来的考试的呢?2、讲读第二段(1)指名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朱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儿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三点。A、朱丹是个很有才华的年青人。一是他从高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二是音乐大师也表扬他很有前途。B、朱丹对音乐无比热爱。这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处在第四自然段中“他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只有一

17、个热爱音乐的人才会如此珍爱自己的乐器。另一处在第二十三自然段中,当他被取消参赛资格时,他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默默地走了。这是为了他所钟爱的事业所留下的泪水。C、他对同胞热烈而深沉的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次参赛机会来之不易,他为什么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呢?原来是他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了同胞他宁愿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大师要他珍惜他的艺术前途时,他本来还有机会,可朱丹说“请原谅”又一次表现他对同胞深深的爱。因为这一部分以对话为主,所以在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敬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对同胞那深沉的爱意。教师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郑重抓

18、住了朱丹和音乐大师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朱丹热爱艺术但更爱同胞的美好情怀。这一位优秀的青年,难道他的才华变这样被埋没吗?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3、讲读第三段(1)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体会孩子们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怀念之情,悲痛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第26自然段,重点理解比喻句“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组比喻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2)出示第二幅图。问:朱丹在干什么?孩子们的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是怎样写朱丹的演奏的?重点让学生从第27自然段的文字中体会到正因为朱丹把他对死难同胞的热爱

19、和他对艺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才使他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才使他的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才使他的笛声连音乐大师也为他深深折服,并诚恳道歉,向他鞠躬,重新认识了朱丹,而且还录取了朱丹。四、总结全文。朱丹因为对同胞的爱被取消参赛资格,又因为对同胞的怀念演奏一曲后被意外录取,从他的笛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家伟大的民族情怀。五、布置作业。小片断练习:当朱丹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第3篇教学目标:木笛优秀教学设计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

20、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电教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二、新授: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

21、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3.指导朗读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5.他既不是英雄、也

22、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4)这一天,朱丹内心很痛苦,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

23、对环境的描写,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7.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大家如释重负,朱丹被破格录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写下来,同桌交流,推荐。三、巩固:师:其实在12月13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没有提到?1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抓住三个“像”四个“有”两个“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的泪”体会想象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纪念活动。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读。木笛教学设计及答案第4篇说设计理念: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24、,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说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说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