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讲座》PPT课件(54页PPT)_第1页
《安全生产讲座》PPT课件(54页PPT)_第2页
《安全生产讲座》PPT课件(54页PPT)_第3页
《安全生产讲座》PPT课件(54页PPT)_第4页
《安全生产讲座》PPT课件(54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全生产知识讲座技术质量部-徐名就2006年7月11日第1页,共54页。目 录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三讲 员工安全生产第四讲 产品静电防护第2页,共54页。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一 电流对人体的影响二 防止触电的措施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第3页,共54页。一 电流对人体的影响(1)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破坏人体心脏、肺及 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用和机械效应 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指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溅出烫伤等。电磁场影响:是指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第4页,共54页。一 电流对人体的

2、影响(2)一般认为:电流通过人体的心脏、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性比较大,特别是电流通过心脏时,危险性最大。所以从手到脚的电流途径最为危险。触电还容易因剧烈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并造成摔伤、坠落等二次事故。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第5页,共54页。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小心触电一 电流对人体的影响(3)第6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二 防止触电的措施绝缘绝缘:利用绝缘体,将带电物体封闭起来,防止人体触及带电物体。绝缘材料:玻璃、橡胶、木材、塑料等都是常用的绝缘材料。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丧失绝缘性能。第7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二 防止触电的措施屏护屏

3、护:是指采用遮拦、护栏、护盖箱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屏护用途:电器开关的可动部分一般不能使用绝缘,而需要屏护。高压设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第8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二 防止触电的措施间距间距:就是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用途:除了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外,还能起到防止火灾、防止混线、方便操作的作用。在低压工作中,最小检修距离不应小于0.1米。第9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1)带电作业:是把人体与大地绝缘起来,人手直接接触设备带电部分,这种作业叫等电位作业(人体与带电设备在同一个电位)。间接带电作业:人手通过绝缘工具接触设备带电部

4、分进行作业,这种作业叫间接作业。以上两种作业通称带电作业。第10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2)漏电保护开关:为了防止在间接带电作业中,不慎人体触电,当人体流过接地电流时,漏电开关能迅速动作,切断电源,保护人身安全,所以在间接带电作业时,必须将漏电开关投入运行。第11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3)漏电保护器:为了保证在故障情况下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应尽量装设漏电流动作保护器。它可以在设备及线路漏电时通过保护装置的检测机构转换取得异常信号,经中间机构转换和传递,然后促使执行机构动作,自动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第12页,共54页。 第

5、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安装漏电保护装置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4)第13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5)采用安全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电压越大,电流也就越大。因此,把可能加在人身上的电压限制在某一范围内,使得在这种电压下,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允许范围,这一电压就叫做安全电压。交流安全电压为36伏以下。第14页,共54页。 第一讲 用电安全知识三 用电基本操作方法(6) 注意事项:不得随便改变车间内的电气设备。对于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等,必须保持完好,不得有破损或将带电部分裸露。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装置,保证连接牢固。在移动电风扇、照明灯、电焊机等电气

6、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不得用铜丝等代替保险丝。第15页,共54页。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一 防火基本观念二 火灾的种类三 灭火的基本方法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五 电器火灾的预防六 消防安全三会四知五熟悉七 火场逃生13要诀第16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一 防火基本观念火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当火灾发生时如不及时扑灭会迅速蔓延,如果及时处理,绝大多数的火灾是可以扑灭的。对火灾的扑救通常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窒息-隔绝空气 冷却-降低温度 隔离-移去可燃物 化学中断第17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二 火灾的种类(1)按燃烧物质及特性,火灾分为四类:A类:指可燃

7、固体物质火灾。 如由木材、纸张等固体所引起的火灾。B类:指液体火灾和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由汽油、酒精等所引起的火灾。C类:指可燃气体火灾。 如液化石油气、煤气等引起的火灾。D类:指可燃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铝合金等物质的火灾。第18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二 火灾的种类(2)第19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三 灭火的基本方法第20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1) 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火、电气、违章操作;用火不慎、玩火、吸烟;自燃、雷击;其它因素如地震、风灾等引起。第21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

8、2) 防火的基本措施有:控制可燃物。用不易燃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材料。隔绝助燃物。就是使可燃性气体、液体、固体不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等助燃物接触。消除着火源。就是严格控制明火、电火及防止静电、雷击引起火灾。阻止火势蔓延。就是防止火焰或火星等火源窜入有燃烧、爆炸危险的设备或空间。第22页,共54页。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3) 公司主要消防器材室内消防栓:可接消防水管。防毒面具:直接使用。消防箱:放置灭火器的箱子。灭火器: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第23页,共54页。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4)常用灭火器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24页,共54

9、页。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5)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范围:适用于B、C类火灾。使用方法:人要站在离着火点一定距离(如34米)以外,拔出保险插销,握住喇叭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压下把手开关,将内部高压气体喷出。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25页,共54页。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6)1211灭火器适用范围:适用于A、B、C类火灾。使用方法:首先拨掉安全销,然后握紧把手进 行喷射。注意事项:灭火时要保持直立位置,不可水平 或颠倒使用,喷嘴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及远,快速向前推进。要防止回火复燃,零星小火则可采用点射。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26页,共54页。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干粉灭火器: 适用范围:适用于A

10、、B、C类火灾。使用方法:人要站在离着火点一定距离(如34米)以外,拔起保险插销,喷嘴对准火焰根部,一手握导杆提环,压下把手进行喷射。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7)第27页,共54页。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四 消防安全基本措施(8)泡沫灭火器:适用范围:适用于A、B类火灾。使用方法:使用时颠倒,左右摆动,使药剂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受压喷出。第28页,共54页。五 电器火灾的预防(1)电器火灾原因:电器、照明设备、手持电动工具以及通常采用单相电源供电的小型电器,有时会引起火灾。火灾原因通常是电气设备选用不当或由于线路年久失修,绝缘老化造成短路,或由于用电量增加、线路超负荷运行,维修不善导致接头

11、松动,电器积尘、受潮、热源接近电器、电器接近易燃物和通风散热失效等。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29页,共54页。五 电器火灾的预防(2)防护措施:合理选用电气装置,不要乱拉乱接电线。注意线路电器负荷不能过高,注意电器设备安装位置距易燃可燃物不能太近,注意电气设备进行是否异常,注意防潮等。经常检查电器设备,及时发现并处理电器火灾隐患。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0页,共54页。五 电器火灾的预防(3)不要乱拉乱接电线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1页,共54页。五 电器火灾的预防(4)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2页,共54页。六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1)三会: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逃

12、生自救、组织疏散。四知:知道场所火灾的危险性。知道火灾特点。知道灭火器放置位置、场所。知道补救初期火灾的措施。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3页,共54页。六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2)五熟悉:熟悉岗位的工艺流程。熟悉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熟悉灭火器的种类、数量。熟悉灭火疏散预案。熟悉灭火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性能。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4页,共54页。七 火场逃生13要诀(1)第1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请记住:事前预演,将会事半功倍。第2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第3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无疑。第4诀:扑灭小火,惠

13、及他人。 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5页,共54页。七 火场逃生13要诀(2)第5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第6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请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7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比赤手空拳好。 第8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电梯极危险。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6页,共54页。七 火场逃生13要诀(3)第9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请记住: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第10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请记住:坚盾何惧利矛?第11诀:缓晃轻抛,寻求

14、援助。 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第12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第13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请记住:跳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有办法。 第二讲 消防安全知识第37页,共54页。第三讲 员工安全生产一 安全生产要求二 生产设备安全三 生产用电安全四 生产环境安全第38页,共54页。一 安全生产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切实进行安全生产,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和机器伤害”。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服从生产指挥。严格按规定正确使用各种保护用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不安全因素时,应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第三讲 员工安全

15、生产第39页,共54页。 第三讲 员工安全生产二 生产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设备转动部件,危险区加防护罩。双按钮作业,即作业者在作业时必须双手起动按钮开关,机械才运转。光、电安全装置,当光速被手或其它物遮挡,光电安全装置立即制动,机器停止运行。在危险状态发生之前,向作业者发出声光信号警告等。 第40页,共54页。 第三讲 员工安全生产三 生产用电安全所有的电器设备外壳按规定接地和安装漏电保护装罩,不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电器设备设施采取防爆措施。电器设备的带电部分如果裸露,应采取屏护措施。手持电动工具使用带漏电保护开关的电源拖板。第41页,共54页。 第三讲 员工安全生产四 生

16、产环境安全化学危险品装卸、储存和使用,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物料堆放合理,通道畅通。安全警告标志明显、齐全。工作平台、走廊有防坠落护栏。 第42页,共54页。第四讲 产品静电防护一 静电术语二 静电的产生三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影响四 静电防护措施五 静电防护工艺要求第43页,共54页。 第四讲 产品静电防护一 静电术语静电: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的电荷。静电场:静电在其周围形成的电场。静电放电:两个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静电场感应引起两物体间的静电电荷的转移。静电敏感度:元器件所能承受的静电放电电压第44页,共54页。 第四讲 产品静电防护一 静电术语静电敏感器件:对静电放电敏感

17、的器件。接地:电气连接到大地。中和:利用异性电荷使静电消失。防静电工作区:具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和专门标记的适于从事静电防护操作的工作场地。第45页,共54页。 第四讲 产品静电防护二 静电的产生摩擦: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最普通方法就是摩擦生电。感应:因电子能在导电材料表面自由流动,如将其置于一电场中,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正负离子就会转移。传导:因电子能在导电材料表面自由流动,如与带电物体接触,将发生电荷转移。第46页,共54页。 第四讲 电子产品静电防护三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影响(1)影响功能:静电吸附灰尘,改变线路间的阻抗,影响产品的功能与寿命。影响

18、寿命:因瞬间的电场或电流产生的热,元件受伤,仍能工作,寿命受损。完全破坏:因电场或电流破坏元件的绝缘或导体,使元件完全破坏而不能工作。第47页,共54页。 第四讲 电子产品静电防护三 静电对电子产品的影响(2) 静电损伤的特点:隐蔽性:人体不能直接感知静电,除非发生静电放电。潜伏性:有些电子元器件受到静电损伤后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但多次累加放电会给器件造成内伤而形成隐患。随机性:静电的产生和放电都是瞬间发生的,极难预测和防护。复杂性:静电放电损伤情况复杂,有些静电损伤现象也难以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加以区别。第48页,共54页。 第四讲 电子产品静电防护四 静电防护措施接地(1)接地:是指通过地线,将静电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