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_第1页
课时作业1、2_第2页
课时作业1、2_第3页
课时作业1、2_第4页
课时作业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作业1-22014-8-24课时作业12(2014佛山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采取内外服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 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解析:本题切入点是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侧重考查分封的主要对象)在分封制下,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同姓字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在新占领地建立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C控股: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业务 。5(2014自贡模拟)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建

2、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太狭隘)B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太绝对)C用氏族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D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及政治上的特权(太绝对)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掌握。宗法制适用范围不仅是王族贵族,故A表述错误;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巩固国家统治,但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不完全一致,B说法有误;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嫡长子不可能总是大宗,故D错误。故选C。C6(2014长沙模拟)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说明(

3、)A宗法制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等级制度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C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解析:本题关键是大致读明白材料的意思,“皇族的后人们没有合适的,那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 C9(2014广州模拟)“封建”源于西周,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以“封建”一词对译西方的“feudalism”(封土封臣),后该词又输入中国,异化为社会形态学上的“封建社会”。结合“封建”词义的演变,下列哪种说法不符合史实()A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B“封建”本义为封邦建国C“封建”本义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D“封

4、建”本义与中央集权制相抵触解析:“封建”源于西周,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与事实不符,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封建”一词词义的演变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制,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相抵触,故A、B、D表述均正确。C12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双重否定表肯定)解析:A、C、D反映的

5、历史观是复古。B的意思是: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守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反映的历史观与其他三项截然相反。B课时作业21(2014荆州一模)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由“天子车驾亲幸其殿”“靡有不听”分析,体现出丞相的地位较高、权力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丞相权力较大,而到汉武帝时设置“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北宋初年,丞相权力进一步削弱,明代则废除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B、C、

6、D均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史实。A延伸题:下图丞相拜见皇帝由“坐着”-“站着”-“跪着”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C 普通大臣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没有座位的。 宋朝以前只有宰相才有座位,而且上朝时还有茶水伺候,汉朝有“三公坐而论道”之说,隋唐时期三省大臣都是宰相职,权利很大,每逢朝议待遇都很好。 宰相一职到了宋朝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从宋朝开始宰相上朝没有座位了,这里有两个故事。 其一:宋太祖的宰相范质是前朝旧丞,一日他坐着向太祖汇报工作,太祖说我眼神不好,你把文章拿我面前来,范质拿上去后回来一看,座位已经被太祖移

7、走了,从此宰相就再没座位了,这个故事太玄了,不大可信。 其二:范质不得太祖信任,为了保全自己,他上书自贬,并请太祖撤掉宰相的座位,太祖应允,随后范质也被撤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代之。这个故事就比较简单了,但可信度大些。 不管原因是什么,其本质还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利,到了明清连宰相职都给撤消了,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3(2014河南三市模拟)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解析:

8、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A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显示的只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不可选。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又互相牵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故选B。B5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解析: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故选择A。A汉桓、灵帝

9、时的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当时民谣的说法就是说:他这个人有学问,他字都不认识 ;推荐这个人做孝子,他跟爸爸不住在一块儿,不赡养父母;所谓清白寒门子弟,不过是些肮脏东西;所谓上等良将,实际上是些胆小如鸡之徒。 6(2014长沙模拟)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解析:据材料“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此人主张科举制应

10、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寒士”与“子弟”相对立,可以推断“子弟”应指贵族子弟,“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 自从五年之前,有执事(官职)上书说,科举选拔人才,应该从寒门子弟中选取,凡是高门大族的子弟,不应该在科举出仕的行列之内,这些话皇上很耳熟,心里也明白,上面坚持这个原则,下面的人坚决执行。D7(2014连云港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

11、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可以看出A表述是正确的;由“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可以看出B表述是正确的;由“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可以看出D表述也正确;C的“公平性”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符合题意。C8(2014山西诊断)张九龄上疏(唐玄宗)言:“县令、刺史,陛下所与共理,尤亲于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为斥逐,非少重其选不可。”(玄宗)于是下诏择京官有善政者补刺史。这表明玄宗时期()A京官腐败导致民心丧失B京官地位不及地方官员C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D政府重视官员的品行才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看出,县令、刺史是地方官,“尤亲于民者也”。张九龄的意见是重视地方官,被玄宗采纳,“下诏择京官有善政者补刺史”。说明此时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C10(2014扬州模拟)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