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_第1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_第2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_第3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_第4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水油气背斜油气藏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由三个部分组成(圈闭的三要素):遮挡条件?2、圈闭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地层不整合遮挡遮挡条件岩性变化遮挡(封闭)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覆盖圈闭)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

2、而形成的岩性圈闭(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3、圈闭类型划分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部分圈闭类型示意图圈闭的成因分类构造圈闭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地层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不整合遮挡圈闭 不整合覆盖圈闭岩性圈闭 岩性尖灭圈闭 透镜体圈闭( 原生圈闭和次生成岩圈闭)复合圈闭特殊类型圈闭 水动力圈闭 固体水合物圈闭非构造圈闭4.圈闭的度量 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度(闭合高度):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

3、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圈闭面积是油气充满圈闭后的最大含油气面积。圈闭高度和圈闭面积是衡量圈闭大小的两个重要参数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闭合度: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为基准背斜构造,在区域地层不倾斜时,背斜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相当;随着区域地层倾斜程度加大,背斜的闭合高度越来越小,甚至不存在闭合高度.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和闭合面积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封闭断层线与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溢出点盖层瑕疵点成为泄漏点溢出点取决于遮挡层和盖层的封闭质量二、油气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圈闭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

4、藏;若其中只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为油气藏。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圈闭都有油气聚集“单一圈闭” : 单一的储集层(体)、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的特点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1)油气藏: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2)油藏:油在上,水在下存在油水界面(3)气藏:气在上,水在下存在气水界面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关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实际中不是一个截然分界面,而是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取决于岩性.一般是水平的,但受水动力影响也会倾斜.3.油

5、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简称含油边界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又称含水边界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界围成的面积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4)边水和底水边水: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底水:存在于油层下面的水按圈闭成因按油气藏相态按油气藏形态第二节 油气藏的分类油气藏有多种分类方案:从勘探角度,油气藏的分类:一要反映相同类型油气藏的共性以及不同油气藏的差异性;二要反映油气藏形成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油气藏按圈闭成因进

6、行分类,能体现不同类型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差异和分布特点的不同一、分类的目的二、油气藏按圈闭成因的分类1. 构造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岩体刺穿接触圈闭油气藏2.地层圈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油气藏地层超覆圈闭油气藏3.岩性圈闭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透镜体圈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4.复合圈闭油气藏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气藏地层-岩性复合圈闭油气藏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5.特殊圈闭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深盆气藏 、固体水合物、煤层气、水溶气三、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哈尔鲍蒂(H.T.Halbouty) (1972,1982) 将地层圈闭、不整合圈闭

7、、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subtle trap )。翟光明(1982) 认为“隐蔽油气藏/圈闭”概念多指“目前勘探技术手段尚不易识别和找到的各种油气藏,包括隐蔽的构造油气藏和地层岩性油气藏”。隐蔽油气藏: 一般指目前勘探技术手段尚不易识别的非构造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萨维特(C.H.Savit),(1982),所谓隐蔽圈闭(subtle trap ),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岩体刺穿圈闭第三节 构造圈

8、闭和构造油气藏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背斜圈闭:由背斜作用而形成的圈闭.“背斜学说”(I. C.White,1885):早期找油理论 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储量上占重要地位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 油田国家盆地发现年份圈闭类型产层时代产层岩性油(气)可采储量(108t3/ 108m3)加瓦尔沙特波斯湾1948背斜J碳酸盐岩114.8(15000)布尔干科威特波斯湾1938背斜K砂岩105(20300)萨法尼亚沙特波斯湾1951背斜K砂岩50.54坎塔雷尔墨西哥坎佩切1976背斜K碳酸盐岩28扎库姆阿联酋波斯湾1964背斜J碳酸盐岩25.76马尼法沙特

9、波斯湾1957背斜K砂岩23.80(1340)基尔库克伊拉克波斯湾1927背斜E-N碳酸盐岩23.80萨莫特洛尔俄罗斯西西伯利亚1965背斜K砂岩21.16罗马什金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1948背斜D砂岩20.31大庆中国松辽1959背斜K砂岩20鲁迈拉伊拉克波斯湾1953背斜K砂岩19.60布盖格沙特波斯湾1941背斜J碳酸盐岩17.92(560)世界特大油田基本地质情况表气田国家盆地发现年份圈闭类型产层时代产层岩性可采储量(1012m3)北方-南帕斯卡塔尔伊朗波斯湾1988背斜P碳酸盐岩25.47乌连戈伊俄罗斯西西伯利亚1966背斜K砂岩10.20亚姆堡俄罗斯西西伯利亚1969背斜K砂岩5.

10、242博瓦涅科夫俄罗斯西西伯利亚1971背斜K砂岩4.385扎波利亚尔俄罗斯西西伯利亚1965背斜K砂岩3.532什托克马诺夫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背斜K砂岩2.762北极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背斜K砂岩2.762阿斯特拉罕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背斜K砂岩2.711格罗宁根荷兰北海1959背斜P砂岩2.680哈西鲁迈勒阿尔及利亚三叠1956背斜T砂岩2.549世界10个特大气田基本地质情况表背斜圈闭的特点储集层顶面拱起,顶部和四周被非渗透地层所封闭.圈闭面积由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闭合而成圈闭的形态,取决于背斜的形态:长轴背斜、短轴背斜、箱状背斜、伏卧背斜等背斜油气藏特点 油气水按重力分异 ,存在油水界面外含油边

11、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简称含油边界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又称含水边界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界围成的面积 挤压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披覆背斜圈闭和油气藏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2)基本特点:两翼地层倾角较陡,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3)分布特点:挤压(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成排成带出现 2.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圈

12、闭形成机理:盆地基底 差异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 (2)基本特点: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闭合度小,闭合面积较大常形成大型油气田(3)分布特点:构造稳定区 :克拉通盆地由7个背斜构造形成145km长,6-30km宽的大型长垣构造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加瓦尔油田200km长16km宽西西伯利亚盆地萨莫特洛尔背斜型大油田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背斜型大气田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柔性物质(盐、泥)活动上拱形成 (2)基本特点: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 顶部多被放射状断层切割 规模可大可小 (3)分布特点: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3.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布尔干油田侏罗系泻湖

13、相巨厚岩盐活动形成底辟40km长20km宽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相泥岩厚3500m以上,盐层153层之多底辟幅度800m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地层厚度顶薄翼厚,地层倾角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上变缓 背斜幅度下部层位大,上部层位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分布特点:古地形凸起的上方 ,如洼中隆,古潜山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在断块活动及重

14、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而形成背斜。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时代地层下降盘厚度大于上升盘厚度(生长指数1)逆牵引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3)分布特点: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伸展盆地同沉积断层发育区、三角洲相发育区常有反向调整断层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2)基本特点:坨庄胜利村油田二、断层圈闭和断层油气藏 断层圈闭:由断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断层油气藏: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断层性质断层与地层的倾向断层圈闭特点影响断

15、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砂砂对接封闭性差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发生断层泥滑抹作用断层的活动性断层的产状压性断层的封闭性好;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差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大封闭性差反复活动的断层封闭性不好断层的性质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2. 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类型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形成的

16、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1)断鼻圈闭和断鼻油气藏、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圈闭形成前的断层可作为油气来源通道;油气藏形成后的断层对圈闭切割而破坏油气藏.受断层的活动性和断层封闭性垂向上的变化,在断层附近形成多个层系/段含油气。或呈串珠状、或F状、或T状。4、断层油气藏的垂向分布特点 断层活动导致幕式成藏三、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岩体刺穿接触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 泥火山)刺穿

17、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1. 盐体刺穿圈闭和盐体刺穿油气藏2. 泥火山刺穿圈闭和泥火山刺穿油气藏3. 岩浆岩体刺穿圈闭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四、裂缝性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是指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的油气藏 1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裂缝性油气藏常呈块状:不同储集层中的油气 具有共同的油气水界面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同一油气藏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实验室测定的岩心渗透率与试井渗透率相差悬殊(盖层)下中新统-渐新统600萨尔维克灰岩扎格洛斯山前伊朗加奇萨兰油气田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心孔隙度2%、渗透率1x10-3um2试井渗透率平均高达:3000 x10-3um2地层圈闭: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

18、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以不整合面为遮挡条件的圈闭地层超覆圈闭:由于储集层和盖层在不整合面之上超覆沉积形成的圈闭第四节 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分两类一、地层不整合覆盖油气藏 1.潜伏剥蚀突起圈闭与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 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油气藏 包括2种类型:1.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油气藏基本特点:分布: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古地形突起 地壳下沉被不渗透地层覆盖。油气藏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统一的压力系统长期风化剥蚀的地区.遭受剥

19、蚀的地层.突起岩石构成: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前寒武系花岗岩、长石砂岩上古生界碳酸盐岩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具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背斜或单斜),被不整合面之上的不渗透地层所封闭特点:油气层的分布受构造控制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地层存在古构造的剥蚀区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盆地水进时,地层不断超覆沉积在不整合面上.泥岩超覆砂岩形成盖层,不整合面在侧向形成遮挡。分布:地层超覆圈闭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盆地的边缘;古隆起的周缘) 萨滨隆起上白垩统乌德滨组砂岩被奥斯廷群泥岩覆盖岩性圈闭:由于储集

20、层岩性、岩相和储集物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第五节 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我国东部勘探成熟地区的砂岩岩性油气藏勘探发现不断,例如东营凹陷,二连盆地、冀东油田等;西部碳酸盐地区岩性勘探也不断有所突破,例如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的勘探等。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程度高的盆地进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岩性油气藏勘探难度大,但领域宽广,勘探潜力巨大。一、岩性圈闭的分类 储集层岩性、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后生作用过程形成。 1、原生岩性圈闭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而形成圈闭。可以发生在碎屑岩地区,也可发生在碳酸盐地区原生岩性圈闭 次生岩性圈

21、闭 (1)在碎屑岩沉积盆地中,沿地层上倾方向,砂体的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圈闭;或者砂体向四周被泥岩包围形成砂岩透镜体圈闭。 (2)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高能环境下的各种高孔颗粒岩相向四周相变为低能环境的泥灰岩从而形成圈闭。原生岩性圈闭的类型砂岩岩性圈闭碳酸盐岩岩性圈闭碳酸盐岩颗粒岩透镜体圈闭砂岩透镜体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鲕粒滩、生物介壳滩砂屑滩点礁礁滩 2、成岩次生圈闭指沉积岩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包括两种情况:不渗透地层局部形成渗透地层渗透性地层局部形成不渗透遮挡层。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

22、透性地层变为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砂岩储集层是由沉积期间砂体向四周相变为不渗透性地层而形成的圈闭砂岩泥岩(2)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分布受砂体分布控制滨岸砂洲透镜体油藏(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特点单个规模小横向呈条带分布多分布在源岩地层中,属于源内油气藏三、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和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砂岩储集层在地层上倾方向相变为泥岩,形成砂岩尖灭 沉积上倾尖灭:沉积时为下倾尖灭,后构造变动导致反转而表现为上倾尖灭:上倾尖灭的形成的两中情形:(2)上倾尖灭圈闭和油气藏的分布盆地的斜坡区:断陷盆地的缓坡带、古隆起的边缘受砂岩尖灭线的控制:,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1、生物礁与造礁生物类型 礁:造礁生物原地堆积,形成突起的地貌特征 造礁生物类型:珊瑚类、海绵类、苔藓虫、层孔虫、藻类四、生物礁圈闭和生物礁油气藏礁核礁翼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