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高公馆科学社_第1页
坝高公馆科学社_第2页
坝高公馆科学社_第3页
坝高公馆科学社_第4页
坝高公馆科学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科中国科,原名科,是由留学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等在 1915 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1918 年迁回国内,1959 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贡献颇大。中国科1914 年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中国历史上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九人。提倡科学鼓吹实业知识社团简介编辑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由一中国科1群中国留学生 1915 年在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的主要发起人为、()、正等 9 人,社长。前身为 1914 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

2、。过探先、1918 年迁回国内,中国科1918 年自迁中国后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 年 1 月首期科学,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以在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以后又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1928 年定址,在各地成立了馆和。在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明复馆、中国科学仪器公司,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专刊、科学、科学史等。该社于 1959结束。需明的是,中国科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机构,这与英国学

3、会非常相似。到了 1948 年,曾说:“在学事业最的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空气,发展学术天才。”保存一点成立后,中国科就失去了其地位,到了 1959 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成长过程编辑科最初仅仅为一,目的是科学杂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将在美“朝夕诵习以为庸常而无奇者”、“其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告诉“父老”和学子们。科学仅专注科学技术。科学发刊以后,感觉仅此一杂志不能实现其“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的,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

4、组为中国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社为“联络,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 团聚了各门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代表性人物。其事业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影响波及“海内外”,欧洲的英国、法国,亚洲的有人成为社员。和国内相继1915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科在成立。年前夏季,一批留美中国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决意成立科,由、秉志、善、过探先、正、等为发起人。到去年底,这一民间学术团体的社员已达35 人,募集到 500 元股金。年初,在了科学。10 月,正式成立中国科,确定以联络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以推进科学的和等多项事业为科的任务。社内分设农林、生物、化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

5、工程、采金、物理数学及普通等 9 股,由此,科会由的集股公司改变为举办多项事业的学会。社员按各人所学习的学科或所从事的专业分别加入各股。2在成立,由国内各主要城市和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建立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等科学学术团体联合组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的是:振兴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实业、军事。第一届董事长为隽,书记,任编辑部部长。其他还有、秉志等,、等均董事。1918 年该社迁回国内,先后在大同学院和南京东南大学设立办事处。文化编辑首台无线机1924 年 7 月 10 日,中国科在宁开会,由试验刚建成的无线。方子卫在用无线向南京中国科作题为无线电的趋势与用途

6、的。首次试验良好。由自己设计的首台无线机的建成,打破了外国资本中国通讯技术的局面。1924 年 6 月,从归国的无线电工程师方子卫多次呼吁重视无线电事任理事会书记。议决立即组织研制无线机。自 1882(八年)第一个交换所建成通话以来,通讯技术,一直被外国资本控制。外国资本还以此与列立一系列专利和,并中国的通讯事业。1926 年 12 月 5 日,中国科为支配中国文化事业,对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东方文化事业是保管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并以此款举办各种文化事业的机构)。提出三项最低要求:一、东方文化事业应脱离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局,成为独立纯粹学术事业机关;二、所经理的馆、及其他事业之职员与员,须由

7、担任;三、凡东方文化事业之委员、均不得兼任所办事业机关之有捧绘职员,尽监督之责。14 日,中国科又第二次全是日方委员的主张,文化协定实为日文化经济并进之工具,吾人应即一致否认,要求代表之根本取消此项丧权辱国之协定,桑榆未晚,秦岂无人,急起直追,挽已失之权,立文化之基,是在国之努力。3。指责东方文化事业分不顾中国科的第一次所提要求,其决议业的发展。6 月中旬,中国科理事会成立,方子卫,复等 5 人为委员,1924 年 7 月 1 日,中国科在南京召开第九次会议,与会者 60 人。、在会上致欢迎词,霓、相继。中国科于 1915 年 10 月 25 日行政运行编辑组织机构中国科从最初 9 位创始人,

8、发展到拥有 3700 余名社员,团聚了各门科中国科生物合影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基本上就业于大中城市,反映了近代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与发展。中国科入社条件为“科学”,办事机关分为董事会、分股、期刊编辑部、,其他书籍译著部、经理部和部。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由社员大会直接是为实现其目标而成立的办事机构,部长也由社员织结构看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学会的形式。中国科产生。从组织原则看是成立后发展很快。的,从组中国科的群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等为代表的科学组织行政管理者,他们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互动的关节点。以秉志、骕等为代表的

9、科学家,他们以卓越的科研成就,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扩展了人类的知识。第三类是以为代表的社会名流,中国科通过他们获取社会资源,扩张了社会网络和社会影响。在这些化的发展与完成厥及其广大社员的努力下,中国科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科学体制作出了表率,在。在科团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方面,中国科它之后成立的学会,大都遵循着与它大致相同的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即制定指导性文件社章,规定了各类成员的专业标准及其权利与义务;设置董事会、理事会、评议会等机构,并规定了成员的职权范围及其;创办专门、举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等。近代中国科团的体制化与西方科团的发展模式不同,西方综合性学会后来主要承担指导、联络、的学术评

10、议功能,中国综合性社团主要是为宣扬与科学、提倡科学,没有学术评议的功能。科技体制化4科技体制化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就需要科技体制化作为组织保障。所谓科技体制化,就是让科学的社会功能为大众所承认、科学有自己的操作规范和性等。中国科通过带动各专门学会及的成立,使中国初步实现了科技体制化。科的带动下,各专门学会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数学会等科学学会应运而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生。除中国生理学会外,其他专门学会的发起人或者都是中国科成员。这些学会均效仿中国科,建立了科学管理与决策机制。另有农学会等多个科学团体,也是在科的影响下成

11、立的。科技体制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而在中国现代最早充当科学家这一特定社会角色的就是以中国科为首的科团的会员。在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中国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正式形成,建立了相应制度。1928 年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机构。从筹备、建立乃至发展都与中国科血肉相连,科社员被任命为院长即为一例。最初40 名筹备委员中除等 5 人外,其余都是中国科社员。许多科社员后来又应邀到工作,如4 位总干事中,就有 3 位是中国科社员,而 15 位所长中就有 13 位是中国科社员。中国科的繁衍及其科学体制化中的作用、科学发展的影响,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社会方

12、方面面的制约。中国科学界存在着以求学国别为畛域的组织,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相属,没有结成的社会力量以制衡强力。这样,在强力挤科学的压下,有历史性组织缺陷的中国科发展极为不利。获取学术评议功能的努力遭到失败,这中国科成员的更替频率不高,虽对保持群体的稳定性,维持组织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却没有完全遵循它所追求的西方学术社团的与程序。成员的当选不完全以对社务关心的程度或学术成就的高低为标准,地域、同学关系及留学国别、留学学校及学科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筹码。这是科团的通性,这种现象,正是行进在近代化道的中国科学体制化所表现出来的过渡性质,传统与近代、与把持、开放与封闭交织在一起。的实用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改

13、变了传统中国的许多观念和看法,但并未改变理性观念。科学的实用性切合了、并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实用理性。科学那求真、怀疑一切、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性难以社会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这说明,自向西方学习以来,意识,还是表面看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本质上无论是科学意志等,基本上还笼罩在传统光环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在中国科学发展的物质文化层面上功勋卓著,但在科学、宣扬和实践成就上却相当有限,这也许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科学宣传与普及也是科学体制化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科科学、科学画报,举行通俗科学、设立科学咨询处、建筑馆和举办科学展览等,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激发

14、了社会对科学的,促进了中国科学家角色的形成。近代中国科学家角色发展经历了传统科学家传统科学家兼西方科学翻译家以科学教育为职业(也兼科学)的第一代近代科学家以科学为职业(或亦兼科学教育)的真正科学家这样一个过程。随着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专门科研机构的创建,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自身社会角色意识的,中国科学家社会角色才真正形成。业务范围创办中国科成立之初,就把科普宣传当成该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做。他们创办的科学杂志自 1915 年创刊以来,始终以“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在科学理念、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及时传达西方最新科技动态、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成就、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科

15、学杂志仅在 19191938就刊行了20 卷,如果按的统计,以每卷 12 期每期 6 万字计算,即有 1400字;每期除了科学消息、科学通讯等内容,以长短8 篇计算,就有近 2000 篇;以每人作3篇计算,则有作者 600 余人通过科学了诸多学术观点。1933 年,中国科又创办了一份普及性的科学画报半,旨在“把普通科学智识和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或,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大,成为当时国人了解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在推进中国“科学化”运动方面堪称功勋卓著。1953 年,科学画报由科学技术普及接办。此外,中国科还有学术价值的专刊、科学和科学译著等,如的显微镜理论

16、、李俨的中国数学史料及译著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与相对论等堪作代表。与此同时,科学社还举办通俗科学、创立科学馆等活动,如 1921 年开放的南京馆有藏书几十万册,每年从英、法等国订购杂志 140 余种;1931 年明复馆开馆;1936 年,初捐赠一生收藏的贝壳学,为“东亚最完善之贝壳学馆凡英德日各国之斯学杂志,皆灿然大备,卷序有长至数十年者,洵为现今不易搜罗之专门典籍”。(社友第54 期,1936 年 4 月 18 日)中国科所做的这些工作,有效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开阔了国人的科学眼界。学术交流的既定任务,从 19161936 年召开过年26 届。年会地点召开年会是中国科遍布,与会者也由最初

17、单一的团体发展为多团体联合,学术交流日益规范,学术声望遍及。科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交流。一方面,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如在 1920 年有教授推士“科学事业与科学团体”、法国著名算学家班乐卫“中国科学与教育问题”、英国哲学家“引力新说”;1922谈都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画报量很5菲律宾科学局设立之经过;1929 年有德国物理学及航空学家年有美丽、意可桢等 12 人出席了在东京召开的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1929 年组织出席了在爪哇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等。中国科年会的发展是中国科学交流系统正规学术会议从萌芽到成一个,从以交谊为主的学生会性质年

18、会,发展到以学术交流为特征的学术团体年会,逐渐成为团聚全国大部分科学精英的科学家盛会。中国科学交流系统学术大多用西文行文,虽是后发展国家科学进入世界科学的必由,有其合理性,但在客观上延缓了科学本土化的进程。与西方科学推动科学交流系统的发展进程不一样,中国先以科学宣传与交流推动科研的发展,然后相互作用促进交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科研机构于 1922 年在南京成立,此乃中国第一个生物学中国科生物机构。该所与,前后历时 30 余年,并在物种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进行生物学的标本及动植物实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如此,还在原生动物、介壳类、两栖爬行类等 11 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譬如,蕨类组织之、黄山

19、植物之观察、的变异等生物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生物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两栖爬行动物学家,鱼类学家张,兽类学家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而且还积极组织科研出国深造。与此同时,生物还对北平静生生物所、动植物、中国西部等相近的生物学机构进行了积极的扶持和帮助。可以说,中国科生物开启了中国现代有组织、有系统的生物学,使中国生物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审定科学名词随着西方近现代科技传入中国步伐的加快,科技译名不的现象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学在创刊号例言中说:“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因此,科将科学名词的和编订列入重要

20、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董事会公举等 5 人为委员,负责科学名词之审定事宜。从 1919 年起,科参加了中国第 5 次至第 12 次的科学名词会。1933 年国立编译馆成立后,中国物理学会推定科社员、等 7 人组成名词。1935年国立编译馆委托电机工程师学会电机名词,在 20 名员中,就有 10 人是中国科学社成员。社会影响编辑6大利无线电发明家等来华等。另一方面,科又积极走出国门,1926 年传统中国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自然也没有科团这一社会组织。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与发展,中国科团的创建也走上历史舞台。与西方科团相比,中国科团无论是创建的社会环境、组织形式,还是组织程序、社会

21、功能、与的关系等,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科既是为适应科学的专门化和大科学发展趋势而创建,也是中国社会现状与社会绾合的产物;既是中国科学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更成为不断催生科学家成长与群体壮大的摇篮。从 1914 年 6 月 10 日在纽约州小镇倚色佳康乃尔大学创建,到 1960 年在黯然宣告解散,中国科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本文运用科会学、组织社会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的方法,全面梳理这一团体在激变社会中的演化及其科学发展的影响,以探讨中国科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西方近代科团为模本的中国科,宣扬科学、实践,切合了当时国内文化建设与文化的需要,为德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国科多次调适其社会角色。成立之初,取公司形式,仅发刊科学杂志。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组为学术社团,以联络,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并身体力行具体实践,于 1922 年 8 月进行第二次改组,明确打出科学,创建生物普及并重,创刊科学画报、科学,并试图向中国科学团体或中国科学促进会这一角色转换,以担当指导、评议功能,惜未获成功。在艰难困窘中迎来抗日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完全丧失,但仍一直坚持到 1960 年,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从宣扬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