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思考(共6页)_第1页
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思考(共6页)_第2页
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思考(共6页)_第3页
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思考(共6页)_第4页
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思考(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中药(zhngyo)质量标准的思考先生(xin sheng)们,女生们: 大家(dji)好! 很高兴能在这儿和大家一起谈论中药问题。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财富。中医药理论即是伟大智慧的结晶之一,发明的中药在其指导下经受住了几千年的考验,以确切的疗效,独特的作用为中国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凡是产品都有质量好坏之分,制定一个产品的质量标准是其发展的必要因素。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质量的好坏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如何准确评价中药的质量,怎样有效的来控制中药质量是中药发展的瓶颈。在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中药的评价也非常模糊,中药质量好坏一般是通过外部特征,

2、产地等一些经验来判别。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药的质量评价体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历年版药典的质量标准收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药质量标准正在逐步发展完善。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3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第1个阶段,还是处于外观形态的经验鉴别水平;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第2个阶段,大量收载了显微鉴别,首次引入了科学工具来鉴别中药,比单纯以外观形态的经验鉴别前进了一大步,初步打破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说法;19852000年版的4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可以看作第3个阶段,在“突出特色、立足提高”的指导思想下,中药质量标准迅速提高。从1985年版开始,薄层色谱正式用于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质量控制,结束了中药无专属鉴别的历史。1990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设置了对照药材,通过对照药材完整的色谱图与供试品色谱图比较,既体现了专属性,又体现了整体性,较单一化学对照品鉴别更具有可控性。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使用现代仪器检测方法测定中药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如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薄层扫描法(TLCS)等,到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HPLC法测定的品种数已达105个,TLCS法测定品种为60个,Gc法测定品种为11个。在量化指标方面,也正在由测定指标性成分过渡到测定活性成分、由测定单一成分过渡到测定多种成分。尽管

4、(jn gun)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据现代应用(yngyng)显示,其可控性仍然较差,难以达到综合控制药品整体(zhngt)内在质量的要求。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多种成分、多种机理综合作用。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个化学成分。检测一种或少数几种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难以控制、评价药品整体内在质量,不能客观反映它所体现的整体疗效。另外,中药某一化学成分,往往并非某一药味所专有,测定一种化学成分对于评价复方制剂更加缺乏科学性。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药要想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也要被国际认可。准确的评价中药的质量是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目前(mqin),国内外对中药进行

5、质量控制的主流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基础上,建立中药中的某一个或几个(j )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而控制中药质量。这种方法在2000、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yodin)中非常常见。例如,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中药黄连的一个鉴别标准是小檗碱按小檗碱盐酸盐的含量计不得低于3.6%;中药大黄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含量不得少于0.50%等。另一类方法是考虑到中药的多成分和整体作用,应用指纹图谱来直接控制中药直接提取物中尽可能多的成分。这种方法现在主要应用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中。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这些方法的应用,就会发现其中都存在这大量的问题。中药的

6、疗效既不是单一活性成分作用,也不是多种活性成分的简单相加,因此单活性成分或几种指标成分难以反应中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再者,有些中药中的一些指标成分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在实际生产应用时会有一些限制,如果强行规定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作为。就如规定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问题。因为小檗碱本身就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若在含有中药黄连制剂中规定小檗碱的限量标准,一些企业难保不在药物提取后再直接加入小檗碱纯品来达到他的制剂标准。但加入的小檗碱怎能作为中药黄连来使用呢!指纹图谱方法虽然考虑了尽可能多的成分,在如此多的峰中,哪个峰代表哪种物质,哪些物质对机体有作用,哪些物质又是无效的?这些都是指纹图谱没有解决的问

7、题。因此它所代表中药质量标准可信度也会降低。我认为对中药做质量标准首先应澄清两个问题。我们给什么(shn me)做标准有些人可能要糊涂了,我们不是(b shi)给中药做标准吗?当然是给中药做标准,但中药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范围包括哪些?应该(ynggi)商讨一下了。我认为建立质量标准的中药应从最初的用药形式开始,即中药饮片。因为我们在使用中药时是从中药饮片开始的。只有对它进行的质量控制才有可信度。从中药饮片出发再去考察以此加工的其它剂型,对此对出准确评价。当然,饮片前的采收、加工、炮制等操作都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饮片前的质量研究只能为饮片的质量标准服务,并努力来提高饮片质量。中药

8、的理论指导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脱去了中医药的指导只能称作为天然药物。所以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应时刻有中医药观念。采用整体观念,以药效学为基础,建立能较好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模式,达到对中药复杂体系质量可控的要求,以此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现在中医药界的许多学者都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思索。其中代表的有: 中药组分学说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水溶成分与脂溶成分,大量成分,微量成分与痕量成分等掺杂在一起使目前中药化学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对中药物质基础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具体哪些成分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

9、作用的物质有哪些,多种化学成分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对药效的影响如何?基于这些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中药组分学说,即:中药由各种不同组分组成,既包括有效组分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又含有(hn yu)大量无效成分或微效成分如鞣质、糖类(tn li)、蛋白质等。对中药的研究本质就是对这些组分的研究。运用中药化学和现代药理结果和方法,重点对这些组分之间的不同配比与药理效应关系进行研究,寻求可靠的质量标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药效研究寻找出能够代替该中药整体疗效的组分,然后对该组分进行量-效考察。应注意的是,该处的量-效考察并不仅是某些成分含量的多少对疗效的影响,更注重(zhzhng)的是整个组分那些成分的变化

10、(或多或少),成分间比例的变化(或大或小)对疗效的影响,进而通过控制这些成分的多少或比例找出更加真实准确的中药质量标准。 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技术分析由于中药经过了几千的使用,其临床药效已无可争议,关键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规定它的质量,怎样才能寻找出确切的药效物质基础,对此,有些学者提出采用活性筛选/化学在线技术分析方法找出对机体有作用的物质,以此来控制中药质量。目前该方法主要有,生物色谱法、脂质体平衡透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细胞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透析生物取样/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这些(zhxi)方法总的思路是模拟(mn)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fnb)等过程,筛选中

11、药中与体内真正起作用的物质。通过对这些物质的作用来解释中药。例如,生物色谱是将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原理与色谱过程相结合的色谱技术,根据具有生物功能的分子或细胞膜与中药有效成分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并以色谱的方式筛选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一种研究方法。生物色谱法又包括分子生物色谱法、生物膜色谱法和细胞生物色谱法。中药现代化必然也要要求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外观形态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化学对照品薄层色谱鉴别、对照药材完整薄层色谱图与供试品色谱图比较鉴别、现代仪器测定中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由测定指标性成分过渡到测定活性成分、由测定单一成分过渡到测定多种成分)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并随着中药组分学、生物活性筛选等先进方法的引进,中药质量标准一定会逐步发展完善,逐步达到符合中医药理论、具有中医药特色、能够准确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要求。此演讲旨在抛砖引玉,使中医药学者能够通过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