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1页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2页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3页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4页
中国美象山校区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分析目录13设计师、项目介绍总结2解析国美象山校区人物、项目介绍王澍,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设计师介绍代表作: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杭州垂直院宅 ( 2001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2002-2007)三合宅( 2004-2005)宁波五散房(2004-2005)宁波博物馆(2005年)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宁波滕头案例馆(2010)项目介绍:象山校区的选址并没有像一般高校建在大学城内,

2、而是选择在位于杭州市西南依山伴水的转塘镇。转塘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城乡结合部还存留有中国普通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城市的喧哗也开始显现。这里的总体的氛围是质朴的,也有着一些江南小镇的悠然,好似可以躲避城市的喧嚣一般的气质。项目介绍: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山南二期的建筑相较于一期,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势如流动的 S 形,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

3、。整个校区外部空间依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计。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工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及 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项目介绍:北部体育馆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馆传媒动画学院公共艺术中心传媒动画学院学生教学管理部建筑艺术学院美术馆美术馆设计艺术学院项目分析文化传承构建与传统的联系材料创新朴实材料的真实表现自然哲学注重与自然的结合123自然哲学王澍认为建筑就是景观

4、,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微调自然地理特征。他相信有一种将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的建筑活动,而它必将给建筑学带来一种触及根源的变化。自然之道自然哲学尊重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校区的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一半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中国民居特有的自然与建筑融合的方式,山是依托,水为映衬,他们共同成为建筑的大背景。象山校区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进行设计。新的校园建筑被布置在地块

5、的外边界,并没有侵占自然,同时体块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自然哲学形体的诗情画意山水书画本身就是模仿自然的体现。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也体现着诗情画意的色彩。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起伏的敏感反应。造型上一些建筑饶有情趣的大屋顶,乍一看好似是对传统建筑屋顶的呼应,细想不如说是对象山这块自然背景的呼应。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

6、,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自然哲学文化传承“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都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一的,所谓“天人合一”,甚至认为自然比人重要,比人造的重要。人与天地万物同流,和谐发展为一种极为完美的境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定了自然与人之间是没有分歧。文化传承传统院落文化的运用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象山校区在空间类型上采用了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融入了中国最传统的合院形制,同时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有的院子里,

7、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有着借景的手法,同时又体现了自然的地位是高于建筑的。文化传承匠艺复兴在当今建筑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让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淡出视野。传统技艺和技术不仅从技术角度看是地域适宜性技术运用的传统智慧,从美学和社会学来看更是地域建筑灵魂的表现。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画图时,王澍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传统空间的意象表达文化传承材料创新古为新作: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体验,让人感受

8、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其称之为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起,呈现出“新”来。表皮特色:部分墙壁采用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它利用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材料创新生态技术回应: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材料创新 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 但这里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 总结 象山校区建筑群对于建筑意境的表达(形、神)都已脱离了单纯的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模仿和符号拼贴,使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园林和建筑的“意”,王澍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空间的塑造,来诠释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 象山校区的建筑场的构建是能够与人相共鸣的。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