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九章国 际 经 济 的 基 本 知 识新要素理论国际贸易动态理论里昂惕夫反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相互需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一、绝对优势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当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有更高的效率(即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效率(即有绝对劣势)时,则两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部分产品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相互获利。小麦产量所需劳动量 布匹产量 所需劳动量 美国1 112英国1211(2)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

2、总产量=4;总消耗劳动量=6表2-1(a)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前)小麦产量所需劳动量 布匹产量 所需劳动量 美国3 300英国0033表2-1(b)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后)总产量=6;总消耗劳动量=6小麦消费量布匹消费量美国21英国12表2-1(c)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交换后)积极意义指出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3)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局限性 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却依然能够参加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二、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成本的定义 一个国家中来年各种

3、商品的单位成本比,或两个国家同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即a1/b1 ,a2/b2 或 a1/a2 ,b1/b2,其中字母表示商品,数字表示国家。(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 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其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即“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酒产量所需劳动量 布匹产量 所需劳动量 英国1 614葡萄牙1112(3)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总产量=4;总消耗劳动量=13表2-2(a) 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前)酒产量所需劳动量 布匹产量 所需劳动量 英国0 02.510葡萄牙3300表2-2(b) 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后)总产量=5.5;总消

4、耗劳动量=13酒消费量布匹消费量英国11.5葡萄牙21表2-2(c) 比较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交换后)积极意义科学地揭示了一个规律比较成本法则,指出了一个国家应按相对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4)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局限性该理论分析的是静态的短期利益,没有考虑长期利益;前提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完全竞争、要素完全不能流动等;根据比较利益学说,国际贸易应该发生在比较差异较大的国家,而实际则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比较利益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思考 如果比尔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三、赫克歇尔

5、俄林理论(1)HO理论的核心思想 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因此,他们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2)H-O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商品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要素价格差异要素供给不同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积极意义 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更符合实际;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3)对H-O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强调静态结果,而资源状况除了自然禀赋外,也具有后天优势; H-O模型忽视了技术

6、的重要作用。四、规模经济理论(1)规模经济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增。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2)规模经济的前提假设 产品异质; 市场部完全竞争,一般为垄断竞 争;具有规模经济的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产出总劳动投入平均劳动投入5101520253010152025303521.51.3333331.251.21.166667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二、欧洲联盟三、世界贸易组织(1)美加自由贸易区(2)北美自由贸易区一、北美自由贸易区(1)欧盟的形成欧盟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

7、欧共体”)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组建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6国又共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二、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73年,英、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的第十个成员国;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2)欧盟的扩展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普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各国家正式成为欧

8、盟成员国;2005年4月25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至此,欧盟有27各成员国,地域从西欧扩展到中东欧。 欧盟的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会 旗 欧盟的会徽:1988年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盟12个成员国。 会 徽欧 元欧 元欧洲理事会,即欧盟首脑会议,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总部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欧盟理事会,即欧盟各国部长理事会,欧盟的决策机构,总部啊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3)主要组织机构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总

9、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议会,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议会大厦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 (1)宗旨 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通过自由贸易达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总体提高。三、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透明度原则;磋商调节原则;(2)基本原则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1)国际金融体系的定义 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国家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做出的安排、商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统称。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2)国

10、际货币体系的形成途径自发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国际间协调而人为安排组织的;(1)金本位制度的定义 各国确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并使各国货币与黄金建立起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二、国际金本位制度(2)金本位制度的特点从国际储备的资产看,黄金整个金本位体系的基础;从汇率机制看,各国货币的汇率是固定的。(3)金本位制度的优点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该体制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有特权地位;货币的实际价值比较稳定。(4)金本位制度的缺陷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黄金在世界各国分布不平衡;该体系依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性,否则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国际货币

11、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收支失衡的解决依靠逆差国从货币基金组织取得短期资金融通来解决;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取消对经常帐户交易的外汇管制;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两难,也称为“特里芬两难”;其他国家维持固定汇率的两难;体系中各国协调合作的困难,因利益分配不均所造成的。(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3)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说积极意义固定汇率制便于计算成本;所设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有利于成员国渡过难关;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基础比较稳定;对战前无序国际货币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局限性该体系自身存在着矛盾;以单一美元为基础的货币体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必将发生动摇。(1)牙买加体系的

12、内容汇率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扩大基金组织的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四、牙买加体系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实行一浮动汇率为中心的多种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的调节趋于多样化,用多因素、多轨并行的办法进行调节。(2)牙买加体系的特点积极意义多样化的储备资产克服了“特里芬两难”;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体制可适应一国、国家集团或世界经济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灵活性;(3)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局限性该体系是对现实情况的适应,而不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稳定不够,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汇率波动较难控制;五、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1)欧元的产生1958年,欧共体各国签署欧洲货币协定

13、;60年代末,货币一体化问题被提上日程;1969年,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1991年12月,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拟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1999年1月,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2)加入欧元区的标准首先,年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欧盟中通货膨胀率最低的3各国家平均数的1.5各百分点;第二,长期利率水平(以一年期国库券收益率为准)不能超过欧盟中物价最为稳定的3各国家平均利率的2各百分点;第三,各级政府的预算赤字总额不能超过本国GDP的3%,除非该国的预算赤字已在显著持续下降并接近上述规定

14、的百分比,或者只是暂时超过标准;第四,政府债务总额不能超过本国GDP的60%,除非该国的政府债务已明显下降并以较快速度接近这一百分比;第五,货币币值至少在过去两年内一直在欧洲货币的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15%)内波动;尤其是同一时期内,该国不能主动地降低它与任何一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指不能主动宣布汇率贬值)。(3)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奥地利 1999年1月1日 8,316,487 比利时 1999年1月1日 10,584,534 芬兰 1999年1月1日 5,289,128 法国 1999年1月1日 63,392,140 德国 1999年1月1日 82,314,906 爱尔兰 1999年1

15、月1日 4,239,848 意大利 1999年1月1日 59,131,287 卢森堡 1999年1月1日 476,200 荷兰 1999年1月1日 16,372,715 葡萄牙 1999年1月1日 10,599,095 西班牙 1999年1月1日 45,116,894 希腊 2001年1月1日 11,125,179 斯洛文尼亚 2007年1月1日 2,013,597 塞浦路斯 2008年1月1日 766,400 马耳他 2008年1月1日 404,962 斯洛伐克 2009年1月1日 504万英国、丹麦和瑞典暂不加入欧元区目前加入欧元区的有16各国家,总人口:320,143,372 第四节 有

16、关倾销的基本知识一、倾销的经济学定义 倾销是一种国际价格歧视现象,它是指生产者在国外以低于国内价格的价格销售产品。二、倾销的条件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市场被分割;三、倾销的特征 人为的低价销售行为;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四、倾销的确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倾销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伤害;倾销与进口国产业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五、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可对受损害产业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滥用反倾销手段就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第五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一、国际贸易政策简述(1)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 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进口关税 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进口配额 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其他的非关税壁垒(2)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一国或地区对产品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直接的现金支付;间接补贴:低利贷款和外销退税;低价外销;二、外汇市场干预(1)汇率 一个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