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安徽理综,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如图所示最合理的选项是(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8, 6 分)1 (2013。仅用此装置)中的物中收集的气选中的物中的物DOCaO 浓氨 AN 浓硫溶 SBNNaOS 3O Cu HC稀硝酸NO 22 ClMnO 浓盐酸溶液 NaOH 22 合理;稀硝酸与铜A 错误;B 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氨气的密度小,“短进长出”,所以解析不能用水NO ,应该用浓硝酸,但尾气 NO 反应产生NO ,而且不能用排气法收集,若制取22 B 。吸收, C 不合理;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应该加热,不合理。因
2、此选答案B101.5 熔化, 150 开始失水, C 分)草酸晶体 (HO 2HO)100 102 (2011上海化学, ,32242。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某些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和(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COO 左右分解产生H 、CO 22)草酸晶体在分解产生气体之前已熔化,故选D 装置。解析 D答案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H1733(2015 3广东理综, ,分 316/ 1 。制备NH ,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1) 用 NHCl 和 Ca(OH) 342性质实验。(2) 按下图装置进行NH 3 。,稳定后,关闭旋塞 11,B 瓶中的现象是 ,原因是先
3、打开旋塞。B 瓶中的现象是 再打开旋塞 2,水解程度的影响。设计实验,探究某一种因素对溶液中NHCl(3) 4 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100 mLCl 、蒸馏水、限选试剂与仪器:固体NH 4)可控制温度计、 温度计、恒温水浴槽(天平、pH水解程度的影响。NHCl 实验目的: 探究 对溶液中4 列出能直接读取数据的相关物理量及(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 V(溶液表示所配制溶液的体积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表中“物理量V(溶液 )/mL实验序号100 12100按实验序号1 所拟数据进行实验,若读取的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为Y ,则 NHCl 水解反应4
4、 的平衡转化率为 ( 只列出算式,忽略水自身电离的影响)。解析(1) 用 NHCl 和 Ca(OH) 固体制备NH ,因反应物中有HO 生成,反应发生装置为“固2342体固体气体”的装置A ;由于 NH 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极易溶于水,故只能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采用装置C 收集;由于NH 极易溶于水,所以尾气处理装置要防止3 倒吸, 其装置应用倒扣漏斗,且漏斗的边缘与水面相切,选用装置G。(2)由于 A 瓶中 HCl 的压强大于 B 瓶中 NH 的压强,当打开旋塞1, A 瓶中 HCl 的进入 B 瓶中,与B 瓶中 3 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稳定后,再打开旋塞2,由
5、于 B 瓶中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会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倒吸入B 瓶中, 其中的剩余的HCl 溶于其中显红色。(3) 根据所给的仪器:100mL 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HCl 416/ 2溶液, pH 计用来测量溶液的pH,从而判断NHCl 的水解程度,温度计用来测定恒温水浴4 槽( 可控制温度 )的温度,因此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溶液中NHCl水解程度的影响。4 实验时, 只需改变温度这一变量,控制其他量相同,故所配制NHCl 溶液的浓度应相同,4 用天平准确称取两份均为m g NHCl 固体分别放置于烧杯中溶解,然后利用100 mL 容量瓶 4 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 N
6、HCl 溶液,将所配制的两份NHCl 溶液放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44 槽中一段时间后, 用 pH 计测两份NHCl 溶液的 pH ,并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表格见答案4 m 所示。按实验序号1 所拟数据进行实验,若读取的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为Y, n (NHCl) 453.5 YY1 水, 10 molmol LNH 0.1 L 0.110) Cl)mol ,则水解的n (NH n (H) c (H V44 YY100.1 10 mol5.35。解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mmmol53.5 氯化铵(1) AC G(2)产生白色的烟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答案小颗粒形成白烟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
7、倒流进入到B 瓶中且呈红色(3) 温度物理量验序号实V( 溶液 ) /mLNHCl 质 量 (g) 4pH温度 ( )1100mYT 12100mZT2 Y105.35装置制备溶液,并通过m 溶液 KClOKClO)1519(20154江苏化学, ,分实验室用下图所示FeOK 溶液的反应制备高效水处理剂)与 Fe(NO 。4332、强碱性溶具有下列性质: 可溶于水、 微溶于浓FeO 已 知 K5 0溶液, 在 KOH 42 3 能与 Fe 液中比较稳定,在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 3在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Fe(OH) 和 3 。Fe(OH) 水反应生成O 和 2316 ,其离子方程式为和Cl 中
8、 KMnO与盐酸反应生成MnCl(1)装置 A 224 , )。 B 通过装置可除去 ( 填化学式将制备的Cl 2 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的条件下,。在不改变KOH 与 KOH 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KClO(2)Cl 32 。5 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控制反应在0 。Fe(NO) 饱和溶液的混合方式为时,(3) 制备 KFeOKClO饱和溶液与3324 粗产 KFeO 等杂质 的实验 方案为:将一定量的粗产品 含有 Fe(OH) 、KClFeO(4) 提纯 K 43224 1 实验中KOH 溶液中,品溶于冷的 3 mol L (溶液,乙醇;除常用仪器外须使用 的仪器有:砂芯漏斗,真空须使用的
9、试剂有:饱和KOH干燥箱 )。 2,根据电子守恒和电荷守和 ClH(1) 反应物为MnO 、H 、Cl ,生成物的MnO 、解析242 在饱和食盐水中HCl 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 恒配平即可。制得的Cl 中混有HCl 等杂质, 22 控制反应。 (2) 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通过装置B 中的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 是放热反应, 若氯气通入KOH 和温度 0 5 ,可以采用冰水浴冷却C 装置。因为Cl 2,所以可以KClO 速率过快,与KOH 溶液反应速率快,放出热量多,反应温度高,易生成3 由题给信息和可知,(3) 通过缓慢滴加盐酸来控制生成氯气的速率,进而控制反应温度。3FeKF
10、eO) 溶液因在强碱性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均不能稳定存在。Fe(NO 3243 溶液缓缓滴入饱和水解呈碱性,所以应将饱和Fe(NO) 水解呈酸性, KClO 溶液因ClO 33,且能防止FeOKClO 溶液中。注意要搅拌,搅拌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生成K 42 不溶,过滤Fe(OH)FeO 可溶于水,而杂质Fe(OH) 沉淀。 (4) 由题给信息可知, K 生成 3342,所以将滤液置于冰水浴中,强碱性溶液中稳定” ,由题给信息 “0 5 除掉 Fe(OH) 3 析出,用砂芯漏FeOKOH 使 KKOH再由题给信息可知,KFeO 微溶于浓,故可加入浓4422 。真空有利于乙
11、醇和水的挥发,加快干燥) 斗过滤,并用乙醇洗涤,在真空箱中干燥即可 ( 2HCl 5Cl 8HO10Cl16H 答案 (1)2MnO =2Mn 224(2) 缓慢滴加盐酸装置加冰水浴C16/ 4(3) 在搅拌下,将Fe(NO) 饱和溶液缓慢滴加到KClO 饱和溶液中33(4) 用砂芯漏斗过滤,将滤液置于冰水浴中,向滤液中加入饱和KOH 溶液,搅拌、静置,再用砂芯漏斗过滤,晶体用适量乙醇洗涤 2 3 次后,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5 (2014福建理综,25, 15 分)焦亚硫酸钠(NaSO) 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522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NaSO SO=NaSO 52
12、2322(1) 装置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要从装置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 。(3) 装置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 夹持仪器已略去) 为 ( 填序号 )。实验二焦亚硫酸钠的性质NaSO 溶于水即生成NaHSO 。 3225 填 (HSO 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4) 证明 NaHSO 溶液中33 )。序号Ba(OH)b 加入pH a 测定溶液的溶液 2加入盐酸c加入品红溶液d e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 516。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抗氧化剂残留量的测定实验三 (5) 检验 NaSO 522 葡萄酒中的)SO 计算作抗氧化剂。如
13、下:测定某葡萄酒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 以游离 (6) 葡萄酒常用NaSO 2225 方案采用下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 制取 NaSO 。 522 装置中有NaSO 晶体析出, 发生的反应为: 5222HI)SO I2HO=H ( 已知:滴定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42222 以,该次实验测得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 (按上述方案实验,消耗标准I 溶液 25.00 mL 2 1 为 g L 。游离 SO 计算 )2不“偏低”或被空气氧化,HI 则测定结果 ( 填“偏高”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有部分 。变” ) 处理尾气时既要考(3)(2) 从装置中分离晶体,即固体和液体分离,采用过滤
14、即可。解析装置符合要求。SO 不能用来吸收,d,又要考虑防倒吸。a 装置密闭, b 和 c 虑能吸收SO22 溶液显酸性,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即要证明NaHSO(4) 要证明 NaHSO 溶液中HSO 333 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生Ba(OH) 和 e 符合。无论HSO 电离程度大还是水解程度大,加入a23 晶体在空气中被氧化生O 成,加入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加入品红溶液不会褪色。(5)NaS 522 2由题给方程式可知:SO(6) 即可。成的产物为NaSO,故此实验方案检验晶体中是否有424 41 为量留,抗氧化剂 0.025 )(SO n(I) L 0.010 00 mol L 的残 2
15、.5 10mol n22 14mol mol 2.5 1064 g 1消耗标准SO。若部分HI 0.16 g L 被空气氧化,则等量的2 3100.00 10LI 溶液减少,测定结果偏低。2 答案(1)NaSO HSO=NaSO SO HO( 或 NaSO 2HSO=2NaHSO SO22442223222434 HO) 2(2)过滤(3)d(4) a、e(5) 取少量 NaSO 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522有白色沉淀生成(6) 0.16 偏低16/ 6考点二探究物质组成、性质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2015 广东理综, 22, 6 分) 下列实
16、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双选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和 CONa 分别加热NaHCO 323试管内壁均有水珠两种物质均受热16/ 7分解固体产物三溴苯酚不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B生成白色沉淀溶于水溴水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向含I 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IC氧化性: Cl 22 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中先滴入KSCN 242D色 2 既有氧化性Fe 加入 HO 后溶液变成向FeSO 溶液O 溶液血红色又有还原性溶液,再滴加H 22 项,苯酚可与饱和NaCO 固体加热不会分解,试管内壁没有水珠,错误;B 解析A 项, 32 发生氧I 项,少量氯水与溴水中的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17、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正确;C 2 氧化为FeHD 项, O 能把化还原反应:Cl 2I=2ClI ,淀粉遇I 变蓝色,正确;明 BC答案22222 223 FeFe,说明Fe 具有氧化性,错误。具有还原性,不能说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6 分)2 (2014课标全国卷,13, )的是 ( 选项 实验结论S 与 AgNOAgCl KK (AgCl)(Ag的 2spsp3SANa 稀硫酸浊液2 )浓硫酸具有脱水蔗糖溴水浓硫酸B性、氧化性与可溶性钡盐SO2 SO 稀盐酸 CNa Ba(NO 溶液 )2233 均可生成白色沉淀酸性:硝酸碳酸NaCO Na SiO溶液 D浓硝酸 3
18、223 硅酸 S), A ,溶液作用生成黑色的S 解析H 可直接与AgNOAgS故不能说明KK (Ag(AgCl) 222spsp3证明浓硫酸有脱水性;处试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处试管中观察到白色固体变黑,错误; ,从而证明浓硫酸有氧Br 2H2HBr) O=HSO 生成 SO 管中溴水褪色,说明有(SO 422222 Ba(NO 与化性, B 正确; SO )3Ba(NO 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BaSO3SO 2322324 错误;浓硝酸挥发产生的2NO O=3BaSO2H 不反应,C 与 BaCl ,但 4HNOSO 22432 故不能得出碳酸酸性大于硅酸的结论,SiOSiO 蒸气也可直接与
19、NaHNO , H 溶液作用生成3322316/ 8D 错误。 B答案)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3 (2012江苏化学,13, 4 分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A加饱和 NaCl 溶液和 CuSO 4 溶液溶液X 向溶液X 中先滴加稀硝酸,中一定含有出现白色沉淀B 2 SOBa(NO) 溶液再滴加 43 2 的酸性比溶液向一定浓度的NaSiOSiOH 3322 C出现白色沉淀中通入适量CO 气体COH 的酸性强322 1NaCl0.1 mol 向浓度均为L 出现黄色沉淀 K(AgCl) D和 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 K(Ag
20、I)spsp AgNO 溶液 3 该变化属于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析出,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饱和项, NaCl 溶液,解析 A 22HSO ,滴加稀硝酸后, SO 和 HSO 和中含有若溶液蛋白质并没有发生变性; B 项, XSO 3333 2 ,再滴加 Ba(NO) 溶液,也会出现白色沉淀; C 项, SO 被氧化为 NaSiO CO232423HO=HSiO NaCO ,说明酸性:HCO HSiO ; D 项,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323232322质( 如 AB 型),通常 K 越小,离子在相同条件下越易形成沉淀。sp 答案D 2, 10K)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5.4 乙二酸分课标全国卷
21、,4 (2015 26 , 14)草酸 ( 15O)O 2H10 K 5.4 C。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 (H 24222 170 无色,熔点为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 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 中可观察到16/ 9由此可知草酸晶,的现象是 。B 的主要作用是 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装置、 A 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有CO ,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2) 进行实验。 (可以重复选用)B 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反应管中盛有H 。装置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
22、理顺序为A 、B、 。的物质是 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 的现象是 。(3) 设计实验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草酸为二元酸 。解析(1) 装置 C 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CO 气体生成,若有CO 气体生成,澄22 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B 中冰水的作用是降低温度,使生成的水和草酸(题给信息:受热脱水、升华) 冷凝。若草酸进入装置C,会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CO 检验。 (2) 检验 CO 可通 2 过检验CO 还原黑色的CuO 生成的CO 进行。因为分解产物中有CO,所以先要除去CO ,222 可用浓 NaOH 溶液吸收 CO,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 是否除尽,再用无水氯化钙干
23、燥CO, 22 然后通过加热的CuO,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 气体,没有反应掉的CO 可用排水2 法收集。若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 中黑色的CuO 变红色,后面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 CO。(3) 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以利用溶液中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将草酸与NaHCO 溶液混合,看是否有气体产生。证明草酸是二元酸,可3 以利用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若消耗 NaOH 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2 倍,即可证明草酸是二元酸。答案(1) 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冷凝 ( 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酸进入装2 置 C 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 的检验216/ 10 F
24、、D 、G、H 、D 、I CuO( 氧化铜 )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 中黑色粉末变红色,其后的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向盛有少量NaHCO 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3 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草酸, 消耗 NaOH 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2 倍5 (2015北京理综,28, 15 分)为探讨化学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 2233 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2Fe 和 I”反应中变浓度研究“2FeFe 2IFe2待实验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目的是使实验的反应达到 。是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中 造成的影响。 32 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向和的颜色变化表明
25、平衡逆向移动, (3)FeFe 。 32 降 c (I(4)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中 Fe)向 Fe 转化的原因:外加 Ag 使 2 ,用下图装置 (a, Fe 进行实验验证。均为石墨电极 )b 低,导致 I 的还原性弱于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 极。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 型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 AgNO溶液,产生的现象3 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32 转化的原因。按照 。(5)(4) 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中Fe 向 Fe 。转化的原因是 。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与/ 11 22 作对比,得 (3) 和(4) 、(6)实验中,还
26、原性:(4) 16IFe(5) ;而实验中,还原性FeI。将出结论是 。实验中解析(1) 待实验溶液颜色不再改变,说明其中的可逆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2)1 mL 水,目的是排除中因加入FeSO 溶液对原溶液稀释,造成溶液颜色变化。(3) 加入 4 232Fe减小,平衡2Fe2IAg 中加入AgNO 溶液,与I 生成 AgI 黄色沉淀,c (I) 3 2 )增大, 平衡也是逆向移动,c (Fe(I) 减小,溶液变 I 逆向移动。中加入FeSO 溶液, c 242 型管极为原电池的负极。U 型管左管中I 具有强还原性,易发生氧化反应,a 线。 (4) U 3 型管左管中滴U 具有强氧化性, 易发
27、生还原反应, b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在右管中Fe 型管右AgI黄色沉淀,I 浓度降低, I 的还原性降低,U 加 AgNO 溶液后, Ag 与I 生成3 2 型管右管易发生氧化反应, 作负极,故电流表的指U 还原性比I 管新生成的Fe 强,从而的离子浓度大小影响离子的还原性的原理, 该同学利用原电池装(4) 针向左偏转。 (5)按照 22。实验还原性强于Fe 浓度增大, 还原性增强, 使 I 置进行实验, 证实了 中 Fe 1 FeSOL U型管右管中滴加1 mol (4)与实验 (4)相比较,实验当指针归零后,可采取向4 222)溶液,以增加Fe 的浓度,使c (Fe(I) 大于 c )。(
28、6) 根据实验和实验中c (Fe) 和 c (I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浓度有关,在平衡时,通过改的浓度不同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导致平衡移动。化学平衡状态(1)答案因溶液稀释使溶液颜色变化(2) 2 c (Fe) ,平衡均逆向移动降低;或增大, Ag (3)加入 Ag 发生反应: I=AgI c (I) (4) 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正 122 FeSOI L1 mol 向右管中滴加 使(5) Fe 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Fe 还原性强于 4 溶液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在平衡时, 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 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 还原能力, (6
29、) 并影响平衡移动 1 的 Ba(NOL0.1 气体通入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分,安徽理综,6(2015 2814)SOmol )223 溶液中,得到了 BaSO 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SO,该小组提出了 24 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 NO 3 O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 2 验证假设 (1)16/ 12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溶:在盛有不含O25 mL 0.1 mol/L BaCl的实验 122 SO 气体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2)25 mL 0.1 mol/L Ba(NOO实验 2:在盛有不含的232 假设一成
30、立 实验 1 中溶液 pH 变小的原因是 ; V 时,实验2 中溶液pH 小于实验1 的原因是 (用 1 离子方程式表示) 。(3) 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4) 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O 和 KNO ,氧化相同的HSO 3232 溶液(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 前者 ( 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 。解析(1) 实验 1 中,在没有/ 13O的条件下, SO 与 BaCl 溶液不反应,所以无沉淀产生;实22216 22 溶于, SOBaSO 沉淀; (2) 实验 2 中 SO 被 NO 氧化成S
31、O1,进一步与Ba 结合生成验24324SO 气体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2 体积的变化曲SOpH(2) 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随通入2 线如下图的不,使溶液显酸性,随SOHSO SO, HSO 电离出 H(HSOH) 水后生成H 23232233 2O=3SO2H2NO )溶液中, 发生反应: 3SO断通入, pH 值减小; SO 通入 Ba(NO 4223232 2NO 4H 生成强酸,则通V 体积的 SO 时,实验2 中溶液pH 小于实验1。(3) 通过对 21 比假设一的验证过程,可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实
32、验 1:作为参照实验 1 溶液中,若BaCl25 mL 0.1 mol LO 实验 3:将纯净的SO 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处理的222 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22,由此可 3SO HO O=4H 2SO; 3HSO2NO=2NO 4HSO(4)2H 422332324 。H浓度大知氧化相同的亚硫酸,用O 氧化比用KNO 氧化产生的32有白色沉淀答案(1) 无明显现象SO 溶于水后生成H(2) SO 322 224H3HSO 2NO=2NO 3SO O=3SO3SO 2NO2H 2NO 4H( 或 44322323 HO) 2 (3)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实验 1:作为参照实验 1 溶液中,若L BaCl25 mL 0.1 molSO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O 处理的 3 实验:将纯净的222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的 HSO ,生成H 和(4)小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 足量的 ONO 分别氧化相同量的3322 物质的量前者多于后者)( 本题部分小题属于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服务与健康管理考核试卷
- 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在2025年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报告
- 民间个人借款担保的合同书范例
- 委托招聘人才合同示范文本二零二五年
- 教育游戏化2025:深度解析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案例
- 合作佣金协议书范例
- 海底油气管道防腐技术发展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探讨考核试卷
- 装修全程托管服务合同
- 家庭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合同
- 液压阀的流量特性与压力特性分析考核试卷
- GB/T 20019-2005热喷涂热喷涂设备的验收检查
- 关于助航灯光回路绝缘下降原因分析
- 第二届华博士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五年级)
- 不良资产尽职调查清单
- 江水源热泵应用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案例分析
- 天然气制氢装置拆迁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 《欧洲西部》课件2
- 员工奖惩签认单
- 中医正骨机器人的实体建模和仿真分析
- 海天2013英语二作文10篇范文(图表类作文)
- CSD恒速传动装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