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少子化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影响作者:顾杨妹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5期顾杨妹(长春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目前,日本面临着少子化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少年儿童所占比重的下降,人口数 量的减少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日本少子化社会成因的基础上,探 讨了少年儿童人口减少对日本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关键词:少子化;日本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5007902日本文化是在本国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兼容、统合外来的中国文化、西洋文化等多元文化 而形成的。随着历史的积淀,时至今日世代传承的日本文化仍
2、然为日本社会所广泛接受。文化 通过人类的活动得以传承和发展,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人口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势必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以日 本为典型代表的“少子化”社会发展迅速。在少子化社会中,如何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等问题引起了日本社会及学者的普遍关注。一、少子化社会的形成及原因少子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长期维持在更替水平(2.08)以下,而且少年儿童人口的数量少于 老年人口(65岁以上)数量,人口将呈现出持续减少趋势的状况。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 中期开始,日本人口逐渐显现出“少子化”趋势。根据日本公
3、布的最新数据,2005年日本人口 的年平均增长率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0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04%。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2009年,日本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 例为13.34%,仅仅相当于1975年(24.32%)的一半左右。与此相对,老年人口(65岁以上)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经由1975年的7.92%上升到2009年的22.75%,在短短的34年时间里增 长了近3倍。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是日本“少子化”社会形成的最直接原因。低水平的人口生育率、人口 自然增长率以及处于更替水平以下的总和生育率加快了日本少子化社会的进程。首先,晚婚化、未婚
4、化的发展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2010年日本人口的初婚年龄为男性 31.18岁,女性29.69岁。结婚年龄的逐年增大对人口生育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已 婚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达到29.9岁。也就是说,目前多数的日本女性多选择在30 岁左右生育孩子。由于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选择“丁克”家庭等欧美生活方式的家庭在日本 较少,绝大多数日本人在自己的人生计划中都会选择结婚生子。但是受到晚婚趋势、女性对实 现自身价值的追求以及充分考虑到婚后生活的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人口终身未婚率不 断提高。其次,生育意愿的变迁。根据日本2011年内阁府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3%的男性、90%的 女性
5、将来想结婚,且有约三至四成的人想“马上结婚”或者“23年以内结婚”。虽然绝大多 数的人都会选择结婚,但是近年来日本人对待结婚、生育的意愿有所转变。伴随着全球经济危 机的影响,日本30岁左右人口的年收入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因素, 年轻人多选择推迟结婚。对于日本的年轻男女来说,“能否顺利与男方的亲友相处”、“婚后 生活的经济负担”以及“与对方能否心灵相通”一直是困扰年轻人选择婚姻与否的主要因素。“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居高不下”、“自己或配偶年龄较大”以及“没有兼顾就业与育儿的 就职环境”是日本人不再选择生育2个或以上孩子的主要原因。第三,有待完善的相关设施及体制。对于日本女性
6、来讲,兼顾就业与育儿一直是难以解决 的问题。为方便妈妈在下班后接孩子而适当延长保育时间,在休息日、幼儿患病期间施行较为 灵活的保育时间等实际问题还有待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除此之外,尽早建立能够充分考 虑女性兼顾就业与育儿的弹性就业机制;对男性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解决育儿家庭的后 顾之忧;实行保障父亲有足够育儿时间的就业制度等,将对年轻男女在选择结婚、生育方面起 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日本传统文化及其特征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整合了中国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要 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并不只是日本的原初文化,而是日本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不 断地吸收异域文化和再创
7、造出来而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广义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皇制、等级制、家族制等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内容一一“和魂”,是以日本大和民族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极具日本特 色的传统文化还充分体现在古典文学、茶道、花道、能乐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集团意识之 中。日本文化兼收并蓄地接受外来文化,推动了其自身的发展。正是由于日本文化深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一一日本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公元8世纪,日本第一部诗集万叶集问世,诗集中使用了大量的中国汉字。包括该诗 集中的“万叶假名”在内,日语的假名和汉字均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
8、简化或缩简而成的。随 着汉字的传入,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以及禅宗等通过使臣、留学僧、移民等被带到 日本。中国文明的传入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圣德太子制定17条宪法的第一条即“以和为贵”,仁德大王更是提出“君以百姓为主”, 无不体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治国之道。除此之外,当今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化精髓代表的茶道、 花道、书道以及日本的禅宗,追根溯源均来自中国。在进入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将日本带入了 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兰学”到“和魂洋才”,日本吸收了欧美国家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 西方政治制度。从自然科学到制度文化,无不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对西
9、方文化 的吸收。(二)对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创造一一日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自古以来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一直采取一种消化、融合的方式,并且在融合外来文化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本土文化。在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仁”,历代君主在治理国家 中追求“仁政”,致力于以仁治国。在传入日本以后,根据本国的需要儒学被发展为儒教,强 调“忠”,追求对天皇的“忠诚”。传入日本的东方文化代表一一佛教、禅宗也发生了一定的 改变,变得更加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近代日本社会中天皇制与西方政治体制的并存,以及日 本从西方输入的许多科学技术、近代文化的内容,显示了日本文化的创造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日本对本土的传统宗教以及社
10、会道德并没有摒弃。在创造性地吸 收了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日本文化,以其多元性的特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三、少子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少年儿童人口是未来的生产力,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日本人口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今后社会人口的减少,另一方面,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因此人口减少对文化方面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部分市町村的取消与合并,影响合并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日本在人口城市化进程 中,部分偏远地区的町村人口数量,特别是生产年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本着 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目的,
11、截至20世纪末,日 本政府进行了三次市町村大合并,市町村数量由3232个(1999年3月)降至1730个(2010年 3月)。其中,不满1万人的市町村数量减少到459个,不及1999年(1537个)的1/3。非物 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 演艺术形式,还包含一些民俗活动以及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讲究一 脉相承,在市町村的取消与合并过程中,部分市町村的称谓将发生变动,以当地地名命名的一 些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以及民俗活动、手工艺技能等的传承将会受到影响。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早,但是目前较偏远地区的市町村人口
12、中以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居多, 人口高龄化程度很高,因此这些地区的一些口头传承艺术形式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的传承面 临“后继无人”的难题。其次,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日本除了学校教育之外, 还提倡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随着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 有些学校师生比失衡,甚至出现了教师人数多于学生人数的现象,一些中小学正面临着招生人 数逐年减少的问题。在人口 “过疏”地区,为了整合地区的教育资源,一些中小学实行了合并。 另一方面,由于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传统文化传承很难在家庭和区域社会中延续。以家庭教 育为例,目前晚婚、未婚比例逐年攀升,日
13、本家庭中的孩子数量较少,因此,在家庭中开展有 关传统文化学习、感受的活动也将逐渐减少。在区域社会中,由于目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减少 以及区域内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对在区域内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讲座以及相关活动也产生 一定的影响。第三,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是体现为口头 传承以及以家庭、师徒等形式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能,在少年儿童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将面临 无以承继的尴尬。一些传统的技能、文化由于表现形式过于“落后”,有些技能甚至已经可以 由机械代替,因此大多数的青少年表示没有兴趣。如同大多数中国青少年对京剧等中国传统戏 曲兴趣索然一样,在日本,酷爱能乐、歌舞伎等
14、传统艺术形式的青少年也非常少。另外,枯燥、 乏味的传统技能训练过程过于严苛,使许多青少年望而却步。少子化社会意味着未来社会中人 口数量将不断减少,加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势必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四、少子化社会中文化传承的相关措施日本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在原址保护、传统艺术与 技能的传承等方面拥有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2001年为保护日本传统艺术、技能、文化遗产, 日本又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为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日本政府开始探讨在少子化社会中怎样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开设面向少儿的传统文化教室。以学校、相关文化设施为基
15、地,利用周末时间为少年儿童 提供学习、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设置传统文化教室,有计划地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连续 性课程,使少年儿童可以了解、学习日本传统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日本舞蹈(古典)、茶 道、花道等。推动学校的相关文化活动。定期举办高中综合文化节。自1976年开始,为激发在校学习期 间的青少年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喜爱,日本每年举办高中综合文化节。开展艺术家走进校园活动。 邀请学校所在地的优秀艺术家、传统技能传承人举办讲座,展示传统技艺、文化艺术形式的精 妙之处,增加地区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另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增加传 统文化相关内容。例如,将国语课中增加古典文学的内容,社
16、会课中增加日本古代历史的知识, 音乐课中介绍日本传统乐器,美术课上增加相关的日本美术文化等。增加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在实践环节中增加有关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体验活动,让青少 年直接接触真正的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参加创造活动,使他们在鉴赏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参 与艺术团体排练、研究会。通过与艺术团体的同台表演使孩子真正接触舞台艺术,在实践中切 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五、结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社会群体中人的因素。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人们对传统文 化内涵的理解,正是由传承者世代相传下来的。许多国家正在或逐渐将面临少子化问题。人口 的减少,特别是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使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 尬。在少子化社会中,唤起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关心,使代表本国民族精神与文化精髓的传 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将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日本在少子化社会中对文化传承与保护 措施的探索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与合理使用在调味品行业的应用报告
- 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反思试题及答案
- 教育园区建设对2025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报告
- 机械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与产品质量提升研究报告
- 教师教育教学改进表现的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反思与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工程管理类软件应用含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升级之道:2025年漏洞扫描技术前瞻报告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析含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市政公用工程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设备维护工程师简历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挖孔桩基施工方案(水磨钻)
- 变电检修技能考试计算
- 国际经济法学(湘潭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以案说德发言四篇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答案解析
- 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不同意见沟通的标准操作规程
- 梅毒诊疗指南(2023年)
- 高中物理3-3热学练习题(含答案)
- DB32-T 3916-2020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