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铁四院)_第1页
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铁四院)_第2页
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铁四院)_第3页
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铁四院)_第4页
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铁四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桥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要求 (铁四院)作者:日期: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郑州至武汉段桥梁及隧道线下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交底醋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欣建 CHLNARAI1 SlYIAN SI JO I、ANQ I JtSKiS GRl )1 P CO-, I II?.2009年1月武汉目 录 TOC o 1-5 h z 一、线下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依据1二、沉降变形测量1(一)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二)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2(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四)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五)测量工作具体要求7三、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9(一)观测点的设置原则9(二)观

2、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4(三)观测技术要求15四、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9(三)观测技术要求19一、线下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依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石查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殖轨道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9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桥梁及隧道设计文件;.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二、沉降变形测量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 ) 筑物的垂直位移观

3、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 、桥梁、隧道 工点具体要求确定。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 CPI、CPII和水准基点.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一)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测量等级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

4、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r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 程中误差(mr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士 0.5士0。3士 3.0三等 1 o 0士 0.5士6。0(二)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 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大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 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 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1)垂

5、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 点高差中 误差(mm每站高差 中误差(mrm往返较差、附 合或环线闭 合差(mm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mnj)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0.3 VF0。5VR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 铁路无碎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 VF0。8,R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 铁路无硝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一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

6、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 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 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京津城际沉降观测经验,加 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 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 直位移监测需要。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 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 特殊测量设计。.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 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

7、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 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位移监测网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 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mr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 差作业要求一等士 1。5300士 0。7 1/250000按国家,等半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150士 1。0& 1/120000按国家二等半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二等士 3。0300士 1。0W 1/120000按国家二等半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150士 1.8W 1/70000

8、按国家三等平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三等士 6。0350士 1。8W 1/70000按国家三等平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200士2。5 1/40000按国家四等半卸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四等士 12.0400士 2.5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 不宜少于2个月无硝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周无硝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1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 月1次/6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 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架桥机(运 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 1次/1天,连续2 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

9、/1周。(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块夙力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夙力张拉完成无硝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无硝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硝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升-测量周期第424,每3个月升-测量周期(3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

10、1 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 两侧涵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 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硝轨道铺 设前6个月1次/周无硝轨道铺设期间6个月1次/周无硝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 测4241次/3个月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 1次/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 次,以后1次/周。.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 徐变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 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 何方法计算取

11、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值。四、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 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 况下田级围岩每400m IV级围岩每300m 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 设两个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 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 特殊基础类型的隧

12、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 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隧道洞口至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10.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逢誉嗯利标:工作基点T班刘方向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观测点埋设同桥梁承台观测标埋设图钢筋(三)观测技术要求.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