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港南中学 韦超美学习目标一、了解的有关知识.二、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归纳文言字、词、句知识。四、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比喻准确形象,
2、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姓仉(zh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 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 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孟母断机孟子
3、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
4、。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注音释义好ho战:喜好征战。弃甲曳y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数罟c:密网。 洿w:洼地积水,指池塘。衣y帛:穿丝帛衣服。鸡豚tn狗彘zh:豚,小猪;彘,猪。 畜x:畜养。庠xin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孝悌t:尊敬父母,礼爱兄长。颁b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o:饿死的人。字词积累移其粟( )s不王( )者wn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2-4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5-7段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仁政。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5、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之:主谓间。/助词,无意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古义:黄河凶:古义:荒年,年成不好移:动词的使动用, 使迁移于:到、往粟:谷子,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样亦:也,然:代词,这样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考察、了解之:的无如:没有像之:主谓之间/这样加少:更少。加:更。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看看邻国的君主
6、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感到困惑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想一想,梁惠王为什么会如此在意本国人口的多少问题?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孟
7、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好:喜好。请:请允许我。以:用喻:比喻。填然:击鼓声。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曳(y):拖着。而:修饰连词。走:逃跑。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或:有的人。而:表顺承止:停止。以:凭借、用、拿。笑:耻笑。何如:表疑问,怎么样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
8、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回答“请以战喻”。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该成语的含义是什么?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亦:也走:跑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特殊
9、句式是亦走也:重点习惯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不百步耳3是亦走也判断句“有的有的”“只罢了。”“这是呀。” 第三部分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如:如果此:这,指示代词。无:通“毋”/“勿”,译为“不要”望:希望,指望。于:比,介词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 这句话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
10、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违:违背,这里指耽误。胜:shng尽,完。食:吃也:句末语气词。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数(c) :密。罟(g) :网。洿(w) :深。以:按照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是;这样养:供养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名丧(s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百姓对养生送死没有缺
11、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养生:古:供养活着的人憾:遗憾。王道:为王之道,之:的始:开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养民的主张,三组排比)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数罟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代词,指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把、用、拿。衣:y,穿,名动帛:丝织品;
12、豚:小猪; 彘:大猪;之:的畜:动词,喂养、畜养。无:通“勿/毋”,不要失:错过;耽误。其:代词,它们。食:吃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把、用、拿。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在之:的夺:耽误其:代词,它的。可以:可以凭借谨:形动,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复陈述;之:代词,老百姓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13、注重学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还不曾有 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教民的主张,四组排比)“王道之成” 养育教化百姓(治贫也治愚)是使民增多的措施,也是仁政的内容。养民教民然而不
14、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动词,吃;名词,食物而:表转折,却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以及君王对待臣民应有的态度
15、 。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这何:什么异:区别、不同于:与而:表修饰兵:武器罪:名动,归罪归咎斯:那么,就至:到达,这里是归顺焉:语气词,了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 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第三部分 孟子否定了梁国极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6、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文)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
17、条措施。 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2、注意
18、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小结:引论: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3、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4、应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畜 庠序 教 申孝悌 颁 负 戴 检 涂 饿殍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2、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本论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结论: 保民
19、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通假字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途”3直不百步耳 “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通“敛”知识点归纳 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 树:种植(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2、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为动用法 使养生丧
20、死无憾 为办丧事,请以战喻 战争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标志: 也。(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介词结构后置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4)固定句式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21、/战士,士兵;逃跑/行)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今义指稻谷。 1数. Sh(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责备、数落:数之曰. Sh(4) 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shu (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c (8)密:数罟不入污池5、一词多义2直1.笔直、平直:中通外直(与“曲”相对,不弯曲)2.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3
22、.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4.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5.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6.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3)发 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 3发 f 6.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7.派遣、派出:孤当续发人众 8.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 9.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10.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11.发动、爆发:非
23、常之谋难于猝发12.暴露、败露:恐前语发13.量词:然后扣树三发14.f 头发:齿危发秃 (4)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弃甲曳兵而走上使外将兵可汗大点兵兵旱相乘 (5)胜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4胜. sh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2)尽:谷不可胜食也. Shng (3)胜利:二败而三胜(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 网) 饿莩(pio 饿死的人)B.颁白(bn 通“斑”) 曳兵(y 摇着)C.庠序(yn 学校) 衣帛(y 穿)D.孝悌(d 尊重父母) 狗彘(zh 猪)【答案】A/B.曳:拖着C.庠:xin D.悌:t敬爱兄长。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答案】D/动词,约束。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理工学院《工程结构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养生与食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ftth行业竞争态势与市场未来预测研究报告
-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I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综合语言技能训练(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竹纤维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SX型X光胶片洗片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甘肃省临泽县2024届中考数学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中考数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 2024-202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 单位食堂承包经营餐饮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香港繁体合同协议
- 【课件】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语法填空专题课件
- 关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
- 2025届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三)数学试题+答案
- 上海外服招聘考试试卷
- 天津市河西区2025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 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 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简介
- 初中会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 DB11∕T1130-2024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