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_第1页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_第2页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_第3页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_第4页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方志学概论第六章 明代方志【教学目标】一、知识:掌握下列基本概念:卫所志、边关志、纂修志书凡 例、大明志书、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 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姑苏志、吴兴备志、寿宁待志;掌握明人编修方志的特点。二、理解:充分理解明代三修一统志的经过。【教学重点】武功县志和朝邑县志的编纂特色。【教学方式】讲授 4课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环节】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二、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三、明代方志述评一、明代方志发展概况 明代,迎来了方志发展的第三个高潮,亮点不少。 首先,我国由官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始于明朝。 永乐十年(1413),朝廷颁降纂修志书凡例17 则,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细则。该

2、细则规 定志书采用门目体,一般并列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 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 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 迹、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25门,强调各门类 既叙发展演变,更重现状。 永乐十六年(1419),朝廷诏天下郡县卫修志,对原 颁凡例稍事修订,重新颁布,令各地遵行。 这两个修志细则的颁布,目的在于控制地方志编纂, 改变洪武年间志书杂乱之弊,划一各地志书的体例。时人 明言,“敕内臣分行天下,颁降凡例,监督郡邑纂修 志书,要在详悉,以成一代之令典。”自此诸府、州、县 志书“悉依今降条例书之”,或略作变通。纂修志书凡例(永乐十年)建置沿

3、革 分野凡各布政司及各府州县治所,自禹贡、周职方及历代相承建置废兴所 隶之分,古今名号之更易,以及国朝之初叛乱,僭据,归附先后,俱 各详述始末,仍载天文所属之次。疆域 城池 里至凡府州县所隶地理之广袤,所到疆域界限之远近,城池之大小高深, 及历代修筑之由,俱合详载。至于里至所到,旧志多止本府州县所极 之处,今合备载本处至南京、北京之远近,及各府县四至八到与邻境 州县之相接,而路可通者载之,仍具各府县、城池、山川图。山川古志所载诸处山川,有与图册所载名号差异者,或前代所载小山、小 水之有名,而所收有未尽者,当据见今名目补收之。或古今名人有所 题咏,并宜附见。坊郭 乡镇据见在所有坊巷、乡都、村镇、

4、保社之名收载之。若古有其名,而今 已无者,则于古迹下收之,仍要见其今在某处。土产 贡赋凡诸处所产之物,俱载某州某县之下,仍取禹贡所赋者收之。有 供贡者,载其上供之数,或前代曾有所产而后遂无者,或古所无,而 今有充贡者,皆据实备载之。若有所赋田亩税粮,以洪武二十四年及 永乐十年黄册田赋额为准,仍载前代税额,以见古今多寡之数。风俗 形势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 无异,宜参以古人之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若其形 势,如诸葛亮论金陵云:“钟山龙蟠,古城虎踞”之类。户口取前代所载本处户口之数,国朝洪武二十四年黄册所报,至永乐十年 见在书之。学校前代建设学校,

5、兴废不一,须考旧志所载,其始因何人而立,后因何 而废,及今之见立者在某处。如有名人贤士碑记所存,则备录之,或 学所出有何人物,与其学之规模、制度、斋堂、射圃,并收录之。军卫据见今治所在某郡县某处,创始于何年、月、日,中间有无更改,及 前代并国朝守御将臣攻战勋绩之显著者,俱要收录。其有演武之处, 亦宜详载。廨舍自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盐运司、府州县及市舶司、司馆驿、巡检 司、仓场库务、河泊所等衙门及坛场、铺舍皆是,据今始于何年、 月、日,起自何人在郡邑某处。凡更易制度,俱宜详载。其有前代已 废而不存者,俱于古迹下收之。古今碑记有存者,亦详录无遗。寺观 祠庙 桥梁天下寺观、祠庙、桥梁,兴废不一,(

6、其)遗迹遗址及见存者,宜 详考收载。其有碑记亦(收载)之。有新创建者,则载其始自何人、何时。其寺观洪武年间有并旧丛林而后复兴者,亦详载其由。古迹 城郭故址 宫室台榭 陵墓 关塞 岩洞 园池 井泉 陂堰 景物旧志图册所载有未尽者,并收录之。有虽载其名,而无事实及其地 者,须询究其详收录。宦绩自郡县建设以来,至于国朝宰佐、贰幕,官居任而有政绩及声望者, 后或升攉显要,为郡邑之所称颂者,并收录之。其布政司、按察司、 都司、盐运司等门,官有善政者,亦宜收录。人物凡郡县名人、贤士、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文人、才子、科第、 仕宦、隐逸之士,仗义以为保障乡间,尝有功德于民者,自古至今, 皆备录其始末。其有

7、虽非本处之人,后或徙居其地者,亦附收之。仙释凡自古所传神仙、异人、名僧、高道、方俗之流,及有奇术、异行显 迹可见者,或非本处之人,而尝游历止息于此,时有显迹可证者,皆 备录之。杂志如山林、岩穴、物产、祥瑞及花木、鸟兽、人事、幽怪之类,乡人所 传诵,有征验者,并收载之。诗文自前代至国朝词人题咏山川、景物、有关风俗人事者,并收录之。纂修志书凡例(永乐十六年)(1)建置沿革。历叙郡县建置之由,自禹贡、周职方氏所 属某州,并历代分合废置与夫僭伪所据,逮国朝平定属某府所管。(2)分野。属某州天文,某宿之次。(3)疆域。在郡之上下左右,四方所抵界分若干里,广若干,袤若 干。四至,叙邻县界府地各若干里。八到

8、,叙到邻近府州县治若干 里。陆路、水路皆其至本府若干、布政司若干、南京若干、北京若 干。陆路言几里,水路言几驿。(4)城池。所建何时,续后增筑何人,有碑文者收录,及城楼、垛 堞、吊桥之类悉录之。(5)山川。叙境内山岭、江河、溪涧之类所从来者。旧有事迹及名 山大川有碑文者皆录。其余虽小山小水,有名者亦录。(6)城郭镇市。其坊厢都里,分镇市录其见存者。如古有其名而今 废者,于古迹下收之。(7)土产、贡赋、田地、税银、税钞。自前代至洪武二十四年,并 永乐十年之数,并悉收之。(8)风俗。叙前代至今习俗异同。(9)形势。论其山川雄险,如诸葛亮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类。(10)户口。自前代至本朝洪武二十四

9、年、永乐十年,版籍所在,并 详其数目。(11)学校。叙其建制之由,续修理者何人。廨舍堂斋、书籍碑记并 收录。学官、科贡人才并详收录。有碑记者亦录之。(12)军卫。叙置建何代,衙门、廨舍、教场、屯田、去处田亩,岁 纳子粒之数、武臣功绩,并悉录之。碑记之类亦收。(13)郡县廨舍。自前代废置,以至本朝见在者详叙之。古时所建不 在此及废者,于古迹下收之。所属衙门,如馆驿、镇所、仓场、库 务、申明旌善亭、坛场、铺舍并详录。有碑文者,亦录之。(14)寺观。叙其创建何时,续修若何,及有碑文者亦录之。如废收 古迹下。(15)祠庙。如文庙详录其创建,祭器、乐器、碑记,悉录无遗。其 他祠庙,亦叙创建,因何而立。封

10、敕、制诰、碑记之类,并收录之(16)桥梁。叙创建之由,在于何处,继后何人修建。有碑记者亦收 录之。(17)古迹。凡前代城垒、公廨、驿铺、山寨、仓场、库务,古有而今 无或改移他处者,基址亦收录之。亭馆、台谢、楼阁、书院之类,或存 或废,有碑记者,亦备录于后。津渡见在何处,路通何方。岩洞井泉之 有名者亦收录。龙湫亦载何处,或有灵异可验者。前代园池何由而建。 本朝桑枣备载各都某处。陂堰、圩塘之类何代开渠。如无考者,止书见 存某处,废者亦见因何而废。寺观、庵庙虽废亦录。墟巷之类,凡废者 俱收录之。(18)宦迹。自前代开创政绩相传者,有题名者,备录之。至本朝某人 有政绩者悉录之。见任者止书事迹,不可谀颂

11、。(19)人物。俱自前代至今。本朝圣人、烈士、忠臣、名将、仕臣、孝 子、贤孙、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障乡闾者并录。(20)仙释。自前代至今,有名有灵迹者收录之。(21)杂志。记其本处古今事迹难入前项条目。如人事风俗可为劝戒, 草木虫兽之妖祥、水火荒旱幽怪之类可收者录之,以备观考。(22)诗文。先以圣朝制诰别汇一卷,所以尊崇也。其次,古今名公诗 篇记序之类,其有关于政教风俗、题咏山川者,并收录之。浮文不醇正 者勿录。 其次,一统志的编修在继续。 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后,为了显示一统之功,了 解各地民情,于洪武三年(1370),命儒臣魏俊民等人编 修一统志,取名为大明志书。 由于明

12、太祖所修之大明志书过于简略,明成祖朱 棣夺取皇位后,下令重修,但由于工程浩大,书未成而人 先去,从而中断,景泰六年(1455),代宗续纂此书,次 年五月完成,成书一百一十九卷,名曰寰宇通志,由 大学士陈循等进呈,。 明英宗复位后,嫌其书去取失当,繁简失宜,实际是 想以自己为正统,否定代宗,遂命儒臣李贤等重修,并于 天顺五年(1461)四月成书,九十卷,命名大明一统 志,英宗亦为之作序。寰宇通志寰宇通志所在书籍大明一统志 再次,至明代,各种类型的志书俱已出现,大体上可 分为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 边关志、土司志、杂志十种。总志、府州县志、杂志,历 代普遍纂修过,姑置不论。

13、 通志(省志),始于元,明清沿之,今人多以为通志 始于明初,事实上元代即有通志,如辽阳图志、云 南志略,只是不以通志为名和数量较少而已,明代最早 的通志为洪武云南志。 卫所志、边关志均为明代新出现的一种志书类型。 “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郡县,皆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相当于府, 所相当于县,卫所志记载卫所之事,主要内容是兵事、武 备,多由卫所长官或兵部官员主修。明代较早的卫所志是 洪武靖海卫志和天顺大田所志。 边关志则以边关要塞重镇为记载范围,以军备、险要 为主要内容,多为镇将守臣或兵部职方官所纂修。明代边 防以北方为重,设有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

14、林、宁夏、固原、甘肃九边,我们这里所指为狭义边关 志,即北部边防志书。明代边关志以永乐时所修辽东 志为最早。 乡镇志,始于宋澉水志,元代一度中断,明又重 新出现,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明代最早的乡 镇志为洪武时曹宗儒所纂贞溪编。 土司志即记载各土司情况的志书,明承元制,在云 南、贵州、湖广、四川等地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志由土司主修,明代所修土司志以洪武至天顺时为多,以后则较少。 明代各类方志数量可观,但流传下来的不多,据中 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粗略统计,今存明代方志尚有992 种,其中不包括山、水、寺庙、名胜等志,若统计在内, 将大大超过千种以上,从统计看,集中在嘉靖、万历两

15、朝,分别为340种和358种。 明代修志,著名学者参与其事不多,而政府又三令 五申,地方官吏为了应付,不得不雇佣一些乡曲之士从事 编纂,有的仅是三家村塾师,他们既不善文笔,又不通史 法,自然就不能编出可以传之后世的佳志来,所以有明一 代佳志不多,只有康海武功县志、韩邦靖朝邑县 志、王鏊姑苏志、董斯张吴兴备志、纪宗德和 李孝谦的永乐宁波府志等。二、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 编修方志喜贯通古今,空发议论。明人修志喜欢将 前志推倒重来,实际上这种做法,既否定前人成果,自己 所修志书也无多大价值。订立凡例以明著书之宗旨和原则。明代修志中一个 突出的变化是许多方志开始订凡例,以明著书的宗旨和

16、编 纂原则。是方志编纂体例上一个新的贡献。 注意研究方志的性质,强调方志的作用。关于方志 的性质,明代志书的凡例中多有涉及,如嘉靖昆山县志 凡例云:“志,固一邑之史”。关于方志的作用,认为不 光是存史,还有资政、教化的作用。弘治偃师县志序 说:“或谓志仅足以记事迹,无益于治也,予独不然。昔 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志,谓为政执此可以治天下,则志 之所系亦重矣。夫古人重夫志,而况今人乎。执志可以治 天下,况郡邑乎。斯志之修,固欲知古人之所重,则夫为 政之道,亦未必无小补也”。 关于方志编纂体裁的争论。明代方志采用的体裁与 宋代相比,更是百花齐放。明代方志常利用凡例来阐述自 己的编纂原则或发表看法,讨论志

17、书应采取何种体裁、使 用何种名称比较确当等问题。三、明代方志述评主要内容:1、武功县志2、朝邑县志3、姑苏志4、吴兴备志5、寿宁待志1、武功县志 作者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陕西 武功县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纂修宪宗、孝宗 两朝实录,但很早罢官归里,居家三十年从事著述。 著作除武功县志外,尚有历史、张氏族 谱、中山狼杂剧和诗文集。 武功县志共三卷,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 官师、人物、选举七目,二万余字。以“文约”著称,人物 传褒贬并用,长期受到包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内的 推崇备至,甚至有的称 “史记,史学之始也,

18、对山先 生武功志,州县志之始也”,“古之良史不为过也”。 章学诚在书武功志后一文中说:“今观其书,芜 秽特甚。盖缘不知史家法度,文章体裁,而惟以约省卷 篇,谓之高简,则谁不能为高简邪?”。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批评说:“方志之通患在芜杂,明中叶以后有起而矫之者,则如康海之武功县志仅三卷,二万余言,韩邦靖之朝邑县志仅二卷,五千七百余言,自诧为简古,而不学之文士如王渔洋、宋牧仲辈震而异之,比诸马班,耳食之徒,相率奉为修志模楷,即四库提要亦亟称之。” 武功县志的局限性包括: 第一,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文简事赅”,实际上是文简,内容也没有了。 第二,体例上也有问题,武功县志应记本地

19、事, 人物志也本该写武功本地人物,但许多不是武功籍人也写 入其中,其中包括一大串不属于武功籍的帝王后妃;官师 志本来应收录在武功做过官的人的传记,可是武功志 却出现了该入的未入,不该入的反而入了,这显然是不符 合方志体例的。 第三,方志应详今略古,武功志人物志中记载古 代的八十余人,元代一人,当代只两人;而且全书七个门 类,除田赋志是记载当代为主,其余都是详古而略今。 第四,志乃史裁,苟与事理无关,例不滥收诗赋,而 康氏是文人,于名胜古迹,猥登无用诗文。 第五,该志“图”的用法也不合理,没有疆域、沿革、 山川等图,只有卷首有一幅仕女图(苏璇玑图),以为 “丹青末艺之观”,变成了点缀时髦的装饰品

20、,并未起到图 乃无言之史的应有作用。2、朝邑县志 作者韩邦靖(14881523),字汝度,号五泉,陕 西朝邑县人。年十四举于乡,正德三年(1508)与其兄邦 奇同登进士,授工部主事,后进员外郎。据明史韩邦 奇传附传所载,为官正直清廉,但不得志,故年仅三十 五岁便病逝。 朝邑县志作于正德十四年(1519),全书二卷, 共五千六百字,分总志、风俗、物产、田赋、名宦、人 物、杂志七类,康海为之作序,并称颂之,历来评价很 高,包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该志太过于简单,类似于散文,象一篇无韻之 朝邑赋; 第二,朝邑县志间有滥采史料、考证不确之处; 第三,并选举于人物,而举人、进士不载

21、科年; 第四,滥用避讳。书其父事,称韩家君名,至今人不 知其父何名。列女首列韩太宜人张氏,自系邦靖尊属;但 使人至今不知其为何人之妻,何人之母。古人临文不 讳,就使讳之,而自叙家世,必实著其父名,所以使 后人有所考也。今邦靖讳其父,而使人不知为谁;称其尊 属为太宜人,而使人不知为谁之妻母。则是没其先人行 事, 欲求加人而反损矣。3、姑苏志 作者是王鏊(1450-1524),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 州)人。明史本传云:“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 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 官”。正德元年(1506),“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时中官刘瑾擅权,

22、大学士焦 芳趋附,“鏊不能救,力求去,疏三上,许之。居家十四 年,廷臣交荐,不起”。 其人著作繁富,除姑苏志外,尚有史余、 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等。该志并非 出于王鏊一人之手,但最后由他总其成。 姑苏志60卷,内容丰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介绍:“首列沿革、守令、科第三表,自沿革、分野以 下,分为三十一门,而人物门中又分子目十三,繁简得 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之中,犹为近古。” 但也有不足之处,明明是一部苏州府志,却用古 地名,命名为姑苏志;再如编排上也有不妥之处,有 些编目违反志体,一则有些“未必出其所撰”,二则“大抵 暗于史裁,又浸渍于文人风气听一时无识之流,妄为 编辑” 。 4、吴

23、兴备志 作者董斯张(15871628),原名嗣暲,一名广 曙,字然朋,号遐周,又号借庵,浙江乌程人。 吴兴备志成书于明天启年间,全书32卷,分26 目,全面记载了湖州地区的人文掌故、历史地理、风俗物 产等方面,由于董氏长期留心于吴兴掌故,又博览群书, 因此该书中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吴兴备志最大的特点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所说:“采摭极富,于吴兴一郡遗文琐事,征引略备。每 门皆全录古书,载其原文。有所考订,则附著于下”。即 该志所记载的内容,几乎全引自前人著作,而每条所记, 下面都用双行小字注出来源出处。且对于所引之资料还往 往加以考证或校订,特列匡籍一门,共订正前书之误 138条,且

24、所订正多有依据。 其次,保存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在保存地方文 献、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该志卷一特设帝胄、宫闱门目,为出 生当地的帝王后妃立传。 至于该志最大的缺陷在于搜集和记载当代的内容比较 单薄,其内容明显是详古略今,这可以说是明人修志的一 大通病。另外,在门目的排列顺序上也不规范,使人有杂 乱之感。5、寿宁待志 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 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戏 曲家,代表作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冯梦龙虽然从小就有才华,但在科场上却是一位失 意者,为了名登仕籍,进了国子监,成了一名贡生,不久 被破例除授丹徒训导。崇祯六年(1633)结识了巡抚苏松 的山阴祁彪佳,也许因此于次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清代 修的寿宁县志,将他列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