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_第1页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_第2页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_第3页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_第4页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T. Palav , K. Seetharaman摘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小麦淀粉悬浊液在微波加热中发生糊化,淀粉粒膨胀,以及聚合物浸 出的过程。聚合物浸出是判断升温速率、最终温度和淀粉浓度的依据。通过改变微波炉中加 热的淀粉浆的质量得到不同的加热速率,同时对于温度的研究是通过将相同质量的样品加热 至不同的最终温度得到的。测出上层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直链淀粉总含量。淀粉粒 膨胀和聚合物的浸出发生在淀粉粒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后,证明了糊化过程与热传导的不同 步。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直链淀粉含量随温度增加,而直链淀粉的浸出量随着加 热速率的增高降低。

2、介绍微波炉已经被发现应用在各种食品加工操作,如回火,解冻,烹饪,巴氏杀菌,干燥和膨胀 (Decareau & Peterson,1986)。微波是300-300,000 MHz的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水或电子 等的极性分子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且在电场中定位。这些方向上的迅速变化破坏弱氢键引 起分子间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Sumnu,2001)。尽管微波有许多的优点,但相比于那些使用传统能源烘焙出的产品微波烘烤产品质量低劣(Bell & Steinke, 1991; Ovadia & Walker, 1995)。在以往的研究中,微波加热和传统能源 加热的比较已经被限制在产品的质量属性,并不重视系统中

3、淀粉的变化(Icoz, Sumnu, & Sahni, 2004; Martin & Tsen, 1981; Sumnu, Sahin, & Sevimli, 2005; Umbach, Davis, & Gordon, 1990)。此外,在模型系统中对微波加热改变淀粉颗粒的研究是有限的,且只专注于微波和 对流加热淀粉悬浮液或基于淀粉的食物(Goebel, Grider, Davis, & Gordon, 1984; Zylema, Grider, Gordon, & Davis, 1985)。例如对于微波加热引起的淀粉糊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我们目 前了解的文献中的一块缺失。因此本研究重点阐述了

4、通过针对不同的个别条件包括利用微博 加热糊化等从而得出淀粉糊化机制的特定差异。在过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十年中,糊化过程已经被广泛的研究。目前所以对于淀粉糊化的了 解都是建立在通过热传导模式加热淀粉颗粒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凝胶化被理解为水热 共存状态下淀粉颗粒发生的累加的不可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非晶体颗粒区域的吸湿引起的 颗粒膨胀,小分子量聚合物包括直链淀粉的浸出,晶体结构的破坏和双折射现象的消失,大 分子量聚合物如支链淀粉的残片的浸出,最后,淀粉溶解(Atwell, Hood, Lineback, Varriano-Marston, & Zobel, 1988; Leach, 1967; O

5、lkku & Rha, 1978; Osman,1965; Sakonidou, Karapantsios, & Raphaelides, 2003)。具体的变化同步循序的发生。我们推测, 由于利用微波能量加热的特殊机制,淀粉糊化过程中微波加热的具体变化将不同于已观察到 的热传导方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糊化时利用微波能量加热影响淀粉浓度,加热速度 和最终温度的机制。材料和方法2.1材料研究中使用的小麦淀粉为 MIDSOL-50 (Midwest Grain Products, Inc., KS, USA)。方法2.2.1加热条件淀粉样品及预先确定的淀粉浓度由小麦淀粉和去离子水制成。样品在微

6、波加热前要充分搅拌 以确保淀粉颗粒均匀分布在睡中。一个功率为1.3kW的通用型电气转盘微波炉(Louisville, KY, USA)用于进行本研究实验。为了避免改变功率时不同位置的样品吸收的微波不同这一干 扰,注意采取的样品总是放置在烘箱内的相同位置。之后的加热处理,样品温度通过使用T 型热电偶测量。在初期阶段进行多个重复,以确定每个具体样品达到指定的温度所需要的处 理时间。具体选择样品尺寸和重量来减少样品中的温度梯度。记录样品的平均温度。最终温度的影响制备30g淀粉浓度为1%,5%,7%。8%的淀粉-水悬浮液,在微波炉中加热至60-95度之间。 对上清液的详细分析如下。加热速率的影响微波炉

7、的功率利用以下公式计算(Sumnu et al., 2005):mC AT/At=14.32P(1)其中m为样品质量,单位g,Cp是物质的热容,单位是cal/g,AT/At是加热速率,单 位是C/m,P为能量,单位W。P基于方程(1),微波炉中加热的速率与样品的质量成反比。因此,对应不同的加热速率,微 波炉中加热的样品质量5至50g不等。淀粉浓度为1%,5%,7%,8%的不同质量的样品在微 波炉中加热至75C。然后将上清液分离并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详述。采样和分析技术将样品冷却至25C,加入25C相同质量的水。混合后低速涡旋搅拌5s,然后在2000g离心 5分钟。滤出上清液并用于之后的分析。2.

8、2.4.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通过使用 Dubois, Grilles, Hamilton, Rebers, and Smith (1956)描述的苯酚-硫酸法对上清液进行分析。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 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2.2.4.2直链淀粉测定。直链淀粉溶出量经测定相当于1mg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加入0.2%KI 和0.02%I2。20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用相同程序绘出等量一直浓度直链淀 粉的标准曲线。直链淀粉是根据Klucinec and Thompson (1998)描述的方法利用高直链玉 米淀粉分馏得到。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显微

9、镜检测。处理的淀粉样品,通过使用光与偏振光显微镜,在Olympus BX41TF 显微镜(Olympus Optical Co. Ltd., Tokyo, Japan)下以 40 倍率观察。图像利用 SPOT Insight QE camera(Diagnostic Instruments Inc., MI, USA)拍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已被复方 碘溶液蒸汽染色 1-2min 的样品。依据是 Hug-Iten, Escher, and Conde-Petit (2001)的描 述。热分析。用示差扫描热量计分析加热至不同温度的淀粉含量为8%的样品(PYRIS 1 DSC, Perkin-El

10、mer,CT, USA)。用不锈钢盘称取20mg左右的样品,密封。每个样品以10C /min的速度从20C扫描至160C,冷却至20C后再次以相同速度从20C扫描至160C。用 相同的空不锈钢盘做空白对照。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3.1.显微镜检测和热分析。图1显示了偏光显微镜下淀粉原料和微波处理加热至55C, 60及65C的淀粉的图像。55C 时,约有半数的淀粉颗粒表现出双折射性,而淀粉颗粒大小并未改变。在50C,只有B型, 小颗粒淀粉显示双折射性且有微弱的颗粒膨胀。在65C,所有的淀粉丧失双折射性,颗粒 的大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图2显示了光学显微镜下加热至65,7

11、5,85,95C的淀粉图像。 65C条件下颗粒发生溶胀和折叠现象,少量甚至几乎没有渗滤液在悬浊液中。然而,在65C 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悬浮液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渗滤液和可见的破碎残余颗粒。在95C 时颗粒出现完全破裂以及染色可见的暗团块。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双折射性逐渐消失的现象也体现在通过使用DSC (Table 1)获得的数 据中。与原淀粉相比,加热至55C的淀粉焓几乎降低了 10倍,并且在达到60C时有进一步 的降低。此外,加热至60C的样品中的残余晶体在较高温度中的融化也预示了 B型淀粉的 融化。3.2 .最终温度和浓度的影响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直链淀粉的比例做最终温度的

12、函数(见图3、4)。 对于不同淀粉含量的样品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对于不同的 温度高淀粉含量的样品具有较低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1%的淀粉悬浊液超过80C时可 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显示了淀粉颗粒的完全分解。这也证明了图2显微镜图像所得到 的。此外,存在于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在淀粉含量高的样品中 高,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Figs. 4a and b)。较低温度下高淀粉含量的样品的上清液中具有 较高的直链淀粉绝对量(Fig. 4a)。随着温度升高至超过65C,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并不 像8%淀粉悬浊液那样上升迅速。加热至95C的1%的淀粉

13、悬浊液浸出到上清液中的直链淀 粉的绝对量最高。95C时,在8%的淀粉悬浊液的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约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的 95%(Fig. 4b)。3.3.加热速率的影响实验中的升温速率范围为90至350C/m(Fig. 5)。随着淀粉浓度的上升,观察到浸出的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加热速率的函数具有交叉的趋势。淀粉含量为1%,5%时,可溶性碳水化 合物浸出量岁加热速率的升高而增加,与5%淀粉含量的样品相比,1%淀粉含量的样品具有 较大幅度的增加。7%淀粉含量的样品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浸出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后上清 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到了约125C/m的加热速率。与此相反,8%淀粉含量样 品的

14、上清液中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加热速率的升高而减少。所有淀粉样品上清液 中直链淀粉的比例随加热速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较高浓度的淀粉样品上清液中的直链 淀粉比例较高(Fig. 6)。图1.淀粉含量8%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加热至相应温度后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图像(a)原淀粉; (b) 55C; (c) 60C; (d) 65C。对应的比例尺为50微米。图2.淀粉含量5%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a)65C; (b) 75C; (c) 85C; (d) 95C。淀粉样品被碘蒸气染色,蓝色表示直链淀粉。对应比例尺为50微米。图3.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量与温度的函数。误差线显示了

15、测量中的标准偏差,但小到 不易察觉。图4.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表示为mg/g淀粉(a)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b)与温 度的函数。误差线显示了测量中的标准偏差,但很小。图5.微波加热中聚合物浸出的加热速率与上清液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函数。测量中的 标准偏差由误差线表示。图6.浸出的直链淀粉量(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与加热速率的函数。测量中的标准 偏差由误差线表示。表1.通过示差扫描热量计测得的加热至不同温度的8%淀粉含量样品的热性能。讨论在我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与热传导加热悬浮液相比微波加热的机理导致 了不同的凝胶特性(Palav & Seetharaman, 200

16、6; manuscript in review)。因为微波加热实现了更 高的加热速率以及极性分子的振动,我们提出微波加热淀粉糊化的机理与热传导不同。本实 验进一步的研究了微波加热过程中聚合物的浸出以及糊化与淀粉浓度,最终温度和加热速率 的函数。4.1 .显微镜检测和热性能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微波加热引起的淀粉颗粒膨胀并不在双折射现象消失之前 (Fig. 1)。这是利用微波加热时颗粒在颗粒膨胀前失去双折射性的第一个证据。这与热传导加 热淀粉悬浊液时颗粒膨胀与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几乎同时发生不同(Cameron & Donald, 1993; Donald, 2004; Donovan,1979

17、; French, 1984; Leszczynski, 1987; Tester &Morrison, 1990) 热传导加热过程中支链淀粉链径向排列的破坏是在无定形区域颗粒溶胀的辅助下(Donald, 2004; Donovan, 1979; Jenkins & Donald,1998; Tester & Morrison, 1990; Waigh, Gidley, Komanshek,& Donald, 2000)0此外,由DSC测得的热分析数据表明,与热传导加热的样品 相比,微波加热的样品晶体排列破坏是的温度较低。有可能是微波加热过程中极性分子的振 动直接影响了支链淀粉的结晶片层从而破

18、坏了支链淀粉片层的径向排列。发生在无定型区域 的淀粉颗粒玻璃化转变前晶体排列的破坏导致了无膨胀现象。与A型淀粉颗粒相比,B型淀粉颗粒双折射现象的消失发生在较高的温度。A型和B 型小麦淀粉颗粒糊化温度的差异在之前已有发表(Karlsson & Eliasson, 1983)并且与A型小麦 淀粉颗粒相比,B型小麦淀粉颗粒的结晶区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也有发表(Chiotelli & Le Meste, 2002; Wong & Lelievre,1982)。65C以上可以观察在微波加热的样品中观察到淀粉颗粒的膨胀(Fig. 2)o随着双折射现象 的消失,淀粉颗粒膨胀迅速。而热传导模式中淀粉颗粒的膨胀和微

19、晶的熔化是半合作进程 (French, 1984)o微波加热至较高温度时,背景中观察到的颗粒残余及渗滤液表明了微波加热 中淀粉颗粒的破裂。这也与甚至能在90C下保持淀粉颗粒完整性的热传导加热样品方式不 同(Bowler, Williams, & Angold, 1982; Doublier, 1987; Ghiasi, Hoseney, & Varriano-Marston, 1982)o淀粉颗粒的破裂也有可能与微波加热过程中极性分子的振动有关。这些观察结果部分解释了我们之前的研究报告的与热传导模式加热相比,微波加热淀粉悬浊液的颗粒和凝胶 特性的不同(Palav & Seetharaman,

20、2006; manuscript in review)。4.2 .最终温度和浓度的影响大约65r时,在初始淀粉浓度的基础上随着淀粉含量的上升,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 化合物上升了 3.2到5.4个百分比(Fig. 3)。相同温度下,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的绝对量介于 0.4%至U 2.5%(Fig. 4a),直链淀粉占总碳水化合物的相对比例介于8%到78%(Fig. 4b)。这对应 了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以及糊化开始(Figs. 1 and 2)的温度(65C)。因此随着淀粉颗粒开始膨 胀碳水化合物开始浸出,同时较高淀粉含量的样品中能够浸出较高比例的直链淀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

21、取决于悬浊液中淀粉的初始含量。与较 高淀粉含量样品相比,低淀粉含量的样品能够浸出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有报告指出,淀粉悬 浊液中的介电损耗因子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iyasena, Ramaswamy, Awuah, &Defelice,2003);即,微波能量耗散为热量的值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升高(Buffler, 1993)0因此 有可能是高淀粉含量样品中每个淀粉颗粒局部温度的升高导致了淀粉颗粒的破裂;因此较高 浓度样品中局部粘度增加,浸出受到抑制。也有可能是随着初始淀粉浓度的增加,样品形成 糊状或弱凝胶状态的能力增强(Orford, Ring, Carroll, Miles, & Morris, 1987)从而捕获聚合物 抑制其在上清液中的浸出。淀粉含量约6%时冷却形成凝胶(Miles, Morris, Orford, & Ring, 1985)o然而,本研究中8%的淀粉悬浊液仅形成糊状物而不是凝胶。因此,微波加热过程中 直链淀粉没有形成导致凝胶形成需要的连续网络。加热速率固体浓度的影响本实验中的加热速率为90至3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