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记叙文记叙顺序、线索等_第1页
阅读0记叙文记叙顺序、线索等_第2页
阅读0记叙文记叙顺序、线索等_第3页
阅读0记叙文记叙顺序、线索等_第4页
阅读0记叙文记叙顺序、线索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阅读一、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 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 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

2、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 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 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 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揭示所叙事物的本

3、质,起到深化文章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 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 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附:记叙(一)记叙顺序(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类别:按照时间顺序、空间地点转换顺 序、事情的内在逻辑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

4、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采用倒叙的情况: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 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 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例文:灯光王愿坚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 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 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5、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 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 了深深的回忆。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 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 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郝副营长是一位着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 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 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

6、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 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 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 默默地沉思着。“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书 中写作时)。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 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

7、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 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 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 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 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 急。(3)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

8、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丰满)曲折;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深化主旨等。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 )(二)记叙人称(记叙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 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

9、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带来真实生动之感。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的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比较灵活自由。注: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例文:养花(节选)老舍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功夫去做研究与实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 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

10、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给予的故事(台湾)林云青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饿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 欲坠。在屋前, 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东西南北(节选)沈静你说婚期就订在九月,新郎在美国等你。我们跟着你忙碌起来,母亲忙着为 你裁嫁衣、添首饰,小妹开始为 你刻双章,我这做姐姐的虽帮不上什么忙,也跟着东奔西跑,瞎出主 意。大大小小的礼物堆满 你的房间,金的珠、银的鞋、

11、白的衣、红的花,生活一下子变得 富丽堂皇起来,好像有一个嘉年华会正等着我们。你说结婚就想参加比赛得了奖,周围的人纷纷送你奖品,看来 你得的是大奖呢!为了这个喜讯我们开心了好几个月,只是在欢笑 背后我们几乎忘记此去是长长的别离。二、辨析记叙线索和它的作用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 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 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 某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情感(心理)的变化 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等等。怎么发现线索: (1)看文章的标题,它往往会提示线索; (2)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段落(中心句);(3)文中多次出现的关键词(且在中心句或标题

12、出现),这个词语一般就是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突出文章主旨。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文:雨夜的灯光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 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 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夜

13、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 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 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 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 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 我怕” “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 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不知什么

14、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 明月。“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我送送你们吧! ”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 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 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 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

15、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 摔倒了,可真危险啊! ”他边走边说。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 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 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

16、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 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练习:(一)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 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 决定回家务农。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 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17、。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 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 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 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 停下来。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 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 默,真让我忐忑不安。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跨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

18、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 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 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 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11)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

19、的地方, 我的心乱成一锅粥。(12)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 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 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 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13)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 名记者。(14)尽管远离了家乡, 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 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 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

20、的今天, 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文段有删改)1、文段是运用第 人称来叙述的。段 一段 是按照,顺序来记叙的。2、段 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人物描写方法。3、段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2分)(二)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 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 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

21、:“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拳着那盒营养液嘟嚷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 得戴,压在箱底。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 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22-431、文章第一段总起用“特别的形式”来引领下文,开启回忆,故全文采用的是

22、倒叙的顺序。2、2-4段是顺叙。3、不好。原顺序更好的强调了母爱形式的特别,突出了母爱的深厚。(三)教子无方林海音(1)母亲骂我不会管教小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2)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出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让孩子们光脚去趟水。”我回答母亲说:“趟水玩是顶好玩的事,我小时侯不是 最爱趟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3)我们小家庭里,为孩子们的设备简直没有,既没有游戏室,又没有时间带他们到 海滨去度周末,趟街上的雨水,就好比我们家门前一

23、片海滩,岂不很好?(4)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所以常常要背着他 们做。我们最喜欢听到爸妈不在家的消息,因为那时候我们更可以任意而为。我偶然发现 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有一次我们要出门,老二拍着小手笑嘻嘻地向老三说:“爸妈要出去,我们好开心!”我听了似有所悟,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 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候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 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的一半呢。(5)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象我们从未有过童年,比如童

24、年童趣为何物何 事。有时看着孩子们淘气,想着我的童年,就不禁哑然失笑。母亲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 了。1、(1)段中说“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说明其特别?(6分)2、全文的叙述顺序是 ,叙述人称是 (4分)3、全文反映了 “我”怎样的儿童教观?(6分)4、“严师出高徒”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传统文化里十分推崇孩子的从严教育,你认为这与作者的观点相矛盾吗?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6分)(四)煤油灯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 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

25、荧的煤油灯,依然 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 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 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 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 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 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 盖或

26、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 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 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 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 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 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 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 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

27、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 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 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 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 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 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嘛啪声,娘在用 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 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 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 下翻阅我的作业本。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