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_第1页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_第2页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_第3页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_第4页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一、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一)了解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HeinrichHaeckel)于1869年首次提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据此,生态学可以简洁地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类型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不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1)生物生存环境生物的生存环境由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所构成。物理环境又包括

2、物质环境和能量环境两部分,它们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环境,生物圈是生物环境的集中反映。生物的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等组成,它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为空间性,即提供了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空间场所;其二为营养性,即提供了生物发育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次为能量环境,能量来源为太阳。生物的能量环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惟一性,即能量环境的能量惟一来源是太阳,太阳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其二为区间性,即能量环境所提供的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具有时空上的差异。生物环境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

3、所组成,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2)生态因子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也称生境。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这里不仅包括对生命有机体有影响的自然条件,也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存在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归根到底不外乎是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影响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影响了群落的特征。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3)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4、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种群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反映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特征,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4)群落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可简单地分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可分为陆生生物群落与水域生物群落两种。(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由英国生态学家(植物群落学家)斯坦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指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

5、境的统一体。具体说: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基础及角度,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6)生态平均阈值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均阈值。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5)相互适应与补偿协同进化;(6)环境资源的有限。(二)了解

6、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基本原理(1)城市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城市生态位:反映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位。(2)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于扰的能力愈强,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态系统

7、中,城市各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效益提高。(3)食物链原理城市各个部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5)最小因子原理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6)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会

8、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演替方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三)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产生物,转化能量,循环物质,稳定环境和传递信息等。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方面: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四)熟悉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

9、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构成社会学角度分为城市社会及城市空间两大部分;环境学角度包括生物系统及非生物系统两大部分;有学者将城市生态系统分成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两部分。特征(1)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由中心事物人类与城市环境构成的,生产者是人类,消费者亦是人类。生态关系网络:具有社会属性。生态位:提供的生态位除自然生态位,主要的是社会生态位、经济生态位。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极低于自然生态系统。调控机制:以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系统的演替:人能改造环境,扩大城市容量,把系统从成

10、熟期拉回发展期。(2)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自身。(3)不完整性城市生态系统缺乏分解者,生产者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作用也发生了改变。(4)开放性城市生态系统对外具有依赖性、辐射性、层次性。(5)高“质量”性其构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6)复杂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是一个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7)脆弱性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靠外力才能维持,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其食物链简化

11、,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其营养关系出现倒置,决定了其为不稳定的系统。功能1)生产功能生物生产: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生长、繁衍的作用。非生物生产: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2)能量流动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二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动;遵守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上一营养级位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位的能量等于前者能量的10。能源结构反映该国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

12、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但物质流缺乏循环,而且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信息传递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流。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几个方面。二、城乡环境问题(一)熟悉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城乡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13、”(2)各种环境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城市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城乡环境概述(1)基本概念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2)组成城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人工环境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城市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中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城市经济环境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势;城市景观环境则是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城乡环境效应(1)污染效应(2)地学效应城乡环境容量(1)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

14、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其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和净化能力、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有关。(2)城乡环境容量概念: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城市人口容量:为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自然、社会)城乡自然环境容量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等,尤以前二者更为重要。大气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及不超过人体健康阔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

15、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水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的污染物质的负荷量。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标准有密切关系。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对污染物质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土壤环境容量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和土壤净化能力的大小。城市工业容量:指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城市资源能源条件、城市交通区位条件、城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对城市工业发展规模的限度。城市交通容量:城市交通容量指现有或规划道路面积所能容纳的车辆数。城市交通容量首先要受城市道路网形式及面积的影响,此外

16、,还要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占路网面积比重、出车率、出行时间及有关折减系数的影响。城乡环境的影响因素(1)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气象因素:主要考虑风和端流、温度层结、逆温、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等气象因素。地理因素:空气流动总是受下垫面的影响,即与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空气温度、气压、风向、风速、湍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源的几何形态和排放方式、污染源的强度和高度。其中源强与污染物浓度呈正比;地面沿地面轴线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2)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水体自净作用;水体稀释能力;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水体中的微生物(3)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有土壤

17、的性质、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的强弱、土壤污染的类型及强度、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因素。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土壤酸碱度,通常以pH值表示。(二)了解城乡主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乡主要污染源的类型及特点(1)废气污染废气指在矿物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垃圾和工业废物燃烧以及汽车行驶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很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不尽相同。燃料燃烧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工业生产因其所用原料和工艺不同而排放出各种不同的有毒气体和固体物质(粉尘),含有化学组分如重金属、盐类、放射

18、性物质、病原体、有机化合物等。汽车排出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废气污染大气环境,是当前世界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废气污染对人体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为元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对环境起酸化作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一。城市、工业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的矿物燃料或含硫金属矿的冶炼排放废气。氮氧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的总称。通常所称的氮氧化物主要指NO和N02两种成分的混合物,用NOxBt示。NO和NO2是大气中常见的重要污染物,其主要污染源为燃料燃烧时,空气中的氧和氮在高温下生成的产物。燃煤或燃油的工业锅炉以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氮氧化物。其他

19、工业生产,如硝酸和硝酸化合物生产、化学工业的硝化过程、火药和氮肥的生产等都有氮氧化物的排放。碳氧化物一氧化碳化学式CO是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有剧毒。大气中主要来源是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二氧化碳俗称碳酸气,化学式CO2是无色、无臭、有酸味的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人和动物的呼吸;生活和生产中燃料(煤、石油等)的燃烧;土壤、矿井和活火山的逸出;有机物的发酵、分解和腐败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部分被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利用。飘尘和降尘飘尘亦称可吸入颗粒物或可吸入尘。指粒径小于10dm(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包括煤烟、烟气和雾及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微粒等。瓢尘能吸附致癌性

20、很强的苯并昆等碳氢化合物,在元风或风速很大、逆温等不利于稀释、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又能在大气中富集,使大气污染程度增大,从而大大增强其危害。降尘亦称“落尘。空气中直径大于10dm的固体颗粒物。降尘的自然沉降速率一般1cm/s,要有地面扬尘、燃料燃烧、工业烟尘、火山灰等。降尘离开发生源后,很快降落到地表,随着离源距离的增加,降尘量迅速减小。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空气污染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汽车排气和少量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发生。一般最易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微风、日照强、气温为24320C的夏季晴天,并有近地逆温的天气。

21、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最早出现。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对动植物和材料有害的是O3和甲醒、丙烯醒等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对人体有很大的刺激和毒害作用。(2)废水污染废水指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过程中排出的使用过的水。包括从住宅、商业建筑物、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排出的液体以及用水输送的废物与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雨水的混合物。废水中的污染物对人体有程度不等的危害。废水污染类型及主要特点如下:(1)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是浑浊、深色、具恶臭的水,微呈碱性,一般不含毒物,所含固体物质约占总重量的0.1%0.2%,所含有

22、机杂质约占60%,在其全部悬浮物中有机成分几乎占总量的3/4以上。生活污水极适宜于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含有大量的细菌、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明显具有昼夜、季节周期性变化的特点。(2)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指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是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总称。工业废水的水量、水质随不同的工业及其生产过程而有很大的差别。生产污水专指工矿企业生产中所排出的污染较严重、须经处理后方可排放的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多半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各种生产污水的水质和水量相差很大。生产废水又称清净废水。指工矿企业排出的比较清洁的不经处理即可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水中的污染物质:(1)有机物质的污染

23、指有机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有机化合物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生物代谢物和生物化学过程的产物,如黄曲霉素、油脂、蛋白质等;后者为合成的农药、洗涤剂、塑料等。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两大类。(2)无机物质的污染主要有:各种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酸、碱、盐类等。水体pH值小于5或大于9时,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生存。(3)有毒物质的污染:当废水中含有多量的毒物如氧化物、砷、酚类,以及汞、镉和铜等重金属离子时就会出现毒害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细菌和动植物杀死。由于细菌被毒物杀死,就必然抑制水体的自净作用。(4)“富营养化”污染:由于水体中氮、磷、饵、碳增多,使藻类

24、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就是所谓的“富营养化”污染。(5)油类污染物:油类污染主要为石油污染,指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原油及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形成的污染物。为海洋环境中最常见的有机污染物。(6)热污染:热污染指人类活动危害热环境的现象。水体热污染是煤矿、油田、电厂等大型能源转换企业排出的废水造成江河、湖泊局部水温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态平衡。(7)含色、臭味的废水:色度高的废水,除影响水体外观外,如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还会使制成品产生色泽,影响产品质量。水体中含有硫化氢和酚类化合物时会使水质发臭,水生生物受这种有臭味废水的影响,也带有臭味,这不仅使鱼贝类

25、的质量下降,甚至使之无法食用。(8)病原微生物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生物制品、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含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会传播各种疾病。(3)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指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侵占土地并对环境造成多方面影响,如侵蚀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散发恶臭、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等。(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指能对人们的健康或对环境造成现

26、实或潜在危害的工业固体废物。可分为: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能传播疾病的,有较强的化学反应的。具体有如下类型:有色金属渣(有色金属矿物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煤灰(煤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中的细灰);电石渣(制取乙炔过程中排出的浅灰色细粒渣;铬渣(生产金属铬和铬盐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化工废渣等(2)城市垃圾城市垃圾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3)污泥污泥是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沉淀物。按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泥和无机污泥两类,一般将有机污泥称为污泥,将元机污泥称作沉渣。(4)噪声污染噪声的种类:就城市噪声而言,主要有交通噪声

27、、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机动车辆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是交通噪声中的主要类型。工业噪声指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按其噪声源特性可分为气流噪声、机械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指建筑施工现场大量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时产生的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指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城市主要污染源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城市污染源,是改善城市环

28、境质量的根本。(三)了解城乡主要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城乡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要做到两点:1)科学利用大气自净规律;2)结合调整工业布局,合理开发大气环境容量。(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3)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4)发展植物净化。城乡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3)强化水污染治理(4)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5)建设水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6)去除饮用水的污染(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城乡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的重点

29、就是综合利用,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固体废物重新进入生产循环系统。(2)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主要采取下列处理措施:焚化法。化学处理法:.酸碱中和法、氧化还原处理法、沉淀化学处理法、化学固定。生物处理法。城市垃圾的综合整治城市垃圾的综合整治的主要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制定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输送计划:垃圾的清扫(计划安排的垃圾清扫量应该不少于垃圾产生量)、垃圾的收集(垃圾收集要强调分类收集)、垃圾的运输。(2)制定城市垃圾的处理计划:根据分类收集的垃圾分别选择综合利用、堆肥、填埋和焚烧等处理方法。应首先选择综合利用方法,以回收再生或循环使用

30、垃圾中的有用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垃圾的分选、城市垃圾的回收、城市垃圾的转化、热能回收。垃圾卫生填地:投资和处理成本均较低;但涉及地质、水文、卫生、工程等许多方面,须慎重对待垃圾灰化(焚烧:)严格控制垃圾焚烧的烟气排放,严格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有关要求,对烟气、污水、炉渣、飞灰、臭气和噪声等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焚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城乡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控制噪声源的措施有两类:改进设备结构、提高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来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来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传声途径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增加声源离接受者的距离;控制噪

31、声的传播方向(或发射方向);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应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使声能转变为热能;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合理的防噪声规划。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制定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控制小区覆盖率。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要限期治理。(4)交通噪声综合整治措施交通噪声综合整治措施应该由环保局会同城市规划部门、房屋开发部门、公安交通大队、车辆管理所、城市园林部门等共同制定,所确定的措施应明确对噪声控制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措施所需的资金,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整体分析在考虑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综合防治时,应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2、,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大气降水对城市地面水的污染;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对水体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水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气、水、渣处理对城市噪声的影响。三、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一)了解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生态适宜性概念城市生态适宜性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度量,反映城市生态系统满足城市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潜在能力和现实水平。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评价因子的选择;二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因子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城市生态适

33、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城市经济位、生活位和环境位的发展状况选择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层次:目标层、系统层、指数层和代表性指标层。目标层以城市生态适宜度作为综合指标,全面衡量城市生态发展总体水平与系统协调程度;目标层是为了反映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而设立的。指数层和代表性指标层用来反映目标层的具体内容,由数量众多的单项评价因子体现。根据构建指标的全面性、独立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可以选取三大类指标,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评价分析结构模型。(1)生产位指标:人均GDP单位国土经济密度、科技进步贡献率、GD四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绿色产

34、业占GDF比重。(2)生活位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万人高等学历人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用水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城市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失业率等。与生产位指标相比,生活位指标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和综合。(3)环境位指标:人均用水、人均能耗、人均耕地资源、建成区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城镇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城市区域噪声指数、工业废水达标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1)指标权重值模型2)数据标准化模型3)综合指数评价(二)了解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知识与构建目标生态安全的概念狭义的生态安全概念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

35、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广义生态安全概念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扰排除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的区域性空间格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是对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的发展,适应了生物保护和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需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关注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问

36、题、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等级尺度问题、干扰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并强调这些方面的综合集成,因此其理论基础涉及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干扰生态学(干扰与格局的相互作用)、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源保护性利用)、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和谐)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整体观)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些学科领域的成果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针对性原则、自然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异质性原则、等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构建目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

37、中心。研究的具体目标是针对错综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规划设计区域性空间格局,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它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根本原因,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不但要以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法规为手段,更要以其新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需求为不断变化的目标,逐步进行。四、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项人类活动未开始之前对它将来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的预测与评估。环境影响

38、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与评估。目的、原则目的: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内容(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

39、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结论,包括下列问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建设规模、性质;选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采取的防治措施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是否需要再作进一步评价等。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类比方法。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1)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2)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3)对周围地区自然保护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4)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环境

40、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5)噪声、振动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7)专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估算。(二)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基本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预评价阶段;认为需要做详细评价时,开始准备初步评价报告书;最后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预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环境决策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由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通过签订合同委托具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但铁路、交通等建

41、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预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三)熟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评价标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控制为宗旨,其评价标准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城市区域建设项目在城市区域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遵循的原则:符合规划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建立绿地系统,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重要生态环境目标,防止城市自然灾害。交通运输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注意点点线结合、分期评价、识别特别保护目标、抓重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环保措施

42、。五、城乡生态规划与建设(一)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应用领域生态工程概念指把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设计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的工程体系。起源与发展生态工程起源于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1960年代以来,全球面临的主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这种资源与能源的危机表现得更加明显与突出。现代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产品供应量,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对土壤、水体、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仅是环境资源问题,还有人口增长,资源

43、不足与遭受破坏的综合作用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进一步孕育、催生了生态工程与技术对解决实际社会与生产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的作用。在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不单纯是环境污染,而是由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食物供应不足等共同而成的综合效应。因此中国的生态工程不但要保护环境与资源,更迫切的要以有限资源为基础,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人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力求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改善与维护生态系统,促进包括废物在内的物质良性循环,最终是要获到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高效益。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对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生态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整体、协调、再生、良性循环”的

44、理论。生态工程的原则(1)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生态工程的特点中国与国外蓬勃发展的生态工程各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生态工程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中国生态工程所研究与处理的对象,不仅是自然或人为构造的生态系统,而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

45、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构可以分成为3个主要集合。核心圈是人类社会,包括组织机构及管理、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和政策法令,是核心部分为生态核。另一层次是内部环境圈,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内部介质,称为生态基。常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空间位置;第三圈是外部环境,称为生态库;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资金、人力等。国外的生态工程研究与处理的对象一般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来对待。如各类湖泊、草原、森林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加入或构造原本没有人为结构,如水利设施与土壤改良等工程。西方生态工程的研究方法的贮备与应用,特别是定量化、数学模型化及

46、其系统组分及机制的分析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评价(1)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流程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流程为:生态调查、系统诊断综合评价、生态分区及生态工程设计、配套技术、生态调控。(2)生态分区与生态工程设计根据生态调查、系统诊断及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生态分区,在生态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的设计。生态分区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经济关系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的类似性和差异性,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现有的区划方法有经验法、指标法、类型法、叠置法、聚类分析法等,根据分区的原则与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分区,并画出生态分区图。(3)生态工程的

47、评价生态工程的评价指标:生态工程的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综合效益,第二层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第三层为各种具体指标。生态工程评价的方法:经验评估法、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分级评分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现在用得较为普遍的为层次分析法。(二)熟悉生态恢复的概念与主要方法生态恢复的概念“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恢复的方法有物种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样性方法。生态恢复主要方法生态恢复的方法

48、有物种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样性方法。原则生态恢复的原则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三)了解城市与区域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城乡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1)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最适当的利用,保护环境,使生产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2)城乡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49、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3)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划相关理论、方法运

50、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城乡生态规划研究城市规划学科的重点是对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就是以城市与乡村整体空间为背景,以各种城乡生态关系为依据,在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等各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物质空间建设与自然生态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期望达到在以市

51、场经济为主导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目的;是从城乡互动过程角度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辨识、沿用生态控制等理论与手法,是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配置的理论与方法。从城市规划学科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为主线,在研究城乡空间发展的组分、机制及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拓展生态规划内涵,并以城市规划学科的空间资源配置职能为根本,融环境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空间景观生态为一体,系统探讨适用于各空间层次的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空间、城市外部空间、城市内部空间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城乡发展机制和相对应的生态规划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保障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得以实施的相应政策内容,涉及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与外部环境机制创新两个层面。城乡生态规划的内容(1)生态要素的评价;(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4)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