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_第1页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_第2页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_第3页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_第4页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之决策支持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当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时,气象部门为国家应对气候 变化提供决策支持的担子就更重了。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气象部门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部门,应 该在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 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并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加强应对气候 变化的研究。正如温总理所要求的,近年来,气象部门与各部门通力合作,依靠科学力量, 努力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2、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国家的基础科技力量气象部门作为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部门,在气象灾害、气候和 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影响评估的科研、业务、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 的基础。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单位、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 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的主办单位,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 方案、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6月4日,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发展中国家在 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在方 案的制定中,中国气象局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研究等;此外,中国气象局参 与了第一

3、次、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而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 化行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关键一 环,有利于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 支撑。如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重发的态势,引起 的灾害也不可小觑,公众对气候变化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因此,除了在国 家重大方案的制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国家气候中心决策咨询部刘洪滨 博士介绍,中国气象局还在及时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气候变化,提前预测未来气候 变化趋势供党中央、国务院参考,积极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前后进行气候分析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局针对国内

4、外气候变化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相关决策服务。针对火 山喷发、极端冷事件、区域性干旱趋势及防御、保障粮食生产等方面内容提交的 分析报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政策及部署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每次极端灾害发生时和重大活动举办时,中国气象局都会及时提供专题服 务信息。特别是年初西南干旱、夏季南方暴雨洪涝、舟曲特大泥石流滑坡、玉树 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及时报告不同时期出现的异常天气气候、关键性或灾害性 天气、气候变化特点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指挥生产和防灾 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此外,省级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据了解,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气象局积极参与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

5、的组织协调工作。内蒙古等十余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成为地方政府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副主 任单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均参与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方 案的编制工作,其中,青海省气象局等十余个单位作为牵头编写单位,广东省气 象局等为主要执笔单位;部分省、市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气候变化工作。国家气候智囊团的参与者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被媒体亲切地称作“国家 气候智囊团”,它是由我国气候变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跨部门、多学科 的高级咨询机构,主要致力于为我国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战略方针、政策 法规和措施提供科技咨询和政策建议。专家委员会于2

6、006年1月由中国气象局受原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委 托组建,其办公室就设立在中国气象局。同年8月,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由 12位委员组成。为适应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今年9月,国家发 展改革委和中国气象局对其成员进行了充实调整,成立了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 家委员达到31人,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丁一汇院士任副主任。专家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在这几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工作。曾先后两次为党和国 家领导人讲解气候变化有关问题;2009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气 象局期间,曾听取了部分委员和专家就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问题的汇报和讨论。组织推动气候

7、变化多学科项目研究。组织申报“不同温室气体长期稳定浓度 目标下气候情景、影响和对策研究”项目,获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支 持,中国气象局是重要的参与单位;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了 973“应对气 候变化科技专项”的多个课题。针对气候变化热点问题,提交了多次咨询报告。2007年,就政府间气候变 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 专题研究,并编写相关咨询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2008年,组织了咨询课题, 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并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而其中,都凝结了气象部门的心血。正如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 长巢清尘所说:“在三个国家级层

8、面组织管理体系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中,气象部门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在专家委员会中更是发挥着核心支持作用。”IPCC的国内牵头者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组织部门,在IPCC评估报告框架的制定, 组织推荐中国优秀科学家以及发挥全国各部门力量参与IPCC科学评估报告、特 别报告、技术报告的编写活动,组织对IPCC报告的政府评审,组团参加IPCC 会议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 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IPCC成立于1988年11月。20多年来,IPCC组织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 织推荐的数千名

9、专家,编写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并分别于1990年、 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这些评估报告成为国际社会科学认识气候变 化及其影响,推动各国节能减排、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基础。目前,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已经进入实质性编写阶段,中国气象局组织推荐并最终确 认了 44名专家参与报告的编写,并承办了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一次主要作者会议, 推动编制工作的进程。2009年,中国气象局加强了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工作,组建了由16个部门组 成的IPCC部门联络工作组,并积极推荐中国专家参加编写IPCC各类评估报告。此外,针对国内外产生的对IPCC报告核心评估结论的种种质疑事件,中国

10、气象局组织编写了系列材料,介绍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及其不确定性,阐释气 候变化观测和理论基础,呼吁理性看待科学争论。国际谈判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还是即将召开的坎昆会议, 在中国谈判代表团中,始终都有中国气象局人员的身影。他们为谈判做了长期的、大量的、充分而且艰苦的准备工作。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则为 他们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正如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所说,气候科研可以帮助中国在新的“游戏规则” 建立过程中争取必要“话语权”,使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活动能朝着真正有助 于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真正有助于实质性减排的方向发展,而不让它异化为发达 国家牟取或操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手段。据谈判代表巢清尘介绍,中国代表团成员不仅要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做 很多会上、会下的沟通,还需要对各国的案文、观点和立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 讨论准备对案。就哥本哈根大会而言,中国气象局不仅为国家总体谈判战略的制 定提供相关科学分析和支持,还参与了具体议题的谈判,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第8次会议中主谈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议题, 同时参与重要的共同愿景的谈判;牵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能力建 设和京都议定书下的能力建设的议题谈判等。另外,还及时组织编辑了哥本哈根回声,起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