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默写1默写填空。(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_,_。”(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3)_,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_,_,_,_。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ABCD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3、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

4、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5、。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

6、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

7、,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3第段的“专攻一点、不计其余”在文中的含义是。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粉丝”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C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

8、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时能与原作相媲美。5以下表述与本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是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B用来区分粉丝与知音的唯一标准,是狂热和非理性。C在辨识文本上,粉丝不主观随意,就能够超越知音。D知音与粉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沟通并且相互接受。6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7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8从体裁上

9、看,本作品属于()A古体诗B近体诗C五言律诗D诗余9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10下列对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的镜湖女,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B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C全诗

10、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D尾联,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1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1加点字解释。(1)平伐其功(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顷襄王怒而迁之(4)被发行吟泽畔(5)是以见放(6)而蒙世之温蠖乎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B入则与王图议国

12、事,以出号令以浮游尘埃之外C顷襄王怒而迁之嚼然泥而不滓者也D战于蓝田使于齐,顾反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

13、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致使品行不正的小人混淆黑白、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16翻译句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7选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材料作文18写作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

14、呢?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1“离骚”者犹离忧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战士军前半死生2(1)B(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A(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地去寻找我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只强调去探索实践,无关乎正确的思想、真知。B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

15、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C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蕴含了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强调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有所创造,有所产出。无关乎实践。D学海中没有边,只有用自己辛勤劳动,用辛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强调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于勤学苦读。强调的是“勤”和“苦”,无关乎实践。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上文承接的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下文衔接的是环境。通读语句

16、,是两个以“不是”领起的否定句,否定了错误的进化目的,这两句要衔接在一处不可分开,排除BD;四句话中只有谈到“生活环境”,且句中指示代词“其”,应在上句中有所对应,只有能与组成承接关系,“其”可代指句的“共同积累知识”,故排序为,并放在最后以衔接下文“环境”,排除C。故选A。3粉丝在辨识文本过程中,极度关注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4A5D6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以粉丝和知音在欣赏的参与性上作对比,论证了粉丝不仅欣赏原作,还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和知音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主题的欣赏不同。通过举用明星头像的T恤等例子,论证了粉丝消费许多衍生产品。作者把知音比作采

17、矿者,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知音更加尊重作家的创作主旨。7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接着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然后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得出结论,“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沟通和相互接受。【解析】【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专攻一点、不计其余”字面的意思是“只专心攻克一个方面,而不计较其他的”,接着根据文章“因为存在这种”的指示代词得知答案在这句话的前面,进而找到与论点相关的句子“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符合

18、词语的意思,并补充上主语“粉丝在辨识文本过程中”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错误。根据第二段结尾部分可得“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以及第四、五段可以得知,“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因此A选项说“知音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错误。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是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可知,这个是共同点,而不是在“生活上”。B.“唯一标准”

19、错误,原文没有提及。C.“粉丝不主观随意,就能够超越知音”错误。根据第四段结尾“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再结合前文“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可知,是对文本的篡改,因此,“粉丝不主观随意”错误。8A9B10B【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体裁的能力。首先本诗是诗,不是词,而“诗余”是词,排除D;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而本诗虽然有八句,但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中间两联并不对仗,“津”“神”二字也不押韵。而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由此可见本诗并非律诗,而是古体诗。排除B、

20、C。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错误,“小伞翻翻”描写采莲女头顶翠荷小伞忙着采菱,“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乱荷叶”写采莲女翻动荷叶采莲的情景。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手法、情感的能力。B.“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错误,“小伞翻翻”描写采莲女头顶翠荷小伞忙着采菱,“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乱荷叶”写采莲女翻动荷叶采莲的情景。故选B。11(1)“伐”,夸耀。(2)“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的坏话。(3)“迁”,放逐。(4)“被”,披散。(5)“见”,表被动。(6)“温蠖”,昏愦,犹混污。12A13D14D15D16

21、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17(1)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2)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3)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4)表达了屈原不被世俗理解的悲伤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1)句意:屈平夸耀自己的功劳。“伐”,夸耀。(2)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的坏话。(3)句意: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迁”,放逐。(4)句意: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被”,披散。(5)句意:所以被放逐。“见”,表被动。(6)句意: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22、“温蠖”,昏愦,犹混污。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屈平写作离骚。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B.第一个“以”,连词,表承接;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以便超脱于尘埃之外。C.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句意:(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D.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在蓝田作战。第二个“于”,介词,到;句意:到齐国出使,回来。故

23、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A.“诡辩”,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句意: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B.“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句意:面容憔悴,模样枯瘦。C.“从容”,古义:委婉含蓄;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D.“日月”,古今义相同:太阳和月亮;句意: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A.第一句,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句意:父母给了生命,是人的根本。第二句,被动句,“为”被动句标志。句意: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所耻笑。B.第一句,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外界事物的束缚。第二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博闻强志,于治乱明,于辞令娴。句意:博学多闻,见识广博,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C.第一句,定语后之句,正常语序为:以察察之身。句意: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第二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句意:没有不想要获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