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建立课件_第1页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建立课件_第2页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建立课件_第3页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建立课件_第4页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建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第 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迈克尔H哈特(美) 公元前3世纪以后600年,欧亚大陆进入崭新的大帝国时代 ,更是时事造英雄的时代,东方秦汉帝国的秦始皇和汉武帝,西方罗马帝国的恺撒和奥古斯都。秦始皇建立庞大帝国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周幽王为了讨褒姒欢心,竟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 1.从烽火戏诸侯到楚王问鼎、三家分晋,比较西周到春秋战国,中

2、国历史发生了什么变化?(西周)周室东迁 分封制、宗法制(春秋)诸侯割据混战(战国) 各国纷纷掀起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人民渴望统一秦的统一诸侯势力强大“两制”渐渐崩坏 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春秋五霸西 周春 秋战国前770年前475前221前1046年 春秋时期(前770-前403)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均想称霸中原,其中宋襄公争霸未成,秦穆公只能称霸西方,未算成功称霸。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一说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开始)齐楚秦燕赵魏韩政治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

3、三家分晋战 国 七 雄2.田氏代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旧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族把晋国领土瓜分掉,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社会变动?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职官僚 世卿世禄俸禄社 会:世袭流动 学 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各国的变法运动1、春秋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2、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地位下降;3、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

4、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各诸侯国冲破家族血缘任人唯亲的旧制度,广招人才,士对各国新制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尤其秦国最具有超前意识,推行全新的国家体制)。4、战国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商鞅变法最有成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秦王赢政时终于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核心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条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 现及其简要评价p9解析与探究: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

5、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对秦朝,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郡县制的特点?秦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取代周的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请说明。秦始皇面对前所未有的幅员辽阔的国土和多民族的臣民,设计出一整套治理帝国的构架:推行皇帝制、郡县制、官吏制、法律以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全国一体化的措施。秦朝灭亡后,皇帝唯我独尊、由皇帝任命地方长官的基本模式都被沿用下来,大一统中央集权

6、帝国的观念深入民心,以后两千年,中国统一多,分裂少与此有很大关系,崇敬和服从皇权也成为中国人的传统。 如此气势磅礴而缜密的帝国制度,成形于纸张还未出现,文书还靠竹简传递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管辖地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皇帝制度的确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任何人名字对皇帝要避讳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神化皇权;三皇五帝“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 是

7、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是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五帝”是指炎帝、黄帝、颛顼、尧和舜。 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喾、尧及舜。 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上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的部分应是( ) A皇帝 B太尉 C 御史大夫 D丞相A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九卿(牵制)(统率)(统率)直接控制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九卿的职权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

8、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从九卿的职权中,请分析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2、三公九卿制度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大权皇控 “家天下”丞相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

9、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秦朝政府组织系统简表中央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地方政权商鞅变法以军功定尊卑爵秩等等措施,就是要铲除旧的血缘关系。有的学者指出:“商鞅变法,是对以族制结合为基础的春秋以前的体制的否定”,“县制的发展伴随着族的结合的消失”。郡县制的发展,促使了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秦汉皇朝控制地方的措施,主要为掌握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为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提供

10、了重要条件。秦汉的官僚机构犹如一座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国家大权的皇帝。皇权神化,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和军事权力于一身。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建立标准地域关系血缘关系官员产生方式世袭权利拥有封地及爵位有俸禄和爵位与中央关系在中央的绝对控制之下官员职责范围对封地有统治大权(土地和行政)只有行政管理权无土地权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易出现割据势力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由皇帝任免调迁没爵位有很强的独立性只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易发展为地方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探究点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

11、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2)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4)潜藏的矛盾:一是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存在着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法律制度选官及考核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

12、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 秦朝疆域的形成,国力增强,推行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实行郡县制);3.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秦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

13、消极)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激化矛盾,导致秦的暴政与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人民思想 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试结合下列材料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历史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夏商西周封建而延,秦郡专权而促。”秦的短命是不是郡县制惹的祸?柳宗元回答说: 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非失于制,而失于政,”亡于暴政,而非制度 曾子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14、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根源家天下“中国威胁论”一种西方的观点:对中华文明强大凝聚力的惊叹;从恶意的方面说,则是中国应该被分裂瓦解成众多民族和国家。秦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中,以德服人的皇帝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有始有终,算得上的,大概只有西汉文、景帝和唐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为什么由子承父业登基的天子们,少有成为教化臣民的榜样?根源在哪里?虽然一直对官员和各路诸侯有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可惜的是,夏、商、西周是家天下,才会出现夏桀、商纣、西周厉、幽,国败身灭,社会动乱,人民受苦。国家元首本身不能由选贤产生,没有制度对国家元首监督,来贯彻以德治国的核心思想,国家的治乱在于选择官

15、员,天子不能大公无私地依能力授官,凭贤德授爵。以推翻前朝暴政,改朝换代而取得圣王地位的商汤、周文王、武王的文武皆备。他们以德服人的传统 ,对内,以身作则,使政治清明,教化大行,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武力只用来征暴平乱,拯救受虐待的人民于水火之中。圣人、圣王躬行以德为主,武力为辅,重视武力的作用,但绝不滥用武力。过去四、五百年,西方社会到处武力征服,掠夺了不计其数的财富和广袤的土地,很多西方人至今还念念不忘,以美国的强大,自认为天下无敌,武力称霸,他们自以为,充当世界领袖靠的是武力,而不是积聚人心、人气。 两个差不多世界上最落后的小国家,都让这自认为天下无敌的超级大国沦落到内外交困,财匮人疲。 中华文明的历史优势与挫折在世界所有民族、国家和文明之中,如同汉族、中国和中华文明这样将国家、民族和文明结合的如此紧密、浑然一体,形成如此一元、统一、庞大的实体,并保持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延续性的现象可以说是唯此一例。所以西方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庞然大物在他人眼里,必被视为威胁,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如果不能鲸吞中国,就尽可能肢解中国,然后分别消化,这是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