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_第1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_第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_第3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_第4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 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 化的形式。.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答: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 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 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 序予以排列。.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 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 累起

2、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 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 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 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 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 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答: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 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

3、目, 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 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 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 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 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 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 校对课程的要求。.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 程

4、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 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 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 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 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 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 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 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5、等。.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答: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 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 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它明确揭示了课程设计的从属关系,指出课程设计 属于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工程是由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三个 部分组成的。其次,它反映了课程设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即课程设计活动必然受到育人的目 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的制约。第三,它反映了课程设计的基 本任务。.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答:宏观层面的设计主 体为课程专家,

6、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成果是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中观层 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把宏观层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加以具体化、物化,设计 成果为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主要为教师,设计任务是进行具体课程要素设 计,设计成果为各科目内的结构。.简述泰勒原理。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他认为,这四个问 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确定 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 程设计模式:目标的

7、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 包括:第一,三个来源。一是学生。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三是学科。第二,两个过滤器。哲学过滤器。心理过滤器。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 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 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 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关于有

8、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 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一,界2说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 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 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 科学的方法论。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 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 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

9、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 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分析这四者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 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 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 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 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

10、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略?答: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 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答: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 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答: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时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1)合法性(2)重要性(3)真实性(4)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 14.简述课程评价的

11、三种价值取向。答: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 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 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 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 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2)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 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 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

12、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 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 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以人的自由与解 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答: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经得起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

13、检验。(2)人文性原则。评价的执行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 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应把学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 动参与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完备性原则。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 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4)适应性原则。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与学的

14、行动做出反馈。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 人员信息的可信性。.简述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的不同。答:时间取样法, 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具体步骤为:明确观察目的, 确定观察对象;选择目标行为并进行分类,且严格规定操作定义,即对需要观察的行为给 以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每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和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设计和编制 适当的记录表格;制定观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总的观察时间,确定几个观察时段,人员 安排以及如何记录等;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观察时段出现 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次数和情况去推测观察对象的一般行为表现。

15、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 察方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而时间取样法 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事件取样法侧重特定 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先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指在 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 采用实况记录法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场景和时

16、间。第二、要善 于借助现代化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运用观察法有哪些途径?答:观察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亲自为学生上课。听课, 观察教学全过程。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学校。参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列席学校各 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常用方法,简述其运用过程。答: 特尔斐法,即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其任务就是将内涵相同的加以合并,互相矛盾的去伪存 真,有因果关系的正本清源,把多余的去掉,把遗漏的补充上。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是第一 轮调查。把需要征求意见的指标写成若干条意义明确的问话,或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发给有 关专家,请专家们以书面的形式给予回答。将其调查

17、问卷收回后,对各位专家们的意见、看 法加以统计整理,写出反映调查结果实际情况的简单小结,其次是对参与第一轮调查的专家 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时将专家本人第一轮的调查表的意见、看法与第一轮的总体调查小结 一起寄回去,请专家参考总体调查小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寄回来。最后再对第 二轮专家们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做出第二次小结。如果指标体系设计者 认为离筛选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还可以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三轮调查。一直到取得满 意结果为止。(2)头脑风暴法,即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在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 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务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指标体系设计者主持

18、会议,向参加 会议的专家们说明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说明初拟指标的来历等情况。然后, 请各位专家对初拟指标如何筛选自由发言。最后,会议结束后,设计者对会议的情况进行总 结,对众多专家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初拟指标的 筛选任务。.编制问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在编制问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重点突出。 问卷中所提问题应与调查目的相一致,突出调查重点。第二、结构合理。问卷中所提问题应 当符合逻辑顺序和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一般后具体的 原则。第三、问题明确,措辞得当。问卷中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无歧义。措辞力求通俗易懂,

19、 语气要亲切,使被调查者乐于回答。避免使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第四、要控制问卷的长度, 问卷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而言,回答问卷的时间不宜超过 30分钟。.简述文献法的主要实施步骤。答:文献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第一、编写文献调查大纲。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事前拟定查阅资料、文件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人员安排, 科学做到分工查阅,有分类,有统计,避免重复查阅。第二、筛选和分类。筛选就是根据评 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从众多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分类则是对选定材料根据一定标准进行 分类。第三、复印或摘录。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评价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分 发给评价小组的各位成员。第四、文献核实

20、和汇总。为了使评价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 上,评价者还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五、分析研究材料,写成 报告。对汇总和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明确结论,以便较好地引用。.简述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四个环节。答: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评价的质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成立一个评价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和领导评价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可以下设若干个专题评价小组。(2)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培训参评人员。领导组织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评 价活动计划,评价活动应该包括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评价活动的行

21、为准则和整体要求、评价实施的步骤和具体日程安排并组织培训参评人员。(3)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接收单位、预算等。(4)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简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答: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 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 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 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 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

22、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 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 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 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 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 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中更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克服,对于培养能力、发展智 力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儿童从活动课

23、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 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24、课程设计的目标中心思路?答:目标中心思路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 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它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 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目标中心思路包含下列程序:先决定一般目 标,并按需求予以评估,将目标形式化;然后将一般目标再分为特定目标,从而形成行为目 标,行为目标是可以通过测验予以测量的;最后再依据行为目标编制教材,并设计教学活动。 目标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 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

24、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即预先确定学 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特点,并认为良好的目标要能够评述儿童学习后应该能做的事或表现的 行为。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答: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并作为 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另外,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段和某一学科教学的需要等, 都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2)课程诊断和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 找出其优缺点及其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改进课程计划,使课程达 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评价还可以诊断

25、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 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4)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 比较对照,判断与其达成目标的程度。(5)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 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 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那些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哪些?答: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6、: (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研究者通过 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学生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的具 体方法有实况详录法,即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 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日记描述法,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或者教育 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 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一种观察方法;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 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2)调查访谈法。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 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

27、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调 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来了解 情况,收集资料。访谈可以揭示研究对象比较隐秘的态度、情感、观念,获得其深层次的心 理活动情况。它适用于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适用于需要访问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 材料的调查。(3)纸笔测试法。即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 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 测试并进行数量化分析。它是评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从“过程”角度讲,综

28、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大致包括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阶段。(1)主题确定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是活动展开前师生共同进行的工作。包括相关活动材料准备和情境创设。具体内容有: 教师对学生生活、学习基础、直接经验的研究,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欲望的 有关活动主题的故事,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教材与活动工具的准备工作。(2)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同伴协作三者相结合。这要 求学生按照活动设计思路,自主地投入活动,动脑动手,积极完成活动作业。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活动条件,观察和记录学生活动状况。(3)活动总结阶段。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

29、学生对所完成的活动作业做出评价,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找出心得和体悟, 发现经验与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为下一阶段 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积累经验。总结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 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与活动的 互动情况、学生的心理愿望,为分析活动的成败、得失,为今后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第一手 资料。.简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 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1)环境分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

30、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 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2)课程目标设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 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 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 确定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 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3)课程组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 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

31、学大纲、教师用书、教 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 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 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教师在选择 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校本课程 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 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程组织方案。(4)课

32、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 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答: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 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

33、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应注意下列总体要求:(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 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

34、在要求;另一方面,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 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 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 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 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 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 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

35、体验、实践等学 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答: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 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 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

36、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 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是什么?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 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表现在:(1)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 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2)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

37、时发展学生 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 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语文课 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 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一般由10 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

38、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 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 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学生在 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等。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 作出积极的贡献等。(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 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

39、动前后的 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 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操作 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 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 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哪些?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

40、(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 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 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 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 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通过社会参与性活动,培养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4)社区和地方民族

41、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 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 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 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6)城镇小学、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 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11 地。(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 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

42、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 方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校本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实践证明,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 脱节现象: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 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比较充分地把握校本课程的意图

43、,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 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从而增强教师 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现有的人 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 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 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包括变更工作的机会;校本课程鼓励和吸 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 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44、的区别是什么?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 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 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 “接受性 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 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

45、低“接受性学习” 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 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 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12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 的定向型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领域,其内容范围包括哪些?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范围 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

46、、人与自 我关系领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逐步综合、深化和拓展 学习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是与学生生活的社区直接相关 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 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 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等。(2)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 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 (如美

47、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课题研究学习的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3)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使中小学生提 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4)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 题或课题还可以围绕学生各门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的人文科学 领域问题的探究。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

48、,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 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简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 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 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 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 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 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

49、式等。(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 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 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13 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 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 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实践。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工农业生产领域,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的具 体劳动实践,从中体验

50、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 的劳动态度。劳动实践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一些力所能及 的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劳动实践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劳动情境(如农村、工厂、劳 动基地)进行劳动。劳动实践不应完全局限在教室里、学校中进行,而应走出教室,走出学 校,走进实际的劳动场所。(2)技术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克服以往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要引导学生选择一 些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劳动,进行技术实践。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或其他手段进行劳动技术 实践,提高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技术要求,适应现

51、代科技发展对人的劳动技术素质的要求。(3)信息实践。在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或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实践,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劳动过程中。这些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主题 或内容可围练家政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职业指导与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来展 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由 36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建采取学 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适度调控为辅的办法,可跨年级、跨班级自愿组成课

52、题研究小组。各 课题小组自己推选组长,由小组自己决定聘请教师、家长或有关专业人员为指导教师,但所 有主要的、具体的研究都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 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各展所长,特长互补。(2)个人独立研究。可采用“开放式长 作业”形式,即一般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 题,或不确定研究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 需要围绕同一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在此基础上, 再

53、通过全班集体讲座或辩论,分享科学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14 研究。最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答:(1)哲学基础 在课程领域,哲学所要探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是关于知识和知识体系的性质、存在方式、价值和意义问题,即知识观问题。它影响着课程 设计对知识的态度和相应的处理策略和方式。(2 )社会学基础 一方面,课程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 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直接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它们之间连接的焦点在于通过课程来实现受教 育者的不断社会化。(3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以人

54、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对于课程设计 而言,其意义在于使课程设计更加的理性和贴近学生实际。总之,心理学可以为课程设计提 供理论上的支撑,而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42、校本课程有哪些特点:答: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 点;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可以开发出学 生满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教师能够比较充分把握校本课程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 校本课程可

55、以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增强教 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及积习难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的人 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 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 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家长 和社会对课程的满意度。校本课程的缺点: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 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可能进一步恶 化,从而给学

56、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 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 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 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 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43、.研究性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学生15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4)学生

57、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44、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 I. Goodlad )提出的五种课程:答: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 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 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 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 体验到的课程。.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 (课 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 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

58、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 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 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 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 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 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简述课程设计的五种基本取向。答:(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永恒主义 和要素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二者的基础之上

59、,故而学术理性主义的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 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坚持以培养有理性、有智慧的个体,促进智慧的发展为目 标;其学习的内容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去的、经典性的学科内容;方法上 以教师的教学为核心。(2)认知过程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要素主义和认知主义。基于以上 二者的理论,认知过程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是 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拥有专业化的人;在学习内容上也是强调各门学科 的程序性的知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方法上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关注 学生的探究特征;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关注标准化、专业性、优等生。

60、(3)人本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基于以上三者的理论,人本主义取向在目 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培养目标是为促进民主的社会生活而发 展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在内容上关注个体经验、兴趣与需要,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习者 的自我激励;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关注过程,关注平等,但对学科知识16 重视不够。(4)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基于以上二者的 理论,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就是 培养为改善和重建社会、促进社会改革的有强烈意识和能力的人;内容上强调科目的内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