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_第1页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_第2页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_第3页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_第4页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绪论学习目标说出中医学不同时期经典著作的意义以及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记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发展概要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浴等医用文字的记载。在周代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改善环境卫生除虫灭鼠等防病活动的记载。中医学发展概要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

2、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中医学发展概要明代的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当时方剂学发展之最。 明代科学家李时珍,耗时30年,著成本草纲目一书,共载药1892种,绘图千余幅,收方万余首,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内容,奠定了植物学发展的基础,成为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典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编纂出版中医大辞典、中药志等大型中医典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小 结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内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以扁鹊、华

3、佗、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著名医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历经几千年久盛不衰,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目标检测题 中医学历史上有代表的医家和主要著作有哪些?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1章阴阳五行学说学习目标牢记阴阳及五行的概念说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1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对性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一切事

4、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消长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方,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确立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指导防病养身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脏腑,则

5、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凡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

6、虚寒证;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4.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确立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7、临床上因阳热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阴寒太盛损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6.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

8、,则选温补药物壮阳散寒等。7.指导防病养身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第2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

9、的相生相克(四)五行的相乘相侮(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生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方五季五气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东春风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南夏暑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中长夏湿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西秋燥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北冬寒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

10、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金木水火土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1相乘 即相克得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2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又称“反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中医学以五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生和相克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11、)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五行学说既可以说明生理状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又可用以说明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传变。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变化。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和五脏生克关系的异常变化有关。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目的。小 结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包括阴阳

12、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内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五行说说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这种五行之间的生化克制,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当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现象遭到破坏之后,可以出现异常的相克现象,即相乘和相侮。五行学说可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目标检测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按照五行的特点对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归类。 第2章 藏 象学习目标描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记住气的分类、组成及气

13、血津液的来源。说出气和血的功能。描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学认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奠定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而且直接促进了对部分内脏功能的认识。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三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主要为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第1节 脏腑一、五脏五脏为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

14、属脏,又称为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一)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小肠与心,相为表里。1.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体现心有生血的功能。心主脉是指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脏和脉管有规律的舒缩,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 2.主神志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其华在面

15、,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态。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志有关。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经汗孔排于体表之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二)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大肠与肺,相为表里。1. 主气司呼吸 司呼吸即是指肺气主司人的呼吸运动,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包括主呼吸

16、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对气的主宰作用 。2. 主宣发肃降 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一是通过肺的呼吸排除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输于头面,向外布达于周身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气化津液化生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与谷气结合形成宗气运行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组织;三是将津液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阳气化作用下成为尿液。3.通调水道 肺是通过宣发和肃降来完成

17、通调水道功能的。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向上向外布散水液和水谷精微,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内向下输送水液和水谷精微到其他脏腑,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促进尿液的生成。4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即是说肺通过脉管流注汇聚全身的血液,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所以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功能。主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之意。一是肺主呼吸,调节人体有节律的呼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维持气的正常升降出入;三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以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5

18、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汗液排泄蒸发可以调节体温,同时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实际上起到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因此皮毛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也是辅助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肺开窍于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与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6.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在志为忧(悲),忧和悲均属于不良精神刺激,同属肺志。肺在液为涕,涕是鼻黏膜的分泌物,可润泽鼻窍。(三)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胃与脾,相为表里。1.

19、 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运化水液是指脾气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 。2主升清升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指脾的运化功能以上升为主,脾具有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脾主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能维持体内脏腑位置相对恒定。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气陷于下,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

20、阴挺)、脱肛等病证。3主统血 指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气衰固摄功能减退,血液将离开正常的轨道,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 4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肉是指全身的肌肉都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这是由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决定的。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与有密切关系。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在志为思,思的情志与脾的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在液为涎,涎即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称为涎。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可润泽口腔,助吞咽和消化。(四)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21、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胆与肝,相为表里。1. 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展、调达、升发的特性,保持全身气机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1)调畅气机(2)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3)促进消化(4)调畅情志 此外,肝气的疏泄功能与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关系密切。 2.主藏血 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包括肌腱和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力功能有赖于肝血之濡养

22、。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志为怒,怒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大怒易致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郁怒可引起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肝开窍于目,泪自目出,正常情况下可濡润、保护眼睛。(五)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1.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所藏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可以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肾中精

23、气按照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肾阴和肾阳两种。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2. 主水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一方面,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之阳气促进其它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尤其是脾肺两脏。另一方面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之浊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尿液贮存在膀胱中,在通过肾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正常地生成和排泄,从而主宰人体津液代谢的最主要过程。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固摄、受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保持吸气的深度的作用。 4.在体合骨 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居骨中,滋养骨骼,骨

24、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肾精化生之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的,“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状态,是肾的精气盛衰的反映。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茂密色黑而润泽;老年人肾气虚衰,头发变白而易于脱落。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二阴,前阴是指尿道和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后阴即肛门,有排泄粪便的功能。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情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唾是口津中较稠厚

25、的部分,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为肾精所化。 二、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以“通”和“降”为主要特点。(一)胆胆,贮藏精汁,功能似脏,又为奇恒之腑。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二)胃胃,又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胃体部分称为中脘。胃与脾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26、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一是小肠将消化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到膀胱,形成尿液。 (四)大肠大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

27、里关系。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三焦部位的划分及生理功能特点(1)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头面部,称作上焦。主要功能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灵枢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形容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2)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和胃。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

28、液。灵枢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中焦如沤”,形容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状态。(3)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下焦如渎”,形容下焦排泄水液及糟粕的功能状态。三、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全身组织器官,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构成的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病理上,也是按着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小 结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关系的学说。中医按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形态结构特点把脏腑

29、分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气,具有藏而不泻的生理特点;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合称。藏象学说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通过经络与六腑、五体、五华、五液、五官、九窍及五志等相联系,这种联系在生理、病理中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在诊察疾病时,常通过观察五官、五体、五华、五志等异常变化,来诊断内部脏腑的病变。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功能各有特点,但互相维系,相互化生和促进。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30、,血能载气;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二者可相互渗透和转化。目标检测题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何不同?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的含义是什么?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试述气和血的功能。简述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和排泄过程。简述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第3章 经络与腧穴学习目标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成。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和流注次序。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

31、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督、任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 二、经络系统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4预防疾病 第3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一)名称与分布规律(二)走向与交接规律(三)表里关系(四)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一)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规律阴经(属脏)阳经(

32、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阳阴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二)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手三阴经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交于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此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十

33、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的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肺中足大趾目外眦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胸中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小趾端目内眦小指端心中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大趾端鼻翼旁食指端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

34、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第4节腧穴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腧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是针灸疗法施术的特定部位。二、 腧穴的分类人体腧穴大体上归纳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经穴 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361个,有明确的固定位置和专用名称。(二) 奇穴 奇穴,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一定的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三)阿是穴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部位,又无具体名称,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以痛为腧” 。三、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作用(二) 治疗作用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

35、用 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四、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四、腧穴的定位方法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 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眉间至前发际大椎穴至后发际两额角之间耳

36、后两乳突之间123399直寸直寸直寸横寸横寸用于量头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头前部的横向距离用于量头后部的横向距离躯干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两乳头之间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98583直寸直寸直寸横寸横寸用于量胸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上腹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下腹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胸腹部的横向距离用于量背腰部的横向距离四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髁上缘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臀横纹至腘横纹腘横纹至外踝高点91218131416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同上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用于足三阳经穴的骨度分寸同上四、腧穴的定位方

37、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临床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三种。手指同身寸比量法中指同身寸示意图 拇指同身寸示意图 横指同身寸示意图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4简便取穴法 即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处取列缺;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五、十四经脉常用腧穴(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2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38、】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操作】直刺 寸,或点刺出血。 3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2-6)。【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上肢痹痛、手腕无力等循行部位病证;头痛、项强、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寸。 4少商【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主治】发热、鼻衄、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病证; 昏迷、癫狂;手指麻木。【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二)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

39、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面肿、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耳聋、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病;热病无汗或多汗,外感病发热、恶寒;腹痛,痢疾,便秘;上肢疼痛,痿痹;闭经,滞产等妇科病。 【操作】直刺寸,孕妇禁针。2曲池【定位】当肘横纹头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等五官热性病;腹痛、吐泻等肠胃病;上肢不遂等上肢病;风疹、瘾疹、湿疹等皮、外科病;热病;高血压。【操作】直刺寸。3肩髃【定位】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瘾疹。【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4 迎

40、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面肿,面痒,口歪等局部病;胆道蛔虫。【操作】斜刺或横刺寸。 (三)足阳明胃经1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局部病。【操作】横刺,针尖向颊车刺寸。2颊车【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颊肿等局部病。【操作】直刺寸,或向地仓横刺寸。 3头 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寸,头正中线旁寸。【主治】头痛,目眩,目痛,流泪。【操作】横刺寸。4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

41、病。【操作】直刺寸。5归来【定位】 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带下,阴挺等妇科病。【操作】直刺寸。6髀关【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主治】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操作】直刺寸。7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下肢痿痹;头晕,失眠,癫狂;乳痈,肠痈;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直刺寸,保健常用灸法。8条口【定位】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肩痛不举。【操作】直刺寸。9丰隆【定位】 当外踝尖上8

42、寸,条口外,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主治】咳嗽、痰多,癫、狂、痫证;头痛,眩晕;下肢痿痹;便秘、腹胀。【操作】直刺寸。 10下巨虚【定位】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主治】小腹痛,腹泻、痢疾;下肢痿痹,乳痈。【操作】直刺寸。11解溪【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踝关节疼痛;头痛,眩晕,癫狂。【操作】直刺寸。12内庭【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齿痛,面痛,口角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操作】向上斜刺寸。13厉兑【定位】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寸。【主治】面

43、肿,鼻衄,口角歪斜,齿痛,喉痹;热病;多梦,癫狂。【操作】浅刺寸。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寸。【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腹胀,便血。【操作】浅刺寸。2公孙【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肠鸣;心痛,胸闷,逆气里急。【操作】直刺1寸。3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下肢痿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操作】直刺寸,孕妇禁针。 4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

44、,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膝痛。【操作】直刺寸。5血海【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风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操作】直刺寸。 (五)手少阴心经1通里【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心悸、怔忡;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暴喑,舌强不语。【操作】直刺寸。 2神门【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胁痛,掌中热,目黄。【操作】直刺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1

45、少泽【定位】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寸。【主治】热病,昏厥;头痛,咽喉肿痛,目赤,目翳;乳少,乳痈。【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2后溪【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骨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癫狂;手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头项强痛,腰背痛;疟疾,盗汗。【操作】直刺寸,或透刺合谷。3肩贞【定位】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向外斜刺1寸。4天宗【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操作】直刺或斜刺寸5肩外俞【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

46、寸。【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痛。【操作】斜刺寸。6肩中俞【定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颈项强痛;肩背疼痛。【操作】斜刺寸。不宜深刺。7颧髎【定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8听宫【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牙关不利,齿痛。【操作】张口,直刺寸。1睛明 定位:目内眦上方寸,当眶骨内缘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近视等各种目疾。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沿眼眶缘直刺寸,不提插行针,出针按压针孔12分钟,以

47、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处,即目内眦角直上,当眶上切迹处。主治:眉棱骨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痛,面肌痉挛等。操作:平刺寸;不宜灸。(七)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3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潮热盗汗,鼻塞,感冒。操作:向脊柱侧斜刺寸;可灸。 4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癫狂,癔病等。 操作:斜刺寸;可灸。 5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肝胆疾病,胁痛,鼻衄,目赤,视物不明,眩晕,癫狂,痫证,腰背痛等。操作:向脊柱侧斜刺寸;可灸。 6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8、主治:腹胀,腹泻,痢疾,呕吐,胃痛,水肿,背痛,黄疸等。操作:向脊柱侧斜刺1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7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主治:腰痛,阳痿,遗尿,遗精,月经不调,耳聋,耳鸣,肾虚气喘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8.委中 定位: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腱的中间。主治:腰背痛,半身不遂,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等。操作:直刺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放血;可灸。9.承山 定位:在腓肠肌肌腹下,用力伸足,当肌腹下出现“人”字凹陷处。 主治:腰背痛,霍乱转筋,下肢瘫痪,腹痛便秘,痔疮等。 操作:直刺12寸;可灸。(七)足太阳膀胱经10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49、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足跟痛,难产,癫痫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11申脉 定位:外踝高点直下方凹陷中。主治:失眠,癫狂,痫证,头痛,目眩,腰腿痛等。操作:直刺寸;可灸。 12至阴 定位: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寸。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鼻塞,鼻衄。操作:浅刺寸;胎位不正用灸法。(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 定位:足底(去趾)前1/3,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主治:头痛,头晕,昏厥,小便不利,大便难,失音,小儿惊风,癫痫等。为急救穴之一。操作:直刺1寸;可灸。2太溪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咽喉痛,齿痛,耳聋,耳鸣,眩晕,失眠,遗精,阳痿,咳喘,消渴,月经不调,腰痛,足跟

50、痛。操作:直刺1寸;可灸。3照海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主治: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失眠,咽喉肿痛,癫痫。操作:直刺1寸;可灸。 4复溜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缘取穴。主治:腹胀,水肿,泄泻,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盗汗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肘臂挛痛等。操作:直刺1寸,或点刺出血。2间使 定位:内关穴上1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失眠,胸痛,胃痛,热病,呕吐,癫狂,疟疾,臂痛。操作:直刺1寸;可灸。3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

51、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失眠,胸痛,胃痛,呃逆,呕吐,上肢痹痛,瘫痪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十)手少阳三焦经1中渚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喉痹,热病,手指屈伸不利,肩背部疼痛等。操作:直刺寸;可灸。2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胸胁痛,落枕,肘臂屈伸不利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3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胸胁痛,瘰疬,热病,便秘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十)手少阳三焦经4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前臂外展时肩峰后

52、下方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上肢痿痹等。操作:向肩关节直刺1寸;可灸。5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 主治:耳鸣,耳聋,面瘫,腮腺炎,齿痛,扁桃体炎,瘰疬等。操作:直刺寸;可灸。6丝竹空 定位:眉毛外端凹陷中。主治: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等。操作:刺1寸。(十一)足少阳胆经 1听会 定位: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面痛,齿痛等。 操作:张口,直刺1寸;可灸。 2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面瘫等。操作:平刺寸;可灸。(十一)足少阳胆经3风池 定位:在枕骨之下,当胸锁乳突

53、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感冒,头痛,眩晕,耳病,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渊,热病等。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可灸。4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等。操作:直刺23寸;可灸。(十一)足少阳胆经5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胁痛,口苦,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6悬钟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处 。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膝及踝关节疼痛,脚气。操

54、作:直刺1寸;可灸。 7足临泣定位: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瘰疬,足背肿痛等。操作:直刺寸;可灸。8足窍阴 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寸。主治:头痛,失眠,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热病,月经不调等。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可灸。(十二)足厥阴肝经1太冲 定位:在足背第一、二 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肋痛,癫痫,小儿惊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黄疸,下肢痿痹,足背肿痛。操作:直刺寸;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2曲泉定位:屈膝,当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处。主治:膝痛,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

55、垂,阴痒,带下,疝气。操作:直刺1寸;可灸。3期门 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胸胁疼痛、胀满,呕吐,乳痈。操作:斜刺或平刺寸;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十三)督脉 3命门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带下,手足逆冷等。 操作:向上斜刺1寸;可灸。 4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感冒,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喘,神志病,癫痫,项背疼痛。操作:向上斜刺寸;可灸。 5百会 定位:头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头晕,中风不语,失眠,健忘,泄泻,脱肛,子宫

56、脱垂,胃下垂。操作:平刺寸;升阳益气用灸法。6水沟 定位:人中沟上1/3处与中1/3交点处。主治:晕厥,昏迷,癫痫,小儿惊风,口角歪斜,急性腰扭伤等。为急救穴之一。操作:向上斜刺寸,或用指甲按掐。(十四)任脉 1中极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疝气,遗精,阴挺,不孕等。 操作:直刺1寸;可灸。孕妇慎用。2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泄泻,脱肛,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虚弱羸瘦等。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穴。操作:直刺1寸;可灸。孕妇慎用。(十四)任脉3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上,

57、当脐中下寸。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虚脱,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身体羸瘦。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穴。操作:直刺1寸;可灸。孕妇慎用。4神阙 定位:在脐窝正中处。主治:腹痛,泄泻,痢疾,脱肛,虚脱等。操作:禁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或艾条灸。5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泄泻,胃下垂,呕吐,黄疸,癫狂,神经衰弱等。操作:直刺1寸;可灸。 (十四)任脉6膻中 定位: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喘,胸闷,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操作:平刺寸;可灸。7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中央。主治:胸痛,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梅核

58、气,噎膈。操作:先直刺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寸;可灸。8承浆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口歪,齿痛,暴喑,流涎,癫狂等。操作:斜刺寸;可灸。六、常用经外奇穴1 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等。操作:平刺寸;可灸。 2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面痛,目疾,口眼歪斜,牙痛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寸,或点刺出血。3安眠定位: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心悸,癫狂等。 操作:直刺寸;可灸。4定喘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59、处。 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等。 操作:直刺或略向内斜刺1寸;可灸。 5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 寸。主治:胸、腹、腰、背部疾患;和相应的脏腑病症。操作:斜刺寸,或用皮肤针叩刺;可灸。 6四缝 定位:在第二至第五指的掌面,近掌指关节的横纹中点处,一手四穴,共8穴。主治:小儿疳积,惊风,百日咳,发热。 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粘液。7八邪 定位:手背向上,在第一、二,二、三,三、四,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指掌关节后约寸处(一手四穴,两手共八穴)。 主治:手背红肿,手指发麻,拘挛。 操作:直刺寸。8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寸(图3-25)。主治:昏迷,

60、癫狂,高热,咽喉肿痛。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9胆囊 定位: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主治: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下肢痿痹等。操作:直刺12寸;可灸。10阑尾 定位:小腿前侧上部,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主治:急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操作:直刺2寸;可灸。 11印堂 定位:两眉头之间。主治:头痛,鼻疾患,抽搐等。操作:向下沿皮刺寸。12鱼腰 定位:在眉毛的中间,目正视,直对黑眼珠正中。主治:眼病。操作:沿皮向左右各刺1寸。 13金津、玉液 定位:舌尖向上翻卷,上下门牙夹住舌头,在舌下两边的紫脉上,左边一穴叫金津;右边一穴叫玉液。主治: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