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积滞、腹痛中医教学课件_第1页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教学课件_第2页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教学课件_第3页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教学课件_第4页
泄泻、积滞、腹痛中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儿脾胃疾病的中医药诊治一、泄泻二、积滞三、腹痛泄 泻一、古代医家认识二、传统辨证论治思路三、诊治体会四、经验方The main mortality for children below5 age in developing country in 2010急性呼吸道感染腹泻疟疾麻疹艾滋病围产期疾患其它18%25%23%4%5%10%15%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2004Sources: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10, WHO, Geneva.WHO腹泻中心提出90的腹泻病人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2、,国内学者从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我国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腹泻病约占70,而目前现状是:临床腹泻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4。中医治疗腹泻病的优势在哪几方面?应如何才能较好地发挥中医疗法?一泻千里 小儿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定义:幼幼集成 泄泻证治: “小儿脏寒腑冷,大肠不禁,总谓之泻。分别轻重,究竟缓速,有溏、有泄、有滑、有利、有洞溏者,糟粕不聚,由其尚浓,似泻非泻;泄者,无时不作,或由不知;利者,直射溅溜,气从中脱;滑者,谷食直过,胃肠不化;洞者,顿然

3、下之,如桶散溃,余更不留,即知其儿脏寒腑冷。”一、古代医家认识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生飨泻,湿胜则濡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皆由脾胃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 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致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疏化,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 一、古代医家认识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出:“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飨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 幼幼集成 泄泻证治:“泄泻有三,寒、热、积也。寒泻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热泻者有渴,宜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

4、脾积丸,积不去泻不止。”一、古代医家认识传统分为:“常证”与“变证”1.常证: 风寒泻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2.变证: 气阴两虚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 三、诊治体会(一)辨治要点 1.辨轻重(是否伤阴伤阳): 问大便次数、性状、每次的量; 问小便量,饮水情况; 问病程; 望神色。 切四肢肤温。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眼窝凹陷,目光无彩,口唇干裂(图1),肌肤干瘪(图2和图3)。图1图2

5、图3 三、诊治体会2.辨寒热虚实: 问起病的缓急; 问病程长短; 问伴随症状; 望粪便颜色,性状; 闻粪便气味。 三、诊治体会(1) “利”,便下急迫,黄褐色,伴粘液,气臭秽-湿热泻。(2)大便夹有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臭秽如败卵或酸腐,腹痛腹胀,泻后减轻,口气臭秽-伤食泻。(3)大便色淡质清,带泡沫,味道不重,腹痛明显-风寒泻。 三、诊治体会(4)“滑”,食入即泻,稀溏,伴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脾虚泻。(5)“洞”,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五更泻-脾肾阳虚泻。 三、诊治体会(二)辨治方法 1.升阳助中气:脾气升则健,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清浊不分并走于大肠则泄泻。故用葛根,升麻,柴胡,黄

6、芪,补中益气汤,升阳汤 ,升阳益胃汤。 2.风能胜湿:气轻味香性燥,振奋脾阳,开宣肺气,脾气升清降浊,三焦通利,湿邪自去,用防风,羌活等。 三、诊治体会3. 治泻必祛湿(利小便以实大便): 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湿, 茯苓、苡仁、扁豆淡渗利湿, 法夏、厚朴、苍术、草果苦温燥湿, 猪苓、车前子利水祛湿。 但久病,阴不足,脉证多寒,形虚气弱,口干非渴喜饮均不可利。 三、诊治体会4.补脾不可过甘,清热不可过苦: 太甘生湿,太苦伤脾。暴泻健脾少用纯甘,配伍苦温燥湿、苦寒化湿,如:黄芩,黄连,黄柏,火炭母,绵茵陈,鸡蛋花,木棉花,槐花等,苦寒不可过用、久用;久泻则甘温悦脾,如:山药,扁豆,莲子,苡仁,

7、芡实等。 三、诊治体会5.暴泻不可骤涩,伤阴不可腻补: 暴泻须运脾、燥湿、消导、分利; 久泻多温补、升提; 泄泻日久,泻下无度方可固涩收敛:椿根皮,秦皮,石榴皮,乌梅,五倍子。 暴泻伤阴不可腻补,宜用乌梅,石斛,木瓜等。 藿香正气散(丸,液,软胶囊): 广藿香、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组成,辅料为乙醇。散寒化湿、和中止泻,适用于风寒泻。三、诊治体会(三)其他辅助疗法:1.中成药 保济丸: 钩藤、菊花、蒺藜、厚朴、广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 白芷、薏苡仁、稻芽、薄荷 、茯苓、 神曲。解表祛湿,和中止泻,适用于风寒湿泻。 三、诊治体会 保和丸

8、: 山楂六两(180g)神曲二两(60g)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0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两(各30g)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消食和胃,适用于伤食泻。 三、诊治体会 黄连素: 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生物碱(盐酸小檗碱 ),清热化湿止泻,适用于湿热泻。G6PD缺乏患儿禁用。 三、诊治体会 三、诊治体会2.推拿: 脾土、大肠、板门、内八卦、足三理、中脘、摩腹、龟尾、七节骨; 捏脊。/youngmother/child_anmo/index_childanmo.htm 三、诊治体会3.穴位贴敷(神阙穴):(1)炒鸡内金、吴茱萸共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匀敷贴于脐上并以纱布封固定,每日1

9、次,3天一疗程。(2)丁桂儿脐贴:丁香、肉桂、荜茇 。(3)复方丁香开胃贴: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 三、诊治体会4.饮食:(1)苹果洗净,置瓷缸中,隔水煮至熟烂,或置笼中蒸熟,食其果肉,量不拘。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服用1个。(2)绿茶叶3g,食盐0.5g,白糖 20g,加水煎至200ml,分多次服,用于气阴两虚。 四、经验方(一)山楂饮 炒山楂10g,加水300ml,煎水至200ml,分次服,用于伤食泻。(二)石榴皮红糖饮 石榴皮9g,水煎加红糖服,用于久泻无积滞者。 四、经验方(三)苍蚕止泻汤(罗笑容主任经验方-中华当代名中医经验方大典) 苍术6 蚕砂6 炒麦芽12 山楂

10、炭7 白芍10 党参10 炒扁豆12 云苓皮12 石榴皮7 功效:健脾益气止泻 主治:大便溏,食后即泻,泻下完谷不化,气味微腥不臭,久泻不愈,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缓滑。 四、经验方方解: 苍术运脾燥湿;蚕砂辛温燥湿、和胃化浊止腹痛;麦芽、山楂健胃消食,运用炒、炙等炮制有收敛之功;扁豆健脾化湿,炒用加强温中健脾;茯苓皮利水祛湿,白芍理气缓急止痛,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石榴皮可涩肠收敛止泻。 四、经验方常用加减法: 若腹胀不适者加厚朴、香附以行气止消胀,腹痛甚者加广木香(后下)以理气止痛,久泻不止加诃子可收敛止泻,胃纳呆滞、苔腻白加藿香、陈皮以芳香化湿、消食助运,若尿少加泽泻

11、以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效。1.腹泻出现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2.常规治疗病情无改善。转诊:积 滞一、概述二、历史源流三、临证心得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脾胃病证。 以脘腹胀满,口气臭秽,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舌苔厚腻为特征。 “积为疳之母,有积不治,乃成疳证。”一、概述二、历史源流(1)“积”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积证的病因有寒气入侵,内伤忧怒,饮食起居不节等,其中寒邪是积病的重要原因;病机为气机逆乱,气血阻滞,津液涩滞日久成积。 二

12、、历史源流(2)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最早记载。 宿食不消候:“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哺乳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则宿食不消。诊其三部,脉沉者乳不消也。”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伤饱候:“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二、历史源流(3)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作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而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

13、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消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 三、临证心得(一)辨积之有无,分清气血食虫积。 脘腹胀满或腹大肢细是辨别积之有无主要症状。脘腹胀满伴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 ,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抚之质硬为血积。三、临证心得(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纠正世俗常喂服凉茶常服凉茶或过食生冷或进食过饱,或过多给与营养品,或进食时间过长,易影响脾胃运化,易伤中阳之气,是本病病因之一。三、临证心得(三)辨证论治:消食化积,理气行滞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消乳丸/保和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三、临证心得(四)中成药:1.王氏保赤

14、丸:黄连、大黄、川贝、制南星等,化滞、祛痰、健脾,用于小儿乳食内积、乳食减少、痰厥惊风、喘咳痰鸣。 2.小儿七星茶: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三、临证心得(四)中成药:3.小儿消滞颗粒: 谷芽、麦芽为君以消食化积、健脾开胃;山楂,芒果二者为臣以健胃消食化滞;佐以枳壳、大腹皮理气宽胸、行滞消积,茵陈蒿清热利湿;甘草为使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三、临证心得(五)饮食疗法 谷芽10克、麦芽10克,山楂5克,蜜枣1枚,鸭肫1个加入瘦肉适量,加清水四碗,慢火煲取浓汤约一碗,消食化积。三、临证心得(六)推拿疗法

15、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5次。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5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水入土100次。 三、临证心得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 用中指按,称按肚角。三、临证心得(七)刺四缝位置: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作用: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操作方法 :1.刺法:掌心向上,消毒,三棱针点刺挤出黄色黏液直至出血停止挤压。 2.疗程:隔日一次,共5次,5次后仍有黏液则需继续点刺,直至挤压没有黏液流出为止

16、。三、临证心得(八)割治疗法(针、砭)位置:两手掌大鱼际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操作方法:在双手鱼腹穴(双手大鱼际附近,归属奇经穴,是大肠经及肺经经络循行路线)处切割一长0.5厘米、深0.2厘米左右的刀口,挤取脂肪少许,包扎三天。术后不留疤痕。 诊断不明。转诊:腹 痛一、概述二、诊断要点三、辨证论治四、其他疗法 腹痛是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 全身性疾病、腹外器官所致 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腹痛定义:一、病史及临床表现:1.年龄2.腹痛的缓急:急腹症转诊3.疼痛的性质:(1)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2)局部压痛明显(3)腹

17、肌紧张(4)肠鸣音异常。诊断要点:一、病史及临床表现:4.腹痛的部位5.伴随症状:(1)先发热后腹痛(2)先腹痛后发热(3)不同系统症状。6.既往史诊断要点:二、体检:1.体温、呼吸、脉搏、血压、面色、体态、表情、精神状态、皮肤2.腹部检查:(1)视:腹胀,肠型,腹式呼吸(2)听:肠鸣音(3)叩:移动性浊音,肝浊音区消失(4)触:腹肌紧张,包块诊断要点:三、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血、尿、粪2.腹部X线:穿孔、梗阻3.腹部B超:脓肿、积液诊断要点:一、辨证要点:1.气滞、血瘀、虫积、食积气滞:胀痛,痛无定处,时发时止血瘀: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硬满虫积:脐周为主,时发时止,大便排虫食积: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2.寒、热、虚、实寒:痛甚,得热痛减,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热:得寒痛减,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虚:痛缓无形,喜按,起病缓,病程长实:起病急,变化快,痛有定处,拒按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三、证治分类1.腹部中寒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养脏汤2.乳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止痛香砂平胃散3.胃肠积热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大承气汤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4.脾胃虚寒温中理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