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发育教学课件_第1页
婴儿期发育教学课件_第2页
婴儿期发育教学课件_第3页
婴儿期发育教学课件_第4页
婴儿期发育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婴儿期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意义第二节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及其意义第三节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第五节婴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第五节 婴儿期常见的一些问题第六节 多维框架评估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来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婴儿的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婴儿的生理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2、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发展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一、婴儿大脑的发展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脑重胚胎时:大脑开始发育出生时: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是成人的5,由于脑 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脑的容积不断增加。第一年内增长最快12个月:达800900克24个月:增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的7

3、536个月: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范围15岁时:脑重达到成人水平头围刚出生时:已达34厘米,约占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达4647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才达52厘米新生儿头围过大或过小,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大脑皮质胎儿67个月时:已经具备脑的基本结构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合层次分化已基本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呈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除白质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此后,婴儿神经突触在数量和长度上都不断增加,并以不同的方向向皮质各层深入,为儿童个体跟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神经髓鞘形成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

4、致蔓延泛滥。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到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脑电波: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出生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5-12个月期间,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等。 皮质中枢:大脑皮层是脑的最大、最复杂的结构成分,占据了85%的脑重,包含有最多的神经元和突触。皮层是大脑最后停止发育的部分。因此皮层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比脑的其他部分更强控制视觉和听觉的皮层发育的最快时期在3、4个

5、月到12个月额叶是发育最晚的皮层区,它掌管着思维、意识、对冲动的抑制以及有计划地调节行为。2个月时,额叶开始发挥机能,其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大脑单侧化:(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左半球:语言能力(说话和写字),积极情绪右半球:空间能力(判断距离,看地图,辨认几何图形)和消极情绪(如失望)(对左利手的人,上述机能正好相反)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可塑性修复性二、

6、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图所示,024个月婴幼儿的发育速度非常快。个体差异也很明显。中间的两条曲线是在正态分布图上50百分点位的男女孩子的发育情况。个体差异明显存在。男孩身高体重都超过女孩。头尾律和近远律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第二节

7、 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它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2、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不随意向随意,方向性和顺序性自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3、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直立行走一、动作的发生(一)动作的发生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期。 (二)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2、 防御反射3、 定向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

8、基反射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近来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动作能力不仅限于这些先天的反射活动,该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 多种,常见的就有20多种。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

9、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他们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4、儿童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婴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

10、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行走动作的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1、行走动作的发展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3个月时开始能够翻身到6个月时能够坐起来大约8、9个月时开始会爬以后婴儿能把自己身体移动到要站的位置,然后扶着东西站立。1岁左右的儿童能扶着东西走路一般在1岁半时就行走自如了约在将满2岁时,儿童能掌握行走的技巧,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约在2-3岁时儿童逐渐学会了跳、跑、攀登楼梯、越过小的障碍物等复杂动作。在教育的影响下,他们也学会按节奏来做某些动作。 行走动作的发展在

11、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使动作具有灵活性可以扩大儿童认识的范围,使他们不但能主动地接触物体,还能从各个方面来认识物体为空间知觉和初步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条件为有目的的活动最初的游戏准备条件发展儿童的独立性。2、手的动作的发展作为人类特点之一的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就开始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亲人或玩具以及自己的小手。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应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运动表象,这就成为一种“学会

12、的”动作,从而使动作带上了一定的随意性。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从儿童出生后下半年开始,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首先,儿童逐步学会了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早期的抓握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在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的协调运动,手眼协调玩玩具。如捏米花,摇拨浪鼓,把小球放入瓶中,搭积木等。手的抓握动作约在周岁时接近完成。1岁后儿童运用物体动作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另一方面,动作的概括化发展,即能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等。如,把给玩

13、具小狗喂食这类动作推广到小猫、小马身上。把饭碗、茶杯、酒杯都当作喝水的用具等。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儿童通过运用物体的动作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这也就是初步的掌握了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其次,儿童通过运用物体的动作来使用各种物体,同时也就认识了这一类物体的共有的特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第三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二、注意的发生发展三、记忆的发生发展四、思维的发生发展五、想象的发生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

14、、视觉的发生: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视敏度达20/20020/400,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2、立体觉的发展:立体觉是个体将物体在两眼中的视像合并成一个有立体感的完整形象的过程,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东西,就是立体觉的作用。婴儿至少6个月以前已确定有立体觉。但还有研究认为,3.5个月的婴儿就已有明显的立体觉了。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以前的婴儿就生活在一个平面的、没有深度的世界里。3、颜色视觉的发展2-4个月时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红颜色特别

15、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冷色,如蓝紫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4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4、视敏度的发展婴儿的视力发展极其迅速,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是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6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视力已达到成人正常水平。(二)听觉的发生发展1、听觉的发生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至少可以肯定是在生后24小时之内),听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以下的声音。2、听敏度的发展新生儿已能鉴别200赫与500赫纯音之间的

16、差异。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赫范围内能觉察出声频2%的变化,在4000-8000赫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在整个婴儿期,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是增长的。听敏度的测定:定向反射习惯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刚出生: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3-6个月:能判断视、听信息是否一致。6个月以前:能辨别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并初步具有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三)味觉、触觉和皮肤觉的发生发展1、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从4个月开始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

17、嗅觉的发生发展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 3、皮肤觉的发生发展儿童的皮肤觉很早就开始出现。婴儿触觉比较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温冷觉方面,感受性也较敏锐。儿童刚出生时,在洗澡时如果水太冷或太热就会大哭起来。痛觉方面,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婴儿遇到痛刺激后,就能立刻引起全身的或局部的反应,则是肯定的。(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2、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另一种测定婴儿深度知觉的方法是视刺激逼近。向婴儿呈现一个以一定速度向其逐渐逼近的物体或影像,观察婴儿的反应。结果发现,2-3个月的婴儿具有保护性闭眼反应

18、,4-6个月婴儿有躲避反应。(五)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至少在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图形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六)时间知觉的发生发展2岁以后的婴儿已具有了时间知觉,但其时间知觉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一方面,他们具有很多表达时间概念的词汇,象马上、刚刚、一分钟、今天、昨天、明天、天黑了、天亮了

19、等,并总是在强调这方面的词汇。另一方面,他们表述的时间概念又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对时间的变化漫不经心。如,儿童明明睡了三个小时,却说他只睡了一分钟。二、注意的发生发展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力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6个月-1岁婴儿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经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这时的注意不再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广泛和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关系

20、的支配和影响。1岁-2岁婴儿言语的产生与发展使婴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征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2-3岁婴儿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 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第三,对事物变化的无意注意。三、记忆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在妊娠期末,胎儿在8个月左右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采用习惯化、条件反射和重学节省等判断指标研究证实: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二)记忆的发展从识记上看,婴儿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从再认

21、上看,婴儿能再认隔几天、几十天、几个月的事物。从重现上看,2岁左右婴儿表现出最初的重现能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这一方面和生物学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育有关。四、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指因个体积累的经验而导致的行为变化。当新生儿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时,由于遗传,他们已经具备一套固有的学习机制,这些机制使他们能够从经验中马上获益。新生儿的学习方式有4种:1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2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3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对新异刺激的探索)4 模仿 五、思维的发生发展(一)思维的发生近期的大量研究证实,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象皮亚杰认为的婴儿在9个月内不存在真正的问题

22、解决行为。(二)思维的发展最新成果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至少是在3个月以前)就已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婴儿期发展中。6个月时婴儿已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这表明婴儿的表征能力在很早的时候(至少在2个月以前)就已产生。1岁左右婴儿出现客体永久性,而客体永久性实质上是表象的最初形态。由于表象和言语的参加,使儿童开始产生具有一定概括性和间接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实质上只是思维的萌芽。1岁到3岁,这种萌芽状态的思维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为密切相联系,儿

23、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在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方面,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因此,儿童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儿童还不能离开物体和行动来主动得计划和思考什么,例如,当皮球滚到床下时,儿童立刻就往床下窜,如果成人提醒他“你想想该怎么办”,儿童就会回答,“不是想,是要把它拿出来”。在词的最初的概括调节作用方面,婴儿期直觉行动思维中词的概括调节作用是逐步产生的。一般说来,2岁到2岁半的儿童的思维更多地

24、依赖于直观和动作;而2岁半到3岁的儿童的思维,词、语言的概括调节作用才比较明显。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婴儿心理发展提高条件,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二、前言语的发展三、言语的发生四、言语的发展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语言言语言语过程(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四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但存在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先天还是后天;主动还是被动;思维语言与发展的关系等。 二、前言语的发展 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即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这期间,婴儿的言语知

25、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统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1.妊娠中、后期(5到8个月)2.新生儿期(0-1个月)3.发音游戏期(2-3、4个月)4.语音修正期(5-8、9个月)5.学话萌芽期(9-12个月)(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对婴儿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不同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和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婴儿发音从最初的哭声,分化出单音节音,然后是双音节音和多音节音,最后到有意义的语音的发生发展顺序。各类语音发生发展的顺序是

26、由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生理成熟程度所决定,由于人类婴儿发音器官生理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因此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也具有普遍规律。婴儿在前言语阶段的语音发展主要是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为真正的言语的产生做好准备。(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婴儿在前言语阶段,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言语交流”。 言语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三、言语的发生 (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 (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1.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2.原型理论巴雷特和鲍尔曼提出的“原型理论”是关于婴儿获得与运用词语的内在机制较好的理论,解释了婴儿获得词

27、语过程中的外延缩小(如妈妈仅指自己的妈妈)、外延扩大(如把马、牛、羊都称为狗)和匹配错误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因为儿童没有掌握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关键特征才会出现的。四、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是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再到完整句。句法的发展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一)单词句 婴儿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和“妈妈”。对一些经常接触的人和物已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称呼,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但最初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随后不久就出现了单词句。(二)双词句1.词语爆炸现象婴儿在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

28、词的速度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2双词句双词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但是它仍然简略、断续、不完整。看起来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被称为“电报句”。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一种为指谓形式,包括称呼(这狗狗);再现(还要糖糖);不存在(饼饼没了);指示物体(那个本本),这与称呼类似。第二种为关系形式:包括施事和动作(弟弟吃);动作和受事(开车车);施事和受事(妈妈鞋鞋);动作和位置(坐椅椅);物体和位置(糕糕桌);所

29、有者和所有物(妹妹球);物体和属性(大皮球)。3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时,婴儿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婴儿掌握语法规则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过渡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自我中心思维”的绝对性有关。(三)完整句研究表明,完整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2岁婴儿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婴儿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1简单句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没有修饰语的简单句有主谓句(他觉觉了),主谓宾句(妹妹读书),主谓双宾句(阿姨给糖)。1.

30、5岁到2岁的婴儿在说出电报句的同时开始能说出结构完整而无修饰语的简单句。2岁婴儿在句子中极少用修饰语,有时即使形式上似有修饰语,如“老伯伯”,“大积木”等,实际上是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的。随着婴儿年龄增长,婴儿无修饰语的简单句逐渐减少。 有修饰语的句子包括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两种。2.5岁婴儿开始出现一定数据量的简单修饰语,如“两个娃娃玩积木”,“我也要升大班”等。3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较复杂的修饰语,如名词性结构的“的”字句:“我玩的积木”,介词结构的“把”字句:“小朋友把钢笔交给阿姨”,以及其他较复杂的时、空状语句:“我家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2复杂句复杂句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接或

31、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中国儿童语言中出现的复杂句有以下三类:一是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即句子中几个动词共同说明一个主语,动词表示的动作由同一主语发出,如“小朋友看见了就告诉人民警察”,“小红吃完饭就看电视”,2岁婴儿开始能说出连动句。二是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如“老师教我们做游戏”。2.5岁婴儿开始能说出这样的句子。三是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中又包含主谓结构的句子。如“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好了”。三类句子结构中第一、二类的出现频率较高。婴儿在2.5岁时已开始使用这几类结构,但数量极少,以后逐年增长。这些句子的发展将延续到入学以后。

32、3复合句复合句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较少的简单复句。(四)句子内容的变化婴儿到2岁时,句子的字数有明显增加,句子内容有显著变化。1开始表达时间方面的内容2岁以前婴儿的言语内容通常只涉及当前存在的事物或当前的需要,而2岁以后则可以表达不同时间范畴的事情。例如,一个2岁4个月的儿童告诉妈妈:“我刚刚洗过手,现在干干净净了。”虽然他们所表述的时间概念,有时与实际不相吻合,毕竟,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些表达时间的词,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并且能够在一定场合加以运用。2开始表达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2岁以前的婴儿几乎不考虑所谓的人际关系,而2岁

33、以后,在他们的言语中包含了许多这样的关系。例如,一个2岁2个月的儿童对姑姑说:“你悄悄带我上街去,别告诉你哥你嫂子。”3开始表达年龄方面的内容2岁以前,婴儿能在父母反复教的情况下硬记住自己几岁,并没有真正的年龄概念,而2岁以后,婴儿能在许多方面运用年龄的概念。例如,一个2岁3个月的孩子把饭撒在地上,妈妈批评他,他说:“我还小呢。”“大狗专门咬小孩。”虽然他们还搞不清究竟是2岁大还是3岁大,但笼统的年龄大笑的概念,他们已经开始萌芽了。4开始表达美与丑的内容2岁后的婴儿开始注意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例如,一个2岁3个月的男孩,每当妈妈穿上好看的衣服,他就说:“妈妈真漂亮。”一个2岁4个月的孩子弄脏了

34、手,爸爸叫他吃饭,他说:“我手太脏了。”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好”“坏”有了明确的认识。例如,一个小男孩打了碗,爸爸说:“好孩子以后要小心。”他说:“打了碗就不是好孩子。”总之,2岁以后,婴儿言语中所包含的内容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到2.5岁左右,他们几乎能够表达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第四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为其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成员打下基础。在与照顾者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婴儿不但表现出自己的情绪,作为交往的符号,而且学会辨别他人的情绪和表情。与此同时,开始建立与亲密照顾者之间爱的联系,即形成依恋关系。婴儿开始区分不同的的人,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探索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了解自

35、我,其社会性行为变开始发展,道理行与观念萌芽。此时个体差异已经开始展现出来。一、婴儿情绪的发展:婴儿的情绪发展表现为从主要决定于生理需要满足情况和身体健康的情况,发展到开始有了较复杂的情绪体验(产生了对人、物、关系的体验)情绪发展:1-3个月,开始注意外部世界,对他人情绪非常敏感,出现表达积极情感的社会性微笑。但对人分别不大;3-6个月,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积极的情绪交往加强了父母与婴儿之间的情感联系;7-9个月,参与社会性游戏,面对陌生人时也会表现恐惧和焦虑,这是陌生人焦虑的开始。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分离的分离焦虑也开始产生9-12月,是依恋依附阶段atta

36、chment.仍然表现高度积极的情绪,但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强烈的感情,而对陌生人则更加警惕。面部表情识别:可以提高婴儿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适应性。婴儿出生不久就会有愉快、惊奇、厌恶、悲哀基本情绪表现。到6个月时能根据母亲的表情来识别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愤怒悲伤等。再大一些能运用这些情绪表情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反应。二、依恋:在第一年里,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婴儿与其最亲密的联系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婴儿与某一特定对象(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情绪联系,就是依恋关系。在母亲或照顾者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儿童对照顾者产生了强烈的依恋,表现 为儿童寻求并

37、企图保持与照顾者亲密的联系的倾向。儿童的依恋行为主要是寻求寻求身体的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等。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用用不断强化这种情感上的联结。母亲的个性与经历影响母爱的产生,而儿童最初的行为也在母爱形式中起重要作用。(一)依恋的发展鲍尔比,1969将它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8-12周2、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3、特定依恋期,6个月2,3岁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后.依恋行为在2岁时候达到高峰,2岁以后逐渐分开,3岁时,儿童在母亲不在时候也感觉不到孤单或不安全,能够开始和其他儿童交往和成人交往。(二)依恋的

38、类型: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人情境程序来实验类型:安全依恋型70%矛盾依恋型10%躲避依恋型20%原因: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如安全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探索,且喜欢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矛盾型的父母有时热情有时误解孩子,更多依赖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反应。躲避型的父母对孩子非常缺乏耐心常常表现消极情绪,严厉自我中心的母亲常拒绝孩子。过多躲避;过少矛盾;适宜安全。依恋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动物研究孤儿院育婴堂类似社会剥夺的环境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生的影响影响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同

39、伴关系发展三、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社会交往的基本信号是注视和交谈。婴儿1岁内的,主要是借助于非言语信号:视觉行为(注视,转移视线,闭眼,转头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交往。0-3岁婴儿与父母交往的特点交往最频繁,最主要的接触者。母亲是婴儿生存发展的第一重要人物。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整个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父亲交往: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是女儿积极情感满足社会性人格发展和性别角色正常发展以及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更多游戏非照顾,更多身体运动具刺激性的非语言;四、婴儿社会行为表现亲社会行为:即使2岁婴儿也已有了感受他人悲伤的能力,表现敏感与同情心。

40、“他哭了,他想要糖。”摆手叫他不要哭。分享玩具;帮助母亲做点事;拿出自己的物品给对方,有时还请别人帮助移情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十分强烈的对别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它是推动人去做出有利于他人利益的行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动力。幼小儿童已经能感受到别人正在感受的东西。有移情作用的表现依恋的测量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

41、特点 文化因素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幼儿的气质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儿童气质的维度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