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知识点_第1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知识点_第2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知识点_第3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知识点_第4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影响,最先定植的是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植的细菌创造了定植条件。人体三大防御屏障:健康的皮肤和粘膜提供物理屏障;各种分泌液提供化学屏障;正常菌丛提供生物屏障。宿主体内不同部位的菌丛不同,但在不同个体中同样部位上菌丛组成基本相似。口腔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嗜冷微生物:45;嗜温:2537口腔菌丛主要成员:微需氧、兼性厌氧、厌氧菌口腔PH:58唾液中的抗体:主要是SIgA 龈沟液中抗体:主要是IgG最早定植菌:血链菌(S.sangius)唾液中细菌非特异抑制因素: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

2、氧化物酶生物膜发育的5个阶段:在表面形成条件薄膜;细菌分子对宿主表面吸附;同种细菌间聚集、一种细菌间共聚集;各菌种属的繁殖;细菌从生物膜脱附着、传播或定植到其他部位。牙面上获得性薄膜: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免疫球蛋白成熟菌斑成熟的标志:栅栏状结构龈上菌斑:G+占多数。光滑牙面:优势菌为链球菌。点隙裂沟:变链菌数量比光滑面多,陈旧裂沟菌斑中优势菌有从链球菌转向乳杆菌的趋势。龈下菌斑:少受自洁作用的影响,相对稳定,有来自血液的丰富营养物质,氧化还原电势低,利于厌氧菌生长。附着性龈下菌斑:G+球菌、血链菌、轻链菌、G+杆菌(放线菌、内氏菌、丙酸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G-厌氧

3、菌、螺旋体、新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牙菌斑成分:细菌:龈上:微需氧和需氧和兼性厌氧(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乳杆菌) 龈下:厌氧菌(拟杆菌、梭形菌、韦荣菌、消化链球菌) 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唾液和血清。 非细胞成分:糖(葡聚糖、果聚糖),脂肪,无机物(钙、磷、氟)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釉质成分:无机:95%, 钙、磷:主要,从外到内,逐渐降低。钙分布不均,牙颈部最高 碳酸盐:从外到内,逐渐升高,釉牙本质交界处最高,与成釉细胞代谢有关 钠:从外到内,逐渐升高,内层含水高易与钠结合 镁:从外到内,逐渐升高,不受口腔环境影响 氯:从外到内,逐渐降低,不收口腔环境影响 氟

4、:从外到内,逐渐降低,影响釉质氟的因素:(1)釉质蛋白:釉质蛋白浓度高,氟高(2)组织液(3)外环境(4)生理性磨损:切缘氟相对减少,牙颈部大量堆积 其他微量元素:铁、锡、硒,表层高 有机:0.40.8% 蛋白质:两大类:疏水性釉原蛋白(amelogenin)和酸性釉蛋白(enamelin) 釉原蛋白:疏水、低分子量、含较多非极性氨基酸 非釉原蛋白:分子量大小不等、亲水、糖基化,釉丛蛋白、鞘蛋白、釉蛋白、成釉蛋白 蛋白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0(MMP20),丝蛋白酶 其他成分:水(4%重量),脂类(0.50.6%),枸橼酸盐(0.020.1%),糖釉质硬度:牙萌出后硬度逐渐增加。老年恒年轻恒

5、成熟乳不成熟乳牙釉质密度:表面最高,未萌牙已萌牙,乳牙恒牙釉质表面化学:表层釉质有一定的渗透性,表层无机物含量大、矿化程度高、密度硬度大、溶解性小牙本质、牙骨质成分:来自间质细胞,70%无机成分,20%有机成分,10%水 无机成分:70%,碳、磷酸盐,少量钠、镁、氯、微量元素,大部分与胶原纤维伴行,沉积在纤维内,部分沉积于胶原纤维周围,部分沉积在钙球内。 有机成分:20%,胶原,非胶原蛋白,蛋白多糖,脂类(中性脂、磷脂),枸橼酸盐(与钙离子螯合) 胶原:牙本质中90%,I型为主,少量V、IV,胶原纤维吸收矿物盐沉积钙化,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牙骨质中大部分为不溶性

6、胶原,I型为主。 非胶原蛋白(NCPs):带负电、酸性。成牙本质细胞源性: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矿化组织特异性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I、骨涎蛋白、骨钙素、骨桥素、糖胺多糖);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血清蛋白牙周组织胶原:牙龈:I、III主要,少量IV、V 牙周膜:I、III主要,少量V 牙槽骨:I为主 牙骨质:I为主,少量III牙龈蛋白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肝素(7%)、硫酸皮肤素(60%)、4-硫酸软骨素牙周膜蛋白多糖:主要是硫酸皮肤素牙槽骨牙骨质蛋白多糖:主要是4-硫酸软骨素口腔黏膜基底膜:胶原性蛋白质:主要是IV型胶原 非胶原性糖蛋白:层黏链蛋白、蛋白多糖、纤维连结蛋白

7、、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原、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抗原、KF-1抗原、锚原纤维抗原口腔黏膜结缔组织:胶原蛋白: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但可被胶原酶水解,代谢异常:恶性肿瘤、癌前状态 弹力纤维:易变形的衬里黏膜含量最多 结缔组织基质:蛋白多糖(糖胺聚糖+蛋白质),其间有组织液渗透,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肤质、肝素、硫酸肝素)唾液成分:无机:0.2%,钠钾氯(主要),钙磷(促进釉质成熟、防止釉质脱矿、维护釉质完整、促进釉质修复),氟(防龋),硫氰酸盐(抗过氧化物酶系统), 重碳酸盐(最重要的缓冲系统),氢离子及气体,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量元素 有机:腺泡细胞来源:浆液性腺泡:

8、富脯蛋白、富酪蛋白、富半胱蛋白、富组蛋白 粘液性腺泡:粘蛋白 导管上皮来源:乳铁蛋白、溶菌酶、过氧化物酶 非腺泡细胞来源:血清渗出 唾液酶(唾液腺、细菌产生):溶菌酶、淀粉酶、唾液过氧化物酶、蔗糖酶、葡糖基转移酶(GTF) 其他成分:游离的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氨基酸、尿素、唾液素唾液蛋白的作用:参与获得性膜形成 保护并覆盖黏膜 维护釉质完整,促进再矿化 影响口腔微生物在口腔表面定居 介导口腔微生物间的集聚,调节微生物量唾液粘蛋白:MG1:1000kD,疏水结构,与HA有亲和力,结合牙面,参与获得性膜形成,覆盖黏膜MG2:250kD,无疏水结构,与HA亲和力不高,细菌粘附集聚,调节菌丛龈沟液化

9、学组成:细胞 电解质:钠、钾 有机成分 特殊成分:胶原酶(collagenase)、组织蛋白酶、碱性磷酸酶、PGE2牙菌斑成分:蛋白质:来源于细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IgM、IgA、IgG)、龈沟液(IgM、IgA、IgG) 碳水化合物:葡聚糖、果聚糖、细胞内糖原 无机成分:钙、磷酸盐、氟牙菌斑形成和发育:形成获得性膜: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影响微生物的附着,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细菌附着平滑面牙菌斑:大多为G+,早期主要为链球菌,后期丝状菌和杆菌出现较多窝沟牙菌斑: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偶尔见酵母菌牙菌斑物质代谢:糖的分解代谢:最终都变成丙酮酸,菌斑表层:有氧,CO2和H2O;菌斑深层

10、:无氧酵解 糖的合成代谢:细胞内途径:胞内多糖(糖原)储存 细胞外途径:细胞外多聚糖 氮源化合物代谢:为细菌提供生长必须的氨基酸牙菌斑内矿物质转换:唾液-菌斑间:钙、磷、氟离子扩散(浓度梯度) 菌斑-牙面间:菌斑内矿物质含量高于唾液,原因:1)、菌斑作为屏障阻挡牙面离子的扩散,2)、菌斑中矿物质与蛋白结合,3)、菌斑中细菌具有结合一些离子的能力菌斑PH降低1个单位,羟基磷灰石溶解性增加7倍,致龋;菌斑PH升高,形成磷酸钙晶体,导致菌斑钙化形成牙结石。生物矿化的机制:成核:离子结晶形成晶核 晶核的成长:运送过程和表面过程 集聚:固相颗粒的聚集并沉淀 固相的转换:钙磷结晶-磷酸钙-羟磷灰石参与DN

11、A复制的酶和蛋白因子:DNA多聚酶III(DNA合成,同时具有35方向的内切酶功能,识别并水解配对错误的碱基)、DNA前体材料、Mg2+、引物、DNA模板DNA引物酶、解链酶、拓扑异构酶(消除DNA螺旋)、DNA连接酶、DNA单链结合蛋白(保持DNA合成区单链的稳定)RNA的类型: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转录的方向:53分子克隆的材料: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质粒、噬菌体分子克隆的步骤:基因文库的建立 目的基因的筛选 目的基因的分析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带有互补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单链DNA或RNA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其特定的同源区(即互补区)将根

12、据碱基互补原则形成双链,如果形成双链的两条DNA单链来自不同的生物有机体,则称为杂种核酸分子。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过程:探针制备:与特定基因序列互补,带有示踪物 待测核酸处理(变性):虹吸或电泳作用将待测基因转移、固定到固相基质 杂交及漂洗:带待测DNA单链的膜放入含探针的溶液中杂交,漂洗去掉游离的没有杂交的探针分子核酸杂交的类型:点杂交、southern杂交PCR步骤:DNA变性 引物与靶DNA退火 引物延伸TaqDNA多聚酶:热稳定性,高特异性,适宜较长DNA片段的扩增PCR所需因素:TaqDNA多聚酶、模板、引物、底物浓度(dNTP浓度相等)、温度(变性温度:94,2030秒;复性温度:5

13、560,30秒;延伸温度:72)、循环次数(2530)釉基质特征:釉原蛋白:分泌阶段主要成分,90%,AMEL基因,牙齿特异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与X连锁的釉质发育不全相关釉蛋白:成釉细胞最早分泌的釉基质蛋白,ENAM基因,牙齿特异性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的釉质发育不全有关成釉蛋白:5%,N段多肽相对稳定,存在于釉质各层;C段多肽降解消失,仅存在于釉质外层。AMBN基因,高表达于成釉细胞,低表达于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成牙本质细胞。釉丛蛋白:发育期、成熟期,酸性蛋白,位于釉牙本质界,表达短暂,可能作为羟磷灰石晶体形成的成核中心,TUFT基因。蛋白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20(MMP20

14、),钙依赖性蛋白,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釉质发育不全相关;丝蛋白酶,降解釉质蛋白,KLK4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遗传的釉质发育不全相关。牙本质细胞外基质(ECM):无机物(70%):羟基磷灰石水(12%)有机物(18%):胶原(90%) 非胶原蛋白(10%):成牙本质细胞源性: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矿化组织特异性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牙本质基质蛋白1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骨桥素、糖胺多糖 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IgG、白蛋白、2HS-糖蛋白变链菌致龋的特征:1、能牢固粘附至牙面 2、能利用外源性糖类(特别是蔗糖)迅速产生乳酸 3、能利用外源性糖产生细胞内多糖,在外源性糖

15、缺乏时利用细胞内多糖产酸 4、能在酸性环境(PH5)生存,并继续产酸,具较强的耐酸性变链菌属致龋毒力因子:葡糖基转移酶(GTF):合成葡聚糖,诱导细菌对牙面的粘附 GTFI合成非水溶性葡聚糖 GTFS合成水溶性葡聚糖,作为引物 GTFSI合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 表面蛋白(PAC、SPA):疏水键,介导粘附 葡聚糖结合蛋白(GBP):与葡聚糖结合,但不能合成葡聚糖 果糖基转移酶(FTF):裂解蔗糖为果糖合成果聚糖果聚糖酶(Fru):外源性糖缺乏时裂解果聚糖,为细菌提供营养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的探针:全基因组探针,克隆DNA片段探针,特定探针,寡核苷酸探针探针的验证:特异性验证:与代表

16、50种菌属的大量菌株杂交,某些相近属间细菌DNA杂交 敏感性验证:同属内各地区分离的大量菌种(100株以上)16SrRNA:进化保守的生物大分子,保守区、可变区常用的DNA多态性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小卫星和微卫星标记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DGI-II,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1221区间口腔防御系统组成:牙齿、牙周上皮、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淋巴组织、唾液、龈沟液唾液防御的机制:1、机械冲洗 2、在牙齿和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液相防御系统 3、维持表面完整,避免有害物质的直接作用 4、抗菌物质的防御作用唾液防御系统:非特异性物质:粘蛋白、溶

17、菌酶、乳铁蛋白、唾液过氧化物酶 特异性物质:SIgASIgA:浆细胞分泌,两个单体IgA,J链+一个分泌片断,唾液的主要抗体,口腔局部免疫龋病:主要致病菌变性链球菌,影响因素:致龋菌、糖类、宿主因素(唾液/牙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变形链球菌的抗原物质:GTF(葡萄基转移酶)、PAc(表面蛋白抗原)、GBPs(葡聚糖结合蛋白),促进或协助细菌的粘附,可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的发生牙髓病免疫病理特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同时 炎症牙髓中既有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IgA、IgM、IgE,也有致敏T根尖周病免疫病理特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同时 炎症根尖周组织中有多种免疫细胞,IgG、IgA、IgM、IgE、

18、C3引起根尖周免疫的抗原:根管内各种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变性或坏死的牙髓组织及其分解产物常见口腔黏膜超敏反应:唇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性口炎、接触性口炎、多型性红斑、光化性唇炎常见口腔自身免疫病:寻常天疱疮:抗棘细胞抗体 大疱性天疱疮:抗基底膜抗体 舍格伦综合征:抗DNA抗体、抗唾液腺抗体 慢性红斑狼疮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扁平苔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TH细胞,TH减少,TH/TS下降,巨噬细胞、NK细胞异常,活性下降牙槽骨:密质骨:机械支撑、保护作用 松质骨:代谢功能颌骨:膜内化骨,没有软骨化骨牙周膜:牙周纤维:主纤维素(沙比纤维):I型胶原,还存在III、V、VI、XII、XIII

19、 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主要细胞,增殖能力比牙龈成纤维细胞强,表达碱性磷酸酶) 未分化干细胞 基质:粘蛋白、糖蛋白,咀嚼力的缓冲系统骨基质中其他成分: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黏连蛋白、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破骨细胞鉴定标准:1、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 2、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 3、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有共同前体。影响前列腺素产生的因素:1、许多影响组织改建的激素、生长因子和细胞激肽 2、前列腺素自身放大 3、机械力骨改建的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1(T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2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引起牙槽骨改建的关键不是力值大小,而是力在组织中的分布Illizarov效应:1、牵张力影响组织的新生和生长2、血供和负荷影响骨与关节的形状体外细胞形态特点: 1、贴壁型细胞:上皮型细胞、成纤维细胞、游走型细胞、多形型细胞2、悬浮型细胞:癌细胞、血液白细胞分散组织的方法:1、机械分离法:用吸管或注射器针头反复吸吹液体,分散组织细胞。常用于纤维成分少、质地较软的组织,如脑组织、胚胎组织、某些肿瘤组织。此法简便,但对组织细胞有一定损害。2、消化分离法:结合生化和化学手段将已经剪碎的组织进一步分散的方法,常用消化剂有消化酶和螯合剂。常用于消化传代细胞。培养细胞的人工纯化方法:酶消化法、机械刮除法、反复贴壁法、克隆法、培养基限定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磁珠细胞冻存与复苏原则:慢冻快融牙髓细胞培养方法:组织块法、酶消化法细胞形态特点:长梭性,有突起,核圆或椭圆,居中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阳性,角蛋白阴性,来源于中胚层生长特点:生长较快,传代后生长,曲线呈S形,可复层生长,形成细胞结节 功能特点:碱性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