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_第1页
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_第2页
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_第3页
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_第4页
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性传播疾病概述以及处理原则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常任理事会决定采用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简称STD)取代过去的性病(Venereal Disease VD)的含义。 凡是通过生殖器的性行为或类似行为接触,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均包括在内。病毒感染: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阴部传染性软疣,艾滋病,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该病部分为支原体感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细菌性感染:淋病,软下疳,细菌性阴道炎,腹股

2、沟肉芽肿。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病概念的变迁重点监测的性病:梅毒、艾滋病、淋病、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艾滋病、淋病为乙类传染病。我国性病流行历史上世纪40-50年代:梅毒患病数达1000万1964年宣布基本消灭梅毒上世纪60、70年代在新疆等西部地区仍有梅毒的发生1977年:长沙报告首例淋病1979年:重庆报告首例梅毒19772008年全国累计报告性病930多万例,梅毒和淋病在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位次中,分别居第4和第5位性病的上升速度STD的主要病原体性病的传播途径性交是主要的途径,生殖器、口

3、腔及肛门的接触;间接感染:性病患者分泌物污染的毛巾、内衣、被褥、马桶圈及浴盆等;医源性传染:输血、注射血液制品或进行器官移植;母婴传播:胎盘及产道。指有性接触史,临床上出现尿道炎或宫颈炎的症状,但分泌物镜检及培养均未发现淋球菌的一种泌尿生殖道炎症。 该病发病缓慢,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常与淋病合并发生或交叉感染。男女均可发生,但男性多于女性。潜伏期比淋病时间长,一般为13周,多在变换性伴侣后发作。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病因:由淋球菌以外病原微生物引起,最常见为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感染(如图)临床特点:男性患者多表现为尿道口刺痒和粘液性分泌

4、物增多;女性患者多表现为白带增多和宫颈糜烂对NGU的临床试验得出其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分别占60%和25%(如图)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其他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足量规则治疗 治疗方案 : 美满霉素100mg,2次/d,疗程14天;或四环素0.5g,4次/d,721天;或强力霉素100mg,2次/d,7天。如果患者对上述推荐方案有禁忌证或不能接受时,则可用替代方案:红霉素0.5g,4次/d,7天;或氧氟沙星0.2g,2次/d,1421天;或阿奇霉素首次1g,再次0.5g。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简称淋球菌)引

5、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也可累及眼、咽、直肠、盆腔等部位,甚至引起血行播散性感染。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可导致多种合并症、后遗症,为我国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淋病国内外的流行特点人体对淋病无有效的自然免疫力,某些人群再感染率很高,但该病病期短,可以治愈,所以淋病属高发病率、低患病率;多数女性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就医,但易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后果比男性严重,且是重要的传染源;直肠及咽部淋病感染报告少,可能这些感染多无症状;耐药淋球菌株已较普遍。60-70年代,淋病在国外发病率高。70年代发病率下降(得益于对妇女广泛的性病筛查美),80-90年代欧州下降很快,在瑞典及德国己不再流

6、行。北美中上层人群发病率似欧洲,低层人群(城市中心及黑人)类似发展中国家。非洲妇女淋病感染2%-20%。2000年国内报病数较上年下降l6.22%,但仍居首位,影响整个性病的发生率。感染途径成人淋病99100为性传播,幼女可通过间接途径如接触染菌衣物、毛巾、床单、浴盆等物品及消毒不彻底的检查器械等感染外阴和阴道。临床表现潜伏期37天,6070的女性病人无症状,易被忽视或致他人感染。按病理过程分:急性淋病: 感染后1-14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急性尿道炎的症状,白带增多呈黄色、脓性,外阴部红肿、有烧灼样痛。继而出现前庭大腺炎、急性宫颈炎的表现。如病程发展至上生殖道时,可发生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

7、管炎及积脓、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脓肿、弥漫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病人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下腹疼痛等慢性淋病: 急性淋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逐渐转为慢性淋病。病人表现为,慢性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慢性宫颈炎、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等。淋菌虽不存在于生殖道的分泌物中,但可长期潜伏在尿道旁腺、前庭大腺或宫颈粘膜腺体深处,作为病灶可引起反复急性发作。对妊娠、分娩及胎儿的影响妊娠早期淋菌性宫颈管炎,可导致感染性流产与人工流产后感染。妊娠晚期易因淋菌性宫颈管炎使胎膜脆性增加,极易发生胎膜早破,使孕妇发生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导致滞产。对胎儿的威胁则是早产和胎儿宫内感染。早产发病率约

8、为17。胎儿感染易发生胎儿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导致死胎、死产。产后常发生产褥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可发生淋菌结膜炎、肺炎,甚至出现淋菌败血症,使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新生儿淋菌结膜炎多在生后12周内发病,若未能及时治疗,结膜炎继续发展,引起淋菌眼眶蜂窝织炎,也可浸润角膜引起角膜溃疡、云翳,甚至发生角膜穿孔或发展成虹膜睫状体炎、全眼球炎,导致失明。处理原则急性淋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首选头孢曲松钠,并加用红霉素,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原则,并夫妻双方同治。慢性淋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差,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支持疗法、对症处理、物理疗法、封闭疗法及手术治疗等。治疗淋球菌

9、对青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性较为普遍,对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比率逐年增高,部分地区耐药率达75%99%。因此,不推荐使用青霉素类及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淋病。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大观霉素一次肌注。为预防同时存在的衣原体感染,用上述药物治疗后,可继续按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治疗方案用药。梅 毒(syphilis)病因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苍白密螺旋体在暗视野显微镜中可以观察,可用动物接种建立模型,并制作梅毒血清反应抗原。临床表现潜伏期约24周。根据梅毒的症状、体征发展经过,分3期。一期梅毒(硬下疳):大部分发生于生殖器部位,女性多在大小阴唇、阴蒂或子宫颈。经38周后常自行愈合

10、。二期梅毒:一期梅毒自然愈合后13个月,出现皮肤粘膜的广泛病变(梅毒疹)及全身多处病灶。可引起骨骼、内脏、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症状。三期梅毒:早期梅毒未治或治疗不充分,经隐匿期,约13发生三期梅毒。一类发生于皮肤、粘膜、骨骼,不危及生命,称为良性晚期梅毒;另一类则累及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称恶性晚期梅毒,预后不良。二期梅毒:梅毒疹感染途径传染源: 梅毒病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交经过粘膜擦伤处传播。患早期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若孕妇软产道有梅毒病灶,也可发生产道感染。接吻、哺乳、输血、衣裤、被褥、浴具等间接传播,但机会极少。二期梅毒:皮肤梅毒疹树胶肿(三期梅毒)额部有两

11、个豌豆大结节,结节上覆较厚的痂,痂下有浅溃疡,病损周围有浅萎缩性瘢痕。两眉间及左眉上方有米粒大到豆大溃疡,溃疡边缘呈现陡峭状,病损周围有浅萎缩性瘢痕。 对胎儿及婴幼儿的影响患一、二期梅毒孕妇的传染性最强,梅毒病原体在胎儿内脏(主要在肝、肺、脾、肾上腺等)和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未经治疗的一、二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传给胎儿,早期潜伏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达80以上,且有20早产。未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为30,晚期潜伏梅毒孕妇,虽性接触已无传染性,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仍有10。通常先天梅毒儿占死胎的30左右。若胎儿幸存,娩出先天梅毒儿(也称胎传梅毒儿

12、),病情较重。早期表现有皮肤大疱、皮疹、鼻炎及鼻塞、肝脾肿大等;晚期先天梅毒多出现在2岁以后,表现为楔状齿、鞍鼻、间质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经性耳聋等,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明显升高。 处理原则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用药足量疗程规则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应同时接受检查及治疗 治疗首选治疗方案是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下列治疗方案: (1)米诺环素100mg,2次/d,连续15天 (2)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续15天 (3)红霉素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e)病 因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

13、生性疣状病变。国内外报道发病率明显升高,为常见的女性性传播疾病。温暖、潮湿的外阴皮肤易于HPV的生长。妊娠、糖尿病、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全身疾病时,尖锐湿疣生长迅速,且不易控制。少部分病人尖锐湿疣可自行消退,机制不明。HPV还可能与生殖道肿瘤的癌前病变有关。传播途径主要途径:性交直接传播,有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者最易感染;通过污染的衣物、器械间接传播。婴幼儿则可通过患病母亲的产道感染。病理变化好发部位男性:冠状沟、龟头、包皮、尿道口、肛门附近等女性:阴唇、阴蒂、子宫颈、阴道、会阴、肛周等肉眼疣状颗粒,相互融合呈鸡冠菜花状团块,软而湿润,淡红暗红,顶端可有糜烂,触之易出血潜伏期2周8个月,平均

14、3个月。图注:尖锐湿疣病理变化镜下表皮呈疣状乳头状增生,乳头尖锐,上皮脚下延呈上皮瘤样增生;角质轻度增厚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散在成群的挖空细胞;挖空细胞体积大,核大居中,深染,可见双核多核,核周有空晕。真皮层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对胎儿及婴幼儿的影响孕妇患尖锐湿疣,有垂直传播的危险。胎儿宫内感染极罕见,有报道个别胎儿出现畸胎或死胎。绝大多数是通过软产道感染,在幼儿期有发生喉乳头瘤的可能。处理原则目前尚无根除HPV的方法,治疗原则为去除外生疣体,改善症状和体征。小病灶:选用1酞丁胺软膏、33-50三氯醋酸、5 5-氟尿嘧啶软膏及1025足叶草脂等药物涂于患处,进行局部治疗。

15、物理治疗:大病灶或多次复发的顽固性病灶:应及时取活检排除恶变,采用手术方法切除病灶。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链RNA病毒CD4T细胞系统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其靶细胞结构:病毒壳、病毒核心HIV的抵抗力对热敏感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对紫外线、 射线有较强抵抗力。流行现状全世界目前HIV感染者的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每天还约增加600人。死亡病人数近100万人,故称之为世纪绝症。95%的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毒携带者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情况尤其严重;其次是亚洲,欧洲名列第三。亚洲 HIV感染人数正飞速上升,处于艾滋病扩散期。(在泰

16、国,印度,已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成人已有20%受感染,产前妇女HIV阳性率高达8%。)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及HIV携带者。传染性最强的是临床无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其HIV分离率最高。无症状的感染者是艾滋病流行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传播途径:性行为感染血及血制品传染针头、医疗器械母婴垂直传染病理变化免疫学损害的表现淋巴结 早期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随后滤泡的外套层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小血管增生,浆细胞浸润,并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或玻璃样物质沉积;副皮质区的CD4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晚期的淋巴结呈现一片荒芜。病理变化继发性感染 多发性机会感染、范围广泛,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

17、肺、消化道的疾病最为常见病原种类繁多,一般可有二种以上感染同时存在卡氏肺孢子虫等原虫、寄生虫感染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等病毒感染分枝杆菌等细菌感染念珠菌病、隐球菌等真菌感染 感染所致之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从艾滋病患者支气管活组织取材,姬姆萨染色,镜下见到蓝黑色小点,为卡氏肺囊虫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血管内皮起源,广泛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以下肢最为多见。肉眼观肿瘤呈暗蓝色或紫棕色结节。镜下显示成片梭形肿瘤细胞,构成毛细血管样空隙,其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Kaposis肉瘤:下眼睑缘有一结节,在结节上有出血斑。kaposis肉瘤 :肿瘤组织中有许多新形成的血管,血管扩

18、张,内皮细胞肿大突出于管腔内,红细胞外溢,含铁血黄素沉积。母婴之间的传播方式宫内感染:HIV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使胎儿在出生前已在宫内感染。产时感染:HIV感染的产妇,其阴道、宫颈分泌物及羊水、血液中均有HIV,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可被感染。产后感染:HIV感染的产妇乳汁中常可检测出HIV-DNA,通过母乳喂养可将病毒传给婴儿。对胎儿的影响HIV可引起流产、早产、低体重儿、死胎。妊娠期垂直传播率为1535,在妊娠20周40周、分娩过程中、母乳喂养期等3个阶段易引起垂直传播。 无特效药物,多为对症治疗,目的是攻击、破坏HIV及改善宿主免疫缺陷。常用的药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免疫刺激剂、对感染的特异性治疗。HIV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正在研制中。处理原则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征性病变为感染细胞增大,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分别出现嗜酸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