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_第1页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_第2页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_第3页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_第4页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word32/32word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展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展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

2、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开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

3、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1五、自我效能论.21(一)何谓自我效能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与应用X畴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

4、理论对教育的贡献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与感想39捌、参考书目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X。斯金纳(Skinner)所属的行为学派曾是风云心理学界二十余年之主流;然而在一九六年代晚期和一九七年代初期,其他学习观点渐受重视,其中之一便是最初被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社会学习论(Bandura & Walters,1963)。(吴幸宜,民85)有关人类观察学习的信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5、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提供最优的榜样,让学生观察然後起而仿傚。随後,观察学习的现象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并被当做是人类天性的一局部。因此,在这一段期间,有关观察学习的研究,一直付之阙如。社会学习理论原本衍生自行为学派(behaviorism),在本世纪初期当行为学派的始祖华生(J. B. Watson) 开展其思想体系的时候,美国正在经济上全力开展工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实用主义(pragmatism)大行其道,一般人最讲究的是预测、控制和机械化,社会科学受其影响,由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传入的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

6、sitivism)也因而盛极一时。在实证论的笼罩之下,行为学派亦倾向於重视可观察得到的行动,而轻视无法观察到的内省,凡属思想、态度、价值等形而上之物,都被排斥在其研究领域之外。像赫尔(Hull)和史班斯(Spence)等学者所开展出来的学习理论,虽然用了许多理论建构(theoretical constructs)来说明,不过他们注意的焦点仍然是可见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见不到的中介历程。到了斯金纳(Skinner),如此更彻底地将个人的人格视为黑箱子(black box),光只研究外在刺激和行为反响之间的联结关系,故意忽略掉人类的认知思考历程。(廖克玲,民71)然而,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时代精神固然能

7、塑造个人的思考方式,个人思想的结晶也能够倒反过来指引时代精神开展的方向。更具体的说,环境塑造了一般大众的思考方式,唯有少数具有真知卓见的杰出之士能够跳开环境的限制,融合各家之说,自成一家之言。班杜拉对於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便是他的学说原本出自於学习理论,却不受学习理论羁绊,而能够融合认知理论的观点,开展出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廖克玲,民71)目前,社会学习理论确认了数种影响学习的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包括运用符号和从事具意图与目的之行为的能力。人类可经由符号将其经验转成可引导日後行动的内在模式,而且他们也能在采取实际行动之前,象徵式地尝试可能的行动方针(Bandura,1986,p.18)。(吴幸

8、宜,民85)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开展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承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

9、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

10、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开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的社会根底: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施良方,民90)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在爱荷华大学期间,班杜拉曾读到耶鲁大学米勒(Neal E. Mille

11、r,1909-)与多拉德(John Dollard,1900-1980)两位学习理论家在1941年合著的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这两位学者和史班斯一样,也根据赫尔的学习理论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模仿行为。在这本书中提到在现实的人类生活中,人的各种行为技能的获得,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示X指导下进展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防止了对那些无效的行为反响逐一进展试验的必要性,而直接获得有效的反响方式,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适应价值。在对人类生活事实的各种直观洞见的根底上,班杜拉深切地感受到,对人类的生存与开展而言,与试误性学习相比,人必须而且必然

12、拥有某种更为有效的获得各种行为技能的方式。另外,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学习的驱力线索反响报酬理论,是对赫尔驱力减弱(drive-reduction)理论的一个扩展,并将模仿看成是社会学习的极重要的形式之一。正是他们对模仿的强调,极大地激发了班杜拉的灵感与想像。班杜拉一直对传统学习理论抱有不满,因为传统学习理论认为,人只能通过行为反响的结果而获得各种行为技能和行为方式,即通过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的过程来学习。在班杜拉看来,如果人的行为塑造只能通过他自己试误性的行为反响与其结果之间的直接关系来进展,那么任何一种文化传递,包括它的语言、道德规X、风俗习惯等的传递,都是不可思议的

13、。同时,试误性的学习过程是冗长的,有时甚至具有致命的危险性。如果这样,那么人即使以其毕生也难以掌握一些最根本的生活技能。参、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人的各种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传统行为主义理论承受了生物演化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反响都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并且是从环境因素对有机体生存的要求中产生出来的。即当有机体面临某一不能直接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环境条件时,便试探性地作出某一反响,以图改变环境条件使之满足其需要。如果这一反响能有效地改变环境,使之满足有机体的需要,那么它便被保存下来,构成有机体一贯的行为方式。反之,如此被淘汰。社会学习理论承认,这种试误性学习确实

14、构成人类行为起源的一个根本方式,并把它称作实作的学习(enactive learning)(Bandura,1986)。但它同时指出,实作的学习只是人类行为最原始的起源方式,而不是人类行为唯一的起源方式。除了试误性的实作学习之外,人类行为的起源还有一种更普遍、更有效的方式,即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反响与其结果在替代经验根底上产生的学习。(高申春,民90)(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行为规律的心理学研究除了必须探明行为起源的根本方式之外,还必须考察那些决定行为如何起源、如何开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所谓的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就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前,引发这一行为并决定其表现方式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环境因素和社会

15、的环境因素。就人类而言,有一大类的行为是由那些直接决定於环境刺激的反响活动中所构成的,这就是人类有机会的自动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如此为根本的反射活动。除了根本的反射活动外,人类的大量行为是在後天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制约而承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决定的。条件制约以根本的反射活动为根底,使有机体对某一具体的环境刺激因素的行为反响,扩大到环境中那些与这一刺激因素具有某种关联性的其他刺激因素之上,从而当这些环境因素出现时,相应的行为反响就会表现出来,对人而言,条件制约的根本方式有两种,即自然条件制约和社会条件制约。(1)自然条件制约: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人的行为反响对各种具有关联性的物理刺激因素的条件。例如

16、,望梅止渴就是一种真实的自然条件制约的结果。人在吃酸梅时,口腔大量分泌唾液以冲淡酸梅以冲淡酸液,使口腔粘膜免受侵蚀,这是一种根本的防卫反射活动。这一学习经验使酸梅的形象作为环境的刺激因素,也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活动。(2)社会条件制约: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中,人的行为反响对各种相互关联的社会刺激因素的条件化。例如,在交通中,人们见红灯止步、见绿灯通行的行为反响。不管是自然条件制约还是社会条件制约,其共同的根本特徵是,条件制约的结果使作为环境因素的制约刺激物获得了引发条件化的行为反响的能力。所以,外部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引发、控制、决定著人的行为表现而成为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高申春,民90)对有机体而

17、言,环境构成了它的行为反响的刺激因素。所以,先行因素对行为的决定,实质上也就是行为的外部刺激控制系统。所谓行为的後继决定因素,是指行为反响的结果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这一作用过程构成了行为的反响结果控制系统。人的行为表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其复杂性表现在它全方位地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行为的刺激因素对行为的决定,只是行为规律的一个面向。事实上,人类行为在各个方面都广泛地受其结果的调节(Bandura,1986)。作为有关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体系,社会学习理论的根本特徵是对认知因素的强调。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传统内,班杜拉的历史功绩也正在於将认知观点引入到传统行为主义理论之中,从而革新了行

18、为主义心理学的面貌,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新的新行为主义。(叶浩生,1994)人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行为的获得、表现、开展与变化的全部过程都渗透著认知活动的浸染。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和後继决定因素,都是在行为主体的认知根底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维持与表现,是以个体的主体性为根底而实现的外部物理事件与内部认知事件之间双向的相互转换过程。其中,行为的获得就是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如反响结果、示X作用、符号经验等形成关於这一行为的认知表徵的过程;行为的维持就是相对稳定的认知表徵的内部贮存;行为的表现就是行为主体对这一行为的内部认知表徵,执行外部物理产出的过程。(高申

19、春,民90)对绝大多数人类行为而言,外部环境刺激只构成各种行为的具体的现实条件,而促使个体表现某种行为的原动因如此是他的内部自我。如就某人去罗马的旅游行为而言,他由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去罗马?是由各种环境因素如道路条件、交通工具等决定的,但不管他旅游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引起这一旅游行为的动因如此是他想去罗马的内部认识性动机。如果没有各种作为自我因素的认识性动机,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在物理上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来。(高申春,民90)个体自我调节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对学习有关键性的影响。换言之,人类的行为大多是由内在标准所引发与判定,个体监控自身想法,履行之或预期由之引发的事件,由结果来判断其思考的

20、适当性,并且依情况予以更改(Bandura,1986,p.21)。(吴幸宜,民85)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班杜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无视了社会变量。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来进展动物实验,以此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他们观察动物是如何走迷津或逃出迷津的,这对於研究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行为来说,没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班杜拉强调要以人作为根本研究对象,而不是从动物那里获得第一手材料。由於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他主X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透过过观察和模仿学到很多行为。(施良方,民90)在班杜拉看来,任何一种适宜的学习理论,都要回

21、答这样的问题:个体是怎样在社会情境中习得一种新的反响的?行为主义者,如赫尔(Hull)与斯金纳(Skinner)认为,是由於个体在作出反响时得到了奖励。尽管证据明确,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塑造程序,可以形成各种社会行为,但研究也明确,个体也可以只是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响。用班杜拉的术语来说,这些他人即楷模(models)或称榜样,透过这种观察而习得反响,即称为楷模作用(modeling)。为了说明楷模作用效果,班杜拉和他助手们进展一系列实验。在一项典型观察学习的实验中(Bandura,et al.,1963),班杜拉分别就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展了研究,结果发

22、现,所有这三类成人榜样都同样会导致儿童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另一项实验中(Bandura,1965),班杜拉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步延伸。他要了解两个主要问题:(1)儿童是否不管榜样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总是会从榜样那里习得攻击性行为?(2)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模仿所看到的攻击性行为?在实验中,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完毕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成人说:喂,住手!我以後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

23、你一巴掌!)。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与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但这是否意味著,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性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明确,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同样准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顺

24、序。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响,只不过没有同样的表现出来罢了。(施良方,民90)根据这些实验的结果,班杜拉特别关注三个最根本的相互联系的机制:(1)替代过程;(2)认知过程;(3)自我调节过程。1.替代过程(vicarious process)班杜拉认为:事实上,由直接经验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根底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行为与其结果而发生(Bandura,1976)。这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

25、响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在班杜拉看来,建立在替代根底上的学习模式,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这类学习是学习各种复杂技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我们不可能通过试误学习来掌握开车、动手术之类的技能。至於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或暴力,也只有用观察学习过程来解释,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在班杜拉看来,透过观察来学习,可以使人们获得行为的规如此,从而不必经过漫长的试误来逐渐形成这类规如此。透过社会榜样的作用,人们可以吸取他人显示出来的和创造出来的信息源,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要是人们只能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从试误的後果中学习的话,那么生存前景就很渺茫了。例如,如儿童游泳、

26、学开汽车、医学院学生开刀,错误越严重,就越有生命危险。所以,能凭藉替代过程来学习。(施良方,民90)2.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班杜拉指出,研究已明确: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有许多是透过认知来调节的(Bandura,1976)。班杜拉所说的认知,主要是指使用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首先,使用符号的能力,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创造和调整各种环境事件的有力的工具。透过符号,人们可以把稍纵即逝的经验加以处理并转换成内在的模式,从而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透过符号,人们可以赋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以意义和形式。透过符号的媒介,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27、制与他人交流信息。其次,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环境作出反响,或被环境事件所左右。人们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预见性的。人类可以预见到各种行动可能导致自己的行动。而预见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行动能力扎根於符号活动(Bandura,1987)。所以,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认知为媒介的。这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theory of cognition-behaviorism),也是名符其实的。(施良方,民90)3.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後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人的许多行为变化,不能用刺激反响联

28、结来解释,而应该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解释。在班杜拉看来,人们并不只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偏爱而行为。人的行为大局部是根据自己的内准如此和对自己行动所作的自我评价来调节反响的。例如,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所做的某件错事(尽管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自责,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如此。就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过程包括自我观察、判断和自我反响三个阶段(Bandrua,1987)。(施良方,民90)班杜拉认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准如此也是受榜样作用的影响的。在一项实验中(Bandura and Kupers,1964),让7至9岁儿童观看榜样滚木球,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榜样采用自我奖励的高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他得到高分时

29、才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得了高分,我应该得到奖励。否如此,他会作自我批评:这样的分数不应该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看到的榜样是采取自我奖励的低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得了几分就吃糖。第三组为控制组,即儿童没有看到榜样是如何自我奖励的。结果明确,前两组儿童在独自玩滚木球游戏时,采用与榜样自我奖励相类似的标准,而第三组儿童采用的标准上下浮动,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想得到奖励时就自己去拿糖吃,可见,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自我评价的行为。班杜拉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说服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形成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相比之下,他对替代过程,或者说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30、 learning),研究得更为透彻些。三、观察学习与模仿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学习乃是经由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modeling)而产生。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历程有四个阶段: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保存阶段(retention phase)、再生阶段(reproduction phase)、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如图1。图1观察学习四阶段资料来源:Bandura,1977(一)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的行为特徵,并了解该行为所涵的意义。否如此无从经由模仿

31、而成为自己的行为。(二)保存阶段(retention phase):指个体观察到榜样的行为之後,必须将观察所见转换为表徵性的心象(把榜样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徵性的语言符号(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方始可以保存在记忆中。(三)再生阶段(reproduction phase):指个体对榜样的行为表现观察过後,纳入记忆,其後再就记忆所与,将楷模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换言之,在观察早期的注意与保存阶段,不仅由榜样行为学到了观念,而且也经模仿学到了行动。(四)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32、(X春兴,民85)根据班杜拉对观察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划分成一系列阶段或步骤,如图2所示。(吴幸宜,民85)榜样表现出来的行为学习者注意榜样学习者将行为编码并保存习得符号编码观察者表现此行为的动机学习者从事这种行为的能力行为表现学习者的认知历程学习者的认知历程图2观察学习中相继的步骤资料来源:Bell-Gredler,198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影响观察学习的条件如下:1.榜样是学习者的偶像。2.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奖励或惩罚。3.榜样与学习者在人格特质上有相似之处。4.学习者的模仿结果会获得(自己或他人)增强者。5.模仿的行为可明确认定者。6.模仿的行为是学习者能力所与者。观察学习

33、中的模仿绝非似机械般固定的反响,而是受到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认知能力等内在心理历程的不同,而衍生出四种不同的模仿方式:(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种最简单的模仿学习方式。人类生活中的根本社会技能,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来的。诸如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与学习用笔写字时,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的。(二)综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综合模仿是一种较复杂的模仿学习方式。学习者经模仿历程而学得的行为,未必直接得自榜样(model)一个人,而是综合屡次所见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例如,某儿童先是观察到电工踩在高凳上修理电灯,後来又看到母亲踩在高凳上擦窗户,他就

34、可能综合所见学到踩在高凳上取下放置书架顶层的故事书。(三)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人物所模仿的,不是他的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其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如电影、电视、儿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们在行为背後所隐示的勇敢、智慧、正义等性格,即旨在引起儿童的象徵模仿。(四)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学到的是抽象的原如此,而非具体行为。例如算术解题时,学生从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中,学到解题原如此,即为抽象模仿。(X春兴,民85)由上述各种不同的模仿方式看,可以想见的是,在同样社会情境下,不同学习者未必经观察学

35、到同样的社会行为。这也是就是电视暴力镜头对儿童是否有害?的问题不能获致肯定答案的原因。因为暴力镜头只是情节的一局部,也只是外表动作,而镜头背後往往隐含著剧中人性格上的勇敢与正义。如果对观察的榜样效应,只限於外表直接模仿,而不能深入领会,暴力镜头自然是有害无益的。(X春兴,民85)四、三元交互决定论社会学习论本质上是一种行为理论,它试图解释社会情境中人的各种行为是如何起源的,以与控制某种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如何发生化的调节机制。它是在批判传统行为主义的机械论模式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最初的研究模型取自巴弗洛夫的制约反射学说和桑代克的情境反响联结学说。(高申春,民90)巴弗洛夫的制约反射学说旨

36、在说明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性,但行为主义曲解了它。曲解後的制约反射学说和桑代克的情境反响联结学说都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而无视有机体(人)的主体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使他们永远脱不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困境,新行为主义亦是如此。(高申春,民90)在根本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是反对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的。班杜拉强调,仅只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学习行为,除了环境因素外,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更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与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最後才确定学到的行为。人的行为不单是内在力量的驱使,人所学到的行为,也并非纯因行为表现後受到

37、外在环境的控制。人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人也能影响环境中的其他人,因此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X春兴,民85)三元交互决定论(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将环境因素、行为、个人的主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对独立、同时又交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响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指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如图3所示。PBE期望与价值观影响行为种族、身高、性别等生理特徵与社会属性,引发不同的环境反响差异的社会待遇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不受环境回馈影响之行为,改变个人印象行为引发的

38、环境事件被引起的环境事件可改变活动的方向或强度图3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资料来源:吴幸宜,民85(一)P B代表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人的信念、期待、意向、自我概念等认知因素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行为,即人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但人是理性的,他的理性能力不允许思维朝任意方向开展,而必须与世界维持同一,这就是通过行为与其结果的回馈作用实现的。因为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旨在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使之达到了主体的目标,明确其思维是合理的;如果行为未达此目标,如此明确其思维未能把握对象存在方式的规律性而须调整和纠正。所以行为结果带有资讯价值。所以,一方面思维决定行为,另一方面,行为

39、与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交互决定关系。(高申春,民90)(二)E P代表环境因素与主体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关系。在环境与人之间,不仅环境决定人,而且人也决定环境。在社会情境中,这种双向决定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不仅人的信念、期待、情绪反响习惯、认知能力等的开展与变化,是示X作用、社会劝导等社会影响力的结果,而且人又以其生理的、心理的以与社会的主体特徵引响到他的社会环境。比如,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身材特徵的人,或反过来说,个体的这些生理意义上的主体特徵由於文化、社会习俗等的作用,能够从与他交往的他人引发出不同的反响,从而在他采

40、取某种行为之前预先地决定了他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更清楚地明确,个体的社会环境往往是其人格特徵的产物,如古板而盛气凌人的人,不管走到那里都不受欢迎而造成紧X的社会气氛,而幽默热情的人,即使在陌生的环境里,也常为欢声笑语所伴。社会角色作为个体的社会特徵,也以类似的方式决定了个体的社会环境,又通过个体感觉系统反过来影响、修饰著他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二者互为因果。(高申春,民90)(三)B E代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仲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因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到环境的现

41、实条件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否如此行为将与现实的环境条件不相关而无效。例如,面临A型肝炎病毒流行这一危险现实环境的人们,就要采取饭前、便後洗手并服用板兰根药液等预防行为;处於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如爱斯基摩人)的人们,形成了渔猎、狗拉雪橇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不同的语汇来表达雪这一自然环境因素(Whorf,1956);在严重缺水的战场上,受伤士兵不得不饮用战友的尿液,如此等等,都明确现实的环境条件决定著人的行为方式。但是,环境并不是一个必然地以某种固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僵硬的实体,对人而言,它们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潜在性,即一个环境因素是否对人产生影响,取决於人是否采取某

42、一行为将它激发。例如,全部社会化手段的存在,对某一个体而言,构成了他的潜在的社会环境,只有当个体采取某一行为将它们启动之後,它们才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一个政治家发表电视演讲,作为人们的潜在生活环境,只有在人们打开电视机并倾听其演说之後才构成人们的现实环境而影响人们;火炉并不伦人,只有当某人碰触它之後,它才会伤人,如此等等。正因为行为与环境之间具有这种双向的交互决定关系,所以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发生联系,并决定了这种联系的性质和内容,从而决定了他感知、体验到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正是它所感知、把握到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他未来将采取什么行为,因此二者是相互决定的。(高

43、申春,民90)当环境的限定作用较弱时,个人的主体因素就会被凸显为主要因素。例如在购书行为中,尽管书店为每个读者提供的环境是一样的,但是某一读者购置那一类、那一种图书,如此受其知识背景、职业要求、阅读偏好等个人因素决定。在一般情况下,三个交互作用因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电视节目的观看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尽管电视频道的设置为每个观众提供的潜在的电视环境是一样的,但由於不同观众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会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节目观看,从而对每个观众而言,他们的现实环境是不同的。现实的电视环境的不同又逐渐培养了每个观众独特的欣赏偏好,即不同观众喜欢看不同的电视节目,观众的欣赏偏好又决定了他选择

44、什么节目观看的行为。同时,由於电视具有商业价值,电视节目的制作又受到观众欣赏偏好的影响,从而使得电视系统为观众提供的潜在电视环境发生变化。这里,电视环境、观众的偏好与其观看行为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就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高申春,民90)事实上,心理学的不同分支或流派都是选取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的某一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如存在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等主要关注於人的体验、观念等如何决定人的行为,以与二者之间的关系;认知社会心理学如此考察了个人的主体特徵如何引发他人的反响,从而决定其社会环境,以与这一社会环境又如何决定行为主体的行为反响与认知状况的过程;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如此严格地将自己的研

45、究限於探讨环境如何决定行为的机制方面等塑造。班杜拉认为,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来看,尽管这种研究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心理活动的因果规律性,但是由於现实的人的心理活动正是环境、人的主体因素和行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将理论分析只限於三元交互系统中的某一个交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必然不能充分地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规律,特别是当三元交互系统中的三个交互作用关系都在起作用时更是如此。例如,对社会交往关系中的行为主体而言,他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就不仅仅是由他的行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决定的,因为他在采取某一行为之前或同时,他也在思考他的行为会引发出别人怎样的反响以与这一行为最

46、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思维作为认知的因素,也参与调节他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表现,从而使他的行为既受到即时的效果影响,也受到长时间以後可能会出现的结果的影响。五、自我效能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於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与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认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响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个体的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不是环境的偏爱,而是个体的自我创造。(一)何谓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一个与能力(ability)有关的概念,指

47、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6),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与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1990)。(高申春,民90)(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一九七七年,班杜拉提出了一篇综合性的论文自我效能:行为改变的一个统合性理论(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其後并陆续发表多篇有关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的研究报告

48、。根据社会学习论的观点,无论以什么方式进展心理改变,使用的原理都是共通的。各派理论都已体认到认知在行为改变历程中所居的中介地位。班杜拉认为,最能引发和改变个人认知的因素,莫过於因表现成功而体验到的能力感。任何方式的心理改变方法,目的都在改变个人对自我效能的预期。(廖克玲,民71)个人行为结果效能预期结果预期图4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资料来源:廖克玲,民71如图4所示,在分析行为改变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何谓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

49、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廖克玲,民71)。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如果他判断自己有能力去处理的话,就会毫不犹豫的勇往直前。(廖克玲,民71)行为表现的成果是产生效能预期的最可靠来源,因为它是根据个人的亲身经验获得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加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预期;而重覆失败如此会降低这种预期,尤其是在事情刚

50、开始不久,即遭遇失败时。如果个人已经重覆经验到成功,建立起相当稳固的效能预期,那么即使稍遇挫折,也不至於觉得太痛苦。偶尔遭遇失败假设能努力克制,也不失为增强个人努力程度和持久度的方法,往後即使遇到重大的障碍,也能以持续的努力加以克制。因此,失败经验对个人效能的影响,局部决定於其发生的时机,和整个成败的历程。效能预期一旦建立以後,也会类化到别的情境中。效能预期的另一个来源是替代性经验。看到别人做自己恐惧的事情,而未见到预期的恐惧後果,可以使观察者提高自我效能的预期,认为只要加倍努力、持之以恒,必然能够克制障碍。同时他还可以说服自己,既然别人能做,自己也应该做得到,否如此至少也应该有所改善。(廖克

51、玲,民71)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的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是个体人格的一个开展指标,是人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效能资讯作出的主体自我判断。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判关於行为的因果断定模式都坚持一元单向决定论,在这因果模式中,行为被认为是个人内在的倾向性所决定和控制,不然就被认为是由外界环境因素所决定和控制(Bandura,1989a,p.2)。其中前者如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後者如极端行为主义理论等。以这种因果模式来理解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偏狭性,因为它不能反映出行为和那些与行为具有因果关联的因素之间的真实关系。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佛洛依德认为行为是由潜意识动机决定的。班杜拉认为这种

52、试图从个体内部寻求其行为原因的理论,在根本思想上和经验事实上都受到了批评。例如:敌意是一种内在冲动,是理论家们从人的粗暴行为中推论出来的理论假设,结果却又被他们当作是粗暴行为的原因,用来解释种行为;又例如:好奇心是从好探问的行为中推论出来的,反过来却又被当成是好探问行为原因。以精神分析论来解释人的行为时会面临一重大困临,即是它不能说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和易变性。比如,将敌意作为粗鲁行为的原因,就无法说明为什么种种行为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谩骂、不同程度的争斗的差异性。故而情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相应变化,那么情境条件与行为之间必然也具有因果的关联性,所以个体内部的动机因素,就不可能是行

53、为的绝对而唯一的原因。另一方面,行为表现是复杂的,那么作为引起行为表现的原因也必然是同样复杂的。(高申春,民90)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特质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它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所谓特质,是决定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广泛而持久的内部倾向,它在个体行为与其所处情境之间有著过滤器的作用,使某些情境因性对个体行为反响而言,具有机能上的等价性。虽然特质理论家们的兴趣在於对人格特质进展评做和为类,而不关心特质如何引发并指导行为,但他们的理论前提认为,行为是由特质决定的。班杜拉认为,如果特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个体的行为必然表现出时空上的一致性。但是这种假设在另一位社会学习论家

54、米契尔(Walter Mischel)考察哈特松和罗洛梅的一连串经验研究上发现,特质人格测量的结果与对被测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表现的观察结果之间的相关非常低,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会随著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特质理论所预言的两种一致性。(高申春,民90)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极端行为主义反对以任何形式的内部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内驱力、冲动、潜意识动机等都是形而上的虚构,是理论家的玄想和臆断,因而不仅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所有以它们为基石来理解人的行为的传统人文研究,事实上都阻碍了有关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的进步(Skinner,1971)。因此行为主义者他们摒弃任何心灵主义的术语

55、,坚信人的行为不是由内部心理活动决定的,而是源於外界,正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因素引起并决定了人的行为反响。极端行为主义认为:(1)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是自动的;(2)行为的塑造要求强化的即时性。(高申春,民90)班杜拉认为在对示X行为进展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假设一个人只作被动的观察,而另一个人如此在观察的同时将观察到的动作系统转换成符号形式编码贮存在记忆之中并加以复述,那么後者的学习效果将远优於前者。在观察学习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影响的并不是作为刺激因素的示X者的行为本身,而是观察者对示X行为进展符号编码的认知处理过程。因此想像、记忆、符号编码等认知事件,对行为的产生有著不可无视的影响。行为主义

56、是在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意识概念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在摒弃传统意识心理学的意识概念的同时,却未能对人类精神活动现象提出建设性的理解,而只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试图研究所谓客观的行为,因而它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人的行为,并最终陷入了比传统意识心理学更加深刻的理论危机(Leahey,1980)。人类主观性的精神活动现象不会因行为主者对意识概念的否认而消失,它依然在活动著并给行为披上一层主观性色彩,它使行为主义者深感困惑。於是他们便把内部的主观性因素转换成刺激的操作过程,从而把行为的原因维持在环境之中而剥夺了思维等内部认知活动对行为的决定作用。(高申春,民90)班杜拉认为,行为主义者之所以将行为的内部决定因

57、素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是因为旧时理论家们所援引的内部因素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但这并不能保证行为主义者的做法在理论上成立(Bandura,1986,p.14)。公正而不受偏见约束的理论建构必须建立在对人类精神活动现象的富有建设性的正确理解之上。因此,对行为主义者而言,要想真正理解行为结果如何改变行为的心理机制,就必须分析认知等主体因素与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过程。(高申春,民90)如果只从以实验方法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的观点来看,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的学习理论是可以验证的;只要严格遵守其实验程序,就可预测动物在控制的情境下学习到向某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响。然而,如果将斯金纳根据动觉实验研究结

58、果所建构的学习理论,推论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自然难免有以下三点缺失:(X春兴,民85)第一,理论观点狭隘无法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斯金纳强调心理学只研究观察可见的与可测量到的外显行为,因此只有外显行为的改变才称为学习。果如是,人类学到的复杂行为中,诸如知识、技能、态度、观念以至竞争、合作、道德规X等复杂行为,其学习历程又怎样解释呢?对人类生活而言,此等复杂行为的学习,较之外显行为更为重要。如果一种学习理论无法用来解释此等复杂行为的学习,自然就缺乏教育价值。第二,学习如只靠直接经验,其效果是有限的。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个体必须在情境中对刺激表现反响,继之以後效强化,始能产生学习。像此种

59、只靠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对日常处於社会情境中人类的学习而言,颇不实际。人在社会中,其处境与斯金纳箱中的白鼠绝不一样。除周围的物理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之外,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更是重要。人与动物不同,人有观察、思维、判断等能力,凭藉此等能力,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不须靠直接的亲身经验,照样可以获得学习。例如,四岁的妹妹见到六岁的哥哥因过失受父亲责骂,她将会学到不犯同样的过失。惩一儆百,奖一励众,这是教育上最普通的道理。第三,学习不全是在控制情境下自动产生的。按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学习的产生是由环境决定的。准此推论,同样情境之下必可产生同样的学习。对人类而言,事实并非如此;财帛当前,起盗心者有之,毋苟得者有之

60、;原因不在客观的外物引诱,而在个人主观的意志。斯金纳的理论过份将人物化,对素以发扬人性为理想的教育而言,缺少价值。(X春兴,民85)伍、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依照Bruner(1964)和Hingard两人的观点,学习理论是表示性(descriptive)的理论,说明学习如何产生,教学理论是处方性(prescripitive)的理论,说明如何改善学习,并探讨何种题材以何种方法教学较为有效(朱如此刚,民83)。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社会学习理论尚未开展出相应的教学理论,但其主要原理对教育实务具有重要启示。该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於动作与认知技能的习得,早期在认知技能方面的应用包括:语言规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