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共22张)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共22张)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共22张)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共22张)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共22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地下约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影响: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纵波传播速度

2、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不连续但规则 D.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氮和氢 B.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

3、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钻探取样研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的速度

4、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探讨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当地

5、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地震波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速度慢, 固介质媒介速度纵波(P波)固、液、气 较快 横波(S波)固 较慢 共同点: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7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莫霍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速度都增大纵波变慢横波消失不连续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莫霍界面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

6、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速度增大纵波变慢横波消失 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在莫霍界面以下(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影响: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12

7、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同时生物可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参与水圈的循环,加快岩石圈风化成土壤。作用: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水圈是_的圈层。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qiany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气

8、圈的主要成分是( )(二)地幔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推断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板块运动与之相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外核是熔融状态或近于液态的由铁、镍等金属构成的物质。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是固态的。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三)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作用:

9、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qiany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作用: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旧教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同作用结果。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影响:生物

10、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B大气圈ACA 生物圈B 水圈C 岩石圈17活动P24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气圈:云水圈:山顶积雪、河流生物圈:草、树木岩石圈:山参考P23大气圈中的水汽(云)参与水圈的循环,补给山顶积雪和河流,大气圈为生物(草、树木)提供氧气,水圈(河流,地下水)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水分,岩石圈(高山)为生物提供土壤。同时

11、生物可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参与水圈的循环,加快岩石圈风化成土壤。小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知识整合19练习题1.地震发生时,坐在(震中上)湖中小船里的人( )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 BA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 A.氮和氢 B.氧和氮 C.氢和氧 D.氧和碳4.水圈是_的圈层。( )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但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5.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