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汇总课件_第1页
供给侧改革汇总课件_第2页
供给侧改革汇总课件_第3页
供给侧改革汇总课件_第4页
供给侧改革汇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供给侧改革23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加上 制度是 五个)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是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深刻转变的新要求,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新举措。一、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4(一)从宏观来看: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

2、“供给管理” 在我国进入 “中等收入”阶段后,增长状态合乎规律地由 “高速”向 “中高速”下调,仍在延伸中的弥合 “二元经济”过程,将继续释放出巨量需求,但适应和满足需求的供给机制,其动力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前期支持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低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需要向 “全要素生产率”转型求得替代物; 原来我国作为低起点发展中经济体的 “后发优势”,正需要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爬升; 近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亦出现变化,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 “互联网 ”为依托的新经济崭露生机,东北区域经济

3、危机因素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基础优势的西部省市则异军突起。 简言之,中国经济的供给升级客观需要和结构性分化过程,正趋于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作调整以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作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 “升级版” 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56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经济下行压力首先来自需求疲软,但根本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既有通货膨胀(特别是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有

4、经济“下行”(特别是内需不足及产能过剩共同作用下的“下行”)的严峻风险。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结构性失衡。就投资需求疲软而言,之所以呈现下滑趋势根本在于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就消费需求疲软而言,之所以增长乏力,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表象:需求不足。实质:供需错配。782、需求疲软条件下潜在通胀风险的根本控制也取决于供给侧的调整从成本推动方面看,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价格、环境成本、技术进步的成本等全面系统性地提升,我国现阶段的通胀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成本推动(有测算接近50%)9引入供给侧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在双重风险并存。二是政府可

5、以直接控制供给管理的政策效果。三是供给侧管理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四是供给侧管理可以直接深入到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供给侧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政府监管,经济结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侧管理及改革需要创造的机制和制度条件一是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二是深化市场化进程,在市场化深入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全面深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全面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如果我们在原来货币政策的 “从紧” 和财政政策 的 “稳 健” 搭 配,转 入 认 识 适 应 和 引 领“新常态”的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搭配之后,坚持有所区别对待地在我国 “三农”、

6、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支持深化改革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改进,便是通过 “供给管理” 加强了这些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即增加了国民经济中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并适应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环境建设客观需要。这只会改进而不会恶化总供需的平衡状态,只会有利于维护 “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而不会助长下一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且将会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10111)“半壁压强型”的巨大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胡焕庸线”: 以黑龙江瑗珲和云南腾冲为两点确定的直线,将中国 领 土 划

7、分 为 东 南 和 西 北 二 部 。 该线倾斜约 度,以该线为界,当时东南半壁 的土地供养了全国 的人口;西北半壁 的土地仅供养 的人口。(二)从国情来看:“十三五”时期的约束条件 与近年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如雾霾所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 有内在因果关联的是: 中国的人口密度、汽车空间密度及能源空间消耗密度等,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形成 “半壁压强型”的资源、能源耗用及相伴随的环境压力,再加上前些年 “压缩饼干式” 和粗放式外延型经济发展阶段中超常规的高峰期密度提升系数,又再加上中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的基础能源 “以煤为主” 伴生的异乎寻常的环保压力,势必引发高压力区和高压力阶段上基础能源禀

8、赋结构叠加而成的中国 “升级版”可持 续 发 展 所 面 对 的 矛 盾 凸 显,其 所 形 成 的“非常之局”,使得以供给管理 “非常之策” 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环境、释放增长空间的任务,越发迫切和不容回避。1213)“中等收入陷阱”历史性考验阶段的到来“中等收入陷阱” 作为一种全球统计现象,是真实世界中的 “真问题”,更是一个在我国 “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乎现代化 “中国梦”命运的顶级真问题。 基于 年全 球 数 据,对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体的路径进行研究,可得到相关结论: 成功者跨越 “下中等收入陷阱” 期 间 增 长 率 均 值 则 至 少 为 .,跨 越“上

9、中等收入陷阱”持续时间均值为 .年,这期间增长率均值为 .; 中国前面跨越 “下中等收入陷阱” 持 续 时 间 为 年,增 长 率 均 值 为.,表现不错,但今后在 “十三五”及中长期将面临跨越 “上中等收入陷阱” 的严峻考验。14 经验还表明:中等收入经济体成员在试图摆脱 “下中等收入陷阱” 和 “上中等收入陷阱” 的过程中,不乏出现 “晋级退出再晋级” 的反复。 我国如何顺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威胁,伴随有国内外一系列矛盾纠结和棘手难题,特别是渐进改革 “路径依赖”之下制度性 “后发劣势” 的可能掣肘。这是摆在决策层及全体国民面前一道严肃的历史性考验课题,并对优化供给环境和机制提出了重大

10、要求。)最大发展中国家弥合二元经济走向 “共富”过程的严峻现实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民族城乡二元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虽力求通过首先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走向共同富裕,但意愿中的 “共富” 进程明显滞后,并由于主要的制度变革尚未到位,城乡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及财富差距有所扩大,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北上广中心城市景像堪比发达国家,而广大的中西部一些地区则形似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如何将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保持在各方面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已形成一种严峻的挑战,并将深刻地影响、连动发展进程中的供给环境与机制优化问题。15 16 我国经济仍面临严重的 “

11、供给约束” 与“供给抑制”,呼唤实质性的供给端改革创新举措。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微观潜力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要素问题: 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动力源)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各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前三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容易较多地生成和体现出来,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后两项的贡献更大,并且极其关键。 所以,中国新时期的增长动力构建,实为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与民主法治化发展过程由五大要素动力源合乎规律的优化重构而成的混合动力体系。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几个要素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

12、给约束与供给抑制,需要通过全面的制度改革,化解制约,释放经济社会潜力,提高经济增长活力。(三)从长期增长的要素和结构来看:17、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 据学界测算,在 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 “刘易斯拐点” 已经出现,年后社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每年净减少数百万人,以低廉劳动 “无限供给” 为特征的劳动力转移及劳动适龄人口充裕状况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和支持,颓势已现,近年在各地不断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就是明证。、土地 制 度 僵 化 落 后,自 然 资 源 粗 放、低 效耗用 我国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供给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十分明显。随着城镇化的

13、发展,大量邻近城市的农村土地 (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等)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城市发展用地,这本是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8、金融压抑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多样化融资和升级换代支持不足一是利率市场化到现在仍然未能走过 “行百里半九十”的关键性路程。二是金融市场主体 “大小不均”,主体的国有比重过大而民资外资比重过低、超级银行占比过大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占比过小。三是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主板市场占比过大而创业板、新三板、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还严重不足。四是除银行间投融资体系高利差抬高融资成本之外,设租寻租、 “红顶中介”等,又将创业创新活动的综合融资成本抬得更高。19、教育体制扭曲、僵化,科技创新驱动力弱

14、、政府 职 能 与 改 革 不 到 位,制 度 供 给 仍 严 重滞后20导致结构性问题: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一个综合性结果,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技术进步成本等。 2、产品供需错配一方面是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是中国居民在海外购买力日益旺盛,导致国内产品“滞销。3、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 2008年到现在,每新增 1 元GDP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21 4、杠杆率较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迅速上升。5、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

15、以快速增长为核心,经济结构以简单复制为重点,经济效果以 GDP增长为目标”。 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22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内在逻辑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在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结构性改革: 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行业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在机制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发展逻辑231、萨伊定理 萨伊

16、提出“供给创造需求”,“产品是以产品购买”。一项商品生产出来并与他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主张打破垄断、减少管制、减少税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2、拉弗曲线。 提出的命题是: “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并主张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 ”拉弗曲线”意为,政府的税收与税率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关键转折点,政府税率高并不等于政府的实际税收就高,因为税率太高的话,企业就有可能撤资,导致经济活动萧条,政府反而收不到税,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24 3、供给革命 里根的施政纲领主张,通过大幅度的减税计划来支持企业发展,解除对部分行

17、业的竞争管制来激活市场机制,削减社会福利来缩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实现自由贸易,被社会各界认为反映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2526( 二)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差异比较27 就改革指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主要是指向生产者,着重从供给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着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就改革效果来看,供给侧改革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生产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产能。 就改革政策来看,需求侧改革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产品增量,无需承担消化

18、“存量”的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在供给而非生产端,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显著不同一是作用对象不同,需求管理政策作用的微观对象主要是消费者和购买者,供给管理则主要针对生产者和销售者。二是作用方式不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调节消费者和购买者的购买力,即有效需求,而供给管理政策主要调节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三是作用效果不同,对于既存在经济下行风险又存在通胀压力、双重失衡并存的治理而言,供给管理有着特殊的意义。四是作用周期不同,28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实践路径29 实际上,“供给侧”可分为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的供给,

19、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30 ( 一)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首先,要着力推进产品创新。其次,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再次,要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31 二)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第一,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第二,建立“统一开放、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第三,加强产品市场治理。32 ( 三)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二是

20、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四、供给侧改革四大方面对策 331、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培育主体:企业、个人、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组织、政府。 “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2、增加要素有效投入,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环境投入、企业家管理投入、政府管理投入等六个方面。3、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概括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以对应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其中,制度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

21、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4、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是近期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34(一)培育主体对策(六个主体)1)企业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通过改革,简化审批,放宽管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打破垄断,保障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竞争力;减轻各种负担,激发企业活力。2)个人培育创客和专业人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创业,大力培育各种创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财税金融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3)区域培育创新型区域,提高区域竞争力。大力培育创新型区域,如

22、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区、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园区、区域创新中心等,并努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优化劳动力配置? 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35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36 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37384)科研院所提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综合能力,激发其活力。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扩大其自主权,提高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活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联盟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为企业和创客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5)平台建立一些国家创新平台或组织,提高其运行效率。加快建立重要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并提高其运行效率。6)政府建立服

23、务型、创新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对政府中的官员进行适当的激励也很重要,因为通过激励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39(二)加大要素投入对策一是劳动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增加人口(如放开二胎)、提高生产性人口比重(如延迟退休年龄)、推迟“刘易斯拐点”、提高就业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率等皆可增加劳动的供给。而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劳动的实际效果。二是资本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要按照市场需求,供应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基础设施等。为了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要鼓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适当发行国债和其他债券、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吸

24、引外资等。 三是资源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要按照市场需求,增加资源产出率较高的土地、能源、水、矿产等投入。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0四是环境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要通过必要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五是企业家管理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企业家管理可通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协调矛盾、整合资源等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增加企业家的数量,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 六是政府管理增加政府管理的有效供给。政府可以提供产权保护、秩序维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

25、,促使政府提供更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41(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一四大制度变革对策1)减管制。 减管制即减少政府对市场、企业和个人的管制,特别是行政管制,包括准入管制、退出管制、价格管制等。2)减垄断。 减垄断(或反垄断或限制垄断)的目的是减少特权、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垄断包括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其中最需要限制的垄断是行政垄断。3)减税收减税的主要功能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相应提高其消费率和投资率,激发其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4)减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相当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虽可带来短期账面的经济增长,但会带来通胀、贫富差距拉大、资源错配等副作用

26、和后遗症,故要通过减货币超发,控制通货膨胀,抑制资源错配,走主要依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正道。 42 (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二四大结构优化对策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的实质是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的传统农业领域,转移到较高效率的工业领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故工业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促进新型城镇化。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行政区划制度改革、设市制度改革、城乡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四是促进国际化。过外贸制度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投资制度改革等,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或全球化。 43(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三四大要素升级对策一是推进技术进步。通过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各种适用技术。二是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由健康设施和服务、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和培训、个人和家庭移民等途径形成。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教育投资,开展各种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三是促进知识增长。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运用效率,加快推进知识在全体国民中的普及和传播。 四是推进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大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