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堆积与挖掘课件_第1页
区分堆积与挖掘课件_第2页
区分堆积与挖掘课件_第3页
区分堆积与挖掘课件_第4页
区分堆积与挖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节 区分堆积层次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探方壁的地层实例土质土色的分析必须和形状的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土质土色相同的两块土,若各自单独构成独立遗迹的形状,如图,两个黑土是两个灰坑 。较大遗迹内的土质往往不一致,如房子内堆积土和灰坑内堆积的土,是由多种土堆积而成。有的遗迹分布范围很大,仅从个探方内的局部现象看不出其总体形状,这就需要把几个相关探方出现的现象综合起来考虑,邻方要相互照顾。 平剖面相结合分析现象土质接近时遗迹难以判定,要多角度观察体验细微差别和整体形状:要诀7问:是软还是硬?是光滑还是滞涩?反光亮还是暗?换角度是否有新的变化?

2、夹杂斑点分布是否有范围?清晰的边缘与模糊的边缘在哪?模糊的地方是否还有遗迹打破?刮平面看现象土硬实土特松软土较软 (2) 注意线段和角 同一堆积的轮廓线,在线内堆积与线外堆积土质土色相近似地段,常常界线模糊不清,在土质土色差别大的地段则清楚可辨,形成“线段”或“角”。“线段”是两个堆积的分界线,“角”是三个堆积的分界处。无论是平面,还是剖面,发现“线段”和“角”,都要积极追索遗迹的轮廓线。 (3)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 探方四壁和遗迹的壁面以及一切竖面,都可以作为观察剖面(如灰坑壁),积极利用平面与剖面进行对照观察。 探方四壁剖切到的地层和遗迹,它们的层位关系能在探方四壁上显示出来,且保存时

3、间长,因而成为探方发掘的控制剖面。只有四壁剖面上的各层、遗迹的界线准确、不乱,才能保证整个探方的层位关系不混乱。每次确定好新的地层和遗迹时都要用手铲划出分界线,以防止晒干后界线模糊不清。诸地层和遗迹的编号也要标在相应位置上,以免遗忘,也便于检查层位关系。 3、出土遗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 出现特殊遗物,可能有遗迹。如发现人骨,可能该处有墓,发现完整动物骨架,可能有灰坑。遗物集中出土处可能有遗迹,这是因为遗迹内的大件陶器容易保留下来,而地层往往是人们长期活动形成的,完整器难以保存下来。出土器物的组合、纹饰、陶系发生变化时,可能是堆积的时代发生了变化。要边发掘边观察陶片等遗物的变化 4、发掘

4、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质量 经验多思路宽,判断的准确性大,这是不言而喻的。同一遗址中的同一文化的遗迹具有很强一致性,对遗址遗迹特征熟悉者就可以凭借已露出的某些遗迹堆积特征和遗迹细节特征启发或加强自己的判断。例如,白音长汗遗址发掘遇到一片平面略成梯形的灰土,在灰土范围内的左右部分各有一个石板砌的方形灶露头。凭该遗址以往发掘经验,一个房子只出一个石板灶,灶位于房子中部偏前,灶的四壁与房子的边线大致平行。而这片灰土中的两个灶的方向不一致,左侧的与左边线平行,右侧的与右边线平行,那么,凭此做出判断:这片灰土可能是两个方形房子。这就启发发掘者努力寻找二者的打破关系。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别,不致于因

5、忽视二者细微差别而把它们误认为一个遗迹进行挖掘。后来的发掘结果证实是两个有打破关系的房子,且分别属于不同时代。 为了增加对发掘对象的经验认识,在正式发掘前应进行试掘,在正式发掘过程中发掘者还要关心其它探方的地层遗迹现象。这样,其它探方已出现过的遗迹现象,在本探方再次出现时,就能及时捕捉住,也能增强判断的勇气。由多人清理的遗迹,要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二、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要求地层,灰坑等遗迹的层次尽量细划,能够区分开的要分开,不要划成大层。 首先,灰坑等坑穴遗迹堆积的开口线和与其相连的地层线要划出,不能一个大地层(有人称为一个文化层)含有几个遗迹或几个地层。如图1中,若划出中间的开口线

6、,就得到H的层位关系,否则把、层合为个大层,就得不到上述层位关系。在实际发掘中常遇到图2a的情形,这可能是灰坑上壁线不明显(图2b)。也可能是灰坑开口层面线不明显(图2c)。要仔细分辨,如经多方努力仍不能辨识出实际的开口线时,则把灰坑壁线通上去,这样便于整理,也不会妨碍防碍类型学研究。这种不得已的处理,要在工作日记和记录中注明。 图1 图2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挖掘堆积揭露遗迹的行为被习称为“做”,做地层是挖掘地层,做灰坑是挖掘灰坑内的堆积,揭露出灰坑的形状。挖掘原则是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由于挖掘具有破坏性,当挖掘操作方案有多种选择时,应选择最保险的方案。 挖掘过程也是认识过程和不断

7、分析过程。随着挖掘进展,堆积内涵暴露得越来越充分,已有的认识也随之深化或修正。 在挖掘过程中如果发现1件或若干件遗物的时代与所挖堆积时代矛盾时,应停止挖掘,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已挖完的堆积,实际上未挖到底或未挖到边;粘贴在已挖完堆积的边壁或底上的遗物,没有清理干净;所挖的堆积是两个时期的堆积,而没有区分开来;有隧道或洞室墓遗迹;有树根或小动物洞穴;有倒装地层;有时,相邻的袋形坑的底部也会伸入到挖掘点之下。第四节 挖掘去表土 切边下作一手铲,挖掉的土要打碎。记住要求:挖得干净画的清楚说得明白探方地层编号T135东壁T135北壁T135西壁教师示范讲解遇到疑难时要与老师讨

8、论二、挖掘遗迹 探方发掘中遇到的遗迹多种多样,同类遗迹的结构也有很大差异,挖掘时必须灵活掌握,酌情处理。下面以灰坑和房址的挖掘为例,讲述挖掘遗迹的方法要领。灰坑:分步发掘,便于控制灰坑内的堆积层,便于找边和底。二分法挖掘四分法挖掘袋形坑俯视袋形坑剖面分层分部发掘灰坑实例灰坑在隔梁内的部分没有挖掘,其余部分的边和底已经找出来。坑内堆积与坑外堆积对比底部出现新的遗迹线灰坑层次与地层不能连续坑底部出现炭灰层,都分布在坑内,属于坑内堆积。挖掘炭灰层出现,出现动物骨架坑底的遗物和土壤常常与坑的用途有关,应该小心挖掘,谨慎处理。必要时要过筛、采集浮选土样。土洞墓出现在底部。切记:挖掘时,发现有空空声,一定

9、要小心坍塌。顿悟:地道、洞室墓、大的袋形坑都可能出现“横穿”现象。上顶线是弧线,不是平线H3利用发掘完的灰坑壁观察被他打破的遗迹剖面和地层剖面地层1地层2地层3 2、挖掘房址 地面式房址往往保留墙,因而也会保留室外的地面。室外地面的一些遗迹现象与室内的遗迹观象在考古研究中同等重要,挖掘时也应给予重视。房内和房外可以同时进行发掘,也可分别进行。 地面式房址和半地穴房址挖掘时,都要努力弄清它的层位关系,与其它遗迹的布局组合关系,确定房子的功能,结构和建筑方式。 房内堆积要分层清理,房内堆积按性质分为建筑堆积,使用堆积,倒塌堆积和废弃后堆积。抹泥面、墙体、灶、墙内或房下奠基遗迹都是建造房子形成的,属

10、于建筑堆积。烧灰、放置在居住面内的器物,食后仍弃在房内的兽骨和贝壳等是房子在使用时期形成的,属使用堆积。房屋倒塌后,塌于房内的房顶土和墙土是倒塌堆积。房子废弃后,因后人或自然力量形成的堆积土是废弃后堆积,其土质常与灰坑内土、地层土相同。一个房子往往只有一二种类型的堆积,有的废弃后堆积仍可分层,且各层时代相差较大,如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的兴隆洼文化时代的半地穴式房址内,上层填土是黑土,出红山文化遗物,下层填土是黄花土,出兴隆洼文化遗物。 为了观察堆积层次和绘图测量的需要,挖掘房内堆积要采用二分或四分法进行。或者为了加快挖掘速度,在房内设置十字形或字形的窄隔梁,从而把房内堆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挖掘。要记录各层的性质、特点。跨方重要遗迹,要打掉隔梁、横向发掘,遗迹的完整性保留很浅的半地穴房子遗迹,挖掘过头就会破坏掉平面的整体形象。1010的大探方居住面灶灰 房子绘完图,照完相之后,便解剖或拆除。在绘制剖面图的剖割线位置,沿线挖一条窄沟,使沟的一侧壁在画图的剖线上。把得到的剖面迹象(如居住面的厚度、层数、垫土、红烧土的厚度等)补绘在图上。墙、柱洞、灶、居住面都要解剖,以全面了解它们的构造。柱洞的解剖沟的一侧壁要经过洞的中心。解剖居住面可以在一小范围内挖出解剖沟,沟底要呈台阶形,使各层居住面逐一展现出来。灶解剖时,要沿纵轴方向打解剖沟。 解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