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及成因_第1页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_第2页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_第3页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_第4页
臭氧层空洞及成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臭氧层空洞及成因高一二班李江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 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 减少的空域。臭氧层空洞英文:ozonosphere hole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 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 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 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 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

2、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 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 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 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 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 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2000年,南

3、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 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 否会打破这个记录。科学家认为,去年臭氧空洞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而不是因为破坏臭氧层的化 学气体排放减少。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阿兰罗杰说,去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缩小在历史记 录上应被看作是个别现象。因此,臭氧层空洞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1984年9、10月间,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 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

4、的生存。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 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 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 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 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 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 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

5、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 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本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的科学家通过观测首先发现,在地球南极上空的大气层中, 臭氧的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这时相当于南半球的春季)减少更为明显。 美国的“云雨7号”卫星进一步探测表明,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上空,呈椭圆形,1985 年已和美国整个国土面积相似。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块似的,科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 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人们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围在地球外的臭氧层已经处于危 机之中。于是科学家在南极设立了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臭氧层的破坏情况。1989年,科 学家又赴北极进行考

6、察研究,结果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已遭到严重破坏,但程度比南极 要轻一些。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之一,其主要浓集在平流层中20-25km的高空,即大气的臭 氧层。臭氧层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界以及调节地球的气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 些年来,由于在平流层内运行的飞行器日益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痕量气体如NO。和 氯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 “臭氧空洞”。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以及 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如CFCI3(氟利昂-11)、CF2CI2(氟利 昂-12)等。1973年,全球这

7、两种氟利昂的产量达480万、,其大部分进入低层大气,再 进入臭氧层。氟利昂在对流层内性质稳定,但进入臭氧层后,易与臭氧发生反应而消耗臭氧, 以致降低臭氧层中03浓度。臭氧层空洞成因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 学解释。其一,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 子含量的臭氧(03)分解为分子氧(02)和原子氧(0),从而破坏了臭氧层;其二,太 阳活动影响解释,认为当太阳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 促使双电子氮化物(如N02)与03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N03)增加, 03转换

8、为02;其三,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 上升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小,容易出现臭 氧洞。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16公里30公里) 时,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臭氧 起化学反应,把臭氧(03)变成氧分子(02)和氧原子(0),从而使臭氧总量减少,形 成了臭氧洞。本来,在离地20公里30公里的大气层内,是臭氧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作臭 氧层,太阳辐射透过这层大气时,

9、大量的臭氧吸收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0.20微米 0.30微米波段),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强度。然而,若臭氧层的臭氧 含量大大减少,则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会增大。从医 学上来说,较短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强烈的紫外线还可以穿透海洋10米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四分之三左 右,抑制浮游动物生长。人们一旦了解了臭氧洞的危害和形成原因,相信会对臭氧洞演变的 预测和防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在臭氧层内各地分布不均

10、匀,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 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臭氧层微薄。某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天窗, 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 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南极臭氧洞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 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洞。图中覆盖在南极上空如同兰色水滴的就是就是卫星观测 到的臭氧洞.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1985年,英 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1977-1984年每到春天

11、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 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1985年前南极臭氧洞大小和深度,大约以两 年为消长周期。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臭氧层空洞的危害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 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 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 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 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 子耳朵带回家去

12、,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 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可见,臭氧层空洞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了。1987年,主要工业国签署了蒙特利尔公约,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层的化学 物质。而且现在,已有更健康的第三代制冷剂出现了,这就是氨。氨是自然存在的物质,由 氢和氮元素组成,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但是,臭氧与其它温室气体不 同,这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光化作用而生成)影 响而产生,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

13、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 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由实验及实际观测推论会造成以下的影响。(一)对人类健康影响1 .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 %,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二)对生态影响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 / 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 氧减少1 %,大豆减产1%。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 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

14、0米水深内的鳗鱼 幼鱼。破坏森林。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 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 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 化。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联合国大会确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目的是纪念1987年9月 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议定 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联合国环

15、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 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 国际上保护臭氧层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大事记1977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有32个国 家参加的“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 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影响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 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

16、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起草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 际公约一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这个公约只规定了交换有关臭氧层信息和数据的条款,但是对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条 款却没有约束力。以后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进一步 对氯氟烃类物质进行控制,在审查世界各国氯氟烃类物质生产、使用、贸易的统计情况后, 通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和讨论,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

17、生效。蒙特利尔议定 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 耗,冻结并减少3种漠化物的生产和消耗。5种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从1989年7月1 日起冻结在1986年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3年7月1日起,其消耗量不得超过1986年 使用量的80% ;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后的调查表明,根据议定书规定的控制进程及效果并不理想。1989 年3月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 缔约国第一次会议一一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5月 2日通过了保护

18、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同意在适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情况下,尽可能地但 不迟于2000年取消受控制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尽可能早地控制和削减其它消耗臭 氧层的物质;加速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关科学情报、研究成 果和培训,并寻求发展适当资金机制促进以最低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替换设备。 1990年6月202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伦敦召开了关于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 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57个缔约国中的5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及参加议 定书的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49

19、个非缔约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 会议又通过了若干补充条款,修正和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从原来 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 四氯化碳到1995年将减少85%,到2000年将全部被淘汰;到2000年,三氯乙烷将减少 70%,2005年以前全部被淘汰。这次会议对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议定书中未涉及到“过渡物 质”一一氢氟氯烃(HCFCs)(这种物质对臭氧层的潜在危险远小于氟利昂),也提出了 反对无节制地使用的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建立了国际臭氧层保护基金 会,最初3年的金额为2.4亿美元。这笔钱将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人 员培训和进行区域研究,并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整体需求。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生产和消费氯氟烃(CFCs)和其它 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已经被奇迹般地减少了将近70%。氯氟烃的重复利用被广泛地采 用。而且,臭氧安全技术现在已经可行并被广泛采用。监测表明,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增 长速度已经逐渐减慢。大气中甲基漠的含量也已经减少。但是,臭氧层是脆弱的,只有社会 各方面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