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原理名词解释(期末)_第1页
动物生态学原理名词解释(期末)_第2页
动物生态学原理名词解释(期末)_第3页
动物生态学原理名词解释(期末)_第4页
动物生态学原理名词解释(期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7章单种种群的数量、时间、空间、遗传和行为方面的相互关系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biosphere):指的是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下层。3种群(population):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集合体。4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或biocoenosis)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体,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5生态系统(ecosystem)则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

2、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体,它与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基本上是同义的。6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7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8群落生态学communityecology把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群落内部之间以及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学。9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0环境(environment):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3、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11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组成环境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或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通常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factors)两大类。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氧等理化因子;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12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13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

4、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14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15栖息地(habitat,或译为生境):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不同的物种。16致死温度:在一组实验动物中,有50%的个体死亡,50%的个体存活的那个温度,记为TL50,也就是说,其实际含义是半致死温度。17耐受冻结(freezingtolerance):动物能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18超冷(supercooling):指液体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19有效积温(sumofeffectivetemperature):昆虫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时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

5、量。20内温动物(endotherms):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环境限制,能分布和活动在更寒冷或更炎热的环境之中。21浅度低体温(shallowhypothermia):体温只降到低于正常睡眠时的水平。22深度低体温(profoundhypothermia)或蛰伏(torpor):体温降低到1C左右,或略高于环境温度。23适应性行为:动物在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季节、温度、光线等)改变时为适应这些变化所表现的行为反应。24热污染(thermalpollution):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短

6、日照动物”(short-dayanimals):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崽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长日照动物”(long-dayanimals):就是在春季日照时数逐渐延长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的动物,如狐狸、家猫、野兔、仓鼠、田鼠、马、驴和鸟类等。27昼夜节律(day-nightrhythm):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28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biology):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29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研究种群内各

7、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0种群动态(populationdynamics):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31单体生物(unitaryorganism):其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3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methods):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33种群年龄分布(agedistribution):不同年龄组(ageclasses)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或配置情况,它

8、对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34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其他年龄群的比率35生命表(lifetable):分两大类,即动态生命表(dynamiclifetable)和静态生命表(staticlifetable)动态生命表,就是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来编制的生命表。因此,动态生命表也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age-spe-cificlifetable),或水平生命表(horizontallifetable)。在种群统计学中常把同一时间阶段中出生的动物称为同生群(cohort)。因此,动物生命表又称为

9、同生群生命表(cohortlifetable)。静态的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根据其结果而编制的。36存活曲线(survivorshipcurve):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一一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37生命期望(lifeexpentancy):进入某一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38内察增长能力(innatecapacityofincrease):各种生物具有的为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潜在增长能力。39随机分布(randomdis

10、tribution):每一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有某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个体的分布。均匀分布(uniformdistribution):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成群分布(clumpeddistribution)或聚集分布(aggregateddistribution):40尺度(scale):般是指某一研究对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41空间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42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又译为异质种群)

11、: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第五章P220中间名词43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growthmodel):又称自我抑制性方程,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当Nv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正值,种群数量上升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等于零,种群数量不变(N表示种群大小,K表示环境容纳量或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44反应时滞(reactiontimelag):从环境条件改变,到相应的种群增长率改变之间的时滞。45猖獗(populationoutbreak):种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也称为大发生或暴发。46种群崩溃(populationcrash):种群大发生后

12、出现的大批死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47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由于某种原因,某种生物进入新分布区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过程。48环境容纳量(Environmentalcapacity):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49密度制约(density-dependence)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分两类:(1)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分过度补偿、补偿不足、均衡补偿三种(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

13、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DH等环境因素。当种群密度大时,个体间的接触就频繁,传染病也容易蔓延,可见疾病属密度制约因素。而寒潮来临,种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个体死亡,这种影响与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关系,故属非密度制约因素。50多衡点(multiplestablepoints):较低密度下,种群有一个平衡点,它受捕食者调节;当种群脱离捕食者控制而达到非常高的密度时,则出现另外一个平衡点,它受食物因子的调节。51基因库(genepool):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52遗传漂变(geneticdrift):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53稳定选择(stabilizingselect

14、ion):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定向选择(directionalselection):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分裂选择(disruptiveselection):使选择对两侧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4选择系数(selectivecoefficient):表示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55适合度(fitness,也叫适应值):它是分析估计生物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和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能力的常用指标

15、。56选择压力(Selectivepressure):又称为进化压力,指外界施与一个生物进化过程的压力,从而改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57哈文定律(Hardy-Weinberglaw):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而且x=p2,y=2pq,z=q2。58渐变群(cline):选择压力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定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渐变群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基因频率梯度变化的陡度是否与生态选择压力的梯度变化的陡度正确地平行。59K-选择:在气候稳定,天灾很少的系统环境中,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即

16、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度K值接近,因此称为K一选择。r-选择: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的天灾多的环境下,种群密度处于K值以下的增长段,因此种群常常经受扩展增大,是高增长率(r)的,所以称为r一选择。60协同进化(coevolution):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第七章61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ecology):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62配子选择(gameteselection):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可发生在配

17、子上,称为配子选择。亲缘选择(kinselection: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称为亲缘选择。群体选择(groupselection):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则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性选择(sexualselection):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同一性别的生物个体(主要是雄性)之间为争取同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63自私基因(selfishgene):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64广义

18、适合度(InclusiveFitness或译总适合度、内在适合度):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这种传播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实现的,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65适合度(Fitness):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66稀释效应(dilutioneffect):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小。67拟态(Mimicry):指一个味道很好、可食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采纳有毒或有伤害性物种的特征,主要是形态的,还有嗅觉和味觉的,以防止天敌捕食和保护自身。68婚配制度(matingsystem):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

19、类型,婚配包括配偶如何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对联系的特征,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每一性别对后代的抚育等。69领域行为(territorybehaviour):领域的占有者,一般是在领域的边界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方式向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范围。一种方式是通过动物的视觉来传递领域被占有的信息;其次通过听觉传递信息,三是通过嗅觉传递信息。70社会等级(socialhierarchy):指动物群体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71家区(homerange):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物经常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72领域(territory):家区中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同种

20、其它个体入侵的核心部分。73利它行为(Altruism):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74亲缘辨别(kindiscrimination):对亲属和非亲属不同的行为反应。75亲缘识别(KinRecognition):亲缘辨别的神经过程及其机制。76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一方无害也无利。77蒙混(manipulation):指给予者被接受者所欺骗,而表现出利它行为。78回报(reciprocity):无论何时只要利它行为者给予接受者的利益大于其损失时,并且这个帮助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得到报答,这样两个参与者都可以

21、得到好处。79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ur):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社会行为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繁殖行为、双亲行为等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以及领域行为、社会等级等与性别无直接关系的行为。80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是指同种动物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组织。81开放型社群(opengroups):一般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如迁移、繁殖)使以前并非群居的同种动物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82封闭型社群(closedgroups):则起源于家庭,由同种动物(包括双亲及其后裔)长期聚集在一起而形成。83视觉通讯(visualcomm

22、unication):视觉通讯是最常见的一种通讯方式,当接受者收到信号,通过视觉立刻知道发出信号者的动态,因此视觉通讯的定向性非常好。化学通讯(chemicalcommunication)听觉通讯(auditorycommunication)84触觉通讯(tactilecommunication):触觉通讯包括动物之间的触摸,挨挤,梳理皮毛等。第八章种群间相互作用85正相互作用(positiveinteraction):可按其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偏利共生(commensalism)指的是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的情况。原始协作表现为对双方都有利,但这种协作又不

23、是必需的,即离开协作,双方仍能独立生存。互利共生也表现为对双方都有利,但已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86负相互作用(negativeinteraction):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87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competition):般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88资源利用性竟争(exploitationcompetition):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的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89相互干涉性竞争(interferencecompetition):通过相互接触或者能分泌一

24、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的生物的生长。90似然竞争(apparentcompetition):在通过共同捕食者而相互影响时,两个种可能都不受资源短缺的限制。91生态位宽度(nichebreadth):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生物,就称为狭生态位的;能利用其很大部分的,称为广生态位的。92逃命共存(fugivecoexistence):竞争弱者是扩散与侵占上的强者。93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如果扰动速率太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内取得完全优势;如果扰动速率太高,只有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

25、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只有当扰动率中等时,物种生存机会才最多,群落物种多样性才最高。94资源利用曲线(resoureutilizationcurve):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常成正态曲线,它表示物种具有喜好位置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95Tilman模型:是一种捕食者-被食者模型的扩展。Tilman把植物的密度视为捕食者的密度,而非生物资源视为被食者,从而建立了该模型。96边际值原理(MarginalValueTheorem):捕食者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可以定义为捕食者在离开这一斑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97理想自由分布(idealfreedistrib

26、ution个觅食者个体在其资源具有斑块状分布环境里觅食,每一资源斑块里的觅食者数量最终会形成一种平衡,使得任何一个觅食者无论到哪个斑块都只能获得同样的适合度收益。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理想自由分布。98洛特卡一沃尔泰勒的捕食模型(Lotka-Volterra的捕食模型):这是一个假定被食者按指数式增长而捕食者(在没有被食者条件下)按指数式减少的世代相连续的模型。99异种抑制效应(allelopathiceffects):植物的某种次生物质,植物将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以抑制别种植物,这种作用叫异种抑制效应。100定量防卫(quantitativedefenses):是指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在草食动

27、物体内不断积累并抑制草食动物的食物消化。101定性防卫(qualitativedefenses):尤其是指那些非常毒的物质,它们只需很小剂量就足以杀死草食动物。102诱导防卫”(induceddefenses):植物起防卫作用的化学物质或物理结构仅仅在需要时才会产生。103放牧系统(grazingsystem):植物一食草动物系统,即相互作用的(interactive)和非相互作用的(non-interactive)。相互作用的放牧系统的是食草动物的食草作用,会对其所吃的植物的生物量和增长率产生影响的系统。104寄生(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

28、并造成对宿主危害。拟寄生是一种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105周边营养型菌根(peritrophicmycorrhiaae):菌丝只辐射状深入土壤和根的周围,但不进入根内。外营养(ectotrophic)菌根:菌丝深入根内,但只到细胞之间,不进入根细胞内。内营养(endotrophic)菌根:菌丝穿入根细胞内第九章群落生态学106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或biocoenosis):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107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区别不同群落的第一个特征是群落是由哪些动植物组成的。组成群落的物种名录及各物种种群大小

29、或数量是衡量群落的多样性的基础。108生长型(growthform):描述群落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植物的生长型,如乔木、灌木、草本等,或进一步划分为针叶、阔叶等。109优势度(dominance):群落中各个物种,在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上,其作用是不相同的。优势种和从属种等的划分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10物种相对多度(relativeabundanceofspecies):组成群落的各个物种,其个体数量相差很大。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111群落的空间和时间格局(spatialandtemporalpatterns):群落的空间格局包括垂直分层现象和水平格局。

30、群落的时间格局分昼夜相和季节相。112群落外貌(physiognomy):研究生物群落的形态和结构的学问。113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pattern):因为很多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不是不变的,它们随时间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114群落交错区(ecotone):在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115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为边缘效应。116物种一多度分布的三种假说对于群落中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提出了三种假说,都是从各物种分割群落的资源或生态位出发的。随机生态位假说(random-

31、nichehypothesis):生态位是一维的,分享生态位的物种,像随机折棒(或在一条线上随机打点)一样,折断的每节长度就是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并彼此不相重叠,几个物种就有几节。按节长度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就代表了从最稀有种到最优势种的序列。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niche-preemtionhypothesis):第一位优势种首先占领生态位空间大部,第二位的占领其余下的大部空间,依此类推,到末位的只能占留下的很少空间。对数一正态假说(log-normalhypothesis):物种对生态位的占有情形,决定于影响种间竞争的一系列条件,诸如微气候、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由于多因素对每物种的影响,使物

32、种一多度分布为对数正态的。117排序(ordination):是一种近代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方法,通过排序可以把很多实体作为点,并以属性为坐标轴,在一维或多维空间中,按其相似关系把它们排列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属性去排序实体。118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119演替中首先出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pioneerplants),以后一系列发展阶段出现的为演替系列群落(seralcommon-ities),最后到达相对稳定的群落为顶极群落(climax)。120按其出现在裸地或是在原来已有群落的地方,可将群落演

33、替分为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两类。像发生在裸露岩石上、湖边沙丘或火山爆发后毁灭一切生命的地方上的演替,就属于原生演替。而次生演替的例子可见于砍伐殆尽的森林、弃耕农田的演替。121按其引起的原因,可将群落演替分为内因性演替(endogeneticsuccession)和外因性演替(exogeneticsuccession)。如由于海岸的升降、河流的冲积、冰川的影响等原因所引起的演替为外因性演替。因为群落演替往往发生在气候条件和其他条件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演替原因在群落内部,这样的演替便是内因性演替。122古生态学(pale

34、o-ecology):研究古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123按群落代谢的特征来划分,群落可分为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succession)和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icsuccession)两类。在自养性演替过程中,植物的活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得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植物种类增加、植物个体增大和数量增多,因而其总光合量增加的结果。124周期性“演替”(cyclicchangesincommunities):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最后又回到原有类型。125关键种(keystonespecies):决定群落结构的顶级肉食动物称为关键种。126M

35、acArthur的平衡说(equilibriumtheory):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并且,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替代和补偿。127空间的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第十章生态系统128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29系统(system):是指彼此间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作用的整体。130隔离系统(isolatedsystem),这

36、是一种其边界能阻止任何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封闭系统(closedsystem),但其边界只能阻止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却允许能量的输入或输出;开放系统(openedsystem),这种系统边界开放,同时允许物质和能量与系统的环境进行交换。131非生物环境(abioticenvironment):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Z,OZ,Ca,P,K),联结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等)。生产者(producers):是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s)。消费者(consum

37、ers):所谓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heterotrophs)分解者(decomposer):即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物体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为生产者植物所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其作用正与生产者相反。132一般把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production或译第一性生产),其提供的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而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production,或译第二性生产),提供次级生产力(secon

38、daryproductivity)。133下行控制(top-downcontrol):食草动物数量受捕食动物所控制。上行控制(down-upcontrol):其他各营养级的动物,都是受有限的食物资源所控制的。134生物量(biomass):是某一特定观察时亥0、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量、重量或含能量,所以它是一种现存量。生产量(production):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周转率(turnoverrate):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率。周转期(turnovertime)是周转率的倒数。135补偿点(compensati

39、onpoint):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即处于平衡,该平衡点称为补偿点。136同化效率(assimilationefficiency):入射到植物体上而被光合作用所利用的那部分日光能,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那部分被同化了的能量。生长效率(growthefficiency)或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消费(consumption)或利用效率(exploitationefficiency);n营养级所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1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的百分比。林德受效率(Lindemansefficiency,或称生态效率ecol

40、ogicalefficiency):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137生态系统的分解(decomposition):是死有机物的逐步降解过程。138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部分热能被大气中的气体吸收,尤其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139光化烟雾(photochemicalsmog):各种氧化氮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和工厂燃烧矿石燃料,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氧化氮(N02)。在有阳光的条件下,从二氧化氮产生的原子氧与碳氢化合物起反应,形成原子团,然后形成许多次生的污染物,如甲醛、乙醛、PAN(peroxyacyt-nitrates,过氧乙酞基硝酸盐)等140“富养化过程”teutrophication):人类向氮循环输送硝酸盐包括家庭生活污物、农业肥料和畜牧业的粪尿。输入过多的氮(与磷一起)常常使江河、湖泊、河口湾出现过度的“肥沃”。141自溶(autolysis)从动植物尸体和粪便颗粒,不经过任何微生物的作用,也能释放出营养物质,这种作用叫自溶。142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系统中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