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_第1页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_第2页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_第3页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_第4页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一、毒性物质概述毒性物质:进入到机体并积累一定量后,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物与非毒物区分:无明显界限,以引起毒效应的剂量大小相对区分。如盐酸 (1%,浓),食盐(鼻粘膜,口服250g)。中毒:由毒物浸入到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第二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毒性物质形态:气、液、固。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um的固体微粒,如

2、塑料粉尘。烟尘:烟雾或烟气。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um的固体微粒,多为金属熔融后在空气中氧化冷却的结果。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喷洒形成。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成。气体: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三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毒性物质的分类1. 按物理形态分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四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毒性物质的分类2. 按化学类属分(1) 无机毒物:如汞、铬、铍、锰、铅、砷等、氯气、硫化氢、光气等。(2) 有机毒物: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如苯、四氯化碳、硝基苯、有机磷、有机

3、氯等。3. 按毒作用性质分类(1) 刺激性毒物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的统称,常见的有氯、氨、二氧化硫等。 (2) 窒息性毒物或取代空气中的氧而致缺氧窒息,如二氧化碳等;或进入机体血液或组织产生化学作用而影响对氧的输送而窒息,如一氧化碳等。(3) 麻醉性毒物对人体有麻醉作用的有机溶剂蒸气或炔类,如苯、汽油、丙酮、醇类等。(4) 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五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4. 综合性分类(即按毒物的存在形态、作用特点、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划分)(1) 金属、类金属毒物:已知元素109种,地球中稳定存在的95种,其中80

4、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再加其化合物,是毒物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汞、铬、铍、锰、铅、砷等。(2) 刺激性或窒息性气体:如氯气、硫化氢、光气、惰性气体(He, Ne, Ar, Kr, Xe)等。(3) 有机溶剂类:如苯、四氯化碳等。(4)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类:如硝基苯、氨基苯、三硝基甲苯等。(5) 农药类毒物:如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汞、有机锡等。(6) 高分子化合物类:如合成树脂、塑料、橡胶及树脂类产品等。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六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1) 神经系统各种亲神经性毒物的慢性作用表现为神经衰

5、弱症候群:乏力、易于疲劳、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失眠、心悸、多汗等。CO、H2S等窒息性气体中毒可致缺氧性脑病;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CS2等中毒能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状。(2) 呼吸系统氨、氯、光气、氮氧化物、CS2等刺激性毒物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及肺水肿。高浓度毒物(氨、氯、硫化氢)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机械性阻塞而窒息。酞酐等可因其致敏作用或原发性刺激而引起职业性哮喘。第七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3)血液和心血管系统苯、三硝基甲苯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砷化氢、苯肼、苯酚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苯的胺基和硝基化合物可

6、致高铁血红蛋白白血症;有机氟烯烃和烷烃类化合物、有机农药、砷等可引起心肌损伤;各种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中毒也可引起心肌受损。(4)消化系统铅、汞、镉、磷等可致口腔炎;氟化氢、氯化氢、酸雾等可致牙齿酸蚀,有机磷农药、汞、砷等可致急、慢性肠胃炎或消化溃疡;急性铅中毒可致腹绞痛;卤代烃、芳香族及其硝基胺基化合物可致中毒性肝病。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八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5)泌尿系统卤代烃、酚类、有机氯等可致中毒性肾病;CS2长期作用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芳香胺、氟烯烃可致出血性膀胱炎。(6)生殖系统铅、CS2、二溴氯丙烷、甲苯二胺、二硝基甲苯等可对男

7、性生殖系统有损害;铅、汞、镉、铍、氯乙烯、苯乙烯等可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危害。(7)皮肤强酸、碱、酚类、黄磷可致皮肤灼伤和溃烂。二硝基氯苯、对硝基氯苯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液氯、氯乙烯等可引起皮炎、红斑、湿疹等。苯、汽油等有机溶剂可使皮肤脱脂、干燥、皲裂。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九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8)眼睛三硝基甲苯可致白内障;汞、砷、甲醇等可致中毒性眼病,如视力减退、视网膜病变;腐蚀性物质如强酸、碱、石灰石或氨水可致结膜坏死糜烂或角膜混浊。(9)致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1994年评价,确定有63种化学物和生产过程可致癌。如石棉可致肺癌

8、、间皮瘤,苯可致白血病,氯甲醚致肺癌,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联苯胺、4-胺基联苯可致膀胱癌,橡胶工业可致肺癌、胃癌、肠癌等。(10)其他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无机氟可致氟骨症;铬酸可致鼻中隔穿孔等。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十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五、毒性物质有效剂量1. 剂量-作用关系: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2. 剂量-响应关系: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内产生一定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3. 评价毒性物质急、慢性毒性的指标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能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毒性

9、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能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十一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五、毒性物质有效剂量3. 评价毒性物质急、慢性毒性的指标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急性阙剂量或浓度(LMTac),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阙剂量或浓度(LMTcb),指长期多次染毒后,

10、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第十二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五、毒性物质有效剂量4. 毒性物质危险等级毒性物质危险等级划分:按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划分,分为5级 (美国科学院)。“0”: 无毒性, LD5015 g/kg“1”: 实际无毒性,5 g/kg LD5015 g/kg“2”:轻度毒性, 0.5 g/kg LD505 g/kg“3”:中度毒性,50 mg/kg LD50500 mg/kg“4”:毒性, LD50300)

11、连接角质层(阻止水溶性物质)-表皮与真皮连接基膜(吸收水溶性物质)。水、脂均溶的毒物易被皮肤吸收。表皮有外伤,可促使毒物的吸收。粘膜吸收毒物的能力大于皮肤,部分粉尘可通过粘膜吸吸入体内3. 经消化道浸入毒物经由口腔通过消化道吸收。胃肠的酸碱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因素。第五十六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毒性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各种屏障,转运到一定的系统、器官或细胞中,经代谢转化或无代谢转化,在靶器官与一定的受体或细胞成分结合,产生毒理作用。1. 对酶系统的破坏毒物作为基质的同类物,与其竞争同一种酶分子上的同一部位,产生竞争性抑制。2. 对DNA、RNA的干扰毒物作

12、用于DNA和RNA的合成过程,产生致突变、畸变、致癌作用。3. 对组织或细胞的损害4. 对氧的吸收、输运的阻断作用单纯窒息性气体,因机体呼吸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刺激性气体造成肺水肿而使肺泡气体交换受阻CO等造成氧运输受阻,导致组织缺氧。第五节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第五十七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一、毒性物质化学结构与相对分子量(P130) 1. 毒性物质化学结构 毒性物质的化学结构通常可以提示毒性作用的特点和毒性的大小 2. 毒性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量与分子组成有关,因此,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往往与分子质量有关。 二、毒性物质的物性(P130) 1. 毒性

13、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一般把熔点在20以下、沸点在165以下的物质视为挥发性物质。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越低,就越易挥发。对于气体、蒸气、粉尘、气溶胶,主要要防止其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毒物蒸气的浓度受空气温度的限制。 2. 毒性物质的相对密度 毒性物质蒸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其与空气的密度比。蒸气的相对密度对于吸尘装置的选择和携带风速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毒性物质的溶解度 溶于水又溶于脂肪的毒物,极易被皮肤吸收,接触时应做好皮肤防护措施。 毒性物质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比称为毒性物质油/水分配系数。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第五十八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三、动物试验和毒性等级(P

14、131) 1. 动物试验 动物的毒性试验按染毒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人对多数毒物比动物敏感。 粗略估算人的中毒剂量时,可按比较敏感的动物试验资料,应用人的平均体重推算。 2. 毒性物质毒性分类 剧毒和高毒类化学品需要严格保管。 低毒和微毒类化学品防毒措施可以放宽一些,但不可忽视必要的防护。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第五十九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职业中毒的定义1.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病情严重,变化较快。如果急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2. 慢性职业中毒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

15、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3. 亚急性职业中毒 是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一般是接触工业毒物一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发病比急性中毒缓慢一些,但病程进展比慢性中毒快得多,病情较重。 4. 亚临床型职业中毒是指工业毒物在人体内蓄积至一定量,对机体产生了一定损害,但在临床表现上尚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则称为亚临床型职业中毒。它是职业中毒发病的前期,在此期间若能及时发现,与毒物脱离接触,并进行适当疗养和治疗,可以不发病而很快恢复正常。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第六十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职业中毒特

16、点(P132)1. 职业中毒有明确的工业毒物职业接触史,具有群发性的特点,症状有特异性。2. 慢性中毒从开始到发病持续时间长,症状逐渐加重;3. 急性职业中毒发病快,接触毒物后即由一定的刺激性症状,随即症状消失,突然发生严重症状。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第六十一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三、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P132)1. 职业史是职业中毒诊断的主要依据2. 劳动卫生调查包括工艺过程、生产方式、劳动环境、防毒措施、劳动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3. 体格检查包括症状、体征和试验室检查。 四、职业中毒诊断过程(P133)1. 急性职业中毒多数是在发生事

17、故时造成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抢救的同时,应积极组织现场调查,了解引起中毒的毒物的种类和浓度。许多毒物是有一定的潜伏期的,在潜伏期内要静心修养,注意观察。2. 慢性职业中毒由于起病慢,病程长,有些中毒又无特异诊断指标,诊断时应注意,以防误诊。第六十二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呼吸系统窒息状态: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直至呼吸停止呼吸道炎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炎症。肺水肿:肺间质和肺泡液渗出,致肺组织积液、水肿。二、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脑部由于中毒引起的严重器质性或机能性病变。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视力模糊、幻视、复视、意识障碍、昏迷

18、、抽搐。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发生结构变化与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综合症: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第八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第六十三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血液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至4000/mm3以下。高铁血红蛋白症: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使血液失去携氧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心肌损害:损害心肌或使心肌对肾上腺素应激性增强而产生的病变。四、消化及泌尿系统中毒性口腔炎中毒性急性肠胃炎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第八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第六十四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现场急救

19、设施1. 急救设备及器械 救护站应配备:救护车、抢救担架、救护床;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鞋;氧气呼吸器、苏生器、氧气瓶或袋;清水及清洗设备。 医疗器械: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开口器、压舌板;外科切开和缝合器具、消毒包、止血袋、纱布、棉球;洗胃器、洗眼器、吸水器;针灸针、夹板、绷带等。2. 抢救药剂和药品 一般药物;呼吸中枢兴奋剂;强心剂;镇静剂;氧气、葡萄糖及维生素C等注射液。解毒药品应根据具体毒物作相应准备。第九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第六十五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急救现场准备1. 救护者防护准备 救护者在进入毒区抢救之前,必须佩带好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

20、器和防护服。如中毒者系坠入罐或槽中,需穿好胶皮防护服,系好安全带,然后进行抢救 2. 切断毒物来源 切断毒物来源,防止毒物继续外逸。对于已经扩散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汽应立即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开启门、窗以及采取中和处理等措施。第九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第六十六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3. 中毒者急救准备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 (1) 迅速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松解患者颈、胸部钮扣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静,严密注意患者神志、呼吸状态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在搬运过程中,切勿强拖硬拉,以防造成外伤,致使病情加重。 (2) 清除毒物防止沾染皮肤和粘膜。

21、 A. 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等; B. 立即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清去皮肤表面的化学刺激毒物,冲洗时间要求达15-30分钟左右; C. 如毒物系水溶性,现场无中和剂,可用大量水冲洗。用中和剂冲洗时,酸性物质用弱碱性溶液冲洗。非水溶性刺激物的冲洗剂,需用无毒或低毒物质。如遇水能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或其它能吸收液体的东西抹去沾染物,再用水冲洗; D. 对粘稠的毒物(如有机磷农药等)可用大量肥皂水冲洗(敌百虫不能用碱性溶液冲洗),尤其注意皮肤皱折、毛发和指甲的污染; E. 较大面积的冲洗,要防止着凉、感冒,必要时可将冲洗剂保持适当的温度,但以不影响冲洗剂的作用和及时冲洗为原则。第九节

22、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3) 毒物经口引起急性中毒。若毒物为非腐蚀性者,应立即用洗胃或催吐的方法清除毒物。对某些毒物亦可使其变成不溶的物质以防其吸收。第六十七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三、现场急救 1. 心脏复苏术 胸外心脏挤压法 (1) 一只手用中指指尖对准病人颈部凹陷下缘,手掌按在胸部,另一只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掌根用力向下压,使胸骨下端与相连的肋骨下陷3-4厘米,压迫心脏使心脏内血液博出。 (2) 挤压后突然放松,手掌不必离开胸部,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骨复位,此时,心脏舒张,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上述步骤,连续有节奏的进行,每秒钟一次,一直到伤者的嘴唇及身上皮肤的颜色

23、转为红润,以及摸到动脉搏动为止第九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第六十八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2. 呼吸复苏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此法简单易行,是目前抢救中被推荐使用的几种方法之一。对于氰化物等中毒的伤员,禁用此法。 操作步骤要点: (1) 施行前,应迅速将伤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领、上衣、裤带等解开、并取出其口腔内的假牙、血块、吐物等,使呼吸道畅通,然后使伤者仰卧,头部充分后仰,鼻孔朝上。 (2) 一手捏紧伤者鼻孔,另一手将其下颌拉向前下方(或托住其颈后),救护人深吸一口气后紧贴伤者的口向内吹气,同时观察胸部是否隆起,以确保吹气有效,约2秒钟。 (3) 吹气完毕,立即离开伤者的口,

24、并放松伤者的鼻子,让他自动呼吸,注意胸部的复原情况,为时约3秒钟。 按照上述步骤连续不断的进行操作,直到伤者开始自行化呼吸为止。 伤者如系儿童,只可小口吹气(或不捏紧鼻子,任其自然漏气,以免肺泡破裂)。如无法使伤者的嘴张开,可改口对鼻人工呼吸。 另外,恢复呼吸器官功能的方法还有举臂压胸呼吸法、俯卧压背呼吸法等。第九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第六十九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3. 解毒和排毒措施 发生急性中毒应及时采取各种解毒措施,降低或消除毒物对肌体的作用。如采用金属络合剂与毒物的金属离子络合成稳定的有机化合物,随尿排出体外;采用中和毒物的及其分解产物的措施,降低毒物的危害等等。

25、第九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第十节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参见(P132) 一、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 二、采用危害小的工艺 三、密闭化、机械化、连续化措施 四、隔离操作与自动化控制第七十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一、通风排毒措施 通风按其动力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按其范围可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 1.局部通风是指毒物比较集中,或工作人员经常活动的局部地区的通风。局部通风有局部排风、局部送风和局部送、排风三种类型。 2.全面通风是用大量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的有毒气体冲淡至符合卫生要求的通风方式。有全面排风、全面送风、全面送、排风等三种形式。 3.混合通风具有局部通风

26、又有全面通风的方式。二、燃烧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蒸气或烟尘,通过焚烧使之变为无害物质成为燃烧净化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可燃或高温下可分解的有害气体或烟尘。 1. 直接燃烧:条件是有害废气中可燃组分浓度较高。 2. 热力燃烧:一般处理可燃组分浓度较低的废气。 3. 催化燃烧:是用催化剂使废气中的可燃组分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分解的方法。 在使用燃烧净化的方法时必须考虑热量的回收利用问题,同时要注意防火、防爆及防止回火,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第十一节 工业毒物的通风排毒与净化吸收第七十一张,PPT共七十六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三、冷凝净化方法 冷凝净化法是将蒸气从空气中冷却凝结为液体,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只适用于蒸气状态的有害物质。多用于回收空气中的有机溶剂蒸气。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存在污水处理问题,间接法处理量小。 四、吸收和吸附净化方法 吸收是利用气体中不同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使气体得意以分离。 吸附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处理流体混合物,使其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第十一节 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