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长在宜昌_第1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_第2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_第3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_第4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宜昌的地域和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了解宜昌的地域特点和行政区划图,会看会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收集有关宜昌地域和行政区划的资料。问:知道长阳在宜昌的哪个方向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二、观察地图,了解地理位置。看宜昌市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图,知道宜昌周围的市县分布。看宜昌市在全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知道宜昌市是湖北省省辖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总面积约2.12万平方公里。三、欣

2、赏美丽的宜昌风光,了解宜昌的地貌特征。宜昌地形特点:山地、丘陵、平原皆有西部山地约占69%: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有的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西部山地有许多峡谷: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约占21%:远安县、宜都市、夷陵区东部和当阳市北部。东部平原约占10%:枝江市、当阳市东南部。当阳市的草埠湖,位于宜昌、荆州两市交界处,面积约98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机械化农业基地之一。四、宜昌的行政区划。看图,思考宜昌包括哪些地方?1、五县: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三县级市: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3、五个城区

3、:西陵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猇亭区、点军区五、学习资源链接的内容。三峡风景区。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六、完成课后小作业。填写宜昌行政区划图。在图中找到长阳县的位置,说出相邻县、市的名称。小组交流宜昌各县市最主要的地形特征。2、宜昌的人口和民族教学目标:1、了解宜昌的人口、民族,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习知识长廊的内容。宜昌全市人口总数约415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约47.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土家族46.4万人,苗族2420人,回族217人,满族908人,壮族664人。

4、2、学生看宜昌市各县市区人口状况统计表,同桌互相讨论,学会看图。二、阅读了解:民族分布、土家族、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1、民族分布。宜昌市一个土家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土家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98.3%。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长阳、五峰一个民族乡:宜都潘家湾土家族乡三个民族村:点军区土城乡车溪土家族村、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土家族村、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山土家族村一个回族社区:枝江市江口回族社区2、土家族。吊脚楼织绣艺术山歌摆手舞3、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长阳:“两山一线”民居改造和生态走廊建设五峰:“两村一街”及民族特色新县城建设三、阅读了解享誉

5、中外的文人志士。1、巴楚文化:文人墨客,民人故居。2、民族团结一家亲。朗读“资源链接”宜昌民族团结之歌。四、课外作业。1、分小组,逐项完成,2、读郭沫若过西陵峡讨论诗句意思。3、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教学目标:1、观察宜昌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宜昌矿产资源的丰富。2、认识主要矿产,了解各种矿产资原,讨论矿石用处,并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举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1、请学生观察宜昌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宜昌矿产资源的丰富。宜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宜昌境内探明的矿物有53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主要矿产有磷、铁、煤、锰、铬、铅、汞、金、银、铜、锌、硅、石膏、石墨、石英砂、重

6、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磷矿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 储量在11亿吨以上,是全国第三大矿区。石墨矿探明综合储量1552万立方米,是中南地区唯一的磷片石墨矿,矿石位全国第一,储量全国第三。2、 认识主要矿产。知道什么是矿产?看图认识铁矿石和金刚石。3、 图片观察,深入了解认识。出示网上收集的玻璃和石墨矿图片,加深对其特点的认识。4、 讨论两种主要矿石用处。并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举例。5、宜昌矿产资源的分布。6、讨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四、 交流平台。1、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资源链接内容的学习。2、上网查阅,完成书16页表格。3、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为保护家

7、乡矿产资源做些什么?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是什么?4、群山吐翠的森林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宜昌森林资源概况、森林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了解六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宏观把握后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合作探究能力。护林行动中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发散思维训练活动,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保护森林的强烈愿望。教学过程:一、森林氧吧,情境导入。欣赏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森林美景。“其实呢,我们的家乡宜昌也有这样环境优美、群山吐翠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去吧。” 二、宏观把

8、握,整体感知。看湖北省各市州的森林覆盖率图表,突出宜昌森林资源的丰富。2、出示宜昌市各县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表,分析数据,总结出宜昌林地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及西部山地。三、搜集整理,名片制作。1、“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家乡,是不是感到特别的幸福和骄傲呢?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宜昌?想不想让绿色宜昌走向世界?”2、下面我们分成6个旅行团分别前往大老岭、玉泉寺、龙门河、清江、柴埠溪和西塞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然后筛选整理资料,小组合作制作国家级森林公园名片。”介绍每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特色。4、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了解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渗透宜昌森林资

9、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四、护林金点子大比拼。“作为宜昌的小公民,我们应该为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把绿色宜昌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根据我们的所学,办一期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手抄报。五、完成课后作业。写一写:宜昌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名称。画一画:办一期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手抄报。5、香溪桃花鱼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鱼的特点,会画桃花鱼并记下它的运动规律。2、开展对稀世珍品鱼的研究及保护行动。3、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桃花鱼是一种特有的稀有鱼类。授课

10、前,可让学生收集桃花鱼的图片,说说其形,讲讲它与其它鱼类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上课做准备。一、导入新课。教师从桃花鱼的名字入手,让学生想象它的得名,由此导入新课。二、介绍香溪与桃花村。1、展示桃花的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桃花。香溪是昭君故里一条十分美丽的小溪,昭君村即位于其上游。它发源于神农架山区,流过石灰岩裂缝,经洞穴过滤沉淀,“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此向南注入长江,与长江交汇处清浊分明,相映成趣。文中简要介绍了香溪、桃花村的得名及桃花村如诗如画的美景,重点说明了桃花鱼的外形、美丽传说和它宝贵的研究价值2、请学生说说五彩桃花、绯桃花,了解它们的稀有价值。3、桃花村因桃花鱼而得名。三、

11、介绍桃花鱼。1、教师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桃花鱼图片分组交流,讲故事、画桃花鱼,探究其特点及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喜爱桃花鱼的情感。极危物种桃花鱼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2、问:“如此美丽神奇的桃花鱼,如今已濒临绝迹,我们应该怎么办”?3、结合书后的“探究天空”,让学

12、生在书中当堂写下措施并全班交流,并进行评价。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长阳清江鱼及其它鱼类,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四、课外延伸。桃花鱼真的是“鱼”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鳄鱼和鲸鱼就不是鱼一样。从生物进化史看,现有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动物学家首先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较低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顺序,包括单细胞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桃花鱼属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

13、物,身体构造仅比原生动物复杂。体内有一条原始消化道腔肠,其前端为口,可摄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粪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门。由此可见其等级之低,与有脊椎的鱼相差甚远;而其资历之长,又远远超过鱼类。腔肠动物因其体形有筒状、伞状之别又分为水螅(筒状)、水母(伞状)两大类。水母一般形体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蜇),仅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形体较小,“桃花鱼”属后者,其正确名称应是桃花水母。人类研究桃花鱼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课后作业。1、画一画桃花鱼,

14、看谁画的桃花鱼最好看。2、讲一讲桃花鱼的故事。3、说一说怎样保护桃花鱼。6、活化石中华鲟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鲟的价值及生活习性。2、了解中华鲟的繁殖及人工放养。 3、培养学生珍惜珍稀动物的意识。一、介绍中华鲟相关知识,导入新课。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并且中华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国家的财富。文章介绍了其外形及价值,让学生耳目一新。二、学习“中华鲟

15、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学生阅读,了解中华鲟。2、讨论:为什么中华鲟被称为水生动物中的活化石。三、学习“中华鲟的生活习性、繁衍生息”。1、学生展示交流:收集的有关中华鲟图片资料,充分了解中华鲟的样子和习性,进一步理解中华鲟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2、中华鲟在长江流域的水生动物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中华鲟的样子外貌就行。从图案中,重点了解中华鲟的习性。3、“探究天空”中,要求学生采集“其他所了解的古老动植物,互相传阅。 “小资料”部分由学生自读了解。四、课后小结。1、学生分组完成课后交流平台的作业。2、老师讲述:长江三峡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沉积地层比较发育,各种岩石类型也较齐全

16、,累计厚度最大可达两万余米。如果在野外认真仔细观察出露的地层岩石,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精美珍贵的古生物化石。3、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知识。7、生物大观园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珍贵动植物的特点。2、 开展对稀世珍品动植物的研究及保护行动。3、培养学生对宜昌大自然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长江流域中包含了许多珍贵水生生物,宜昌也有许多珍贵植物,本课内容同学们可以详细了解宜昌的珍稀动植物。二、珍稀动植物。1、娃娃鱼即大鲵。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

17、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2、金钱豹。体态似虎,身长1米以上,体重50千克左右。头圆、耳小。全身棕黄而遍布黑褐色金钱花斑,故名。还有一种黑化型个体,通体暗黑褐,细观仍见圆形斑,常被称为墨豹。豹子是猫科豹属的一种动物,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中体积最小。3、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珙桐的花紫红色,由多数雄花与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宛如一个长着“眼睛”和“嘴巴”的鸽子脑袋,花序基部两片大而洁白的总苞,则像是白鸽的一对翅膀,黄绿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珙桐花开时,张张白色的总

18、苞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只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因此称为“鸽子树”。4、中华蚊母树。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两岸海拔150m以下消落带的陡峭山坡上和石壁中。其树型独特,蔸盘粗壮,枝干短曲苍老,根悬露虬曲,奇异古朴,是栽培盆景最理想的材料,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其根系发达,盘根错节,硬如铁丝,且具有极强的喜湿耐涝和抗洪水冲击以及耐沙土掩埋的特性,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防沙固土的理想树种。三、交流平台。 1、学生同桌讨论,班级汇报交流。2、完成第三题的表格填写。观察家乡还有有趣的动植物,拍下照片分享。8、千古之谜悬棺葬教学目标:1、了解悬棺这种奇特的葬俗及其传说、推测,知道中国最

19、大的悬棺群:秭归坪乡悬棺群。2、掌握三峡悬棺的五项发现。通过推测悬棺葬的放置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过程:一、走进知识长廊。1、悬棺葬的分布。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被世人关注。(1)知识长廊探索了千古之谜悬棺,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及它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追溯了它的起源,推测了放置悬棺的方法。磨坪乡地处秭归县西南部,素有“江南神农架”之称,与鄂西巴东、长阳两县接壤,平均海拔 1200米。有悬棺群的那面峭壁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仙人洞。仙人洞位于磨坪乡杨林桥村二组的升坪河岸边,峭壁是秭归与巴东的分界线,有悬棺的一面属于秭归县,除此以外则属巴东县。据考古学家介绍,由于年代久远,这

20、个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已无法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棺材,现仅能看到五六十个悬棺。后经考古队员科学考证,最终确认发现131副悬棺,并初步认定磨坪乡杨林桥村的悬棺群距今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春秋战国前期猃狁(xian yun)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此附近,他们过着狩猎捕鱼种田的悠闲生活。如今,磨坪乡政府正在悬棺所在地开发旅游资源,在名为“三龙潭风景名胜区”内,悬棺群成了游人们探险、科考的好去处。2、秭归磨坪古悬棺群。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悬棺现象。借助收集的图片和书中的图片分组探究,交流各自的发现。3、三峡第一悬棺。4、诸葛亮兵书葬悬棺。二、分组探究的悬棺葬方法。1、在了解悬棺现象和通读小资料的基础上,启发学

21、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亲手做做,看谁最有创意。2、“交流平台”中的习题答案:(1)、三峡地区悬棺墓葬群落有:风箱峡岩葬群、楠木园铁棺峡岩葬群、兵书宝剑峡岩葬群、峡江支流岩葬群、奉节草堂河悬棺群、巫山错开峡悬棺群、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晓峰悬棺群等。(2)、哪些葬法最合理?以学生为主体,无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课文中提到悬棺群最高处的洞穴内有一捆绳索,现以证实为一采硝老人所为,并非古人放悬棺所用。三、参考资料。所谓悬葬,其实就是将棺木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意

22、思。古时人们会先将先人的尸身用麻布包裹,采用仰身直肢葬,然后将陪葬品置于脚下两侧,放在一副头大尾小的棺木中。棺木是用一整块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完成后再将棺木挂在悬崖之上又或置于峭壁上的洞穴中。悬棺经过科学家鉴定,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二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一直到明代末期为止。古代行悬棺葬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源于古代的仙家思想,他们认为这样能把死者送入天堂,带有神学宗教色彩。而会进行悬棺葬的部族,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有僰人、僚人等。他们置棺的高度,一般距离水面十至五十米,最高的甚至达到一百米。而置棺方式则有几种,分别为木桩式、凿穴式和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目

23、前保存的悬棺共有二百六十五副。悬棺方法成谜古代人到底是如何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置到离水面如此高的悬崖峭壁上,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他们提出了种种猜测,包括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等。堆土法即是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但是这个方法很快就被否定,因为悬棺大多放在水面的悬崖上,所以堆土法根本无法实现。之后有人提出可能是地壳变迁的关系,古时的水位可能比现在高出很多,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悬棺,当时可能距离水面很近,只要用船把棺木运到河面,就可以放置悬棺。不过一些权威地质学家说,在二千六百多年内,地质变化不可能有那么大,除非出现突然的地升或者地震。最后一种是利用绞车,将棺木

24、从下往上吊,首先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再使人从河面运来棺木,就可以轻松吊上去。可是在山崖上,没有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即并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所以这个说法也不太可能。虽然在二一年时,在四川成都曾有二十多名中学生以滑辘下放式利用木辘成功悬棺,但到底古人是否以此方法悬棺,则仍然不能确定。而且古时的设备和现今的不能相比,所以悬棺究竟是如何被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到现时为止依然是个不解之谜!9、千年古刹玉泉寺教学目标:1、通过详细介绍玉泉寺,了解佛教及寺庙的基本情况。2、搜集佛教圣地的相关资料,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佛教情况,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指导学生搜集玉

25、泉寺的相关资料。2、了解玉泉寺的所在地、主要景点及它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玉泉寺位于玉泉山东麓,是我国佛教最早的寺庙之一,享有“荆楚丛林之冠”的美称。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普净和尚在此结茅为庵,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本课简要介绍了玉泉寺的由来、重要地位及主要景点,重点说明了享誉盛名的珍珠泉与玉泉铁塔这两大奇观。二、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1、结合课文内容分组介绍。2、分版块介绍:(1)三楚名山玉泉寺 (2)珍珠泉(3)玉泉铁塔 (4)我眼中的玉泉寺3、教师根据介绍情况予以评价与补充。(1)玉泉寺。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结庐于此。南朝后梁大定五的(559年),梁宣帝萧察敕玉泉为“覆船

26、山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晋王杨广应智头奏请在此起寺,敕名“一音”,后改为“玉泉寺”;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广敕封智头为“智者禅师”,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唐贞年间(672649年)僧法瑱增建;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诏请寺僧弘景为师;后周长寿三年(694年)金轮圣皇帝亲授舍利并敕建七层砖塔瘗之;三朝国师神秀在寺创禅宗北宗。宋天禧末年(1021年)明肃皇后感慕容邂逅之恩,捐银扩建,改额为“景德禅寺”;崇宁时又敕为“护国寺”。元世祖、武宗、仁宗皇帝敕修。明、清屡毁屡修。1949年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葺。现存殿堂楼阁多具明清营造风貌,其间也部份保留宋、元规制遗风。玉泉寺曾与浙江天台国

27、清寺、山东长清灵严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鼎盛时期其规模“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被誉为“三楚名山”、“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现存主要殿堂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庐殿、韦驮殿、伽蓝殿、千光堂、大悲阁、十方堂、藏经阁、文殊楼、传灯楼、讲经台、般舟堂和圆通阁等。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瑰丽,系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通高 21米,面阔九部,进深七间,梁架为抬梁穿斗式,立柱72根,斗拱154组,开花藻井,彩绘斑斓。殿前置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铁镬、元代铁釜、铁钟等珍贵的大型铁质文物十馀件;殿侧有石刻

28、观音画像一通,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迹。寺内古柏苍劲,银杏叶茂,并蒂莲艳,桂花溢香,修竹翠丛,庄严谧静。(2)、玉泉寺前三园门北侧青龙山馀脉冈地上有玉泉铁塔一座。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为重瘗唐高宗、则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铸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铁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地宫为石质六角形竖井,内置汉白玉须弥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为生铁铸造,塔基须弥座八面铸有铁围山、大海、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及石榴花饰纹,座八隅各铸顶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脚踏仟山,状极威猛;塔身平

29、座上铸有单钩阑,塔身各作四门,两两相对,隔层交错;塔身及平座铸有斗拱;腰檐出檐深远,翼角挑出龙头以悬风铎;塔身上著有铭文1397字,记载了塔名、塔重、铸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关史迹,还铸有佛像2279尊,俨然一幅铁铸佛国世界图;塔刹为铜质,形似为宝葫芦。铁塔通体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叠压,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稳健玲珑,如玉笋嵌空。玉泉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铁塔,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3)、玉泉寺北侧显烈山下有中国最早的关庙显烈祠,祠前有一泓珍珠泉水,俗名“金龙池”,相传为三国蜀将关羽死后显灵

30、之处。珍珠泉为全国三大间歇名泉之一,宋朝苏轼称之为“漱玉喷珠”,明朝袁宏道赞之为“珠泉跳玉”。游人若临岸静观,则清碧如玉,泡如珍珠,若击掌跺石,则泉沸水涌,迭如贯珠,其水质甘冽醇香。泉南山脚竖有明万历所立石望表,上刻“汉云长显圣处”;望表西有清阮元念唐碑书“最先显圣之地”石碑一通。泉上珍珠桥为1949后增建,珠泉虹桥交相辉映,分外妖娆。循寺北向西,在溪水湛天、千年银杏、狮子崖、梅花井、智者洞、宋敕修传灯录院遗址、金霞洞、一线天;向南有退居、紫柴庵、幻霞洞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深藏幽谷。(4)、玉泉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时为天台宗祖庭之一,智者大师在此宣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首创天台宗

31、道场;唐为禅宗北宗祖庭,弘景、神秀、普寂、一行等高僧在寺创倡渐悟禅法;宋释道源、宋绶、宋祁编撰景德传灯录于此寺;张九龄、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许多诗词、碑刻;中国关公文化也渊源于此。名山、高僧、英雄三位一体与玉泉古刹相得益彰。三、学生交流学习收获。1、结合书后练习进行探究,探究选题可侧重于佛教与玉泉寺的联系上,穿插传说与故事,更深层次地认识玉泉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2、完成“交流平台”中的习题。10、西陵峡口三游洞教学目标:1了解三游洞的由来、主要景观。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2搜集三游洞的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三游

32、洞位于宜昌西北 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本课简要介绍了三游洞的地理位置、得名、碑刻,三游洞的重要景点至喜亭和张飞擂鼓台,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是否对这个曾被古人喻为“幻境”的景点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西陵峡口三游洞”。二、学习新课。1、请学生展示搜集三游洞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图片。2、教师借课中图片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3、穿插分析“前三游”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后三游”苏洵(父)、苏轼、苏辙为三游洞的题词。在此基础上,探究三游洞的得名,欣赏至喜亭和张飞擂

33、鼓台的图片,并讲讲两处景点的传说故事。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4、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游洞的景点。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

34、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 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

35、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

36、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 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 后人称之为“陆游泉”。碑刻与壁刻: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 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

37、堪称书法上品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便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 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张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奖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至喜亭: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 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巴楚乐宫: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