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1页
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2页
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3页
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4页
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进展计策分析张振刚薛捷摘要 : 本文对我国在建及筹建的 39 家主要的生物医药科技园依据地域分布、主要讨论领域以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情形进行了调查分类和统计分析 , 指出了在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进展计策;关键词 : 科技园 生物医药 中药现代化 区域创新环境 创新带1. 引言国际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产业的进展和布局大多实行空间集群的方式进行 , 生物医药科技园区是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开发的集合地也是其进展的主要促进者和推动者之一;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原理 , 生科技园区的建设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通过创新关联实现和谐进展的

2、详细表现形式之一;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园, 有利于促进官、产、学、研、资以及中介机构的互动, 对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才能、 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的现代化进 程都将起到庞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视和推动 , 我国在原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基础上 , 近年来显现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热潮 , 现在已经有 80 多个地区 城市 提出建设生物医 药科技园 生物谷、药谷 , 而国内已成立的 52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都将生物技术产业作 为其中需要加速进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但在我国生物科技园的 建设过程当中 ,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如重复建设

3、、各园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同化、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以及治理机制行政颜色过浓等问题 ,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将来的进展;2. 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的进呈现状分类统计据统计 , 全国现共有主要的生物医药科技园39 家, 本论文对这 39家在建及正在筹建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做了统计 , 并进行了整理分类 , 以便于讨论分析; 211 地域分布情形地域分布情形依据地理上常用的中国区域划分可分为东北、华北、华东等 22 生物医药园区产业带的分布情形7 个区域 , 见表 1: 产业带分布情形可依据生物医药科技园在空间和地理位置上的集聚特点分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三个生物

4、医药科技产业带 , 见表 2 : 1 / 8 表 1 生物医药科技园(基地 的地域分布地域数量园区名称东北7长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吉林通化医药城,吉林延边敖东医药城即吉林省 “一园两,城”,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区,沈阳生物技术产业园,辽宁本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辽宁大连国际生物中医药港;华北8北大生物城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 “药谷 ” ,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即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的 “一城、一园、一谷、一带” ,京津生物技术走廊,河北冀港中医药港,河北中辰 香河 生物科技园 ,内蒙古盘古生物科技园;华东9上海张江 “药谷 ” ,南京生物医药科技工业园,江苏无锡 “药谷 ” ,江苏连云

5、港新医药产业基地 ,苏州创业园生物医药孵化器,杭州 “ 新药港 ” ,青岛生物谷 ,厦门北大生物园,新昌医药产业基地;华中2鄂州葛店 “中国药谷 ”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西北4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九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宁夏 “西部药谷 ” ,甘肃国家级医药基地,新疆天山 “药谷 ” ;西南4四川 “药谷 ” ,重庆市生物科技园,云南中华生物谷昆明现代医药产业园,贵阳药用植物园 贵阳 “ 药谷 ”;华南5海口 “药谷 ” ,广东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北大生物谷,香港中医药港合计39表 2 生物园区产业带统计23 主要生物医药科技园的基本情形分类统计表 3 对各生物医药

6、科技园的主要开发领域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情形进行了分类统计 , 同时仍对三个产业带也分别进行了统计 , 以便于分析讨论;2 / 8 3. 对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的现状分析 31 生物医药科技园分布广泛 , 三个生物医药产业带开头出现从表 1 中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在全国各省的分布情形来看, 现在全国大部分的省份都特别重视作为生物医药讨论开发集聚地的生物医药科技园的进展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生物医药科技园在全国的广泛分布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的进展;例如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迭戈和北卡讨论三角园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不仅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 而且已成为美国生物技术产业

7、规模化的基础 , 同时仍带动了全美其它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的进展;从表 2 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的数量较多且位置邻近, 这三个地区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分别占到全国主要生物科技园的 23%、15%和 10% , 其总数占到全国的 48% , 这些统计数字可以说明在这三个地区中已明显的显现了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的集聚现象 和创新带;, 通过加强沟通合作便可进展成为地区生物医药的产业带32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的作用得到重视生物科技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进展具有长期性和前沿性的特点 , 其进展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 , 生物技术及中医药的讨

8、论是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效益的高溢出性特点的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要想进展壮大 , 不光是要吸引国外大型的医药企业集团进入, 更重要的是要留意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的生物医药以及中医药的进展, 而现阶段我国生物科技园区中技术引进多, 消化吸取少 , 原创的更少 , 主要技术和设备都是依靠进口, 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一味追求产值和留意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产业集团的入驻 , 却忽视了培育包括专利学问和创新产品在内的核心竞争力;3 / 8 从表 3 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有 74%的园区已明确提出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 而在三个科技园的产业带内这一比例更高 , 分别达到 88 %、83%和 75% ,

9、要高于全国的比例;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大部分的生物科技园区都已意识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重要性, 留意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园区创新的学问源和技术源的作用; 国外生物科技园的胜利例子也说明高校和科研机构与科技园的合作可以强化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科技园区的创新进展和完善园区的生物及医药产业链, 最终突诞生物医药园区的专业优势和产业优势;我国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就特别留意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作用 , 不但与复旦高校 , 上海交通高校等高校建立了联系 , 仍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人类基因组南方讨论中心等科研院所组建了“ 一所六中心”的创新平台 , 现已在人类基因组

10、测序、转基因讨论以及克隆讨论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33 建设上过分偏重硬环境建设 , 治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现在各地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都被当地政府作为推动地区生物医药科技和中医药现代化进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要力气 , 在生物医药科技园的建设上 , 政府除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外仍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 , 在我国的高新技术科技园的建设中, 有 70 %的资金都用在了对硬件设施的建设上 , 现在我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大多以宽阔光明的办公大楼 , 豪华的内外装修和高档的办公设备为标志, 而这些又必定导致进驻园区内的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增加;政府作为生物医药科技园

11、区的投资主体 , 直接介入科技园的运作和治理 , 科技园区的定位也多为公益型科技事业服务单位 , 其治理人员也多为政府指派 , 而这些治理人员大都缺乏治理高新技术的进展和企业内部事务的才能 , 这对生物医药科技园充分发挥其服务和和谐功能造成了很大障碍;而且在有些科技园中 , 一些科研院所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 存在各自为政的作风 , 这就不利于园区内形成完整的生物医药的技术链、 学问链和创新链 , 同时也就延缓了其创新学问和专利成果快速产业化的 进程;34 园区产业链同化 , 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大量显现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对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进展以及中药现代化的进程确定会有积极的影响 , 但从表 3

12、 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 全国 39 家主要生物医药科技园中提出要进展生物医药领域和中医药领域的各占72% ,而在三个产业带中这一比例更大, 提出进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分别为89 %、83 %、100% , 提出进展中医药的分别为75 %、100 %、75 % , 在医药器械领域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带分别有 50 %的园区介入 , 而在医药流通领域珠三角产业带全部的园区都提出要建成医药物流基地;从这组数据可以反映出这些生物医药科技园在技术、产业领域和功能上并没有对地区形势和其它园区的进展做全盘考虑 , 缺乏特殊定位、产业模式的同化和产业领域的重叠必将导致园区间的协作和专业 化分工显现问题 , 这就必定

13、影响各生物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形成;除此之外 , 产业模式和定位的相像也必定导致对资源的猛烈争夺和重复投资, 例如定位相像的北京“ 药谷” 和葛店“ 中国药谷” 就曾为 4 / 8 吸引太极集团的投资而进行过猛烈竞争, 这些从整体上说都不利于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最终就必将影响我国生物医药以及中药现代化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再者 , 各生物医药园区产业领域重叠 , 各种生物医药项目重复仿制多 , 这也必定造成生物医药企业的规模偏小 , 资源的严峻内耗以及由于产品的同化而导致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成和提升;, 最终仍会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才能的形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

14、区这三个生物医药产业带 , 其中的生物医药园区之间也并没有借区域优势而形成有机的联系和合作, 相反由于各园区间的产业领域重叠、技术创新才能弱、生物制药品种少、 中药制品重复多、 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等问题 , 各园区之间仍普遍存在低水平竞争 , 资源争夺猛烈等情形;中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许多 假如各地生物医药园区间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能合理调整 续进展; 4. 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的进展计策4.1 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 创新治理体制, 但现状是各地都各自为政 , 无序进展 , , 从长远来看必将影响生物科技园区的持生物科技园要快速进展 , 首要任务就是要从以政府主导转向以市场主导 , 政府必需完

15、全转变自己的角色 , 结合市场力气建立由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企业、银行以及政府机构共同参加的综合治理体制 , 只有这样 , 园区进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学问经济的双重特点 , 突破传统体制对企业进展干预过多、 机构膨胀、治理效率低下等弊端 , 充分发挥园区内各主体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真正提升生物医药科技园的自主创新才能;42 建设区域创新环境 , 发挥集群优势硬环境的建设对生物医药科技园的进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 , 但高科技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 实现连续进展 , 光有这些却是远远不够的;科技进步是生物科技及中医药进展的动力 , 而创新才能就是生物医药科技园的灵魂和连续增

16、长的源泉 , 培育园区创新才能的关键就是要重视区域创新环境 图 1 即软环境的建设 , 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生物医药园区形成一个自组织的创新主体;1留意园区内联系网络的建立clusters , 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作为生物医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专业中介机构的集群必需留意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提高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连续创新才能和学问创新效率;科技园区对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必需留意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专业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间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网络, 主要包括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加快信息传递、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和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种科技论坛及各种非正式的沙龙或聚会以使园区内的

17、各种专业人才能够常常进行交流, 加快各种隐形学问的传播 , 扩大学问的溢出效应 , 降低各创新主体的学习成本;2 留意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5 / 8 鉴于生物医药行业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 , 生物科技园仍要留意依据自身的进展定位建设各种公共创新平台, 以推动高校、 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当进行;例如张江 “ 药谷” 便在园区内组建了“ 新药讨论开发和服务组织CRO ” , 专为新药项目供应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以及新药申报等各项服务以加快新药的初审的速度;同样在中关村生命科技园也建立了 GMP 中试基地、标准试验仪器设备体系、 大规模生物信息运算中心、 试验动物及动物疾病中心

18、等技术支撑平台来推动园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3 留意产学研结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生物医药科技园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源 , 而企业就是其中的创新主体;创新系统为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供应了相互沟通的界面 , 企业直接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供应科研经费 , 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 , 合作双方均从合作中受益 , 从整体上推动科技园的进展;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双向互补的需求, 使沟通节点频繁显现 , 创新源流量加大加快 , 促使创新机会不断增多 ;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增加 , 同时也增强了创新链中最关键的部分 , 科研成果通过企业的产业化 , 又可以衍生出更多新的企业;

19、产学研的结合可以在园区内产生 “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的协同创新成效;4 留意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为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建立供应外控变量 , 是创新网络的组织者和爱护者 , 政府要为园区内各企业制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制定勉励创新、吸引人才进入并勉励人才流淌的政策 , 留意对园区内创新成果和学问产权的爱护 , 对园区内的训练培训、 科学讨论、 人才培育应增加投入 , 用积极的政府政策来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 例如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 政府除了留意园区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外 , 6 / 8 同时仍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财税优惠、 学问产权爱护、 政府行为规范政策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入园创业的五大措施来

20、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5 留意创新的人文环境的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仍应留意人文环境对集群内创新活动的支持, 一种创新的人文环境对园区内良好的创新氛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科技园区内创新的人文环境应当包括“ 勉励创新、宽容失败、勇 于实践、提倡竞争、崇尚合作” 等基本内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初期便特别留意“ 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 的园区文化和“ 勉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创业氛围的培育 , 如今在入驻张江的467 家企业中 , 创新企业占到了总数的 展的重要性;5011 % , 这充分说明白培育创新的人文文化对高科技园区发6 留意区域外联系网络的建设 , 加强园区间的沟通与合作世界上闻

21、名的硅谷和我国台湾的新竹高科技园的胜利缘由之一就在于它们不是孤立的 , 而是开放互动的 , 它们具有全球视野 , 能够内联外引 , 利用全球的人才、 技术、市场等资源推动自身的进展;中国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园也应留意区域外的联系网络的建立以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 建立引进留学人员的绿色通道吸引海外人员入园创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便制定了“ 支持留学、勉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方针, 并建立了中关村留学人员网站以加强和留学人员的联系, 便利人才的引进;同为生物医药科技专业园区 , 相互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使科技园在更宽阔的范畴内形成技术、 人才和学问等资源的集成配置;

22、生物医药园区间联系网络的建立可以促进园区间技术、体会和学问的沟通 , 有利于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 , 削减重复讨论以及重复投资 , 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率 , 并能降低研发风险 , 缩短新成果的开发周期 , 提高开发效率 , 最终达到双赢的成效 , 进而从整体上提升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才能;43 优化资源配置 , 推动三个生物医药创新带的整体进展在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生物医药的产业带, 区域内各园区不但在空间位置上邻近, 而且这三个区域的交通、通信以及人力资源都在全国处于优势位置, 因此, 这三个地区内生物医药园区的合作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个产业带内各个生物科技园区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医药企业的集群 , 同时也要建成一个有利于生物医药进展的区域创新系统 之间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和地区内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产业带中的各科技园可以充分利用其相互 , 通过有机的整合和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产业带内建立联系网络 , 从而削减恶性竞争与重复开发 , 并推动自身向外延进展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创新系统 , 即生物医药的创新带;这三个生物医药创新带的形成对增强和提升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科技及中医药的技术水平和竞争优势都将大有裨益, 同时也会增加地区内的科技园区对国内外大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