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_第1页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_第2页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_第3页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_第4页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论文导读::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明确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创新绩效。个交互效应模型。论文关键词:创新网络,冲突类型,创新绩效,交互效应一、引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持续增长的动力保障,现在把中小企业视为重要变革代理人;的动态观点已经获得广泛认可Audretsch,1995;Audretschand Thurik,2001【1】-【2】,中小企业已成为实施和实现创新的微观根底,尤其是一些重大原始创新技术和产品,往往发端自中小企业,再由大型规模企业通过收购中小企业或收购专利技术进一步放大创新效应,转化为现实的创新绩效

2、,因此研究以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具有饮水思源的重要意义。而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主要是通过集群式的创新网络来实现的,单个中小企业难以具备创新的资源与能力,Freeman.CRoy Rothwell1991【3】和Christian DeBnesson1999【4】就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认为集群的存在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生,也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这一研究从结果变量上反映了创新网络的积极作用,但没有具体论证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而魏江和叶波2002【5】以及郑健壮和吴晓波2002【6】那么具体分析了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行为发生的机制,认为同行业中小企业由于承当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某一

3、段,由此形成了互相依靠和协作的业务联系,这种联系由于其自利性而非常紧密,它们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创新的发生,首先是竞争的存在使得彼此寻求通过创新而超越竞争对手,或者通过模仿来追赶对手,其次是业务上的合作关系也促使它们共享信息与资源,互相启发和引导创新,长期的地缘和商缘形成的信赖与商誉也使企业实施时机主义行为的本钱很高,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开展合作的交易本钱大大降低,竞合效应的双重叠加提升了企业通过创新网络来增加绩效的效率免费论文。除此之外,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课题组1998【7】在分析创新网络时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从软环境角度认为中小企业的不断消亡与产生过程中,地域文化的无形纽带作用将局

4、部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创新网络。池仁勇2005,2007认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是通过相关研究机构、企业间的链接而成,网络的结点、关系链等属性决定网络的属性与功能,还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网络结点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新产品开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最大。尽管个别研究从结果变量来测量,发现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但研究还不够细致,未探究具体的影响过程和机理。而创新网络是中心企业与其周边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中心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越紧密,只说明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获得信息、整合资

5、源和实施创新具有了外部优势,企业能够从外部以更低的交易本钱获得人、财、物以及信息等战略资源,由此为创新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还不是充要条件;。当通过创新网络获得的创新信息、时机和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创业团队就面临着如何取舍不同的创新战略和方案,而这一过程在热血沸腾的创业团队内部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关键就在于决策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有效性,目标是通过冲突和碰撞筛选出最优的创新战略,并且通过这一过程中的意见交流到达思想和理念的一致,最终凝聚大家的力量组织实施创新行为。中小企业作为未来创造高附加值经济增长的主体,在发挥张力的同时更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制度化保证。Deutsch197

6、3,1980将企业内部冲突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三种。本文借鉴他们的观点,来考察中小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强度与冲突类型匹配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即说明企业的创新网络在什么样的内部冲突过程中更可能产生高创新绩效,明确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这一研究,使中小创业企业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内外两个方面,实现内外兼修,首先从塑造良性的内部冲突角度来构建和运营创业团队,进而有选择地吸取外部创新?络提供的时机和资源,实现可控范围内的高创新绩效?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一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活动是如何发生的?是企业独立完成的过程还是与其

7、他企业交互完成的?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Ronald S.Burt1973首先指出社会网络通过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而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影响。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发生背景,首次揭示了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社会化的多主体参与过程。进一步,Teece,D1986和ImaiBaba1989也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受到企业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单一主体的独立行为。Lundvill1988更进一步地认为创新活动中的交互行为受到政府、科技、劳动分工、学术机构以及与用户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指出了参与影响的主体。Freeman.C1991那么明确提出了创新网络;In

8、novation Networks的概念,认为创新网络囊括了企业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还将创新网络划分为合资企业与研究公司、合作研发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技术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供给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等类型。国内的相关研究中,盖文启和王缉慈1999认为创新网络是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主体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根底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系统,他们描述了创新网络的整体形态和主体构成。王大洲2001从参与创新网络的主体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认为主体间一方面通过竞争来争夺有限的创新资源人才、信息等,另一方面也需要整合资

9、源来合作实施技术创新,整个创新网络就是在这种竞争与合作中动态滚动开展的,通过优胜劣汰的竞合过程更新整个创新网络,促进网络中的企业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实施创新活动。池仁勇2005认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根本形式是由中小企业、供给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应部门、中介效劳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结点组成,它们间各种合作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投资、生产等创新活动提供市场与技术信息、新材料和部件供给、人才、技术、资金等帮助,从而形成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结免费论文。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各种要素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和利润。池仁勇2007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网

10、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发现创新网络结点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新产品开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H1。假设H1: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二创新网络与冲突类型的交互作用创业活动中不仅需要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同时由于内部创业团队成员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职业履历,他们彼此间也会产生各种分歧和差异Blatt,2021,由此也必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内部冲突。冲突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冲突的性质和结果存在差异。Deutsch1990将冲突划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冲突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对创新时机和信息的良性互动或恶性互

11、动,这将成为制约创新网络优势转化为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1、合作式冲突合作式冲突是一种良性冲突,冲突的性质是任务型冲突;而非关系型冲突;,冲突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内部观点之间的分歧,成员之间只是就事论事,针对问题来开诚布公地讨论最优方案,而非针对个人。因此彼此更加理性地考虑对方的意见,在良性的头脑风暴中吸取不同的观点,从而更有利于整合出创新性方案。一般而言,团队成员的共同创业是建立在过往彼此的了解、信任和共同志向的根底上的,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对接Ruef et al.,2003,因此在创业初期往往都是合作式冲突,彼此为了目标的达成而表达自己的观点。Tjosvold1998也认为合作式冲突有利于

12、彼此信息和知识的分享和交流,随着问题的解决还会提升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合作式冲突能帮助团队成员客观理性地审视创新网络带来的时机,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的方案,扩大决策信息的多样化进而提高决策质量,这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创新网络的优势,一方面对正确的创新战略给予更全面透彻的分析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共同的讨论可以防止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可将不合实际或自身无法承当的创新战略排除在外,实现去伪存真,最终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2:合作式冲突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对抗式冲突对抗式冲突是一种恶性冲突,冲突的性质是关系型冲突;而非任务型冲突;,即冲

13、突的出发点不是讨论出更优的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政治较量和个人对抗实现个人意志的声张,目标是?晕夜鄣愕谋唤幽桑冲突是对人不对事;。Baltt2021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源于创业团队成员间缺乏深度了解,进而对彼此的言论和行为产生误解,最终产生不理解和不信任。当创业企业通过外部创新网络产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意向时,决策团队需要在内部进行讨论,而对抗式的冲突使得团队成员间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甚至会使得讨论陷入僵局,失去了团队决策的必要性,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3:对抗式冲突负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免费论文。3、让步式冲突让步式冲突介于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之

14、间,冲突的目标不是交流信息讨论最优方案,而是接受主流意见获得最优方案,通过妥协和让步求得外表的一致和团结,防止争论Chen et al.,2005。Barker et al1988指出让步式冲突也可能转化为对抗式冲突,那将对最终的创新决策产生不良影响。总体而言,让步式冲突气氛一旦形成,将制约对创新网络中有价值信息的甄别、提取、重组和利用,最终对创新网络优势转化为创新绩效的效果产生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这种影响效果将视决策的优劣而定。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4:创新网络强度与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无关。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下列图1:图1 理论模型三、样本及变量度量一样本数据本研究的数据以中

15、央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员为调查对象,对他们所在企业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实际回收214份,剔除严重答复不完整的问卷13份,有效问卷201份。同时由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才可能了解企业的创新网络状况、内部决策冲突状况以及企业过往的创新绩效情况,因此调查问卷的合格填写者应该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201份有效问卷中有58份为部门经理以下的普通职员,104份为部门经理级的中层管理者,39份为副总经理及以上的高层管理者,故最终符合要求的有效问卷共计143份,有效率为55%。二变量度量1、创新网络强度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结关系。Jonathon

16、 N.C和Rob C200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答卷者就其所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打分,以此来反映企业与创新网络的联结紧密度。池仁勇2007采用了这一方法,并且设计了评价指标和权重,本文借鉴这一研究成果来度量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程度。具体见下表1池仁勇,2007,第108页:表1 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联结强度评价指标及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分项权重 综合权重 与供给商的联结度 产品和市场信息的交流程度 1/3 16/100 根据其他企业市场信息的程度 1/3 与供给商的合作关系 1/3 与客户的联结度 与客户交流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程度 1/2 21/100 有无代理商 1/2 与其他

17、相关企业的联结度 是否持股 1/3 18/100 有否合作 1/3 企业间交流程度 1/3 与中介机构的联结度 是否参加协会 1 10/100 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度 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程度 1/5 25/100 购置科研机构技术的频率 1/5 委托技术培训的程度 1/5 咨询业务的频率 1/5 参加成果洽谈的频率 1/5 与政府的联结度 获得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的程度 1/2 10/100 获得政府技术创新支持的程度 1/2 用Likert5刻度,由被调查者就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综合权重算出每一企业的得分,分值越高,说明企业与创新网络的联结强度越大。2、冲突类型针对冲突类型的量表已有很多,本

18、研究认同Chen等2005将冲突类型划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3种类型的观点,并采用Chen等2005针对中国情境围绕这3种类型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共12个题项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分别用4个题项来描述1种冲突类型。本文借鉴该量表用Likert5刻度来度量冲突类型,下表2显示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3、创新绩效对企业创新绩效度量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价值,而通过客观的财务指标来度量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大量研究开始采用主观绩效度量方法Covin et al.,1994。因此,本研究借鉴Bell2005、Ritter和Gemunden2004的研究成果,通过5个题项来测量创新绩效。依旧用

19、Likert5刻度来度量这5个题项,得分越高,表示企业创新绩效越高。下表2显示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免费论文。4、控制变量本文设计三个控制变量:1是否是高科技企业。设置一个哑变量来区分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企业,当公司属于高科技企业时,其值为1,否那么为0。2企业规模大小。用员工人数的对数来反映企业规模。3企业已经营年限。四、实证分析结果一探索性因子分析1、冲突类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为得到内部冲突的类型,我们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那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冲突类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检验,KMO值为0.837,Bartlett球检验卡方值为473.848P为0.000,反映出适合作因子分析。通过应用最

20、大方差法Varimax进行因子提取,得到的结果与Chen等2005的分析一致,得出了具有清晰结构的3种冲突类型: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3个因子累计总解释方差为85.639%。合作式冲突因子、对抗式冲突因子和让步式冲突因子的Cronbach a值分别是0.827、0.927、0.882,均超过了0.7的可接受水平,说明各变量通过了信度检验。表2中可看到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2、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为得到创新绩效的度量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那么,同样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值为0.792,Bartlett球检验卡方值为392.639P为0.000,反

21、映出适合作因子分析。公共因子总解释方差为85.639%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且创新绩效的Cronbach a值为0.928,超过0.7的可接受水平,说明通过了信度检验。表2中可看到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表2 冲突类型和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变量 因子 度量指标 因子载荷 冲突类型 合作式冲突 注重营造我们是一个整体;的气氛 0.729 注重追求对每个个体都有利的方案 0.827 强调最正确的角色分工来提高决策效率 0.698 持续投入以实现理想和追求 0.882 对抗式冲突 总有意识地去说服他人同意自己 0.792 总希望别人作出让步,而非自己 0.683 通过固执己见来获得他人认同 0.6

22、62 将冲突视为政治与影响力的对抗 0.892 让步式冲突 尽量不将分歧摆上台面 0.902 尽量减少对争议话题的公开讨论 0.818 尽量减少思想分歧来化解观念差异 0.732 为防止冲突,成员间尽量彼此让步 0.814 创新绩效 与同行相比,我们常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新产品/新效劳 0.654 与同行相比,我们常在行业内率先应用新技术 0.725 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应用了一流的技术和工艺 0.851 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创新和改良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响应 0.752 与同行相比,我们的新产品研发成功率非常高 0.663 二假设检验在检验了量表的度量有效性后,下面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来

23、检验假设。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见下表3:表3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变量 1 2 3 4 5 6 7 8 1.创新绩效 1.000 2.是否高科技企业 0.583* 1.000 3.企业规模 0.117 -0.221* 1.000 4.经营年限 0.232 0.085 0.392* 1.000 5.创新网络强度 0.763* 0.483* 0.283* 0.573* 1.000 6.合作式冲突 0.154 0.187 -0.092 0.094 0.056 1.000 7.对抗式冲突 0.466* 0.103 0.028 -0.203 0.354* 0.000 1.000 8.让步式冲突 0.375*

24、-0.121 0.102 0.082 0.543* 0.000 0.000 1.000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0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企业创新绩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4。表4 创新绩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是否高科技企业 0.539* 0.093* 0.074 0.081 0.112* 0.029 企业规模 0.103 0.083 0.102* 0.091* 0.032 0.110* 经营年限 -0.084 0.028 -0.043 -0.055 -0.076 -0.098 创新网络强度 0.583* 0.332*

25、0.254* 0.292* 0.304* 合作式冲突 0.293* 0.204* 0.092* 0.187* 对抗式冲突 0.130* 0.193* 0.272* 0.188* 让步式冲突 0.303* 0.493* 0.265* 0.294* 创新网络强度x合作式冲突 0.217* 创新网络强度x对抗式冲突 -0.058 创新网络强度x让步式冲突 0.083 R2 0.127 0.654 0.765 0.794 0.772 0.770 Adj.R2 0.116 0.608 0.752 0.786 0.765 0.761 R2 0.527* 0.111* 0.029* 0.007 0.005

26、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0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表4中,模型1到模型3中的R2是前后两项比拟的结果,模型4到模型6中的R2是与模型3比拟的结果免费论文。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在控制变量的根底上增加了创新网络强度;这一自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3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共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模型2的结果说明,在3个控制变量的根底上参加创新网络强度;这一自变量后,模型的解释效力明显提高R2=0.527*,且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0.583*,假设H1得到支持。模型4到模型6都参加了交互项,计算交互项时先对1个自变量和3个调节

27、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后再相乘,来防止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同时,为防止3个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Ahuja2000的做法,进行Step回归,即3个交互项分别逐个进入模型,来检验假设H2、H3和H4。模型4的结果说明,在模型3的根底上参加创新网络强度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项后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型的解释效力进一步显著提高0.029*,合作式冲突显著正向调节了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0.217*,假设H2得到支持。五、小结创新网络是中心企业与其周边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中心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越紧密,反映出企业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气氛,这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升级打造了

28、根底,但当通过创新网络获得的创新信息、时机和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创业团队就面临着如何取舍不同的创新战略和方案,其关键就在于决策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有效性,目标是通过冲突和碰撞筛选出最优的创新战略,进而将外部优势内部化,最终转化为创新绩效,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将企业内部冲突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三种,具体考察企业的创新网络在什么样的内部冲突过程中更可能产生高创新绩效,明确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并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首先发现,企业的外部创新网络强度确实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合作式冲突会显著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放大创新网络强度

29、的积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更好地将外部吸收来的创新信息、资源等优势合作式的冲突,最终实现对客观信息和优势的主观整合,甚至是再创新;,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循环过程将创新网络优势进行再提炼和碰撞,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案或者在实施环节参加创业团队成员提出的更优方案组合,或者良性的合作式冲突全面扫描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前馈控制来提高实施效率,最终更高效地转化为创新绩效?而研究同样发现,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作为两种消极的冲突类型,创业团队在从外部创新网络获得创新方案和理念时,内部并不能充分地开诚布公地讨论方案的优劣,针对个人的争执以及随声附和与妥协都扼杀了更优方案的提出,

30、没有实现锦上添花;,最终的方案也是冲突和让步的结果,在大样本条件下,对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针对这一结论,以后可从企业整个内部管控系统的大框架下来看待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从创新网络中获得的资源不仅受到内部冲突过程的调节影响,还会在整个管控体系的框架下发挥作用,冲突类型只是其中一个维度。参考文献【1】AudretschD.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Cambridge,MA:MIT Press,1995.【2】AudretschD.,Thurik R.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

31、nomy?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and Entrepreneurial Economie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Change,2001,10(1):267-315.【3】Freeman C.,RoyRothwell.External 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Manufacturing Firms in Europe.Technovation,1991,2:93-112.【4】ChristianDeBnesson.An Entrepreneur C

32、annot Innovate Alone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AreRepuired .Paper to be Discussed at the DRUID Conference on Systems ofInnovation in Aalborg, Denmark, 1999.【5】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和挤压效应.中国软科学,2002(12).【7】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课题组.活化资源,衍生企业,依托网络,激发创新试析中关村高新产业区之形成.科研管理,1998(1).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管理世界,

33、2005(10).Deutsch,M.TheResolution of Conflict.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Deutsch,M.FiftyYears of Conflict,In Festinger,L.(Ed.).,Retrospections on SocialPsycholog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46-77.Burt,RonaldS.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Participation in t

34、heDiffusion of Innovations.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73,2:125-144.Teece,D.Profiting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cing and Public Policy.ResearchPolicy,1986,15:285-305.Imai K.,BabaY.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Cross border Netwaorks,Transcending Markets andHierarchies to Create a New Techno-economic System,OCDE,Paris,1989.Lundvill,B.Innovatio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