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_第1页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_第2页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_第3页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_第4页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6.古文化常识(教师版)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5.理解掌握古文化常识(教师版)训练目标:一、理解掌握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二、通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阅读解题的能力。学习过程: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思维导图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广阔度,为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设误类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一、古文化

2、常识题命题“8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2018年全国卷,“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2016年全国卷,“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2017年全国卷,“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2019年全国卷,“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4、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8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2018年全国卷,“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

5、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2019年全国卷中的“殷纣”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封神演义,“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解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2018年全国卷

6、中的“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可联系张衡传中“又多豪右,共为不轨”的课下解释来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

7、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如2018年全国卷中的“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典例示范(2019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题演示选项技巧运用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此选项是较熟悉的专用名词,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时常遇到,可结合“诸子百家”选读

8、和历史中的“先秦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内容,按照个人理解,可判断出“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是错误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选项前半部分“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可联想日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颁发“诏令”的情景,是皇帝专用的发布命令的文书。选项后半部分可采用“剖析词语”法判断,“诏”是皇帝发布的,“令”是命令、通告等。然后结合语境“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可知,选项表述合理。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选项中“礼乐指礼制和音乐”表

9、述可结合日常学习的积累初步判断,然后再联想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礼乐”进行解释判断。再根据前后文语境“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推断可知,选项解说正确。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此选项比较生僻,可先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就”的意思为“靠近、到”;“国”可指诸侯国或诸侯的管辖之地。那么“就国”译为“到自己的管辖封地”就很好理解。然后依据“遇生判对”法,可初步判断正确。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韦温,字弘育。十一岁,举两经

10、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侍亲疾,调适汤剂,弥二十年,衣不弛带。既居丧,毁瘠不支。服除,李逢吉辟置宣武府。太和五年,太庙室漏罅,诏宗正、将作营治,不时毕,文宗怒,责卿李锐、监王堪,夺其禀,自敕中人葺之。李德裕入辅,擢礼部员外郎。或言雅为牛僧孺厚,德裕曰:“是子坚正,可以私废乎?”武宗立,擢吏部侍郎。后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选自新唐书韦温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除,亦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B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

11、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唐朝时,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掌管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等事务。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可分为官谥和私谥,官谥由朝廷赐予,私谥由亲人议定。解析:选DA项,“服”,服装,可指朝服,亦指丧服;“除”,脱去,去掉,“服除”结合语境,即除去丧服。联系课文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课下解释并结合日常积累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太”,在古代是“大”

12、的意思;“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即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可按照“遇生判对”法判断,据此可判断“太庙”解释正确。C项,“礼部”,“礼”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具体包含内容非常广泛;“部”有官府、府衙的意思。联想历史所学“六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选项正确。D项,“谥”依据日常积累,如韩愈,谥号“文”,由此可知“谥”是人死后的称号。对于其分类可推断“私谥”不可能只是亲人议定的称号,应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称号。综合可知D项错误。参考译文:韦温,字弘育

13、。十一岁时,考中两经科,因为拔萃科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而被补授咸阳尉。父亲生病,他亲自侍奉,调理合适的汤剂,整整二十年,未曾松开过衣服的带子。为父亲守丧,因哀伤过度而身体瘦弱不支。守丧结束后,李逢吉征召他到宣武府任职。太和五年,太庙房屋有裂缝漏雨,皇帝下诏宗正、将作营建修造,没有按时完工,文宗生气,斥责宗正卿李锐、将作监王堪,罚没他们的俸禄,并亲自敕令宦官去修缮太庙。李德裕入朝辅政,提拔韦温为礼部员外郎。有人说他向来被牛僧孺看重,李德裕说:“这个人刚直公正,怎么可以因私情废除他呢?”武宗即位,提升为吏部侍郎。后来出京任宣歙观察使。五十八岁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孝。“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

14、套检测一、断句、古文化常识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嫁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

15、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

16、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解析:选D句中的“诞膺灵命”指承受天命。“灵命”是前句的宾语,应与前句连在一起。排除A、B两项。“非时行戮”指违背时令进行杀戮。“非时”是“行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圣驾、圣上、天子、寡人等。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等。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

17、,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解析:选AA项解说错误,寡人是帝王自己的谦称,不是尊称。参考译文: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德高望重。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作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神龙初年,徐坚两次升迁后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徐坚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善良正直的人,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使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就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

18、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徐坚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表。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可以笼络统管他们,却不能使他们与华夏的制度相同,如果劳累军队长途跋涉,只会损失得多而获取得少,因此(徐坚)独自建议认为不便。(二)阅读下面的

19、文言文,完成34题。(6分)豆卢革,父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

20、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21、解析:选B句中,“说”指“韦说”,后面是对“韦说”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D两项。“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排除C项。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B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解析:选CC项解说错误,“诸侯王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参考译文:豆卢革

22、,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迁家避祸来到中山,唐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

23、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溆州刺史,一路上用驿马遣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6分)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

24、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

25、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解析:选B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

26、当于明清的府。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解析:选A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参考译文: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被授任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

27、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二、高考仿真综合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

28、,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

29、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

30、大将军,谥曰肃。子宝德嗣。(节选自隋书崔彭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B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C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D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解析:选D“彭出传舍迎之”句意完整;“之”作“迎”的宾语,代指“宇

31、文纯”,故在“之”后应该断开;“纯有疑色”就是崔彭观察到的内容,作“察”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将宣诏”意为将要宣读诏令,句意完整;而“可下马”的主语应是“王”,故应在“王”前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选D。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家经典“三礼”。诗经周易道德经也是儒家经典。B践阼,亦作“践祚”,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D

32、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解析:选AA项,道德经是老子所作,乃道家经典。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彭有军事才能,多受倚重。周武帝时,官至门正上士。高祖即位,被任命为监门郎将。去世后,高祖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B崔彭胸有胆略,才智非凡。崔彭奉命带两人去召回镇守齐州的宇文纯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最终捉住宇文纯,成功完成任务。C崔彭喜爱读书,能学以致用。年少时喜欢读周官尚书,能够在守卫皇宫时给皇上讲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并得到观者的肯定。D崔彭射术高明,闻名于突厥。曾在武德殿一箭

33、射中殿梁上的鸽子,因此被可汗请去。到达突厥国中后,再展射箭绝技,突厥人无不叹服。解析:选A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炀帝即位”,应是炀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崔彭为大将军,而非高祖。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4分)译文:(2)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4分)译文:参考答案:(1)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关键词:“诈”,假装,欺骗;“止”,停留,住;“传舍”,驿站。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2)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本领确已

34、超人,还稍懂学问吗?”(关键词:“当上”,值班;“绝”,超过;“颇”,稍微。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11隋高祖害怕镇守齐州的宇文纯反叛,派遣崔彭去召回宇文纯,为什么崔彭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请简要说明。(3分)答:参考答案:崔彭担心宇文纯不听从征召,故假装生病停留在驿站,打算用计谋抓住宇文纯;崔彭害怕宇文纯羁押自己和随从,在齐州聚众发生叛乱。参考译文:崔彭字子彭,是博陵安平人。祖父崔楷,魏时任殷州刺史。父亲崔谦,是北周荆州总管。崔彭少年失父,事奉母亲以孝闻名。性格刚直勇敢,有军事才略,精于骑马射箭。爱读周官尚书,粗略知晓其大概意旨。周武帝时,任侍伯上士,几经改任后任门正上士。等到隋高祖杨坚

35、担任北周丞相时,北周陈王宇文纯镇守齐州,高祖怕他会反叛,于是派崔彭带领两个随从骑兵去召宇文纯回朝廷。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派人对宇文纯说:“天子有诏书交到陈王住所,崔彭苦于疾病,不能勉强步行,希望陈王屈尊到这里来。”宇文纯怀疑事情有变故,多带随从的骑兵来到崔彭的住处。崔彭走出驿站迎接,观察到宇文纯心中有疑虑,担心他不听从征召,于是骗宇文纯说:“陈王可以令众人回避,我将秘密告诉你事情。”宇文纯挥手叫从骑走开,崔彭又说:“将要宣读诏令了,陈王该下马聆听。”宇文纯急忙下马,崔彭回头对自己的两位从骑说:“陈王不听从皇上征召,可以把他抓起来。”两骑士于是抓着宇文纯

36、,并把他锁起来。崔彭于是大声说:“陈王有罪,皇上征召入朝,旁人不准乱动。”陈王的随从惊愕地离去。高祖见后大为高兴,拜任他为上仪同。等到隋高祖登基后,升任崔彭为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之职,被赐封安阳县男的爵位。几年后,改任车骑将军,随后又改任骠骑将军,一直主持宫中的值班警卫。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只要值班在仪仗之中,他就整日端坐着,从未有懈怠懒惰的样子,皇上很喜欢他。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给我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本领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崔彭说:“臣小时喜欢周礼、尚书,每遇休闲假日,也不敢废弛。”皇上说:“试着给我说说。”崔彭于是就谈了君臣警惕谨慎的义理,皇上

37、称好。旁边的人(看到这一幕的人)认为他懂得先哲教言(有见识的话)。后来加任上开府,升任备身将军。皇上曾在武德殿宴请达头可汗的使者,有鸽子在殿梁上鸣叫。皇上叫崔彭射它,一发即中。皇上大为高兴,赐给一万钱币。到使者回去后,可汗又派使者对皇上说:“请求与崔将军见一面。”皇上说:“这一定是因为擅长射术而闻名于胡人王庭,所以来请求相见。”于是派他前往。到达那以后,可汗召来数十个擅长射箭的人,便把肉抛投在郊野,用来聚集飞鸢,派那些善射的人去射,大多射不中。又请崔彭去射,他连射数箭,飞鸢都应弦坠落,突厥人互相对视,无不赞叹敬服。可汗留住崔彭不放达一百多天,皇上赠以丝缯彩帛,崔彭才得以回朝。仁寿末年,升爵位为

38、安阳县公,食邑二千户。炀帝即位后,升任左领军大将军。随驾前往洛阳,崔彭总督后军。当时汉王杨谅叛乱刚刚平定,余党到处聚集,朝廷派崔彭率数万士兵平定山东制止叛乱,又兼领慈州职事。炀帝因他清廉,赐予绢帛五百匹。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皇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肃。儿子崔宝德继承他的爵位和职位。(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0分)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

39、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检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綵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

40、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兆尹监护。

41、葬日,赐绢五百匹。(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解析:选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语意完整,“于灵武”是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

42、除A项;“两京”是“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行在”的意思是“皇上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解析:选A“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错误,应该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14下列对原文有

43、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解析:选D“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于文无据

44、,原文只是说“上从杞议”,并没有具体叙述否决浑瑊意见的原因。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4分)译文:(2)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4分)译文:参考答案:(1)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关键词“会”(正值)、“幸”(驾临)、“署”(任命)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关键词“邀击”(半路阻击)、“颇甚”(很多)各1分,被动句1分,句子大意1分16浑

45、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3分)答:解析:找到相关语段,从浑瑊的话“漠谷险隘陵寝往来”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并分散敌人势力。参考译文:浑瑊,是皋兰州人。浑瑊本名叫浑进,十几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打仗,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他的勇敢在军队中数第一,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后来,节度使安思顺派浑瑊带领侧翼军队深入葛禄部,经过狐媚碛,夺取特罗斯山,大败阿布思部;又与众多军队在永清栅、天安军筑城,升任中郎将。安禄山发动叛乱,浑瑊跟随李光弼出兵河北,平定很多郡县。叛贼将领中

46、有名为李立节的人,向来以勇猛著称,(李立节)与浑瑊格斗,浑瑊在战阵上斩杀了他,升任右骁卫将军。不久肃宗在灵武即位,浑瑊领兵前往肃宗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到达天德,遇上吐蕃军入侵,浑瑊打败了吐蕃军。跟随郭子仪收复了两京,讨伐安庆绪,在新乡打败了叛贼。浑瑊改任检校太仆卿,担任武锋军使。又随从仆固怀恩讨伐史朝义,先后打了几十仗。史朝义被平定后,浑瑊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被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浑瑊一匹配有鞍辔的马、华美的丝织品二百匹。当时让普王担任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伐李希烈,让浑瑊担任检校户部尚

47、书、御史大夫,担任中军都虞候。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集合士兵六千人赴救国难。将要到达奉天,皇上商议他们的行进方向,宰相卢杞、白志贞认为走漠谷道路便利。浑瑊说:“漠谷道路险峻狭窄,必定会被敌军堵截,不如从乾陵北边取道,靠近柏城行进,顺便选择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城中呈掎角之势相呼应,并且分散敌人势力,朱泚必定不再从陵寝间往来。”皇上听从了卢杞的建议。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城中出兵接应援救,也被叛贼挫伤锐气而退回。杜希全等

48、各自返回本镇,贼军攻城更加紧急,围绕城池挖壕沟。城上的士卒都长期饥寒交迫,又缺少铠甲和头盔,浑瑊只是感谢并告诫激励他们。当时浑瑊被乱箭射中,自己立即拔出箭,鲜血流了一身,仍然坚持格斗不停止,开始(他)不说自己的伤口痛,以激励士兵的斗志。第二天,李怀光大军驻扎在醴泉,当天夜里,贼兵解除包围而退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浑瑊)在军镇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五日,群臣在延英殿恭敬拜慰他。皇上下诏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赠予办理丧事的绢布四千匹、粮食三千石。等到丧车将要到来,(朝廷)又为此停止朝会。凡与治丧相关之事,主管部门按照标准支付费用,命令京兆尹监护。下葬之日,赐予绢五百匹。增分清单七记练结合串

49、记5类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识记方法示例一线串珠法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

50、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莲居士”,称籍贯“青莲”,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归类联想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一、古代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

51、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

52、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

53、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花朝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

54、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重阳农历

55、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

56、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

57、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5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

58、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7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

59、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解析

60、:“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