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2.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作者简介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后入瑞士籍。自幼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190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德米安荒原狼等。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二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 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

2、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1962年8月病逝于瑞士。写作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知识卡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谈读书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

3、数限制。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读书:目的和前提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57段第8段导图引路,概览全文阅读课文,依据下面表格中的提示,概括相应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读书:目的和前提真正的教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自己的爱好是开始阅读的凭借个性或人格是教养的提前作者迷恋阅读的情形再次强调必须读杰作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

4、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不是矛盾?(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

5、的意识和理解。3.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3)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4)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

6、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4.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这也是现实的需求(1)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2)原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作者的

7、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5.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6.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

8、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7.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主题归纳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黑

9、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

10、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拓展延伸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

11、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市,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1962年8月9日病逝于瑞士。他是德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散文作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有彼得

12、卡门青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学习资源附:资源与积累(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3)作者延读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

13、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岩录此书乃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可见书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深。“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

14、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他还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书的文章。甚至可以说,黑塞所读的中国古籍,比大多数中国人还多。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诗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从成年开始,黑塞就在欧洲游历。1911年,34岁的黑塞与一位画家结伴,启程赴印度,寻觅遥远心灵的故乡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新

15、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当时中国正爆发辛亥革命,他未能进入中国此次远行,黑塞对印度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的倒是中国人。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其实,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同年,黑塞还得到德译中国诗集中国牧笛,他如获至宝,读后感叹不已:“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1912年,黑塞离开德国,定居瑞士。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在迷惘与苦闷中,黑塞开始离开曾一度迷恋的印度哲学,离开它的忍受和认命思想,转向中国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认为只有中国的圣贤能够拯救欧洲的灵魂,他把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给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