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后10首古诗词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课后10首古诗词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课后10首古诗词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课后10首古诗词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课后10首古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长歌行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2、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3、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4、晞:晒干。 5、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6、布:散布,洒满。 7、德泽:恩泽。 8、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9、焜黄:枯黄。 10、华:同“花”。 11、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12、百川:无数条江河

2、。川,河流。13、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

3、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赏析:这首诗先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

4、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2、野望 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

5、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注解 1、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2、雁南度:大雁南飞。3、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曲,曲折转弯处。4、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5、

6、天际:天边。6、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7、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背景及感情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

7、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解 1、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 2、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至二十四年(736)为宰相。 3、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4、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5、涵:包涵,包容。6、虚:虚空,即天空。7、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8、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

8、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 9、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10、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11、欲济:想渡过(洞庭湖)。 12、济:渡。 13、楫:船桨。 14、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15、圣明:指升平时代。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16、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译诗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9、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赏析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

10、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5、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

11、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解:、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袆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悠悠:久远的意思。、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 这首诗是吊

12、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 诗先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

13、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6、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解】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2、一:助词,加强语气。3、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4、征:征途。5、兹:此,现在。6、萧萧:马鸣声。7、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翻译】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

14、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赏析: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

15、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

16、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7、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

17、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景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18、,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8、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作品主题: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注释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适:恰好。惬(qi):心满意足。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鲁

19、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赏析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

20、,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颈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9、浣溪沙(苏轼) 游蕲(q)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1、!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 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潇潇暮雨:绵绵细雨。 6. “门前”句,亦有出处。7. 黄鸡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8.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9.白发:老年 10.萧萧:形容雨声 11.兰芽:兰的嫩芽。 译文 山脚下的兰草嫩芽有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林间小路清净没有泥巴, 傍晚的时候,绵绵细雨中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向西奔流

22、!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 赏析 这首词时苏轼被贬,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僵卧:静卧。僵:僵硬,僵直。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思:想着,想到。 为:介词,为,为了。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守卫。轮台:地名 夜阑:夜将尽。阑(ln):残尽。 卧听:躺着听。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背景 陆游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