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1 PAGE 6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概念】1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_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客观原因是_。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练能力】1.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发动“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诏C.签订马关条约D.创办京师大学堂2.观察下图,图中的文件( )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B.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端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

2、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3.下图为时务报第一册目录。据此可知,维新派( )A.得到媒体支持B.群众基础广泛C.影响不断扩大D.注意舆论宣传4.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很不相同的思想,但它主要是以一种激进的倾向为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对国家富强问题的关注,这种激进思想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 )A.使思想界陷入混乱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

3、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6.1895-1898年间,全国各种学会如粤学会、闽学会等共有20多个,出版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等各种救亡刊物70余种。这一现象( )A.使西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7.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义和团运动B.护国战争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8.据中国近代通史记载,俄国政府虽然赞成列强向中国用兵,但不愿出头公开领导联

4、军与清政府为敌。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诉德国政府说,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这一记载反映的侵华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由庚子事变而激起的革命风潮,无处不在,浸浸乎弥漫天下。当革命风潮层浪叠起,聚集以成高山滚石之势时,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据此可知,庚子事变( )A.使义和团运动爆发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D.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0.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

5、可知(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11.有人指出,这个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人评价的是(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2.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遭到挑战B.东南经济实力增强C.专制体制腐朽至极D.民族意识尚未形成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6、要求材料一 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甲午战后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但即使是这样,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达尔文的进化论虽

7、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因此当“戊戌政变”发生时,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摘编自雷颐维新的挫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前清王朝面临的“危险形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变法运动遭到“挫顿”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

8、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901年9月7日(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2)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答案以及解析【练概念】1.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2.农民阶级局限性 中外反对势力联合镇压3.东南互保【练能力】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

9、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等为首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故A项正确;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即百日维新的开始,不是维新运动的序幕,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不是揭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故C项错误;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内容,不是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故D项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依据图示中文字“定国是诏”,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由此开始,故B项正确。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应诏统筹全局折,故A项错误。定国是诏是由光绪帝颁布的,故C项错误。定国是诏中没有涉及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而且戊戌变法是

10、失败了的,故D项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说明当时的维新派注意舆论宣传,D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排除A项;维新运动脱离群众,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维新派的影响,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激进思想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项正确。5.答案:B解析:B.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项正确;A.无从反映;C.与题干不符;D.题干能反映,但与题意不符。故选:B。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895-1898年

11、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维新变法时期;材料中各种学会、救亡刊物的出现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D项正确;当时西学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加速,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义和团的“扶

12、清灭洋”口号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故选:A。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联军”“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诉德国政府说,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可知该战争涉及的道多个国家,故D正确。鸦片战争由英国单独发动,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两国发动,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有日本单独发动,排除。故选:D。9.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庚子事变”“革命风潮层浪叠起”“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起的侵华战争激起了全国的革命风潮,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庚子事变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13、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时,义和团运动正在进行,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慈禧太后一开始想利用义和团运动打击洋人,并向列强宜战,但盛宜怀、李鸿章等不认同此决定,实际上是拒绝对列强采取强硬态度,因此义和团运动将面临更严峻形势,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丑条约产生的影响,D符合题干的要求;ABC选项中的条约都没有使清政府变成列强统治

14、中国的工具,排除。故选:D。12.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清政府内部的不同派别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说明各派别完全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专制体制腐朽的表现,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体制的腐朽,而非中央集权遭到挑战和东南经济实力增强,排除AB;材料内容和民族意识是否出现没有关系,排除D。13.答案:(1)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

15、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一“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得出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得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根据材料二“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得出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人的了解;根据材料二“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得出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根据材料二“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得出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14.答案:(1)材料一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2)材料一:五口通商。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材料三: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