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学资料精华HYPERLINK /wgw11607 o 社区 t _blank TIME EEEE年O月 二一一年十一月前 言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特定的地域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决定我省是一个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涌现了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展强市,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县(市区)数量为全国之最。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12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546
2、元和6096元。浙江省正以一个资源小省不断壮大为经济强省,昂首步入二十一世纪。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对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依靠河流自然调蓄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除害兴利、合理调配水资源,我省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兴建一大批水库工程,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几年来,中央及省安排了大量投资,完成了“千库保安”工程,提高了病险水库的安全标准,增加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由于水库的效益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涉及面广,因此,今后应按照“统筹兼顾,兴利除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3、指导方针,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发改农经20041644号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120号)精神,省发改委、省水利厅以浙发农经2004946号文转发布置全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要求在已批准或编制的水利规划基础上,结合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抓紧编制全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省水利厅组织编制,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具体承担,各市(县)发改、水利部门参与共同完成。2004年12月编制完成浙江省水库建设规划工作大纲。根据大纲要求,
4、2005年1月开始调查收资,各市县相应开展区域的水库建设规划,并上报水库建设规划简要报告。按照符合规划和具备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双控”原则,对地方上报项目进行筛选,“双控”原则:一、水库建设必须符合已批准的各类水利规划。二、前期工作有一定基础。对列入“十一五”实施的水库工程要求:已达项目建议书及以上阶段深度要求的;项目建议书阶段等前期工作已组织开展(附合同)的;有详细的前期工作计划,并经当地人民政府确认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对地方上报的规划水库进行了严格把关,进行汇总整理,于2005年7月完成“初稿”在水利网上公示,广泛征求各地意见,并在9月份的“十一五”水利规划项目对接会上,面对面征求意见。根
5、据地方意见,2005年11月修改形成浙江省水库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市县,再次征求各方意见。2005年底省水利厅将规划(送审稿)上报省发改委要求审查。省发改委接到报告后,又再次征求各市发改部门意见,同时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2006年4月,项目组在各地、各部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第二次送审稿。2006年5月23日,浙江省发改委在杭州主持召开了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省水利厅、环保局、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林业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局及各市发改委、水利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与会专家与代表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形成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
6、划审查会专家组评审意见。根据审查会精神、专家组评审意见及与各市的进一步衔接,于2006年6月修改完成报批稿。2006年7月20日,省发改委以浙发改函2006181号“关于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批复的函”对本规划给予了批复。本次规划全省拟建各类小型水库768座,小(1)型水库257座,小(2)型水库511座。推荐在近期(2006年2010年)兴建各类水库347座,其中小(1)型水库125座,小(2)型水库222座。近期建设各类的水库多数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旅游、环境等综合效益,工程涉及面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1 概况1.1 自然环境1.1.1 地理位置浙江省位于
7、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东经1180112310和北纬2702313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毗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km左右,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km2。1.1.2 地形地貌浙江省地形地貌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山势连绵,群峰耸峙,海拔多在千米以上,龙泉市境内的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m,为我省群峰之首。群山由西南向东北展延,分为北、中、南三支:北为浙赣、浙皖交界的怀玉山脉、白际山脉,入浙后为天目山脉,中为仙霞岭山脉,向北伸展为天台山脉;南支为浙闽边境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为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由此形成浙江地貌的
8、基本骨架,又是省内各河流的发源地。中部以丘陵为主,40多个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以京杭运河和浙东运河为主干,河湖相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省大致可分为浙江北部平原、浙江西部中山丘陵、浙江南部丘陵、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浙江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全省土地按地貌类型划分,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省海域辽阔,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总长6486km,居全国首位。1.1.3 区域地质浙江地处东亚大陆边缘,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不同沉积类型发育也比较齐
9、全,其中元古界地层比较集中出露于浙西北和浙东南的相邻处,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浙西北,中生界主要分布浙东南,新生界主要分布平原和沿海地区。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系巨大的一级复式隆起带,界于秦岭和南岭两个巨型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之间,以“多”字型构造为骨架,相应发育“山”字型构造、旋扭构造和东西向构造。以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为界,全省西北部为扬子准地台,东南部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江岩性多样,尤以中生界火山岩系发育最具特色,在地层出露面积9.25万km2中,以岩浆岩面积为最大。浙江省在地震活动方面属少震弱震省份。舟山市及宁波市的镇海区和北仑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杭州湾、上虞、
10、余姚、慈溪、奉化、宁波大部及象山东溪以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象山东溪以南至温岭芙蓉以北一带沿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温岭芙蓉以南的温州沿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浙江省沿海滩涂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一般为0.65s(按区软弱场地划定)。1.1.4 河流湖泊浙江省境内江河湖荡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水系35个。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为八大水系,除苕溪注入太湖、京杭运河沟通杭嘉湖平原水网外,其余均为独流入海河流,并受均受潮汐影响。除八大水系外另有独流入海小河系13个和
11、浙闽、浙赣水系14个,这些水系具有源短流急,洪水位暴涨暴落,洪枯流量的变幅相差大的特点。在杭嘉湖和萧绍宁、温黄、温瑞等主要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河港交叉,形成平原河网。浙北和滨海地区为河湖和浅海沉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内河湖相连,水网密布,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钱塘江,为浙江省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68km(从安徽休宁县六股尖北坡至宁波市镇海区外游山与上海市南汇芦潮港连线),流域面积55558km2,其中浙江省境内面积48080km2。苕溪,属长江水系太湖流域,是浙江省主要河流中唯一不在本省入海的河流,河长158km(以东苕溪河源算起、至太湖入口),流域面积4576km2。运河,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浙
12、江省境内河网总长度24600km,境内流域面积6481km2。甬江,干流长133km,流域面积4518km2。椒江,干流长209km,流域面积6603km2,其主流为灵江。瓯江,干流长384km,流域面积18100km2。飞云江,干流长193km,流域面积3719km2。鳌江,干流长81km,流域面积1530km2。浙江省各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干、支河流(不包括平原河道)有2441条。按流域面积分类,流域面积在10000km2以上的河流有4条(钱塘江、兰江、瓯江、新安江),100010000km2的有21条,1001000km2的有213条,10100km2的有2203条。浙江省湖泊主要
13、分布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和浙东萧绍宁平原。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稠密的湖泊群。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自然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许多湖泊已经湮废,有的经历代修筑、改造,已成为人工湖泊,有的因开凿河渠,成为河流的一部分,已失去湖泊形态及其水文特征。到目前为止全省尚存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仅32个,其中杭嘉湖平原19个,总水面面积33.55km2,总容积8686万m3;萧绍宁平原12个,总水面面积39.67km2,总容积9536万m3;浦阳江湖畈1个,水面面积5.14km2,容积770万m3,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1.1.5 气候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4、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是浙江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浙江省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浙江省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雨量丰沛,雨日为140170天。一年之中,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为丰富,全年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这段时间,梅雨期是浙江省主要雨季。7月8月为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偶有台风带来降水;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多以晴冷天气为主。510月浙江省为台风影响期,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产生大暴雨,如遇冷空气
15、入侵,则加大暴雨,酿成洪涝灾害。冬季浙江省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浙江省雨雹天气。1.1.6 土壤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全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红壤、黄壤、粗骨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山地草甸土等类型。红壤几乎遍布全省海拔500m9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除台地和平、谷地外,坡地红壤一般厚度在30cm70cm。质地以粘壤土与壤质粘土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6%,浙北海拔多在500m以上,浙南多在700m以上,一般以沙质粘壤土
16、为主,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反应。粗骨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一般土层浅薄,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粘壤土。水稻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1.9%,主要分布在浙北、滨海平原与盆地、河谷平原,土壤大多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水网平原、滨海平原以粉沙质壤土、粉沙质粘壤土至粉沙质粘土为主,盆谷地以沙质壤土、壤土、粘壤土居多。1.1.7 植被浙江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全国植被分区上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和南部亚地带。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影响,原始植被遗存很少,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局部地段、自然保护区、寺庙附近有少量残存,现有天然林多为次生林。全省林种结构(面积)为:用
17、材林52.23,防护林27.08,经济林19.25,特用林1.44。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和林相,全省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竹林,经济林,山地矮林灌丛等8个主要森林类型。主要植被为常绿针阔叶次生林、松灌残次林、灌木小竹丛、草灌丛及人工林。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经济林次之,竹林居第三位,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面积较少。用材林中,以松为主,占37.75%;杉次之,占29.8%;阔叶林占26.12%;乔木经济林较少,占6.33%。经济林主要是茶园、桑园、油茶林、果园等。2005年全省森林地面积584.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87.5%;活立木蓄
18、积量1.94亿m3,森林蓄积量1.72亿m3。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达60.5%。1.2 自然资源1.2.1 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10.38万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2199m2。1.2.2 水资源全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2400mm之间,降水量分布趋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其中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山地大于内陆盆地。降水量年内变化受季风、台风活动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浙江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955亿m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山区水资源量达到80%,平原和滨海地区仅占20%;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江河的特
19、大洪水和严重枯水,形成洪涝和干旱灾害。1.2.3 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繁多,维管束植物3878种,其中蕨类植物499种、裸子植物60种、被子植物3319种;种子植物3379种,其中木本植物1407种,草本植物1972种,素有我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其中不少属国家重点保护和本省特有或稀有种,如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九龙山景天、浙江雪胆、象鼻兰等。据有关文献,浙江拥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55种。2)动物资源全省现有野生动物种类兽类99种、鸟类464种、爬行类82种、两栖类44种、鱼类160种、昆虫类2200余种。其中云豹、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黑麂、黄腹角雉、扬子鳄等21种为
2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短尾猴、猕猴、小灵猫、大灵猫、穿山甲、黑熊、黄嘴白鹭、中华虎凤蝶等102种为二级保护动物。1.2.4 光热资源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100h2200h之间,太阳年总辐射量在4000MJ/m24800MJ/m2,较我国同纬度的内陆省份为多。浙北平原、沿海岛屿和金衢盆地高,浙西北和浙南山区低;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大,冬季最小。热量条件较好,全年10的积温除浙西北山区的安吉、昌化一带外,从北到南基本上在5000以上,且有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常年10的持续日数在230天260天。1.2.5 矿藏资源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已发现72种,黑色金属、煤等矿产较为贫乏。
21、非金属矿以萤石、明矾石、膨润土、硅藻土、沸石、膨胀珍珠岩等驰名国内外。在探明储量的矿种中,石煤、明矾石、叶腊石、凝灰岩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二位,硅藻土居全国第三位。金属矿产中,钒、锡、钪、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铅、锌资源潜力较大。在地区分布上,全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浙西北以建材矿产为主,浙中则以金属矿产为主,浙东南以化工建材矿产和金属矿产为主。1.2.6 风景旅游资源浙江自然风光秀美奇丽,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西湖之娇媚、钱潮之壮观、雁荡之雄奇、普陀之清幽皆闻名中外。全省拥有杭州西湖、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方岩等1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华山等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级历史文
22、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有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及萧山湘湖、绍兴会稽山等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省级森林公园5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等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全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1.3 社会经济1.3.1 行政区划与人口浙江省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其中宁波市为全国计划单列市),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9个地级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属城区,837个镇、562个乡、212个街道
23、。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共有4719.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345.26人,女性人口2231.9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70%和47.30%。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为畲族。表1-1 浙江省行政分区统计表市(地)名称面积(km2)人口(万人)县级行政单位(个)备 注合计区市县杭州市16596651.6813832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宁波市9365552.6911632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温州市11784746.1911326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
24、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绍兴市8256434.726132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湖州市5818257.21523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嘉兴市3915333.947232秀城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金华市10918451.709243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衢州市8836.5245.616213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台州市9411555.929324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丽水市17298250.669
25、117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舟山市144096.91422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合计1036424577.23903222361.3.2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12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16亿元、第二产业6045亿元和第三产业4382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7.3%、53.7%和3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9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表1-2 2004年浙江省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表地 区国民
26、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财政总收入(亿元)杭州市251538858396宁波市2158.0439174295温州市1402.5718846143绍兴市1313.873025476湖州市590.692296665嘉兴市1050.5631506114金华市978.382170382衢州市283.761157026台州市1173.7921177100丽水市264.571058226舟山市212.042185520合 计11943.2713431.3.3 发展前景我省拥有的经济先发优势、雄厚的民营资本,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将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必将带来我省经济社会新一轮的持
27、续高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GDP总量将达到约1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8000元(折合46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5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GDP总量将达到约37000亿元,人均GDP达到66000元(折合8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1.4 水利概况1.4.1 水资源利用浙江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955.41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943.85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221.10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099m3,略低于全国平均数2200m3,全省各行政
28、区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见表1-3。表1-3 浙江省行政分区各频率水资源量 单位:亿m3地级行政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各频率水资源量20%50%75%95%杭州市145.36181.32140.72112.9680.02宁波市79.88101.3976.8160.3041.07温州市130.56166.70125.2697.5765.44绍兴市63.3782.2560.3445.9429.56湖州市39.5649.9238.1230.1620.81嘉兴市21.0627.6419.9514.939.36金华市91.73113.7488.9771.9751.63衢州市101.32128.6197.4376
29、.4952.06台州市90.80115.2587.3168.5446.65丽水市184.59228.89179.05144.83103.91舟山市7.9510.607.475.463.28全 省955.411194.27926.75745.22525.48从省内地域分布来看,山区大于平原,同纬度地区内陆大于沿海及海岛,由南向北,从1400mm左右递减到400mm。浙江省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人均资源量较少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41亿m3,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较丰,平均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92万m3/km2,仅次于台湾、福建、广东,居全国第四位;耕地亩均水资源量
30、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9倍;人均水资源量2100m3,略低于全国平均数2200m3,在全国属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水资源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丰枯水平略有摆动,2000年为2158m3,2002年偏丰年份达到2710 m3,2003年干旱年份约为1042 m3,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 m3,全省部分地区发生“水荒”。2、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浙江省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这也是造成洪涝与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5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10月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0%40%,
31、为枯水季节。受降水的支配,浙江省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随降水量变化,而且更为剧烈,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例如,十年一遇的旱年的水资源总量仅602亿m3,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41亿m3的62%。而丰水年的水资源量是多年平均量的1.5倍。全省各地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在2.53.5之间,浙北大于浙南。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匹配全省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量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适应。如苕溪、杭嘉湖平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一带,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7%,而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0.5%,每亩耕地只有1418m3,为全省亩均水资源量的
32、67%;相反,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量的38.3%,而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23.8%,每亩耕地水资源量达5478m3,瓯江上游地区每亩水资源量高达11765m3。水资源量与人口分布更不匹配,沿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山区则人口稀疏,经济相对滞后;但水资源分布状况却正好相反。如丽水地区2000年的人均水资源为7806m3,每亩水资源量为13849m3;宁波市2000年的人均水资源量为1345m3,每亩水资源量为2250m3;舟山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11m3,亩均水资源量为2217m3。人均水资源量沿海海岛与内陆之差距为6倍13倍。4、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海岛与滨海
33、平原和丘陵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水资源贫乏,加上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属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我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城乡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全省平原河泊水质普遍为类或劣于类,主要河流下游也劣于类,造成饮用水源地转向水库和江河上游,形成了大面积的水质型缺水。5、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制约了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省主要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地面沉降,岩溶水分布区地面塌陷。杭嘉湖平原沉降区几乎波及整个平原,宁波、台州市的地下水开采中心累计沉降量也超过50cm,面积仍有扩大趋势,深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深层地下水应作为战略资源
34、储备,或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实行有计划地开采,不能期望作为正常的水资源进行平衡和利用。6、独流入海河流多全省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水系有26条,其中在本省独流入海的水系有19条。独流入海河道的河口为感潮河段,河口段水质受咸潮影响。径流入海较快,缺乏有效的调节能力。1.4.2 防洪减灾造成我省水灾的主要成因为梅雨和台风(包括热带风暴)雨。我省水灾的一般规律是:46月份多梅雨,容易发生洪涝;79月份常受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影响,局部地区容易发生水灾;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又容易受潮水影响。我省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梅雨常发生在46月间,一般持续阴雨12个月,长的可达3个
35、月。进入梅雨季节,当遭遇一二十天或更长时间连续暴雨时,往往出现洪涝灾害。特点是总量大,历时长,范围广,水位持续上涨,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梅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一般都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我省受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以79月比较集中,占总数85%之多,尤以7月为最多,占31%。台风和热带风暴具有狂风、暴雨、高潮三大破坏力,三者叠加破坏力更大,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我省的台风共170多个,其中34多个在我省登陆,给浙江省带来极大的破坏和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30座,总库容为323.4亿m3,防洪库容35.73亿m3,中型水库133
36、座,小型水库3798座。这些水库在防洪、排涝、减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省四分之三的人口、耕地和产业提供了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保障。1.4.3 灌溉供水浙江省先后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3900多座,有效灌溉面积已达22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2%,有效地抑制了旱灾对农业的威胁,基本上满足了农业对水的要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约210亿m3,其中农业105亿m3,工业用水54亿m3,生活用水29亿m3,城镇供水规模2003年达到1350万t/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全省总用水量达201.2亿m3,最近的16年总用水量增长97%,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11.1
37、亿m3,增长32%;工业用水52.6亿m3,增长378%;城镇生活用水15.5亿m3,增长1092%。根据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全省用水量分别为288亿m3和317亿m3,为解决全省严重缺水或取水水源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城乡供水问题,满足现有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条件下的粮食生产能力的需水要求,仍需建设一大批包括水库工程在内的供水工程。由于新建水资源工程建设周期较长,从工程前期立项到工程建成发挥效益,一般需3年5年。水源工程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加快可行性研究,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并发挥效益,以进一步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1.4.4 水力发电浙江省属
38、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多雨,中小水电资源丰富,全省可开发水电装机约800万kW,其中小水电资源占50%。水电站遍布全省9个市(除舟山、嘉兴外)66个县(市、区)。截止2004年底,浙江省共开发水电装机约458.7万kW,其中5万kW以下小水电站3018座,总装机255万kW。表1-4 全省小水电站基本资料统计行政区划名称处数(处)容量(万kW)2004年全年发电量(亿kW.h)杭州市32326.753.76宁波市1858.951.24温州市54455.799.33绍兴市35313.261.21湖州市1525.170.69金华市36223.102.70衢州市20518.642.87台州市28721
39、.352.54丽水市60782.0314.61合计3018255.0338.951.4.5 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防洪能力尚显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水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呈逐年加大的趋势,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尚未能得以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1、防洪抗灾整体能力仍然偏低。全省各主要河流和平原的防洪排涝标准总体偏低,大部城镇防洪能力不足。2、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3、水环境恶化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控制。浙江
40、省经济发展带来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2000年增加到31亿t,比1990年增加141%。这些废污水加重了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负担,并呈现由城市向农村,从大陆向海洋扩展的趋势。4、部分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浙江省内的河流大多源短流急,尽管修建了不少大中型水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河流尚未兴建具有调蓄能力的水库,对洪旱缺乏调节手段。5、水利投入明显滞后,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水利投入远远低于其他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使得防洪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更高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供给需求。2 水库建设现状与建设的必要性2.1 水库建设现状特定的
41、地域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决定我省是一个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为除害兴利、合理调整水资源时空分配,我省于50年代起开始兴建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截至2004年,全省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3954座,控制集雨面积3万km2,总库容370多亿m3,兴利库容200多亿m3,设计年供水能力130亿m3。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30座,总库容为323.4亿m3,防洪库容35.73亿m3,兴利库容150.39亿m3;中型水库135座,小型水库3789座。全省水库基本情况见表2-1。已建大型水库中,新安江水库为全省最大的水库,总库容216.26亿m3;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江山碗窑水库、分水江水利枢
42、纽等项目是近几年来我省建成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全省已建大型水库统计表见表2-1)。表2-1 全省已建水库统计表市县区水库总数大 型中 型小(1)型小(2)型杭州市57841169494宁波市40552194285温州市24711752177绍兴市54751263467湖州市1533519126金华市788225132629衢州市4545973367台州市3204971236丽水市26312548189舟山市1990129169合 计3954301356503139表2-2 全省已建大型水库特性统计表编号名称地点流域面积(km2)总库容(亿m3)防洪库容(亿m3)兴利库容(亿m3)防洪
43、保护面积(万亩)灌溉面积(万亩)电站装机(MW)1新安江杭州建德10442216.269.5102.9308102富春江杭州桐庐316458.7404.416.4297.23青山杭州临安6032.151.250.3751005.584四明湖宁波余姚103.11.22720.310.74992033.52.885皎口宁波鄞州2591.19810.450.77595722.411.256亭下宁波奉化1761.50240.30.9884067.487横山宁波奉化150.81.1180.350.73571533.758白溪宁波宁海2541.6840.691.35532.0189珊溪温州文成152918
44、.042.126.9617.569.220010老石坎湖州安吉2721.150.250.4194.53.7211赋石湖州安吉3282.180.540.8925511.2512对河口湖州德清148.91.4690.20.72423.013.3613汤浦绍兴上虞4602.34890.46161.78132.0914陈蔡绍兴诸暨1871.1640.490.3652315.11.4615石壁绍兴诸暨108.81.10290.40.1494209.533.216南山绍兴嵊州1101.04850.170.478758.511.2517长诏绍兴新昌2771.641.41.151329.021818南江金华东
45、阳2101.16760.330.913440.0515519横锦金华东阳383.262.7951.271.635310.11220湖南镇衢州衢江219720.675.511.3527021黄坛口衢州衢江23881.040.190.51812022铜山源衢州衢江1801.710.311.153.817.4523碗窑衢州江山212.52.231.252.0832.210.413.2324白水坑衢州江山3302.4620.331.20815.030.54025长潭台州黄岩441.36.910.93.8528104.2729.7626下岸台州仙居2571.35040.35470.7086.810.03
46、1627里石门台州天台2961.990.160.9116.561828牛头山台州临海2543.0250.94351.55501035.96.429紧水滩丽水云和龙泉276113.9130030分水江杭州桐庐26301.93251.43540.614210.6230注:截至2004年底,碗窑、白水坑、汤浦、下岸、珊溪、分水江已蓄水,但未竣工验收。2.2 已建水库效益和影响分析2.2.1 水库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我省的水利灌溉工程效益显著,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增长,我省的有效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了2250万亩,较好地发挥着灌溉等综合效益,为防御旱涝自然灾害
47、、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综合利用水库一般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环境等综合效益。该类工程影响面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如新安江水库工程,该水库具有多年调节能力,防洪库容为9.5亿m3,在1983、1996、1997、1999年的流域性洪水期间,拦洪错峰,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洪水灾害。该电站是华东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担负着电网的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在保证电网的稳定,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电能质量,促进电网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用电方面起到显著作用。电站建成后,通过合理调度,经常有200-400m3/s的发电尾水下泄顶潮,有效抑制了钱塘江
48、杭州市区河段咸潮对水质的侵害。在久旱不雨的大潮期,按杭州市供水要求,以新安江、富春江两水电站调节,可加大下泄流量至500700m3/s,以满足杭州市及富阳、桐庐等地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水库形成了大面积的水面,形成了天然人工湖,具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千岛湖”形成了浙江的旅游一景。水涛庄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临安市高虹镇,是东苕溪流域的一个控制性工程,按照东苕溪流域总体规划的要求,上游主要采取拦蓄洪水的措施,调洪错峰,减轻西险大塘防洪的压力,确保杭州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该工程重要性极其明显。另外,水涛庄水库与已建的里畈水库也是临安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涛庄水库的建成给杭州市的防
49、洪、供水、灌溉、发电、改善水环境等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也即将体现。2004年全省的供水量208.0亿m3,其中农业供水量110亿m3,工业供水量56亿m3,城镇生活供水量22亿m3,生态供水量20亿m3,水库等城乡供水工程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可饮用水源,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2001年完成的温州赵山渡引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6m3/s,多年平均引水量5亿m3,供水范围涉及温州、瑞安、平阳、苍南,可大大缓解温州沿海平原的缺水问题。浙江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虑到部分水库拦蓄径流后,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结合发电,采用引水式发电,存在脱水
50、河段。影响脱水河段两岸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在水库附近兴建坝后式小电站,该电站的流量为满足区间脱水河段的生态环境用水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脱水段问题。2.2.2 环境效益及影响分析水库建成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水面,使水库上下游的水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绝大部分规划水库坝址以上为山区,人口及工业污染源少,现状水质为类。水库建成后,水体环境容量加大,使水库水质得以保证。水库下游河道经水库调蓄,径流特征发生一定改变,水质一般比工程实施前优,特别是大中型水库可根据下游用水需要长年保持一定流量。枯水期流量比天然径流明显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污染物稀释降解加快,有利于河道水
51、质改善。水库建成后将对当地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因子带来一定影响。由于库区下垫面由陆面转化为水面,库区蒸发量大幅度增加,库区周围相对湿度也相应增大,多雾天气增多;库区水面与建库前相比,开阔平坦,风速将有所加大;库区水体热容量大,水面对太阳能的反射小于陆面,吸收热量多,建库后年平均气温将增高,而且库区水体有调节作用,夏季较以前凉爽,冬季比过去暖和;水库建成后对降雨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夏季降水将减少,冬季则增多,在水库的下风向,由于从水库带来的气流较为湿润,降雨量比建库前多。水库形成后,宽广的水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水库蓄水后,库内将出现库湾、库池、消落区等生态景观,原来河谷地带的
52、动物会在库区周围觅食、繁殖。水环境的改善使水库中的水生动植物增多,同时还会招来附近地区的动物,尤其是为适应于水域生活,以摄取水生动植物为食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此外,库区局部小气候的变化有利于库区周围植物的生长,有利水陆两栖生活群落的繁衍,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曾经有部分河道因水库拦蓄径流后,采用引水式发电,存在脱水河段。影响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甚至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解决,并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予以明确在拦河建筑物建设同时需要确保河道基流的下泄。2.3 已建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我省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
53、化发展,对水库设施管理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水库多建于80年代以前,相当一部分建于5060年代,如何合理调整现有水库功能,使之发挥更大的防洪、供水、灌溉等社会效益,是近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防洪保护对象和水库防汛调度问题已建水库原有保护标准一般在520年之间,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下游防护标准逐步转向20100年。随着城市、城镇发展扩大,对已建水库的防洪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已建水库原有调度方式一般为单一目标、单一标准的简单调度,为进一步提高水库和水库群的综合防洪效益,防汛调度应由过去的单一目标转向多目标、由简单转向复杂,进一步转向多个水库联合洪水调度。(2)灌溉供水功能的调整
54、问题效益农业经济发展和种养殖业结构优化调整,使得原有水库灌区作物结构、种植面积以及灌溉蓄水量大有变化,应通过调整灌区用水定额,合理分配水库供水量。城镇化发展造成人口和产业大量积聚,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北平原的杭州、嘉兴、湖州,浙东平原的绍兴、宁波,温黄平原上的台州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已经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利用好现有水库,合理转变水库功能,适当减少灌溉用水以增加城镇供水能力,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3)环境用水问题多数水库下游河道存在一定程度水环境恶化现象,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多数已建水库在设计时未考虑下
55、游生态环境用水,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水库下游河道水体合理的生态环境用水流量。(4)分期蓄水问题研究水库分期蓄水,在满足水库既有功能前提下,充分发掘水库潜力,增加水库在防洪、兴利方面的综合效益。(5)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问题目前,全省在运行的大中小型水库中,部分水库为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修建条件、施工方法受限制,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较长,砼等破损较严重,大坝质量难以保证,其中有很大部分为病险水库,急需通过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部分水库已难以满足当前下游地区对水库的要求,原施工时未达设计规模,在除险加固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增容。由于病险水
56、库面广量大,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2.4 小型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4.1 优化配置中小河流和区域水资源,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我省大部分水库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由于当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水库服务功能的设定时较少考虑或没有考虑工业和城市供水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省城市化水平已从1980年的15%提高到目前的40%以上,城市供水水源不足和挤占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问题日益突出。分析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暴露的供水紧张现象,“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兼而有之,近期宜重点解决调蓄能力不足的问题。我省水资源总量充沛,由于受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限制,以及人口
57、分布、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不匹配,规划期内所增加的用水需求,均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建设蓄水工程和实施引调水工程得以解决。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益,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实现。因此,加快建设水源工程和引调水等配置工程、加快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工作,也是我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4.2 提高中小河流和区域防洪抗旱能力目前,钱塘江、瓯江等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安江、湖南镇、紧水滩、珊溪、长诏、牛头山、分水江、滩坑等一批大型控制性工程也已建成或即将建成,主要江河干流的防洪能力和防洪标准显著提高。但是,浙
58、江省多为独流入海河流,在一些支流和中小河流上,堤防建设滞后、防洪库容不足,防洪标准很多都低于20年一遇,在一些江河的上游地区,山洪和泥石流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因此,在防洪标准较低、缺乏控制性骨干工程的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上,因地制宜地修建水库工程是十分必要的。2.4.3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十一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水库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水源保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我省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饮水困难和不安全地区连最
59、基本的饮水问题都未解决,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状况不仅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近年来,各级人大、政协关于加快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建议和提案越来越多。我省在舟山、嘉兴等地还曾出现了由于缺水整个村、乡被迫迁徙的“水难民”群体,可见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在我省是何等必要和紧迫的。因此,在水库规划中,优先考虑了较多的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小型水库。如金华婺城区的里斗垅水库主要为解决竹马乡姜衙村、地表水受污染的郭店、金店、白竹等5个行政村共4166人的饮水安全而拟建的。温州永嘉县的九降水库项目是郑九万同志村扶贫项目,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项目。2.4.4 解
60、决沿海地区饮用水问题浙江省处于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量相对于西南内陆地区少,年内分配不均,而且基本为独流入海水系,独流入海河道的河口为感潮河段,河口段水质受咸潮影响,径流入海较快,缺乏有效的调节能力,因此这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因此,平原地区建供水水库在我省沿海地区及海岛区比较普遍。我省舟山、洞头等海岛地区降水少,蒸发多,形成径流少,我省沿海岛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在200700mm之间,比大陆地区年径流深少近一半,由于地形地貌特殊,产生的径流的可利用量极为有限。因此,海岛地区积极开发小型供水水库,是满足地区淡水资源的缺乏现状的重要途径。2.5 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2.5.1 技术条件我国水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公司飞机维护员新员工岗位专业知识笔试题目及答案
- 生药学试题试卷及答案
- 高校采购合同模板(3篇)
- 高粱种子买卖合同书模板(3篇)
- 高空施工合同范本售后(3篇)
- 地坪施工与设备租赁综合合同
- 农用土地租赁与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合作框架协议
-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员工招聘与安全生产协议
- 民航气象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幼师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自来水厂药品管理制度
- 残值评估与定价模型-洞察阐释
- 意式轻奢软装设计
- 瑞幸咖啡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动场地车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宠物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胖东来考勤管理制度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 物理实验安全培训
- 小区物业管家管理制度
-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竞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选拔赛备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