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_第1页
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_第2页
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_第3页
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_第4页
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红楼梦诗词鉴赏: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诗词 鉴赏】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 与“树倒湖狮散”同义。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 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作者一生由“饮甘魇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 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封建社会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一 切

2、都在运动,都在产生和消失。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印在作者 头脑中,就形成了他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在第十三回中作者 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 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这就是 说“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个客观规律 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 布:凡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 要灭亡的。曹雪芹依据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忠实地描绘了大 观园内外的社会生活, 正像他自己宣称的:“至若离合悲欢, 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蹬迹,不敢稍加穿凿”,因而红楼梦 所反映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作 者写他们的“极盛”,

3、正是要反衬他们的“极衰”;写他们 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的“烟消火灭”。高鹦续 写的后四十回写贾家最后又“沐天思”、“延世泽”、“兰 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是违背曹雪 芹原意的。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湖狮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 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 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从脂砚 斋批语透露的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看,贾家 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由大观 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

4、酸适、雪夜围破毡”的困 苦生活;王熙风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 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 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贾家 如此,与他们有关联的其他史、王、薛三族也一样,得势时他们互相“扶持遮饰”,势败时也要一齐完蛋。他们都向自 己的对立面转化了去。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 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多年前封建贵族生身的一位作家,他 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他生身的贵族阶级充满 厌恶和愤慨,但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清楚 地看到这个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但又不知道谁是历史的 主人;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

5、封建社会的腐败,但又提不由 超由封建主义范畴的政治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现象的发展和 变迁,但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如认为“荣辱自 古周而复始”,就是错误的“历史循环论”。所有这些都反 映了曹雪芹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他朴素辩证法 思想的局限性。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有一个论断,认 为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全剧三大主线之一的“人散”。原 文摘录如下: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 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风姐托梦的结语,说 了两句七言诗一一秦可卿也能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 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

6、道是:“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 的一局一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涵义。一即字面义;三春 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 元宵佳节一一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 奥回的一次元宵节。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 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这两句诗总括 地表述了大势.我们当然还是“欲知其详”。我以为这就要 向雪芹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段曲文去参会一一就是第五回红 楼梦曲子正曲第末支,那首惊心动魄的飞鸟各投林:为官

7、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 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 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元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单只这“飞鸟各投林”五个大字,已然道尽了 “人散” 的意味。这曲子笔大如椽,音调悲慨,总结了全书,我说是 “结局”,全书的结局就是“人散。大约不是我的一时的 错觉吧!这首极端重要的曲文,是探佚学和结构学的一把关键之 启钥,纲领之提挈,把它研究透彻、的确了,将是“红学 的一大贡献。但就我个人来说,一时还未能做到。只有一些零碎的看法,姑且提供

8、参考。这首曲文应是每句暗切一入之?事。例如“有恩的,死 里逃生”,是指巧姐,正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者 是矣。又如“欠泪的,泪已尽”,人人都能指为晴切黛玉。 即此二例,其曲文体例确然可知,非我们穿凿可比。循此体 例,就可以试作推寻了鄙意如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一一两句总括“家亡”有恩的,死里逃生一一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一一宝钗、妙玉欠命的,命已还元春无泪的,泪已尽一一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一一迎春有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欲识命短问前生一一凤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一一李纨看破的,遁入空门一一惜春痴述的、枉送了性命一一秦可卿以上十二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 女之事,而

9、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那么可知此二句 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 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二人,于是我寻找这个可能性时, 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而言。 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由家,固幼年 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进京入园的, 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我仍以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姑于 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 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这样是合桦的。另需说明的则尚有元春、凤姐、迎春三人的分屑,以其 容或招来争议,所以也是研讨的题目。 我

10、将凤姐隶于“命短” 句下,理由也是书有明文暗示之处。元春原系死于非命,实 因政治变故而致,受逼而亡,故为“欠命”。迎春为何隶于“冤冤相报”之下呢?这并非指此无辜少女本身,而是罪孽 在她父亲贾赦,贾赦多行不良,贪货好色,害人性命,如姜 亮夫教授所见旧抄本,贾氏之败实由贾赦之罪发而引起,他 害了两条人命。我以为这两条命案皆是女子,其一即鸳鸯, 说详后文。另一条女命当然也是因他好色图淫而致莫女于 死。所以冤冤相报是说他害人家的女儿,孙绍祖也害了他的 女儿,是即曲文的本意。以上的推断,不敢望条条妥贴,然而大局亦可概见。“人 散”是“金陵十二钗”的主调与终曲。当然,“人散”的实 际,所包远比十二钗丰富得多得多,举凡两府一园中的众少 女,皆在此数,是全书一大收场关目。本节不及多述下。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也有一段关于这首曲子的 文字,摘录如下:”十二钗曲末折是总结;但宜注意的,是每句 分结一人,不是泛指,不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两读 是总结本折之词,以外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我姑且列一 表给你看看,你颇以为不谬否?为官的,家业凋零一一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一一宝钗有恩的,死里逃生一一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一一妙玉欠命的,命已还一一迎春无泪的,泪已尽一一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