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设置_第1页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设置_第2页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设置_第3页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设置_第4页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设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课程设置第 三 章1一、课程标准的涵义: 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总纲 学科课程标准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某学科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直接的、控制性的、刚性的; 主要对学生某学段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 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识记:说出、背诵、辨认、知道、了解、列举、 复述、回忆、选出、简述、识别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 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运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 计划、总结、推广、证明、探讨、评述 等。课程标准

2、学习水平要求3三、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即学科教学结束后学 生应达到的状态。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制订 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知识认知目标:识记、理解、运用情感体验目标:经历、反映、领悟(或感受、认同、 内化)。教学目标: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 以课标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而制订。是 学业评价的基本准绳。4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 学生的情绪倾向及其稳定性和价值判断模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5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逐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

4、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6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 史( I )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7教学活动建议

5、(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8 四、课程标准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五、初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6、准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9初中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 (陈 其) 北师大版 (朱汉国)岳麓版 (刘宗绪) 华东师大版 (王斯德)川教版 (龚奇柱) 河北人民版 (秦进才)中图版 (白月桥) 中华版 (宋一夫) 上海版 (苏智良)10初中: 板块(6) + 主题(44)高中: 模块(3+6) + 专题 (25+43)初中中国史三个板块: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史三个板块: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九个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 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 分 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 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社会危机、科

7、学技术、思想文化 11北师大版教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变革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二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 华东师大版教材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 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2 课 原始农耕文化 第3 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变革 第1 课 从“公天下” 到“私天下” 第2 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三、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四、中国历史与文化五、

8、世界历史与文化六、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我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文明的进程13四、中国历史与文化五、世界历史与文化(一)古史演进(二)古代文明(三)近代探索(四)现代巨变(一)古代文明(二)近代巨变(三)20世纪的世界(四)机遇与挑战14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 与文化(一)认识自我(二)家庭生活(三)学校生活(四)社区(或家乡)生活(五)大众传媒的影响(一)经济生活(二)政治生活(三)文化生活三、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一)人口、资源与环境(二)区域发展六、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一)材料研习和运用(二)体验与思考(三)合作与交流15 了解自己的性格、心理问题;性别角色以及社会对其的影响

9、;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了解社区(家乡)、大众传播媒介;了解价格发生变化的市场因素、理财方式;了解公民权利义务、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作用;了解人口特点、人口流动、环境问题、资源分布、产业分布、国际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特点等。16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社会为什么是这种样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17一、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一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 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目标二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目标三 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目标四 体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

10、规则、制度的意义目标五 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目标六 感受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目标七 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 变化18二、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一 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目标二 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目标三 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目标四 通过了解重大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 大趋势目标五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 明的主体目标六 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 的兴衰

11、19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 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二 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目标三 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 务目标四 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 步的思想观念目标五 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目标六 面对当今的社会变动,努力保持良好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20高中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1、选修课程2144学分 116 22 6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

12、、综合实践活动12-13学科: 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综合实践活动21历史学科模块:必修课: 历史1、历史2、历史3选修课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奥秘、世界文化遗产选修课2:英美历史、当代日本、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22 高考改革趋势一、高考改革总体趋势:1、加入综合素质评定或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2、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类别和考试模块 一类:3+X+自选模块 二类:3+X (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 三类:3+技术考试 (重点测试技能型能力)3、增加考试机会,考试成绩两年有效 二、历史科高考改革: 1、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小论文题、选答题、多种答案题、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