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_第1页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_第2页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_第3页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_第4页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 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 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 性。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 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 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 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

2、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 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 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 有利他的一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 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 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 心。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

3、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 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 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 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 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 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 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

4、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 作为最高的“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 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 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 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因此,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 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 “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

5、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 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 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从利他主义产生的这种根源中,我们即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第一,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 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第二,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 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 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第三,利地主义

6、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不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 利益的辨证统一关系,因而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宗教禁欲主义道德就是其中的典型;而 集体主义在谈论人的牺牲精神时,并不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而是在正确理解个人利益与集 体利益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第四,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由于受其理论和实践的局限,往往流于一句空话,而且最 终还可能以利己的形式表现出来,至多也只是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 础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把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集体 主义的涵义,正确地贯彻集体主义原则,

7、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有的同志片 面地把集体主义同利他主义等同起来,并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拿利己主义 反对自我牺牲,不拿自我牺牲反对利己主义的观点来批评集体主义。这种把集体 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对立,简单地同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对立加以比 较的观点,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人们的一种“逆反”心理,使任 命加深对集体主义原则的误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严肃地把集体主义同利他 主义区分开来,反复申明集体主义虽然包含着利他精神,但决不归结为利他主义, 以捍卫集体主义原则的纯洁性。利他行为表面上是为了别人才做出来的,其实不是。不管你是捐款也好帮朋友做件事情也好, 那行为都会给双方带

8、来后果。例如:一个人给了乞丐1元,那么他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自己 帮助了别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认为自己的人格是高尚的,对自己的评价又提高了。这种 开心的情绪可能保持几十分钟甚至几天(不连续性)。更重要的是那种开心跟自己用金钱带 来的开心不一样,几乎没有副作用。而且金钱带来的开心的成本非常的高。可以这样说利他 行为是低付出高收入的行为。当然我不是说做好事的人是为了让别人或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才去做的,我 只是说利他行为后的心理情绪,而且很多都没有被自己所发现的。但是快乐的感 觉是真实的,所以再有机会的时候还是会去做的。一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9、,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 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 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 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 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 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

10、会性动物, 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 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 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本文所指均衡,是指具有收敛性的稳 定状态,以下同)。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一一收益分析; 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 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11、。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他人的“利他主义”,在高等动物和人类身上都存在着,但人类的表现 更为突出。由以色列西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研究,从遗传学 角度,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神经学杂志电子版上。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 化论规律,因而早已成为进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对“利他 主义”的来源孜孜以求,甚至连达尔文也研究过此类问题。爱伯斯坦告诉耶路撒冷邮报说,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发现过一种被称为“冒险” 的基因”。这

12、次他们从354个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选取血液标本,向受测试者提问, 并按照所获取的信息,划分其无私行为(一种测量利他主义的方法)的等级。由于调查问答 和验血采用匿名方式,因此受测试者无需为自己标榜,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 求证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还通过具有奖罚性质的经济游戏,来观测人们是否表现出“利他 主义”的行为,然后再检测他们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确实有利他主义基因存 在。调查发现,大约有2/3的人携带有“利他主义”基因。有趣的是,“冒险”基因的变异情况 与是否吃药、吸烟以及其它刺激行为有关。并且,与“利他主义”基因可以促进多巴胺被人体 接受有所不同的是,“冒险”基

13、因的变异则减少了多巴胺的表现。尽管妇女在哺乳等社会行为 中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但调查并没有发现妇女的“利他主义”基因比男人多。研究人员指出,“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受体对神经传递多巴胺的接受,给予大 脑一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利他行为的。这意味着多巴胺在忠实于社会道德准则的利 他行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拥有“利他主义”基因的人可以承担好的工 作,因为他们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回报。这种“利他主义”基因是第一次被发现,但研究人员认为,一定还有其他“利他主义”基因 有待发现。而且,“利他主义”基因只是决定人类表现利他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因素 则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

14、如教育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 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 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 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 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 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 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

15、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 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 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 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本文所指均衡, 是指具有收敛性的稳定状态,以下同)。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一一收益分析; 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

16、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 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社会心理学了给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定义,是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 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以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1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广泛的描述社会有意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 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纯粹利他)也就是说利他主义(altruism)是纯粹为了有利于其他人,自

17、己没有获利(并且常常是要付出代价)即使需要 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2。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主义的慈善 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互惠利他)。3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 为、利他是一个层层包含的关系。一、关于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的三种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社会生物学解释是它的重要分支。它假设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 可以遗传。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Wilson)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贯彻,出版社会生物学: 新的综合一书。在这本有影响的著作中,他列举了大量的动物研究资料,从野兔、白蚁到 狒狒等灵长类动物,来说明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

18、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 的本能。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利他主义是由“人之本性”中的基因决定的。4进化心理学试图以已有自然选择法则,随着时间推移而来的遗传因素,来解释社会行为 (Barkow,Cosmides,&Tooby,1992; Buss,1999; Pinker,2002)它的两个核心解决方式:(1)近亲选择,即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Hamilton,1964; Meyer,1999)人 们不仅通过他们自己的孩子,还能通过确保他们血亲的孩子来增加基因遗传的机会。一个人 的血亲有部分他或她的基因,那个人越确保近亲们的生存,他或她的基因在未来时代兴旺的 可能性就越大,像这样,

19、自然选择会偏好直接对血亲的利他行为。然而,这种假设却也受到了来自诸如E.O.Wilson等人的批判,他们认为“基于近亲选择的 利他主义是文明的敌人。如果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向着他们自己的近亲和部族,则只有有限的 世界和谐是可能的”(2)互惠选择:为了解释利他主义,进化心理学家也提出互惠规范,即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一群完全自私、各自住在自己 洞穴中的个体,会发现自己比那些学会合作的群体难以生存得多。当然,如果人们的太易于 合作,他们可能会被那些从不回报的对手剥削。论证进行下去,那些最有可能生存的人,是 那些和他们的邻居发展出互惠默契的人;“我现在会帮

20、助你,但是当我需要帮助时,你会回 报我”因为其生存价值,这一互惠规范可能成为了遗传基础(读者注释:这与后文中的社会 交换理论有些重复)(Cosmides&Tooby,1992 ; de Waal,1996 ;Shackelford&Buss,1996,Trivers,1971)5后来,诺贝尔奖德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90)给出另一个进化与利他主义之 间的联系的因素。他认为对于个体来说,从社会其他成员那里学习社会规范,是高度适应的, 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具有生存优势,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学习了哪些食 物有毒、合作有好多等文化教养。一个学了这些规则的人,比那

21、些没有学的人更可能村下来。 其结果是,通过自然选择,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人们学习 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的价值一实际上在所有社会中都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规范。简 而言之,人们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次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Hoffman,1981; Kameda,Takezawa,&Hastie,2003)总的来说,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们帮助他人是以外个根植于我们基因的因素;近亲选择、 互惠规范、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62、社会交换论观点: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 又尽可能少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心

22、理学家福阿(U.G.Foa et al,1975)以及社会心理 学家格根(KJ.Gergen,1981)等都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人们在作出亲社会行为之前, 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或 者减少自己的痛苦。总之就是,就像人们在经济市场上试图最大化金钱的获利/损失比率一 样,人们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试图最大化社交付由收获的比率。.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随手 带者记事本,每次朋友们对我们好,记下盈余;每次对我们坏,记下亏损。然而,社会交换 理论认为,我们在更含蓄的水平上记录社会关系中的成本与报酬,助人行为可以以多种方式 回报。像我们在互惠规范中看到的,助

23、人可以增加某人将来回助我们的可能性。帮助某人是 对未来的一种投资,社会交换就是某天某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用Saadi于1257在The Orchard的话说就是“让那个未对倒地者施以援手的人担心,当他跌倒时,没人愿意 伸出手来拉他一把。”他们认为,不仅外在的奖励可以有经济强化作用,个人自己内在的自我奖励,也可以有 同样的效应。按照福阿的观点,即便是最具有利他特征的行为,如捐赠、资助路边的乞讨者 也都具有社会交换的色彩。个人在一手拿出钱财的同时,另一手也那进了自我尊重和赞誉, 或者,人们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社会交换论强调助人行为的自身理由,似 乎任何助人行为都带有“自私”的目的

24、,有意无意地获得回报。这种观点与人们希望显示自己 有好德性的“好人品效应的倾向是相违背的,也确实无法解释特定条件下自发救助的利他行 为。但是,社会交换论观点强大了助人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帮助了别人,也会给 帮助者回馈积极的自我观念,这显然是合理的。7另外,助人还可以减轻旁观者的压力。相当可观的证据表明,当人们看见他人受难的时候 被唤醒和困扰,而当他们助人的时候至少部分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Dovidio,1984; Dovidio,Piliavin,Gaertner,Schroeder&Clark,1991; Eisenberg&Fabes,1991)通过帮助他人,我 们还可以得到来自

25、他人的社会赞许和增强自尊心。8另一方面,当然,助人是有成本的。当代价很高时,助人行为减少,例如,可能使我们 置身于身体伤害,有痛苦或困窘的后果,或者占用太多时间( Dovidio et al.,1991 ;Piliavin,Dovidio,Gaerter,&Clark,1981;Piliavin,&Rodin,1975)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也许在世贸中心留在后面陪朋友埃德.贝伊的泽尔 马诺维茨,仅仅是发现自己走出大楼而让他的朋友死去太过于痛苦而已。基本上,社会交换 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即当人们做的事对自身来说代价很高时仍然助人,是不存在的。 当报

26、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93.丹尼尔.巴特森(C.Daniel Batson 1991)的理论假说融合了纯粹利他和互惠利他。但他是 人们常常纯粹处于善良而助人的观点的极力拥护者。巴特森承认人们有时出于自私的理由帮 助他人,例如减轻当他们看见另一个人受难时的压力。但是他也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是纯粹 的利他主义,他们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纯粹的 利他主义是可能发生的,当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 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例如快乐和悲伤,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生纯粹的利 他行为。巴特森移情一利他主义假设的核心: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

27、生移情,会试图出于纯粹 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10巴特森认为,只有你没感到移情,那么社会交换才开始起作用。也就是说当移情很低的 时候,社会交换开始起作用,即人们基于他们的成本与付出来决定助人。当在自己利益之内 时,他们助人,而其他情况则不帮助11总之,亲社会行为的三大理论解释衍生出三个基本动机:1、助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以促进那些与我们基因近似者的福利(进化心理学)2、助人的报酬常常超过成本,所以助人在我们的利己之内(社会交换理论)3、在某些条件下,对受害者有力的移情感觉和怜悯促使无私的奉献(移情一利他主义假 设)12二、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助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

28、素主要有13:1、个人品质与亲社会行为:(1)个体差异:利他人格,即在各种情况下使个体帮助他人的品质。有这种品格的人会更多的作出亲社会 行为。(2)亲社会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女人在长期、照顾关系中比男性更多助人行为(Ceorge,Carroll,Kersnick,&Calderon,1998; McGuire,1994; Otten,Penner,&Waugh,1988; Smith,Wheeler,&Dienei,1975)而男性在即时 的、更有风险的情境下更多提供帮助。伊格利等人(A.H.Eagly&VJ.Steffen,1986)考察了 35个研究,比较男子不幸者与女子不幸者受到帮助的差异

29、。结果表面,如果潜在的助人者 为男子,则女性不幸者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80%的研究都证明了这种倾向。不过,如果 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的帮助的可能性的同等的。(3)亲社会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在所有文化中的人,都更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内团体(内团体就是个体认同为其成员的群 体)成员的人;都较少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外团体(外团体就是任何个体不认同其群体成员 的人,即一个他们不认同的群体)(4)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积极的心境的影响:心情好,做好事。因为,首先,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其 次,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当我们知道应该帮助而没有助人时,会 成为必然的“抑制剂”

30、,削弱我们的好心情(Clark&Isen, 1982 ; Isen,1987;Williamson&Clark,1989)最后,好心情增加自我注意。在任何给定的时间,人们对他们的感受和对周围世界的价值观 注意程度是不同的。有时候特别使我们与我们的内部世界协调,有时则不然。好心情增加我 们对自己的注意量,并且这个因素使得我们更可能根据价值观与理想行事。因为我们大多数 重视利他主义,以及因为好心情增加对这个价值观的注意,所以好心情会增加对这个价值观 的注意,所以好心情增加助人行为(Berkowitz,1987; Carlson et al.,1988; Salovey&Rodin,1985)然而消

31、极状态减轻也可以导致助人行为的产生,心情糟,做好事。这种解释就相当于注意 力的转移法。人们常常根据善行抵偿恶行来行事。当做了什么使他们产生负罪感的事情时, 以帮助其他人来抵消那些事,减轻他们的负罪感。.认为人们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 和苦恼,称为消极状态减轻假设(Cialdini,Darby,&Vincent,1973;Cialdini,&Fultz,1990 Cialdini et al.,1987)它是社会交换理论取向助人理论的一个例子。人们帮助其他某个人,带着帮助 自己的目的也就是减轻自己的悲伤和压力,以某种方式解决我们的悲伤而助人,这是显 而易见的。2、什么时候人们会助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情景因(1)环境:乡村与城市是否在小镇成长的加强利他人格,而在大城市成长减少了利他人格呢?如果这是原因,你 会更可能被某个成长在小镇的人帮助,即那个人正在参观一个大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